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低涌中學 廣東東莞 523270)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通過生物學科的學習而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可以凝練成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4個方面。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融入生活化的教學中,會更具有生命的活力。教師可搭建起生活和課堂的橋梁,本著“基于生活、通過生活、為了生活”的教學生活化理念,促進學生將學習和生活有機結合,通過生活化的教學來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落實教學目標的達成。下面以“開花和結果”為例,談談如何在教學中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滲透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在教學中,教師應以《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內容要求、學業(yè)要求和學業(yè)質量標準為依據,基于學生生活體驗和生活素材的教學內容,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生活探究、生活問題導學、生活體驗、游戲、互動等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在這一過程中,核心素養(yǎng)提升是目標,生活化教學是重要手段,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通過緊密的聯(lián)系生活實際,教師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融入教學目標之中,讓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和實踐生活,引導學生進一步反思、批判和創(chuàng)造生活,通過生活化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同時,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又會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提升。
在“開花和結果”一課中,筆者通過用結構與功能觀來說明花的結構與傳粉、受精與結果,以此為基礎建構被子植物開花與結果的知識框架,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觀念;通過校園常見花——紅花羊蹄甲花的實物解剖實驗探究、觀察和構建桃花模型等方法開展科學的思維活動,鍛煉學生運用科學思維方法認識事物;通過實驗模擬和體驗傳粉、受精的過程,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通過使學生認同花、果實和種子作為生殖器官對被子植物繁殖后代的重要作用,養(yǎng)成賞花、護花的良好習慣,借花綻放之美來抒發(fā)和表達情感,增強社會責任感。這些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目標都在生活化的資源輔助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中得以實現,可將“開花和結果”的生活化教學目標依照教學行為進行分解,更好地培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如圖1所示。
圖1 生活化教學目標分解示意圖
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是核心素養(yǎng)下生活化教學的重要基礎,涵蓋的范圍也較廣,如一些源自生活的用品、用具的實驗器材與模型,教材中生活素材的挖掘,社會生活中的生活體驗等都可被應用到生物課堂教學中。這些資源的生活屬性較強,又是學生經常接觸比較熟悉的事物,因此學生比較容易產生興趣,接受起來也相對容易。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生活化資源開展教學引導、實驗探究等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為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在“開花和結果”一課中,筆者應用了大量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如收集利用學生熟悉的鮮花圖片以及向英雄、老師和父母獻花的圖片滲透情感教育,并巧用生活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導入新課。借助小組合作探究開展“構建桃花模型結構PK賽”以及解剖校園常見的紅花羊蹄甲花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在任務驅動下,學生積極動手實驗,參與度極高。在學習傳粉和受精(圖2)時,教師設計模擬實驗活動,巧妙借助生活用品,如用紙袋裝入彩色粉筆灰來模擬花藥成熟裂開而散落的花粉,將礦泉水瓶頸用雙面膠封口后來模擬能分泌黏液的柱頭,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模擬、體驗人工輔助授粉的樂趣。教師利用傳粉視頻和圖片,結合生活化提問,幫助學生認識自花傳粉與異花傳粉的區(qū)別,以及區(qū)分蟲媒花和風媒花;借助吸管、礦泉水瓶以及小磁鐵等生活用品制作雌蕊和花粉管的模型裝置,使學生通過演示操作體驗受精過程。這些生活化教學資源的巧妙應用推動了生活化課堂的發(fā)展,促進了學生探究和思維能力的提高。
圖2 傳粉和受精過程
核心素養(yǎng)下生活化的教學策略要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進行生活化設計。在促進生物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下,本著“基于生活、通過生活、為了生活”的理念,以“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提出生活問題—感悟生活—生活實踐—生活拓展”五步流程為基礎實施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提升。該教學流程的簡圖如圖3所示。
圖3 生活化教學“五步法”流程示意圖
“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主要是指基于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并通過生活情境激活學生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疤岢錾顔栴}”是指利用各種生活元素來提出與生活相關聯(lián)的教學問題?!案形蛏睢笔侵竿ㄟ^生活體驗、生活探究等方式親身體驗與感悟生活。“生活實踐”是指設計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為目的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適應生活?!吧钔卣埂笔侵缸寣W生嘗試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分析、判斷、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形成正確的生活價值觀。這五步流程將生活化教學以模塊化的方式展示出來,便于靈活應用于生物教學之中,更好地為核心素養(yǎng)目標服務。
在教學過程中,源于現實生活的實物、事例往往更能吸引學生興趣,激發(fā)求知欲。教師如果結合教學內容,把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生命觀念的生活化情境應用到課堂,不僅能讓課堂更親民,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本課就包含了許多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應用,如展示花的圖片和獻花的情景圖,播放桃花開花和結果、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模擬受精過程的動畫視頻等,并通過解剖和觀察紅花羊蹄甲花、構建桃花模型結構等生活情境的創(chuàng)設,提出問題:①一朵花由哪些部分組成?最主要的是什么結構?②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fā)育成果實?學生通過思考,加深了對花基本結構的認識和相關功能的理解。教師還可巧妙借助生活用品通過情景引入在“人工輔助授粉和受精”環(huán)節(jié)進行生活化的模擬實驗,設置基于生活的問題引導和習題練習:為什么開花之后會結出果實?開花和結果有什么關系?花是怎樣發(fā)育成果實、結出種子的呢?這些生活化的情境和事例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命個體結構和功能的適應性,形成健康生活、愛惜生命的生命觀念。教師需要注意的是選取的生活化素材應和生命觀念相關,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入手,圍繞著教學的重難點來進行。
教師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和生活問題引導讓學生在掌握生物知識的同時,提高思維能力和生活感悟,主要體現在學生能夠科學地思考問題,理性地分析和解決問題。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提出各種生活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提高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本課的生活化教學中,圍繞著花的結構與傳粉、受精和結果這一教學主線,教師可以穿插“頭腦風暴”式的問題討論和猜謎游戲等環(huán)節(jié),在解剖和觀察花的結構、構建桃花結構模型、區(qū)分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識別蟲媒花和風媒花、“人工輔助授粉和受精”模擬實驗等方面進行各種生活化問題的設計。例如,通過競猜謎語“麻屋子,紅帳子,里面住著個白胖子”是什么(謎底:花生)?首先提出第一個問題,接著借觀察花生,提出花生果實各部分結構分別是由花的哪些部分發(fā)育而來的。教師借助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種生活問題思考鍛煉了學生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分類對比等科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處理生活問題時,能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思考,不輕信與盲從,能理性思考。
探究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師通過生活化的探究活動促進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利用探究來解決生活問題,促進學生構建知識體系,達到感悟生活,建構新知的目的。學生在課堂上探究生活問題,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實踐,鍛煉和提高了科學探究能力。教師結合“解剖和觀察紅花羊蹄甲花”“識圖達人”“桃花模型建構”“模擬實驗”“小小講解員角色扮演”等大量的生活化探究活動,搭建學習腳手架,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體系,用所學知識解釋或解決生活問題,鍛煉科學探究能力。例如,在探究互動中提出:農民種的玉米棒經常有缺粒、向日葵的子粒經常有空癟等現象是由什么引起的?該現象如何解決?學生運用本節(jié)所學知識,分析出原因:傳粉不足導致結果率下降,可以進行人工輔助授粉解決傳粉不足問題,提高產量。在生活化探究活動中,教師要發(fā)揮積極主導作用,注意引導和課堂的掌控,在引出探究內容后,可從“問題、計劃、研究、分析、評價、反思”幾個環(huán)節(jié)開展,注重個體和團體的結合、動手和動腦的結合,還可以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分組討論探究,通過各種形式來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
在生物學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將所學生物知識進行拓展應用,嘗試去分析、判斷、解釋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生物學問題,加強知識的橫向及縱向的引導和聯(lián)系,讓學生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形成正確的生活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創(chuàng)造出屬于他們更美好的生活。因此,對關于健康、飲食、遺傳、環(huán)保等方面的生物學知識,要積極和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本課的內容和農業(yè)生產、生活、環(huán)保和健康息息相關,教師要讓學生培養(yǎng)起愛護環(huán)境、熱愛生活和健康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倡導和宣傳環(huán)境保護,健康生活,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這些知識的使用和宣傳,不僅對自己和家庭有益,還對社會有益。另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收集各種媒體上面的新聞報道,結合自己學習的生物學知識以各種方式進行教育宣傳活動。通過這種生物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的結合來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之心,讓他們熱心公益和志愿服務,具有團隊意識和互助精神,使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個人要積極地融合到社會之中,自覺維護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利用自己的所學知識來為社會貢獻力量。
綜上所述,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的生活化教學要從實際教學和學情出發(fā),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教學資源和教學策略來構建培育核心素養(yǎng)的生活化教學模式,更好培育學生形成生命觀念,發(fā)展科學思維,鍛煉科學探究,增強社會責任,從而實現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