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青 姚東武 于曉平
(1.西安野鳥會,西安,710032;2.陜西大荔鳥類保護協(xié)會,大荔,715100;3.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西安,710119)
2019年12月4日,作者在陜西省大荔縣趙渡鎮(zhèn)魯安村黃河灘涂進行鳥類調查時發(fā)現(xiàn)了1只白色的大鴇(Otistarda)。地理位置110.211°E,34.841°N,海拔高度341 m,生境為黃河濕地外灘冬小麥農田。觀察發(fā)現(xiàn),這只白色大鴇身體狀況良好,與其他正常羽色的個體混群覓食,社群、覓食行為正常。依據與該個體混群的其他正常個體的形態(tài)特征、分布區(qū)域以及該個體頦部的須狀羽和體型大小,判斷為大鴇普通亞種(O.t.dybowskii)的成年雄性(圖1)。
這片黃河濕地外灘冬小麥田是越冬大鴇經常光顧的覓食地,一般8:30左右結群飛來,覓食、停歇,17:00左右分批飛離,向東移至黃河河心灘,集群夜宿。越冬種群數(shù)量為150—220只,統(tǒng)計到的最大數(shù)量是273只,越冬群多由4—5個小群組成,群內成年雄性、雌性和亞成體的比例大約為1∶1 ∶3。這一越冬群目前是報道過的我國最大的大鴇越冬群。
陜西大荔越冬大鴇每年的10月下旬遷來,翌年3月上旬遷離,于當?shù)剌^穩(wěn)定的越冬活動近5個月。
據2016年之前的觀察,大鴇正常越冬群體的數(shù)量為60—90只。然而從2018年起在此形成了數(shù)量較大的越冬群體。據我們分析,主要原因是近些年在此地進行了針對越冬大鴇的保護和人工投食;還有近些年陜西大荔縣黃河灘涂大片的冬小麥田被改造為冬棗林,適宜大鴇越冬的剩余的局部冬小麥田或成為了大鴇唯一可選擇的集中越冬覓食地。
鳥類的羽色白化現(xiàn)象(albinism)是鳥類羽色變異的形式之一,在鳥類各類群中并不普遍[1-2]。導致鳥類羽色白化的因素很多,如遺傳突變、食性、疾病、寄生等。研究表明,切爾諾貝利周邊地區(qū)的核輻射可顯著提高家燕(Hirundorustica)白化的概率[3-4]。從遺傳角度而言,白化現(xiàn)象緣于隱性等位基因的表達阻止了羽毛發(fā)育過程中黑色素的沉積[5]。國內關于鳥類羽色白化的記錄涉及很多種類,如小鹀(Emberizapusilla)[6]、大嘴烏鴉(Corvusmacrorhynchos)和鳳頭百靈(Galeridacristata)[7];銀喉長尾山雀(Aegithalosglaucogularis)[8];暗綠柳鶯(Phylloscopustrochiloides)[9];棕背伯勞(Laniusschach)[10];斑頭雁(Anserindicus)[11]等10余種。此次關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大鴇的白化現(xiàn)象國內外均未見記錄和報道。
本次記錄的大鴇白化的原因、是否能參與正常繁殖、性狀是否穩(wěn)定并可遺傳以及是否可人工篩選出有觀賞價值的大鴇白化品系等,有待進一步探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