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原工學院 服裝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2.蘇州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東地中海、西亞和包括我國新疆在內的廣大中亞地區(qū),是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要道,在東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時,各國商人沿此路往返,不僅促進了商業(yè)的繁榮、多元文化的交流,也將東地中海與西亞、中亞古老的生命樹文化帶到了東方世界。絲綢之路的開通為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動力,來自西方的嶄新的紋樣被發(fā)展成為獨立的藝術造型,影響到諸如紡織品等更多的藝術領域。
英國著名人類學家、宗教史學家詹姆斯·G·弗雷澤(James George Fraze)在《金枝》一書中記錄了古老文化中有關樹的崇拜:“樹有靈魂,能行云降雨,能使陽光普照,能使婦女多子。”[1]亞歐地區(qū)許多古老的民族都有對樹木的信奉,并將其稱為“生命樹”。
棗椰樹是熱帶、亞熱帶干旱地區(qū)的特殊樹種,是一種在西亞和北非沙漠綠洲中常見的棕櫚科常綠喬木。樹干挺直高大,高約二三十米,具有長達百年壽命的堅強生命力。樹頂生羽狀復葉,葉片狹長,外形類似椰子樹。棗椰樹的果實稱為椰棗,可以生吃,也可用來作糧食、釀酒或制糖,是地中海、西亞居民主要的食材。棗椰樹除用于居民食材外,還被經(jīng)常用作裝飾的主題?,F(xiàn)藏于埃及開羅博物館的古埃及紙草書,書中描繪了亡靈虔誠地匍匐在阿曼提河邊的棗椰樹下飲水的故事,生動地再現(xiàn)了棗椰樹在埃及人心中的神圣地位。人們對生命樹的崇拜和敬畏仿佛對待神靈一樣,認為其具有維持生產(chǎn)和繁衍的神圣力量。因此,“古埃及農(nóng)業(yè)社會的水與生命之樹合一的死而復活的永生觀念,就是古埃及人對棕櫚、無花果等多水多乳汁的生命之樹的崇拜”[2]。
兩河文明中也有諸多生命樹紋樣,大英博物館館藏亞述浮雕,生命樹原型多為棗椰樹。扇形棗椰樹葉與自然中的棗椰樹有相似之處,但作為棗椰紋最有特色的渦卷部分,應該是由已經(jīng)存在的蓮花棗椰紋發(fā)展而來的。棗椰生命樹的紋樣造型“像倒懸著的椰棗紋,下面垂掛椰棗,或者是整株棗椰樹加上很多纏繞的植物組成,或者整株生命樹由許多單獨的棗椰-忍冬圖案組成”[3]。在亞述裝飾中同樣體現(xiàn)了埃及裝飾藝術所遵循的母干發(fā)射和曲線相切法則。例如在花蕾的裝飾中,兩條連接線從左右延伸過來,然后像渦卷一樣朝下卷曲。它們形成花蕾的一個花萼,花朵由扎束與拱線相連接。
筆者在《東地中海和西亞心形渦卷紋樣的流變與影響》一文中曾對生命樹紋樣進行過論述:“生命樹可以是寫實的植物,也可以是理想化的抽象圖像,果實是必不可少的。椰棗、葡萄或茛苕演變而來的側面樹葉都可以是生命樹的象征符號?!盵4]在北方草原民族遺存的絲綢衣飾上,在中亞和我國敦煌石窟中諸多佛教壁畫的衣飾圖案上,包括在中原出土的北朝文物黃釉扁壺上,皆有生命樹紋樣的多種變體形象出現(xiàn)。人們從織物上意識到對稱、構圖、節(jié)奏和顏色配置,以及如何合理地分配各種元素。因此,“當其以葉子自相連續(xù),或沿波線形藤蔓繁衍,花朵穿插其中的紋樣出現(xiàn)的時候,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忍冬紋”[5]。根據(jù)我國出土的絲織物紋樣來看,其生命樹的種類選擇并不確定,有時“亦可用忍冬、蓮花等花草狀物替代”[6]。
一般來講,不同地區(qū)之間大多數(shù)類似的紋樣,多是由不同的傳播方式而造成的。紋樣之所以類似,不僅表現(xiàn)在圖像外觀上,也體現(xiàn)在有關它的文化認同上。雖然關于生命樹的崇拜,中國和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溯源,但是絲綢之路的開通,流行于西方的生命樹紋樣開始廣泛出現(xiàn)于魏晉、隋唐的染織服飾及佛教裝飾紋樣中,使絲綢紋樣呈現(xiàn)出嶄新的藝術面貌,為之后的中國紡織品植物紋樣的豐富和流行奠定了文化意義上的造型基礎。生命樹紋樣在西域傳播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民族交流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生命樹紋樣真正走進中國紡織品裝飾領域是從北朝開始的。絲綢之路頻繁的商貿活動、民族遷徙、佛教傳播,導致西亞、中亞、希臘文化經(jīng)西域,諸多新文化因素相互影響,交相滲透。關于生命樹紋樣在中國古代紡織品上的早期形態(tài),我們可以從新疆、敦煌、青海等地出土北朝織物上看出些許端倪?!侗背瘶浼y錦》(圖1)1959 年出土于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樹形為飽滿的紅色樹形,紋樣采用左右規(guī)則而對稱的橫向連續(xù)排列。每棵樹上都織有由點狀裝飾組合成的菱形,而兩棵樹之間的空隙處也都織有由紅色點狀組成的菱形圖案,精致而通透。
圖1 北朝樹紋錦
圖2 北朝對羊燈樹紋錦
1972 年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186 號墓的《北朝對羊燈樹紋錦》(圖2),長24 厘米、寬21 厘米,圖案以樹紋為主,但樹的形式富有變化,主體樹木以二方連續(xù)規(guī)則排列,樹葉最上方為紅色,以下兩層均為黃色。燈樹下方卷曲的枝葉被抽象化為古希臘愛奧尼亞式的雙渦卷造型,樹干處可看到紅色線條描繪的柱式凹槽,和上方紅色區(qū)域遙相呼應。燈樹整體形狀近似古希臘科林斯柱式,原本交錯環(huán)繞的由茛苕葉及卷須花所組成的花籃狀的柱頭,被替換成了金字塔式的樹木造型,外輪廓上的細密條紋仿佛燈樹散射出的光芒。樹下紅色山羊前蹄微抬,形似一躍而起,頸間綬帶隨風飄動,顯然帶有薩珊波斯文化的烙印。而羊角呈流線型的處理,給人一種奔跑流動的生機感??椢锏咨珵殚蠙炀G,主體樹木之間上方的空隙處,填充有對鳥紋和低矮的葡萄樹,顯現(xiàn)出異域風情。
隨著絲綢之路商貿往來的進一步流通,不僅在新疆地區(qū)出土了大量的和生命樹紋樣相關的紡織品,河西走廊、中原地區(qū)的紡織品裝飾圖案上也都出現(xiàn)了各種生命樹紋樣的變體形式,如樹紋、蓮花紋、葡萄紋、忍冬紋等。如《北魏刺繡佛像供養(yǎng)人局部》(圖3),殘長49.4 厘米,寬29.5 厘米,發(fā)現(xiàn)于敦煌莫高窟第125 和126 窟的間縫處??椢锷系墓B(yǎng)人,身著繡有簡化了類似忍冬紋的生命樹紋樣長衣,據(jù)《圖說天下——三國·兩晉·南北朝》一書中介紹到,這是目前發(fā)現(xiàn)年代最早的滿地繡佛像[7]。
圖3 北魏刺繡佛像供養(yǎng)人(局部)
在我國的歷史上,西域一直與中原有著頻繁的經(jīng)濟往來與文化交流。至隋唐時期,生命樹紋樣已從新疆傳播到了中原地區(qū),原本的文化象征意義開始淡化,審美的特征越來越強。西域紋飾隨著商旅往來傳入中原,影響著當?shù)厝藗兊膶徝狼槿?;而中原先進的染織工藝又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藝術樣式,又隨著絲綢之路往西傳到西域地區(qū),甚至更遠的歐洲地區(qū)。
隋唐時期的生命樹紋樣主體紋飾鮮明,構圖更加富有藝術氣息。由于受到波斯薩珊王朝(226-640 年)裝飾藝術的影響,當時的織錦圖案常采用西域盛行的聯(lián)珠團窠紋,中軸線上設置葡萄樹、果樹等,有時也會設置和佛教相關的菩提樹、娑羅樹等,左右大都布置對稱的人物、動物等生動寫實的場景紋樣。作為隋唐五代時期流行的一種紋樣,聯(lián)珠團窠紋以上下或左右?guī)钸B續(xù)的聯(lián)珠圈紋為基本骨骼,在圓中填充珍禽瑞獸如飛鳥、梅花鹿或國王狩獵等圖案。
圖4 團窠聯(lián)珠花樹紋錦復原圖
大英博物館藏8 世紀《團窠聯(lián)珠花樹紋錦》(圖4),斜紋緯錦殘片。以黃色緯線作地,其上以藍白兩色緯線顯花,窠內是三枝花的樹木圖案。每個分枝頂端也可看到雙渦卷形式支架,只是這種渦卷已經(jīng)由剛勁有力的折線代替了原本的渦旋式線條,渦卷的上方由層次感極強的花葉組成。團窠采用交錯排列的方式,團窠之間則裝飾以卷云式的花卉,整個織錦圖案還有北朝絲綢生命樹紋樣的一些前期特征,無論是從色彩搭配、構圖設置還是造型外觀上,都隱約流露出一種神秘悠遠的意味。
圖5 唐團窠聯(lián)珠對鹿紋錦
在此之后,隨著文化的進一步融合,生命樹紋樣也發(fā)生了變化。中國絲綢博物館收藏有唐《團窠聯(lián)珠對鹿紋錦》(圖5),其生命樹造型以花樹造型為主,兩只梅花鹿呈飛奔狀在樹下相對而立,頸上飄飛的綬帶和流線型的鹿角,表明這是兩只有著神奇能力的鹿。樹干挺拔,樹冠茂盛成傘狀,果實豐碩,表現(xiàn)出強大的生命力。樹的基部為心形渦卷狀的棗椰紋,類似忍冬紋的葉子分別向兩側飛揚,托起騰躍的鹿腳。整體圖案是靜止的,但是在聯(lián)珠團窠之中可以感覺到生命的律動,兩只神鹿在茂盛的森林中歡快馳騁。團窠對角線方向分別飾有復雜變化的蓮花紋和棗椰紋,卷曲而茂盛的花葉造型托起頎長筆直的樹干。構圖均衡勻稱而充滿張力,繁簡得當,寫實的場景給人一種無邊的想象。
東京國立博物館法隆寺館保存有中國隋唐時期的《四天王狩獵紋錦》(圖6),每個團窠內以布滿紅色果實的高聳樹木為中心,畫著左右對稱的四位騎士,頭戴飾有日月紋的王冠,騎著有翼天馬,在每個聯(lián)珠團窠之間飾有蓮花紋和棗椰紋。他們身著盔甲,曲肘奮力拉弓,與波斯銀器上刻的頭戴王冠的薩珊王朝波斯王騎馬射獅形象十分相似。所騎駿馬均為有翼天馬,翅膀上還有排列優(yōu)美的帶狀聯(lián)珠紋,很明顯是波斯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
圖6 四天王狩獵紋錦
作為早期幾何狀生命樹紋樣的延續(xù),這種寫實繁茂的花樹形象依然多置于圓形聯(lián)珠紋中央,并搭配有左右對稱的主題圖案,給人以豐富的視覺感受。此錦中生命樹枝葉繁茂,葉脈清晰,果實累累遍布其間,極具生機盎然之態(tài)。單位紋樣中各種樹木形象富有變化,注重局部與整體物象之間的穿插與呼應,紋飾艷麗、繁復但不亂目,總是呈現(xiàn)出一種氣度恢宏、精致高貴和紛繁多彩的浪漫意境。
對于絲綢紋樣的研究,不能割裂它們和文化之間的聯(lián)系,不能不考慮紋樣傳播之間的淵源和途徑。生命樹紋樣從遙遠的埃及、亞述的浮雕、壁畫上,沿著絲綢之路一路輾轉經(jīng)過波斯、西域后傳入廣大的中原地區(qū),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間跨度和廣闊的地域范圍。這種與生命樹文化認同有關的紋樣體系,最初沿著絲綢之路傳入,帶來了古希臘、古波斯藝術樣式,之后產(chǎn)生了各種變體,豐富了中國古代紡織品的裝飾紋樣。
通過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北朝時期紡織品上的生命樹紋樣,呈現(xiàn)出較為純粹的幾何化、質樸化、草原化的西域風格,宛若謎一般的古老建筑或是原始圖騰。而到了隋唐時期,隨著中原文化與西域文化的進一步融合,紡織品上的生命樹紋樣不僅題材更加的寫實,藝術形態(tài)也從早期程序化的排列,演變?yōu)橐詷淠緸橹行模宋锘騽游镒笥覍ΨQ填充在聯(lián)珠團窠紋中的精心布局,呈現(xiàn)出繁復精致具有異域風情的東方風格。至此,生命樹紋樣以全新的藝術面貌,把不同民族對生命的共同感悟交織于琳瑯滿目的絲綢之上,展現(xiàn)出東西方文化交流帶來的強大藝術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