徐泓
我的母親有幾位風華絕代的姑姑,她們曾經被周恩來總理稱為“韓家姐妹”,是20世紀初中國女性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一代先驅。
一
母親家族的故事要從“天津八大家”說起——
從咸豐初年開始,天津就流傳著一個有關“天津八大家”的口訣:“韓高石劉,穆黃楊張?!泵邪袷椎摹疤斐商栱n家”就是母親的家族,“韓家姐妹”正是這個名門望族的后人。
天津“八大家”在咸豐、同治年間處于鼎盛時期。當年的天成號韓家曾養(yǎng)海船99艘,被稱為清代天津“船王”,其航線自沿海各埠直至朝鮮、日本等地,幾乎壟斷了天津當時的海運業(yè),另外還開設了銀行、銀號、當鋪等產業(yè)。
但到了光緒年間,“天津八大家”中有的開始敗落,而“天成號韓家”是最先凋敝的一家。因為天津開埠以后,隨著近代輪船海運事業(yè)的逐步發(fā)達,傳統(tǒng)的木船運輸日漸式微。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天津時,韓家經營的18家當鋪中又有17家慘遭搶掠。
在韓家祖業(yè)尚未完全崩盤的時候,有一支遷居京城。自此,韓蔭棻、韓渤鵬(韓耀曾)父子兩代不再經商,走上了仕途。這個棄商從政的選擇,使得韓家的家業(yè)有了起色。韓家買下了北京南城西琉璃廠盡頭南柳巷的一處大宅院,轉身成為北平“南柳巷韓宅”。
韓渤鵬與卞氏生有二子五女,長幼序列為:韓俊華(女)、韓振華(男)、韓縉華(男)、韓升華(女)、韓詠華(女)、韓恂華(女)、韓權華(女)。其中老三韓縉華在十幾歲時夭折。于是韓家只剩下唯一的男丁——韓振華。
韓振華,字誦裳,曾留學日本,畢業(yè)于東京高等工業(yè)學校,回國后先是搞教育,1915年任北京高等師范附屬中學主任,1917年發(fā)起成立中華職業(yè)教育社。后來他重拾祖業(yè)經商,先后出任中國銀行大連分行經理、中國鹽業(yè)銀行北平分行經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是北京市第一屆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韓誦裳育有三子二女。我的母親韓德常是他的大女兒。
二
清朝末年,韓家還在天津的時候,與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被譽為“南開校父”的嚴修(嚴范孫)先生結為通家之好。韓詠華在一篇回憶文章中寫道:“我們家里房子不夠用,父親向嚴老借房子住,一住就是十幾年。我們兄弟姐妹幾人,都在嚴老門下讀書?!?/p>
1902年冬天,嚴修先生在家中創(chuàng)辦了嚴氏女塾。嚴氏女塾設在嚴家的偏院酒坊院中,課程設置中西合璧,上午學縫紉、洗衣、織布,下午有國文、英文、算術、日文、音樂、圖畫、手工等。初創(chuàng)時還聘請了幾位日籍教師。嚴修先生親自講授作文課,并編寫了《放足歌》,教女學生們演唱。念書的主要是嚴家的女子,也有幾個親友家的孩子,包括韓家姐妹。
1905年嚴氏女塾改為嚴氏女學,這是天津最早的女子小學堂。同年嚴修先生又參照日本的模式創(chuàng)辦了嚴氏蒙養(yǎng)院(幼兒園),還開辦了保姆講習所。這也是中國最早培養(yǎng)幼兒師資的學校。
韓家姐妹中的韓升華、韓詠華兩人,同在嚴氏女塾讀書,同在嚴氏幼兒師范上學,畢業(yè)后還同在嚴氏幼稚園任教。嚴家按照韓家的排行稱呼她們?yōu)椤绊n四姑”“韓五姑”。
韓詠華幼師畢業(yè)后本想南下去金陵女子大學繼續(xù)求學,但遭到父親反對,韓渤鵬說:“嚴老培養(yǎng)起來的人,應給嚴老效力?!庇谑琼n四姑、韓五姑成為嚴氏幼稚園最年輕的教師。
歷史資料保留下韓家姐妹被有關部門譽為“中國保育工作先驅”的證據:1908年天津《醒俗畫報》上刊登了一幅時事圖片,標題為《參觀蒙養(yǎng)院紀盛》。圖片說明:“韓升華女士教小學生唱歌,日本老師大野鈴子彈琴伴奏。”嚴修先生的孫女、著名婦產科大夫嚴仁英回憶童年時教過她音樂課的韓詠華:“韓老師琴彈得好,歌兒也唱得好?!?/p>
她們的妹妹韓恂華也在嚴氏女塾讀過書。如果說韓家四姑、五姑趕上了嚴修先生在天津首開女學,韓家六姑則趕上了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學首開女禁。她是北京大學首次正式招收的9名女生之一,她選擇的專業(yè)是北京大學哲學系。
韓恂華中學時代就讀于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與鄧穎超、劉清揚等人是同學,很早就接受了進步思想,并成為天津青年學生進步社團——覺悟社的一員。進入北京大學以后,韓恂華也沒有脫離學生運動。韓恂華曾自述:“五四學潮時,天津學生游行隊伍里,男生這邊舉旗子的是周恩來,女生那邊舉旗子的就有我韓恂華?!?920年9月,京津各女校學生500余人到教育部請愿,要求打破男尊女卑、改革女子教育制度,韓恂華與鄧穎超、黃英、王孝英等一起被推選為代表。
韓家最小的女兒韓權華,1922年追隨姐姐也考入北京大學文科預科。19歲的“韓七姑”亭亭玉立,灑然出塵,非常漂亮,一入學就被捧為北大?;ā:髞硭D學到北平女師大,師從劉天華,由中文改學音樂。畢業(yè)以后,河北教育廳保送她官費留學美國,專攻音樂史。
三
千里姻緣一線牽。嚴修先生不僅引導韓家姐妹走出深閨,接受西方現(xiàn)代教育,他還做月下老人,送出兩根紅線,成全了兩對姻緣。
韓升華、韓詠華姐妹相隔兩歲,相貌酷似。當年到嚴氏女塾上學的時候,一水兒的男孩打扮:素凈的長棉袍,厚厚的毛坎肩,一頭長發(fā)盤進帽子里。嚴修先生為她倆選中的夫婿都是書香門第出身的海歸,后來還都有一個共同身份:大學校長。韓升華嫁給了西北大學前校長傅銅,韓詠華嫁給了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當年兩位校長夫人,近似孿生姐妹的相貌,屢屢出現(xiàn)這樣的誤會:韓升華到清華,常有人同她打招呼,以為她是梅夫人;而韓詠華參加一些聚會,也有人驚奇:“怎么傅太太也來了?”
韓恂華嫁入了一個海歸世家。韓恂華的公公是清朝末年首批公派留學生,丈夫鄺壽堃則留學于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采礦系,1925年學成歸國,先后在中國最早一批現(xiàn)代煤礦——北京門頭溝煤礦、河北唐山開灤煤礦擔任總工程師。
韓家七姑爺衛(wèi)立煌的出現(xiàn),則打破了韓家女婿“不要當官的”這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至于究竟誰是月老,如何成就的,至今尚是謎案。
行文至此,一直沒有提及韓俊華,因為她比四位妹妹年長許多,沒有趕上接受現(xiàn)代教育的機會,也是姐妹中唯一纏過足的。她早早出閣,嫁到了后來的“天津八大家”之一“茶葉李家”。韓俊華自己雖然沒有上過西學堂,但是她把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分別送到美國和歐洲。韓俊華1975年去世,高壽97歲。生前最后一件喜事:她抱上了重外孫,實現(xiàn)了四世同堂。這個重外孫叫汪延,2001年6月被任命為新浪總裁。
四
1948年冬天,韓詠華、梅貽琦先后去了美國紐約,韓權華夫婦也去了香港。其他人則留了下來。
1955年早春,鄧穎超的秘書生病請假了,由韓振華的二女兒韓德莊臨時代理。韓德莊1948年進燕京大學讀書,參加了北平的中共地下黨。周恩來知道她是韓家的女兒后,欣慰地說:“韓家的姐妹也出來了。”鄧穎超專程到南柳巷韓家探望,因為韓德莊的母親高珍(字浣薇)當年在天津也和鄧穎超是同學。兩人談起昔日往事,翻看歷史照片,回憶同窗故人,感慨良多。
恰在這時,中共發(fā)出“愛國不分先后”的號召,對流離海外的著名人士開展統(tǒng)戰(zhàn)攻勢。周恩來獲悉衛(wèi)立煌有歸國之意,但衛(wèi)夫人韓權華有顧慮。為了做韓權華的工作,周恩來與鄧穎超請六姑婆韓恂華進中南海,到總理家里吃飯,吃的是燒餅夾醬肉、炒雞蛋,兩個素菜,還有小米粥。鄧穎超說:“老朋友,就吃家里的飯了?!敝芏鱽?、鄧穎超囑咐韓恂華給韓權華寫信:請妹妹放心歸來。同時,周恩來讓韓德莊手書一封:“在太原晤過面的那位朋友,請姑父和姑母回來?!笨谷諔?zhàn)爭初期周恩來和衛(wèi)立煌在太原曾有過徹夜長談,他說,衛(wèi)先生看到這段文字就會明白。不久,衛(wèi)立煌偕夫人韓權華從香港經澳門回到廣州。
1974年9月30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周恩來總理主持25周年國慶招待會,韓權華是被邀請的代表之一。第二天,周恩來、鄧穎超看到《人民日報》刊登的出席會議人員名單中沒有韓權華的名字,立即打電話到衛(wèi)家,才知道她生病請假了。次日鄧穎超即驅車到家中探望,并帶去周恩來總理對她的問候。
鄧穎超一直與韓權華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或電話問候,或登門拜訪,有時帶著鮮花,有時提著瓜果,每次來家探望事先都不打招呼,不愿興師動眾。
五
中美關系解凍后,韓詠華隨美籍物理學家任之恭先生第一次回大陸探親參觀。那次鄧穎超設宴招待了任之恭一行,韓詠華的妹妹韓權華也在座。鄧穎超對韓詠華說:“希望你以后常來常往?!?韓詠華試探地表示:“再來就不走了?!编嚪f超回答:“那也可以呀!”
當時韓詠華和女兒僑居在美國紐約。丈夫梅貽琦1955年即從美國到臺灣新竹創(chuàng)辦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以后發(fā)展為新竹清華大學。韓詠華沒有跟著走,留在了紐約。62歲時,她開始找工作,在衣帽工廠里做過工,在首飾商店里賣過貨,還在醫(yī)院里做過代班,最后到一個盲童學校,照料盲童,一直工作到66歲。
1960年梅貽琦患骨癌病重,韓詠華趕到臺灣照料他,一直陪伴了兩年,直到梅貽琦1962年病逝。他們唯一的兒子梅祖彥在美國完成學業(yè)后,早在1954年就回到祖國,任教于清華大學水利系。
韓詠華回美國后即向中國駐美聯(lián)絡處寫信,要求回國定居。
1977年,84歲高齡的韓詠華落葉歸根,終于回到北京定居。鄧穎超在北京飯店設宴招待她,特意由天津請來“狗不理”包子店的名廚,做了一桌正宗的天津菜。
鄧穎超不僅親自過問了韓詠華的回國事宜,還為她挑選了舒適的住房。有關部門將韓詠華安排在南沙溝住宅區(qū),那里是城西一處高干與名人居住地,與釣魚臺國賓館隔街相望。只是最初選的房子是這個住宅區(qū)內一套普通的公寓。此事不知怎么被鄧穎超知道了。她說:“梅太太的兒女還要從國外回來,這個房子怎么住得下?”于是立即為她更換了高級公寓里一套有兩個衛(wèi)生間的四居室。
韓詠華于1994年8月以百歲高齡在北京謝世。在八寶山向“梅師母”做最后告別的學生行列里,留下了一長串學界泰斗的名字:周培源、錢偉長、汪德昭、陳岱孫、趙訪熊、施嘉煬、湯佩松、顧毓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