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旭,張偉棟,羅旋
(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汽車工程研究院,廣東廣州 511434)
汽車制動系統(tǒng)是汽車關鍵的安全部件,保障了汽車和人員的安全。目前汽車制動系統(tǒng)仍以液壓式制動系統(tǒng)為主,在液壓制動系統(tǒng)中,制動管路提供了制動液流通通道,有效地將制動主缸形成液壓力快速傳遞至制動輪缸,為制動器提供制動作用力[1]。在制動管路設計開發(fā)過程中,制動管路的整車布置尤其重要,制動管路整車布置既要考慮布置的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又要兼顧制動效能的優(yōu)越性。
文中簡要介紹了液壓制動管路整車布置總體方案,從整車布置、周邊環(huán)境、固定形式和裝配工藝等方面分析了制動管路(包括制動硬管和軟管)布置設計要求,最后表明了制動管路布置對制動性能的影響。本文作者詳細分析了液壓制動管路整車布置設計,有利于指導制動管路的設計開發(fā)。
目前汽車普遍采用雙回路制動系統(tǒng),雙回路制動系統(tǒng)就是利用液壓制動管路將全車液壓制動系統(tǒng)分成彼此獨立的兩個管路系統(tǒng),工作中如果一路制動液壓制動管路發(fā)生泄漏,另一路管路仍然可以實施制動,仍保持一定的制動效能,實現(xiàn)安全冗余性[2]。雙管路制動系統(tǒng)比較常見的布置形式有H形和X形,基于X形回路技術的液壓制動系統(tǒng)管路布置形式簡圖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X形回路液壓制動系統(tǒng)管路布置簡圖
制動管路在整車布置區(qū)域主要分成前機艙和下車體兩部分。前機艙制動管路主要連接助力裝置主缸、ESP控制器和前輪制動器,由于前機艙區(qū)域布置零件角度,因此制動管路在前機艙布置的特點為空間少、環(huán)境較為復雜;下車體制動管路主要是將制動液的ESP制動硬管傳遞到后制動器,具有管路較長、安裝困難等特點。制動管路整車布置不僅要考慮布置合理性和安全可靠性,又要兼顧制動系統(tǒng)的制動性能。制動管路整車布置采用的基本原則:減少管路的長度和折彎次數(shù),與周邊件保留合理間隙,配合汽車運動,固定牢靠,裝配方便。
根據(jù)作用功能不同,液壓制動管路分為制動硬管和制動軟管兩種類型。制動硬管主要固定在汽車車身上,多為鋼質材料,主要與制動主缸蓄能元件和ESP控制元件相連。制動軟管主要布置在車輪輪邊位置,通常為橡膠材料組成,其主要的功能是配合懸架系統(tǒng)、轉向系統(tǒng)與車身間的相對運動,這就要求制動軟管滿足一定的韌性和撓性。
2.1.1 整車空間布置
制動管路在空間布置上主要分布在汽車前機艙和下車體。制動硬管在整車空間布局應與周邊零部件不產(chǎn)生干涉并遠離熱源,保證管路順暢,避免過彎管路,降低流通阻力。制動硬管在前機艙區(qū)域主要固定在前圍板和車架上。由于機艙汽車零部件較多,在制動硬管布置設計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與周邊零部件的間隙,避免出現(xiàn)干涉問題;下車體制動硬管的走向主要是沿著車身或者車架的邊、槽、梁等部位,可有效防止制動管路承受其他壓力[3]。為避免汽車行駛中制動管路磕低損壞,下車體制動硬管應高于周邊建議最低點10 mm??臻g布置上制動硬管與周邊零部件的間隙設計要求可參考表1。
表1 制動管路與周邊零件間隙設計建議要求
2.1.2 環(huán)境要求
制動管路的布置同樣需要考慮環(huán)境因素。首先,前機艙制動管路布置過程中需要考慮環(huán)境溫度影響。由于燃油車前機艙存在動力裝置,在局部容易形成較大熱源,靠近熱源區(qū)域的制動硬管需要進行表面熱害分析。理論上制動管表面的溫度不能超過120 ℃,因為制動管表面溫度達到120 ℃,內(nèi)部制動液溫度將會達到制動液沸點,不利于制動液建壓。制動硬管受熱源影響較為嚴重的兩大區(qū)域主要為前機艙靠近發(fā)動機處和下車體靠近排氣管區(qū)域。如圖2所示,某車型排氣管表面溫度達到550 ℃,制動管路和排氣管的間隙為43 mm,熱管理校核得到制動管路表面溫度遠超過120 ℃。在制動硬管前期布置中就需要考慮增大制動管路與排氣管的間隙,或者在制動硬管表面包覆一層鋁箔,降低制動硬管表面的溫度。
圖2 排氣管附件制動硬管熱管理分析
另一方面,由于下車體制動管路較多直接暴露在空氣中,汽車在運動過程中容易受到路面砂石沖擊,因此在制動硬管需要滿足一定的耐磨性。對于一些耐磨性較差的管材材質如PVF管,需要在制動硬管外表面包覆一層耐磨的熱縮護套。
2.1.3 固定形式
制動硬管主要通過管夾固定在車身上。目前汽車使用的管夾類型較多,按照管夾與車身的安裝形式,較為常用的管夾類型有螺柱式和卡扣式,如圖3所示。螺柱式管夾與車身貼合牢固,較難脫落;而卡扣式管夾工藝較簡易,便于安裝。按照制動硬管管夾的管路數(shù)量,可以分為單管夾,雙管夾、三管夾和四管夾等[4]。在制動硬管布置過程中往往也考慮將制動硬管和其他管路共用管夾,有利于更好布置汽車零件。如圖4所示,制動硬管和燃油管共用四管夾,兩者保持合理的間隙。同時為考慮制動硬管固定牢固,相鄰管夾固定點設計要求制動管的長度建議不應大于300 mm。
圖3 螺柱式管夾和卡扣式管夾
圖4 制動管路和燃油管共用四管夾
2.1.4 裝配工藝
制動管路通過硬管接頭與助力主缸和ESP等零件連接,主要是內(nèi)部擴口、外螺紋、內(nèi)螺紋中間的配合,既能滿足裝配可靠性,又能依靠軸向力起到密封效果。在管路布置設計中需要預留工藝裝配空間,如圖5所示,制動硬管在布置設計過程中避免制動管路與擰緊工具發(fā)生干涉。同時,對于下車體布置的長制動硬管,由于管路布置較長,裝配較為困難,往往會設計制動管連接器,將后制動硬管分為兩段,有利于制動管路安裝。
圖5 制動管路布置設計工藝校核
由于汽車行駛過程中制動軟管存在局部相對運動,因此制動軟管的布置設計需要考慮動態(tài)校核。當轉向輪處于轉向極限位置或車輪處于上下跳動極限狀態(tài)時,制動軟管不應與周邊件干涉,也不能緊繃。文中從空間布置和與軟管力學特性兩方面討論制動軟管的布置設計。
2.2.1 空間布置
通常情況下,制動軟管主要連接制動硬管和輪邊制動器。前端制動軟管通過支架固定在車身上,后端制動軟管主要通過螺柱與制動器卡鉗連接,與制動器一起隨著車輪運動。對于前驅車,由于前輪存在轉向功能,前制動軟管總成通常設計成自帶中間支架,通過中間支架固定在減震器或者轉向節(jié)上,如圖6所示。
圖6 前制動軟管固定在轉向節(jié)和減震器上
制動軟管空間布置需結合動態(tài)校核進行分析。目前設計中主要通過軟件仿真來模擬實車運動狀態(tài),主要工況包括懸架系統(tǒng)跳動的上極限、中間狀態(tài)、下極限,轉向系統(tǒng)的左極限、中間狀態(tài)、右極限工況。在各工況下制動軟管布置需要滿足與周邊件不發(fā)生干涉,避免制動軟管因干涉而造成磨損,制動軟管各種工況下與周邊間隙需滿足設計要求(表2)。
表2 制動軟管與周邊零件間隙設計要求
2.2.2 軟管力學特性
制動軟管長度設計主要受運動過程中自身特性影響。制動軟管主要分為運動段和固定段,運動段是指制動軟管兩端存在相對運動,其長度的設計主要取決于軟管裝配應力和最大拉力,如果裝配應力和最大拉力過大,制動軟管運動中拉伸將會導致過大塑性變形,嚴重時造成軟管斷裂;固定段主要是指制動軟管兩端相對靜止,其長度的設計取決于制動軟管運動過程中的最小彎曲半徑,如果最小彎曲半徑過小,制動軟管耐久易出現(xiàn)破損風險。同時,軟管設計同時要考慮相位角參數(shù),相位角是指制動軟管兩端接頭的相對角度。相位角設計合理,有利于裝配時制動軟管處于自然狀態(tài),可避免裝配受力造成軟管扭曲。表3為制動軟管運動力學特性。
表3 制動軟管運動力學特性
制動管路布置設計對制動系統(tǒng)功能的影響同樣不可忽略。首先,制動管路的布置應合理選擇制動硬管和軟管的長度,制動硬管應該減少折彎次數(shù),這樣可減少液體在管路中流動的液體阻力,從而提升制動器的響應速度;而制動軟管長度設計過大,在制動液建壓過程中軟管受力將會膨脹,影響制動性能。此外,制動管路布置設計存在干涉或不牢固,都可能導致制動液發(fā)生泄漏,一定程度上將會影響制動效能。在制動管路整車實際布置中由于管路所處空間和環(huán)境限制,制動管路在管路布置往往需要綜合考慮多方面影響,合理布置制動管路,提升制動系統(tǒng)的制動效能。
制動管路布置設計是制動系統(tǒng)開發(fā)過程中的關鍵布置。文中從空間布置、周邊環(huán)境、固定形式和裝配工藝等多方面進行考慮,詳細介紹了制動硬管和制動軟管整車布置設計。制動管路作為傳遞液壓力的主要通道,其布置對制動系統(tǒng)的響應速度和制動性能均起到關鍵作用。從理論上分析了制動管路布置設計,有利于指導制動管路的設計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