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蘭, 南靈燕
(1. 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 西安710077;2. 長慶油田分公司物資供應處, 西安710018)
某高壓分水器采用Q345C 鋼級Φ219 mm×18 mm 鍛鋼匯管, 安裝1 個月后出現(xiàn)裂痕, 補焊后按11.0 MPa 左右壓力運行, 一個月后再次出現(xiàn)10 mm 左右裂紋, 補焊并運行1 個多月后, 匯管本體再次發(fā)生破裂, 匯管出現(xiàn)長約1 m 的裂縫。 匯管本體失效位置及形貌如圖1所示, 從圖1 可見, 匯管本體為無縫鋼管, 開裂位于匯管泵與本體焊接焊趾處 (圖1 (b)),由此位置沿匯管本體無縫鋼管縱向開裂, 裂紋長度方向與管體軸線平行, 裂紋長度約1 m,且該裂紋已貫穿壁厚。
對斷口樣品進行觀察, 可發(fā)現(xiàn)斷口外表面存在長40.743 mm 的橢圓形平臺, 如圖2 所示。 整個斷面呈多源形貌, 斷口表面可見明顯收斂于斷口外表面放射狀花樣, 匯聚于匯管外表面人字紋處, 斷口形貌如圖3 所示。
圖1 失效匯管裂紋位置及宏觀形貌
圖2 裂紋源區(qū)平臺宏觀形貌及尺寸
圖3 裂紋斷面源區(qū)低倍形貌
從Φ219 mm×18 mm 匯管本體上取樣, 依據GB/T 4336—2016, 采用ARL 4460 直讀光譜儀對匯管本體進行化學成分分析, 分析結果見表1。 分析結果表明, 失效匯管的Mn 含量遠低于GB/T 6479—2013 要求, 其他成分符合標準要求。
表1 Q345C 鋼級Φ219 mm×18 mm 匯管化學成分
從匯管本體正常壁厚處, 分別沿縱向取拉伸試樣和橫向沖擊試樣進行力學性能試驗。 試樣規(guī)格為直徑10 mm、 標距50 mm 的棒狀拉伸試樣, 及10 mm×10 mm×55 mm 夏比V 形缺口沖擊試樣。 按GB/T 228.1—2010、 GB/T 229—2007[1]要求的方法分別進行縱向拉伸及夏比沖擊試驗, 拉伸試驗為常溫, 沖擊試驗溫度0 ℃, 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Q345C 鋼級匯管力學性能試驗結果
試驗結果表明, 失效匯管本體的伸長率、沖擊功均低于GB/T 6479—2013 要求, 因此材料韌性較低, 在外力的作用下極易發(fā)生脆斷。
在失效匯管斷口處取斷口試樣, 將其兩端橫截面磨平, 使用KB30BVZ-FA 維氏硬度計測試斷口硬度, 測試點位置如圖4 所示。 測試后取平均值作為對應部位硬度值, 結果見表3,斷口平均硬度188HV10, 材料硬度分布無異常。
圖4 硬度打點位置圖
表3 匯管斷口處維氏硬度測試結果
從匯管焊趾附近取樣, 取樣位置如圖5 所示。 經線切割后發(fā)現(xiàn)裂紋已穿透壁厚。 依據GB/T 4335—2013, 對送檢匯管裂紋附近顯微組織進行分析, 分析結果如圖6 所示。 從圖6可以看出, 基體組織包括鐵素體、 珠光體和魏氏體 (脆性組織), 焊縫、 熱影響區(qū)組織為上貝氏體。
圖5 金相試樣取樣位置
圖6 匯管裂紋附近顯微組織形貌
斷口裂紋源區(qū)及擴展區(qū)形貌如圖7 所示。 斷口表面可見明顯收斂于斷口外表面的放射狀花樣, 匯聚于匯管外表面人字紋處。 斷口裂紋源區(qū)及擴展區(qū)均存在大量腐蝕產物覆蓋, 放射狀花樣區(qū)域呈典型沿晶開裂形貌, 如圖7 (a) 所示;斷口試樣擴展區(qū)呈沿晶擴展痕跡, 擴展區(qū)內部可見明顯灰色物質, 如圖7 (b) 所示。
圖7 匯管斷口源區(qū)及裂紋擴展區(qū)形貌
斷口試樣經醋酸纖維+丙酮試劑清洗后, 采用TESCAN VEGA II 掃描電子顯微鏡及其附帶的XFORD INCA350 能譜分析儀, 對源區(qū)、 擴展區(qū)物質進行能譜分析, 裂紋源區(qū)及擴展區(qū)除主要分布Fe 和O 元素外, 均存在少量Ca、 Mn、 S 元素, 屬于暴露在空氣中的吸氧腐蝕產物和附屬物。 能譜分析結果如圖8 所示。
圖8 斷口試樣源區(qū)及擴展區(qū)產物能譜分析結果
經化學成分分析發(fā)現(xiàn), 匯管本體w(Mn)=0.38%, 低于GB/T 6479—2013 的要求(w(Mn)=1.20%~1.70%)。 Mn 元素的作用: ①Mn 可溶于鐵素體中, 形成置換固溶體, 產生固溶強化; ②Mn也能溶于Fe3C 中, 形成(FeMn)3C 合金滲碳體; ③可增加鋼中P 的相對量, 并使組織變細, 提高強度; ④Mn 與S 形成化合物MnS, 可消除S 的有害影響[2-4]。 因此Mn 是一種有益的元素, 能提高鋼的強度, 消弱或消除S 的不良影響, 并能提高鋼的淬透性, 降低脆性轉變溫度。
力學性能試驗顯示, 失效匯管本體的伸長率、沖擊吸收能量均低于GB/T 6479—2013 要求。 表明材料韌性較低[5], 在外力的作用下極易發(fā)生脆斷。
金相分析顯示, 匯管基體組織為鐵素體、 珠光體和魏氏體(脆性組織), 焊縫、 熱影響區(qū)組織為上貝氏體。 魏氏組織是指在焊接的過熱區(qū)內,由于奧氏體晶粒長大, 這種粗大的奧氏體在較快的冷卻速度下會形成一種特殊的過熱組織, 其組織特征為在一個粗大的奧氏體晶粒內會形成許多平行的鐵素體(滲碳體) 針片, 在鐵素體針片之間的殘余奧氏體最后轉變?yōu)橹楣怏w, 這種過熱組織稱為魏氏組織。 過熱的中碳鋼或低碳鋼在較快的冷卻速度下易產生魏氏組織。 魏氏組織[6]的存在如果伴隨晶粒粗大, 則使鋼的力學性能下降, 尤以沖擊性能下降為甚。 為防止出現(xiàn)魏氏組織, 主要措施為: ①在確定的加熱條件下, 主要是控制冷卻速度; ②采用完全退火可消除魏氏組織。 上貝氏體[7-11]是550~350 ℃范圍內形成的貝氏體, 組織呈羽毛狀, 上貝氏體的滲碳體以片狀分布在界面,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材料的塑性和韌性。 魏氏組織和上貝氏體組織的出現(xiàn), 都降低了材料的塑性和韌性, 這與匯管本體伸長率、 沖擊吸收能量較低相互印證, 因而材料的塑性和韌性[12-15]較差。
通過對斷口形貌進行宏觀分析, 發(fā)現(xiàn)斷口表面可見明顯收斂于斷口外表面的放射狀花樣, 匯聚于匯管外表面人字紋處, 具有明顯的脆性斷裂特征; 微觀下放射狀花樣區(qū)域形貌呈典型沿晶開裂形貌, 擴展區(qū)呈沿晶擴展痕跡。 這都充分說明了該匯管斷口具有脆性斷裂特征。
綜上所述, 該匯管開裂的主要原因是匯管本體制造工藝存在缺陷, 導致匯管材質中有益元素Mn 含量較低, 材料中出現(xiàn)了脆性魏氏組織、 上貝氏體組織, 從而使得材料脆性增大, 在一定壓力作用下, 匯管本體發(fā)生脆性開裂失效。
(1) 該匯管樣品的化學成分中的Mn 含量、拉伸試驗中的伸長率與夏比沖擊吸收能均低于GB/T 6479—2013 要求。
(2) 該匯管斷裂失效主要是由于匯管本體制造工藝存在缺陷, 導致材料中存在脆性魏氏組織、 上貝氏體組織, 降低了材料韌性, 進而在外力作用下極易發(fā)生脆性斷裂, 導致其斷裂失效。
(3) 建議嚴格控制材料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并采用良好的熱處理工藝, 保證材料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