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旱災為考察中心"/>

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災荒視野下的民間祭祀演劇研究
        —— 以旱災為考察中心

        2021-04-28 07:06:40段金龍
        民間文化論壇 2021年2期

        段金龍

        我國自古以來自然災害就極多,且多為導致饑荒的大災害,以至被西方學者稱為“饑荒之國度”①鄧云特:《中國救荒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1頁。。在古代科學技術落后、認知觀念受限以及自上而下的救災體系和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民眾出于對自然的恐懼便認為災害的發(fā)生即是神靈作為主宰對人的懲罰,在此認知的基礎上便產生了各種宗教信仰。因此,一旦發(fā)生災害災荒,人們便會向神靈祭祀祈禱以求神靈之護佑。著名災荒史研究專家鄧云特針對此認識論進一步總結出了中國古代救災的“禳弭論”思想,認為“這種理論表現形式在實際政策中就成為巫術救荒”②同上,第199、271頁。。而民間針對災害災荒所進行的獻祭演劇,即屬于“巫術救荒”的典型方式之一。

        用演劇的方式酬神禳災屬于民眾應對自然災荒的非理性行為,但又正是這種應對災荒的方式在民眾觀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將演劇行為依附于神靈信仰之上,形成災荒獻祭時自我虔誠的表達。正是此種建立在民間信仰基礎之上的災荒獻祭演劇活動,體現了彼時人們對自身命運的難以把握,也正是民眾對于自身命運的不可控制和無奈選擇,也便為這禳災演劇傳統(tǒng)的延續(xù)提供了需求的市場。

        旱災是我國最主要的自然災害類型,也是歷史文獻記錄最多和最具連續(xù)性的災害類型,更是誘發(fā)其他災害并發(fā)且導致重大災荒發(fā)生的災害類型,且大多都會直接導致災荒。因此,在民間針對旱災及其相關神靈信仰的禳災演劇祭祀活動也便成為最為普遍的災荒獻祭行為。而這種高頻的禳災演劇活動所祭祀的神靈也是不局限于某一類,而是有多種類型,最常見的就是祭祀龍王、湯王和關帝,還有許多地方性的一些神靈,如流行于山西洪洞縣的水神明應王即是當地面對旱災時祈禱的神靈。

        一、龍王信仰與旱災獻祭演劇

        雨水是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因素,對于以農業(yè)為本的古代中國,適量的雨水是決定農業(yè)收成豐歉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進而對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從古到今,人們在遭遇旱災時逐漸形成了許多祭祀神靈以祈雨的方式,其中祭祀龍王則最為典型。龍王信仰在古代頗為普遍,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龍往往具有降雨的神性。祭龍求雨之事早在商代就已有之,甲骨卜辭就有作土龍以求雨之事的記載,如“其乍(作)龍于凡田,又雨”。①參見裘錫圭:《說卜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胡厚宣主編:《甲骨文與商周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35頁。《山海經·大荒東經》中亦載:“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zhí)幠蠘O,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②郭璞注、郝懿行箋疏、沈海波校點:《山海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29頁。此種作土龍以求雨或“旱而為應龍之狀”乃是一種巫術儀式,常建華言其“反映了古人的‘物類感應’觀念;形或性相近的東西互相感應,人可以通過模擬活動來實現被擬物的功能。龍有呼風喚雨的神性,可用于和雨相關的巫術中”③常建華:《觀念、史料與視野:中國社會史研究再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157頁。。這些都反映了以龍止旱求雨的習俗。后來佛教傳入了中國,佛經中稱諸位大龍王“動力與云布雨”④任憲寶編著:《中華民俗萬年歷 1930-2120》,北京:中國商業(yè)出版社,2012年,第266頁。。在唐宋以后,皇帝封龍神為王。從此,龍王變成了興云布雨、為人消災解難的神。據史書記載,唐玄宗時期,詔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來祭龍王。宋朝初期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詔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唐宋以后,道教吸取了龍王信仰,稱東南西北四海有四海龍王管轄,如小說《西游記》中就寫到了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敖閏、北海龍王敖順等四海龍王。除此之外還有五方龍王、諸天龍王、江河龍王等。古時人們認為,但凡有水之處,便有龍王,龍王不僅能生風雨興雷電,而且還專司一方旱澇豐歉。因此,全國各地龍王廟到處林立,隨處可見。從中可以看出,龍王在農業(yè)為主的國度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對于龍王信仰而言,民眾基于向其求得雨澤這一功利性的目的而會選擇不同的祭祀手段,如人們在祈求禱告后龍王不顯靈抑或說祈雨失敗的情況下,人們便會采取一些行為向龍神示威,具體會通過曬龍、驅龍等強迫的方式來逼龍王降雨。如舊時北京郊區(qū)農村祀龍祈雨的過程中,在抬著龍像巡游之后,“村民們就將龍王塑像抬回村子,放在井臺上,任烈日曝曬。凡來打水者、皆以水潑之。因此,塑像坍毀。等到下了頭場雨,村民們才集資給龍王爺重塑金身,請回廟里”⑤常人春:《老北京風情記趣》,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年,第84頁。。在塞外的一些祀龍祈雨儀式中,“如果龍王不下雨,就把他的塑像抬到太陽底下曬太陽,這叫‘曬神’”⑥張林雨、張志永:《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太原:山西出版?zhèn)髅郊瘓F·三晉出版社,2014年,第110頁。。一旦龍王在被迫的情況下下了雨,老百姓依然會集資籌款請“上三班”的好戲,唱三四天賀雨戲,來好好感謝為民造福的龍王爺。更有好多地方則在祈雨前就先唱一臺祈雨戲,提前向龍王爺表示一番。⑦同上。在民間信仰中,人們對于神靈的態(tài)度往往是以從自身出發(fā)的功利性目的為前提的,正如安德明所說:“在信奉神靈的同時,又力圖通過自己的力量來控制神靈。當這一信仰對象起不到人們所期望的效用時,他至高的地位往往會受到沖擊。并且,人們還會采用其他的方式,來尋求達到目的。這一點,既可以看做是民間信仰的功利性特點,也可以看做是中國民眾對于現實苦難采取了多種解脫方式的體現?!雹侔驳旅鳎骸短烊酥H的非常對話:甘肅天水地區(qū)的農事禳災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48頁。

        當然,民眾在面對水旱災害的威脅時,一方鄉(xiāng)民并非去對龍王實施“強硬”措施,而最先做出的選擇仍然是以祈求的手段向龍王獻祭演劇以示酬敬。鄉(xiāng)民將龍王作為鄉(xiāng)民心中非常神圣且重要的神靈,通常都是以祈禱祭祀為主,并且將自認為最好最能表達虔誠之心的演劇敬奉給龍王,以期龍王顯靈,降雨以救萬民。在明清時,北京郊區(qū)的農村就經常舉行祈龍求雨活動:

        舊時,人們普遍相信,龍王是主管降雨的神。明清兩代的京師,每逢干旱,民間皆有抬著龍王塑像巡游的祈雨儀式?!绻涍^求雨,夏季普降甘霖。達到了五谷豐登的目的,農民們便在大秋之后,唱戲謝神。一般只在鄉(xiāng)間找個戲班,唱臺河北梆子,謂之唱小戲;如果富村,就到北京城里天橋等處請一臺戲(也多是河北梆子),謂之唱大戲。每逢有謝神戲時,五里三村的農民們都扶老攜幼地來趕會聽戲,名為謝神,實際上是農民慶豐收后的娛樂活動。②常人春:《老北京風情記趣》,第83—84頁。

        魯東地區(qū)的農村中也流行著祈龍求雨的習俗,當地民眾認為龍王為雨神之一,司興云下雨,并轄水族。因此,“天亢旱時農民特別供奉乞雨,驗時則演戲答庥?!雹鄯兜先穑骸读餍恤敄|農村中的迷信和禁忌》,李文海主編:《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叢編》(宗教民俗卷·上·二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50頁。塞北地區(qū)也有很多龍王廟,幾乎村村都有,而且每座龍王廟每年至少都要唱一次戲。村里人們對唱龍王戲都特別慎重。塞北地區(qū)屬大陸性氣候,十年九旱。天旱,莊戶人便盼下雨,祈求龍王爺保佑風調雨順。一般下雨以后三天,便要唱謝雨戲。④張林雨、張志永:《塞外戲曲源流及中北路梆子史》,第114頁。在河北定縣的龍王廟里供的是水神龍王爺,“鄉(xiāng)民說龍王爺住在海里的水晶宮,能把海水吸上天去然后就能往陸地上下雨。龍王有海龍王,江龍王,河龍王,井龍王,雨龍王。鄉(xiāng)民在天旱的時候,常向龍王求雨,有時候特別給龍王唱戲?!雹堇罹皾h:《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19—420頁。同樣在邯鄲李崗西村有著謝雨夸官的習俗,就是“遇有天旱日久不雨,村民就要到村中白龍廟上祈求禱告許愿。如適時降落甘霖,能播種在地,秋后獲得五谷豐收,便唱戲夸官,全村各戶動員起來,手執(zhí)旗傘,打上鑼鼓,沿街熱鬧三天,以謝神靈”⑥馬全祥:《李崗西村李氏宗族習俗》,歐大年、范麗珠主編:《邯鄲地區(qū)民俗輯錄》,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291頁 。。而浙東地區(qū),在遇到干旱為祭祀龍王演劇的習俗的基礎上形成了專門的“龍王戲”:

        舊時浙東一帶遇到久不下雨、天時干旱,通常在舊歷七月里要請甬昆戲班演“龍王戲”以祈禱天降甘霖,求得五谷豐登。當地有龍王廟的,就在廟里演出;無龍王廟的,就在祠堂里演出。一般要演兩天兩夜。演戲前,預先必須扎起一座楊樹亭子抬到河邊,捕捉一些蝦、蟹、魚之類的水族放在亭子內,再抬到龍王廟去,把它供在神座前面,俗稱“接龍頭”。一般廟會戲照例要跳魁星,唯演“龍王戲”時一律不跳魁星,改為“跳四金剛”。四金剛由大面、老生、小面、九旦扮演。他們頭戴三山帽,身穿龍?zhí)滓?,額頂掛小臉子,大面一手拿乾坤圈,一手執(zhí)寶劍,老生捧琵琶,小面握龍頭,九旦撐傘。

        大面和老生扮的金剛先從上、下場門同時上場,對舞、對跳;小面和九旦扮的金剛也從上、下場門同時出場。四金剛大跳了一陣之后,即跳著“絞辮子步”,魚貫而下。走在后面的是拿龍頭和傘的兩個金剛,側著身體,把手里的龍頭和傘不斷地甩成圓圈下場。

        接著,再上《跳財神》以及其他戲目。以獻演較熱鬧的文戲或武戲為主。①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浙江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2000年,第646頁。

        以上這些全國各地的習俗案例,都是民眾在遭遇旱災時將祈雨止旱的希望寄托于龍王的虔誠表達,通過對龍王的燒香跪拜、宰牲獻祭以及演戲敬謝來博得龍王顯靈和救助,這也是民眾面對旱災時第一反應所做出的行為。因為民眾從心理上對神靈的依附已然成為他們在有效的救災方法闕如情形下最無助但又最抱有希望的底線,正如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說:“巫術的經驗上真實性可以由它的心理上效力來擔保?!雹赱英]馬林諾夫斯基著:《文化論》,費孝通等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7年,第68頁。而民眾從心理上的主觀相信和訴求便主導了這一系列的獻祭行為。

        二、湯王信仰與旱災獻祭演劇

        在民間,湯王信仰與旱災獻祭的傳統(tǒng)主要源于流傳極廣的商湯求雨。古書記載,商湯滅夏,天大旱數年,湯乃以身禱于桑林之社祈雨?!盾髯印分姓f湯以“政不節(jié)與?”“使民疾與?”“官室崇與?”“女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盛與?”③荀況著、楊倞注、耿蕓標校:《荀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336頁。等六件事情來追問反思,可見其焦急和真誠。《呂氏春秋·順民篇》則記載湯以己身為犧牲的情形:“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于桑林(高誘注:禱,求也。桑林,桑山之林,能興云作雨也。)曰:‘余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余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于是剪其發(fā),酈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悅,雨乃大至,則湯達乎鬼神之化人事之傳也?!雹軈尾豁f:《呂氏春秋·季秋紀》,《二十二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654頁。據《墨子·兼愛下》載:“湯曰:‘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于上天后曰:‘今天下大旱,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與上下,有善不敢敝,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身,朕身有罪,無及萬方?!雹莓呫湫W?、吳旭民校點:《墨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9頁。正是由于商湯的虔心求雨,使得甘霖大霈。因此商湯也就成為雨神的化身。

        湯王作為雨神的化身,在旱災來臨時自然就成為民眾寄托希望和演劇祭祀的對象。以流行于晉東南和太行地區(qū)的湯王信仰為例:至今在山西各地,如太谷、祁縣、曲沃、翼城、太平、襄陵、榮河、長子、屯留、潞城、黎城、平遙、聞喜、垣曲、陽城、陵川、武鄉(xiāng)、高平、晉城等地都留存有大量的商王廟、成湯廟、湯王廟或湯廟。據統(tǒng)計,僅太行地區(qū)湯王廟的遺存就有117座,而其中輯錄涉及湯王廟的碑刻材料也多達356通。①蔡敏:《太行成湯信仰與民間賽社演劇研究》,山西師范大學2016年博士學位論文,附錄A:太行湯王廟情況一覽表,第275—344頁;附錄C:太行湯王廟碑刻輯錄,第363—373頁。可見該地區(qū)湯王信仰的盛行,而湯王信仰的盛行,與明清時期太行地區(qū)旱災頻繁有密切關系。由于地理與氣候的原因,明清時期太行地區(qū)旱災不斷,致使有些地方每年出現春旱、夏旱兩次干旱,使得農耕條件也每況愈下。據雍正《澤州府志》記載:“萬歷十四年,澤之州縣春不雨,夏六月大旱,民間老稚剝樹皮以食。疫癘大興,死者枕相藉。十五年,澤州縣復大旱,民大饑,疫癘死亡如故。三十七年秋大旱,澤州、陽城、陵川,禾焦死,民大饑。四十五年夏,陽城旱。”②雍正《澤州府志二》卷五十,《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年,第86頁。又據乾隆《鳳臺縣志》載:“萬歷十四年大旱,十五年大旱。三十七年秋大旱,禾盡死,民大饑?!雹矍 而P臺縣志》卷十二,《中國地方志集成·山西府縣志輯》,第240頁。于是,在山西的晉東南等縣和河南的濟源、武陟等地都廣泛建有成湯廟,甚至在一個縣就會有數十座之多,如《鳳臺縣志》載:“湯廟城外數十處,其最著者……又大陽鎮(zhèn)廟,有宋進士劉泳石刻二。按元皇慶年間大旱,詔天下立成湯廟,隨時祈禱,而澤州多山,磽確易旱,之祠獨眾?!雹軙x城縣人民政府編:《鳳臺縣志》卷十二《壇廟》(第7冊),武漢:湖北印刷廠印刷,1983年,第2頁。從而在晉東南甚至整個太行地區(qū)形成了一個規(guī)模較大的成湯祭祀圈,人們在以后遭遇旱災的時候便會前往當地所建的湯王廟進行演劇祭祀以求雨澤。如刊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現存于山西晉城市澤州縣大陽鎮(zhèn)大陽湯帝廟中的碑記《社廟平□救荒記事文》曰:

        從來荒歉之歲非止一端,而救荒之道亦非□眾。如吾□今夏之花草,具饑荒之景況,誠為父老所未經聞見者。簋因昨冬無□□春無雨,二皆為□干,是以所□以撈濟糊口者已,□畫餅矣。可幸者,甘霖降物。夏初,舉趾力田,□厥百谷而良苗遂有浸浸日長之勢,為□意,五□月間,□道尤旱,□□如焚,田漸有日枯之象,鄉(xiāng)□:勢放于□□□:三日設壇,社廟禱雨析山。⑤蔡敏:《山西澤州大陽村湯帝廟及其賽社演劇考略》,《中華戲曲》第四十三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年,第137頁。

        而在大陽鎮(zhèn)湯帝廟的禱雨活動中,獻祭演劇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據明萬歷十九年(1591)的《重修舞樓記》載:“鄉(xiāng)人每歲春秋祈報,伶人賤工咸集于斯,以詠歌舞蹈,仰答神庥?!雹尥?,“附錄”,第139頁。此處所謂“詠歌舞蹈”者,即是獻祭演劇。僅以上述流行于晉東南和太行地區(qū)的湯王信仰以及災荒獻祭演劇來看,湯王是當地民眾在應對旱災侵襲時的主要祭祀神靈之一,并且沿襲久遠,留存至今。

        三、關帝信仰與旱災獻祭演劇

        關羽,作為三國時期的蜀漢大將,因其忠義,儒、釋、道三家皆對其十分推崇,后世在各自文化系統(tǒng)中將其神化,并累加尊號。隨著關帝神格的提高,對其祭祀也隨之興起,對其功能也進一步累加,如有的地方以關帝代行龍神、湯王之職,將其奉為“雨神”加以祭祀。元人蔡罕就曾因旱災,在關羽的老家山西解州帶領人們祭拜關羽向其求雨,并寫有《解廟旱禱文》:

        惟王忠丈智勇,卓冠當代,百世之下,英威如在。稟熊虎三姿,剪兇頑之害。生則名震華夷,歿則圣爽不昧。率土億兆(天下百姓),惟神攸賴(保護)。茲當仲夏之交,昭虐薦臻,二麥阻秀(未結穗),田野如焚;民物憔悴,遑遑不寧。憔神密替化機,回旋生意,沛沾甘露,以滁氣氛。以蘇民命,以興我穡。事仰邀神,休其惠無棄。①姜正成:《忠義神勇關羽》,北京:中國財富出版社,2016年,第204頁。

        而民間多在農歷五月十三日舉行關帝廟會,據說這天是關帝誕辰,又因傳說是日為制造旱災的怪獸旱魃經過的日子,因此選在這天祭祀關帝以求顯靈驅邪避災,普降甘霖,以解農憂。還有因關帝為殺不忠不義之人,每年于是日磨刀一次的說法。而農歷五月十三日也經常下雨,民諺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之說,民眾便認為這是關帝磨刀沾水滴落。鑒于以上諸因素,民間也將這日稱為“雨節(jié)”。

        正因如此,一旦某地有旱災發(fā)生,當地民眾則會積極主動地舉行關帝祭祀儀式,并為之演劇獻祭,如河北滄縣每到“五六月間,旱,鄉(xiāng)民乃祈雨……設壇搭棚,置關公像于上,四日出巡,意使關帝見旱槁之景象也”②張坪等纂修:《滄縣志》(卷16),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2180頁。。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滑縣四間房鄉(xiāng)的大呂莊村也是一遇干旱,就聚眾到關爺廟求雨,磕頭禱告,燒香許愿唱大戲。舊時村中求雨的形式有二:

        一是掃坑。由于旱災,坑底土質干裂,為求雨,眾多老年女性找一位名為“旱枯樁”的男性,站在坑中央,大家拿著柳條,沾上水,朝“旱枯樁”拋灑,甚至抽打,后到關帝廟和二郎神廟,拾一些死了的莊稼苗放在廟前讓神看,然后,燒香許愿,求雨祛災。村最后一個扮“旱枯樁”的人為王子旺。

        二是劈馬子。即在關帝、二郎廟前搭臺唱戲,馬子均為神靈許的愿,周邊有些活動必去?!羟蟮孟掠?,就唱大戲,以謝神靈。③齊華林、趙相臣:《大呂莊村志》,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56—557頁。

        寧夏地區(qū),如遇干旱少雨之年景,人們則會在五月十三這天,去關帝廟專門唱戲祈神求雨。據《寧夏府志》載:“五月十三日,競演劇祀關圣。先日備儀仗迎神,前列社火,周游城中?!雹芮 秾幭母尽肪硭摹讹L俗篇》,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302頁。如果風調雨順,民眾則在六月初六舉辦廟會唱戲以酬謝關圣,有時候廟會則從六月初六一直延長到六月二十。而始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的陜西黃陵關帝廟在當地也擔負著為當地民眾驅旱降雨的責任,因此,每遇到天災荒歲,人們自然要尋求于關帝的庇護:

        大旱之年的五月十三,人力難以抗衡的旱魔,拉近了人們和關老爺的距離,鄉(xiāng)里坊間人們自發(fā)地組織起來,抬著用紙扎就的關老爺的塑像,赤膊著上身,冒著炎炎烈日,游走在城區(qū)的大街小巷。……如果有雨滴飄落,人們便要籌措還愿事宜,少不得排秧歌、唱大戲、制供品、宰牲獻。把一場久旱逢甘霖的喜慶做到極致。若是沒有雨,人們也不會抱怨,只怪自己凡心不誠而將乞求繼續(xù)下去。①曹明周、趙輝遠:《黃陵文典》(民俗卷),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63—164頁。

        可見,各地民眾在面臨旱災侵襲的時候,一方面對于關帝戰(zhàn)勝旱魃保持了足夠的信心,另一方面亦對于關帝的“磨刀雨”保持了足夠的期冀,因而,演劇這一能夠表達民眾誠意的精神性獻祭也便成為關帝信仰中民眾最為普遍的祭祀手段。

        四、水神明應王信仰與旱災獻祭演劇

        在民間,民眾因旱災而進行廣泛祭祀的神靈除了最為普遍和流行的龍王、湯王和關帝之外,在全國各地還有著符合具體區(qū)域并有代表性的神靈被民眾用來祭祀除災,以山西為例,位于洪洞縣廣勝寺水神廟所用以祭祀祈雨的為明應王。

        對于明應王的來歷,《宋會要輯稿》中“霍山神祠”條有載:“霍山神陽侯長子在趙城縣, 徽宗崇寧五年十二月, 賜廟額明應?!庇捎诨羯缴较掠谢羧?神廟在霍泉旁邊, 故而霍山山神之子衍為水神,后以明應王為水神封號。②黃竹山、馮俊杰:《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11頁。然而當地民間還流傳著明應王即李冰的傳說。一說后世的人們?yōu)榱思o念李冰歷史上的治水功績,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麓,修建了水神廟。到了唐代貞元年間(785—804),唐德宗為了弘揚歷史上這一水利工程的豐功偉績,封李冰為霍泉水神明應王,修建了霍泉水神廟;一說為李冰被封為霍泉水神明應王,誅殺當時為害一方的霍泉海池的海神,為洪洞、趙城兩縣百姓除了一大禍害,遂人們祭祀他。③政協(xié)洪洞縣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洪洞文史資料》(第9輯·洪洞廣勝寺》,1996年,第32—33頁。

        但對于水神明應王的信仰與祭祀之所以能夠歷代沿襲,直至今日,其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被當地民眾當做旱災時祈雨的對象神靈。洪洞縣、趙城縣自古氣候干旱,極易發(fā)生干旱并導致災荒,董曉萍和藍克利曾對洪洞歷代旱情做過統(tǒng)計,筆者轉錄于下:

        洪洞歷代旱情統(tǒng)計表④ 董曉萍、[法]藍克利:《不灌而治——山西四村五社水利文獻與民俗》,北京:中華書局,2003 年,第173頁。

        接上表

        正是歷代都有著連續(xù)性的嚴重旱災的發(fā)生, 使得當地民眾對于雨水期盼就表現得尤為突出。更難能可貴的是,早在元代泰定元年(1324),當地就已經采用了為水神獻祭演劇的方式來進行祈雨祭祀活動。在廣勝寺下寺水神廟中保存有完整的元代壁畫,其中就有著名的元代戲曲壁畫。該壁畫在正殿內南壁東側,繪于泰定元年。壁畫寬311厘米,高411厘米,畫上橫額正書“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上款書“堯都見愛”,下款書“泰定元年四月□日”。明應王是水神,殿西壁繪《祈雨圖》,上畫明應王高踞龍座,眾神羅列,下跪一士人祈雨。東壁為《行雨圖》,明應王居中坐,眾神羅列,云端雷公、電母、風伯、雨師正在行雨。南壁東次間所繪就是“忠都秀作場”壁畫。這為我們更好地了解元雜劇的演出形態(tài)提供了最為直觀的圖像資料,彌足珍貴。

        洪洞縣水神廟元代演劇壁畫

        然而學界以往對水神廟壁畫的研究大都將壁畫分成一個個獨立的圖像,忽視了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系,而即使強調將所有的壁畫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成果也大都著眼于戲劇壁畫的研究,強調其他壁畫作為背景對戲劇壁畫研究的意義。至于元人為何要將祈雨、行雨、捶丸、下棋、售魚、后宮、戲劇等圖交錯連屬繪于殿內?這些圖的排列順序有寓意?這個問題之前鮮有人解決,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現任教于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景安寧 ( Annin Jing)在其專著《廣勝寺水神廟:藝術、儀式與戲劇的宇宙論功能》中使我們對此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作者在第二章“儀式”中指出,祈雨是貫穿整個壁畫的主題。按照祈雨的主題線索,壁畫按西南壁—西壁—北壁—東壁—東南壁的順序排列,內容是:步禱(以前被誤認為唐太宗千里行徑或唐太宗入冥圖)—正式的祈雨儀式(西壁祈雨圖)—非正式的間接的祈雨(捶丸圖、下棋圖)—調節(jié)陰陽的關系(后宮圖)一祈雨有應的征示(售魚圖)一降雨(東壁行雨圖)—酬神(戲劇壁畫)。中間穿插的一些龍的形象也是貫穿祈雨的主題。一些看似無關的壁畫,以球(求)、棋(祈)、魚(雨)的諧音進行間接的祈雨,充分反映了民間的習俗觀念。①參見王錦萍:《景安寧:<廣勝寺水神廟:藝術、儀式與戲劇的宇宙論功能>》,《中國學術》(第十七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34—343頁。

        而景安寧對這幅壁畫的祈雨演劇主題的解讀,也得到了學界的認同,如徐子方認為該“壁畫內容為民間劇團唱戲酬謝水神降雨”②徐子方:《戲曲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五幅圖像》,《藝術學界》(第8輯),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2年,第180頁。。日本著名的戲劇研究專家田仲一成先生和中山大學著名戲劇研究專家康保成先生曾在一次學術對話中對此亦有相同的認識:

        田仲一成:舉世聞名的“忠都秀作場”壁畫,是在山西省洪洞縣明應王殿中,這都不是偶然的。

        康保成:明應王是水神。以往研究者對這幅壁畫,多注意前排的優(yōu)伶,而忽略了背景的《二郎斬蛟圖》和東西兩壁所繪的《祈雨圖》和《行雨圖》。如果把它們看做一個整體,“忠都秀”們就是用演戲求雨,是在做求雨的祭祀。可以這樣理解嗎?

        田仲一成:我沒有實地參觀過這個廟,但聽說這個廟奉祀金龍四大王,就是黃河的龍神,那么大行散樂忠都秀班可能就是向金龍四大王奉上的祈雨祭祀里演出的,可發(fā)揮祭祀戲劇的功能。③康楽整理:《金元雜劇與祭祀儀式——田仲一成教授與康保成教授對談錄》,《文化遺產》,2015年第3期,第51頁。

        由上述對話可見,兩位專家也基本認可了壁畫內容是以發(fā)揮戲劇祭祀之功能來祈雨的主題。因此,這幅壁畫除了其很高的戲曲研究價值,同時還為我們了解元代民間旱災祈雨提供了生動的材料。

        而洪洞縣的旱災多發(fā)也使得當地的演劇祈雨一直綿延不斷,其中刊于元末(1367年)農歷五月初一的《祭霍山廣勝寺明應王殿祈雨文》就記載了當時官府致祭霍山水神祈雨文詞:

        維大元至正二十七年,歲次丁未,五月丙子朔越十一日丙戊,申奉大夫中書刑部尚書行晉寧路總管兼府尹本路諸軍奧魯總管管內勸農防御知渠堰事熊載,謹以少許清酌,致奠祭于明應王神位前。惟神以聰明正直之德,既圣且賢,主典靈源之水,灌溉兩邑之田,歲有豐兇,神靈與焉。今也閱四月而不雨,民泣于昊天,百谷未種,人心懸懸。載實天資命吏,固不待辭其愆,然饑饉薦臻、老幼轉于溝壑者,誠亦可憐。神其有靈,寧不惕然?愿分一勺之水,施利澤于無邊,大慰望霓之心,變?yōu)漠悶橛心辍Q橙碎g,奚啻兩縣?而神之庥,亦無窮而綿綿矣。④黃竹三、馮俊杰:《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第31頁。

        可見,洪洞水神信仰從建廟以來, 一直倍受重視,千百年來,洪洞、趙城兩縣百姓都要在農歷三月十八日即水神圣誕這一天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水神廟明應王殿除了供奉宗豬、宗羊、副豬、副羊等犧牲之外,每逢會期,定要演戲三天,以示鄉(xiāng)民獻祭之虔誠。

        五、民眾心理機制及其效果衡詁

        那么民眾是懷著怎樣復雜的情感以此來應對隨時為人們帶來巨大痛楚的旱災的呢?其效果又如何呢?由于災荒的發(fā)生所造成的后果往往不是突發(fā)性的,而是彌漫持續(xù)增長性的,災荒持續(xù)的時間越長,人們因切身的災難痛苦和心理恐慌,會使得對災荒何時結束的問題變得愈加緊迫:什么時候才能下雨?災荒什么時候才能結束?正是這種迫切的愿望和災民愈發(fā)恐慌不安的心理支配了他們的行為。加之,由于民眾防御與抵抗災害的能力微乎其微,而政府面對災荒的荒政措施也較為有限,不能完全有效地對災荒進行應對,在這個時候,他們就會寄希望于某種神秘力量的支持, 以求避禍求福、逢兇化吉, 這種民間信仰上的尋求狀態(tài)是民眾向神靈通過演劇酬神來祈雨的主要原因,正如李景漢在《定縣社會概況調查》中所言:“鄉(xiāng)下人因為想求神保佑、降福、除災和降雨起見,所以總拿燒香、還愿、唱戲為報酬、乞靈的必需事項。于是唱戲與酬神成了不可分離的事情?!雹倮罹皾h編:《定縣社會概況調查》,第357頁。因為民眾相信,敬演戲劇是他們減災避災的唯一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神靈的寬慰,于是災民敲鑼打鼓,上廟獻戲,討好老天,就成為災荒時的必備活動?!坝行У木葹姆椒? 既然缺如, 在死亡線上掙扎的農民便只有盲目地采用原始的迷信的方法了,求神、念佛、斷屠等求雨活劇一幕幕開演了。”②達生:《災荒打擊下底中國農村》,原載《東方雜志》,第31卷,第21號。轉引自陳翰笙、薛暮橋、馮和法:《解放前的中國農村》(第一輯),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5年,第469頁。

        就獻祭演劇應對災荒的這一非理性行為而言,其效果可想而知。偶爾的求雨成功歸功于所祀神靈的恩惠,為演劇獻祭的儀式行為更是提供了“合法性”的解釋。而求雨不得的失敗后果,民眾卻又歸結于自身獻祭的不夠虔誠,持續(xù)的祭祀儀式和擴大規(guī)模的演劇獻祭便是民眾進一步表達虔誠之意的常見做法。雖然演劇獻祭應對災荒的有效性不能保證,但是演劇獻祭依然表現出其強大的社會功能,對解除災荒“非?!睍r期民眾心理危機、加強民眾村社團結度荒和維持社會相對穩(wěn)定等方面,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面對災荒進行獻祭演劇的酬拜對象是神靈,尤其在民間,多神崇拜導致的神靈信仰更是無處不在,以這種廣泛的民間信仰為基礎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中國民間宗教,因其所表現出的社會功能在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本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學者指出:

        中國民間宗教的社會功能基本表現在兩個方面,即精神層次上的慰藉功能和行為層次上的使用功能。對執(zhí)著于務實求存這一價值標準的鄉(xiāng)里民眾而言,他們固然希望從“譜神救劫”的說教中獲得精神支撐,借以消解由于社會壓力而引起的心靈焦灼。但他們更希望這種精神慰藉能夠落實到社會行為領域,以解決人生的實際需要為歸宿。民間宗教適應了人們這種實用性的信仰特征,將宗教宣化和組織世俗生活聯結在一起,在儀式活動中表現出似乎是有效有驗的實用價值。③程歗:《晚清鄉(xiāng)土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254頁。

        其實,此亦可作為因依賴神靈而流行并傳承于民間社會的禱祝禳災、演劇獻祭及其各種儀式活動的最佳詮釋。民眾,尤其是受災民眾就將信仰活動和世俗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實現了民間信仰的實用目的。而在缺乏有效技術手段對付災荒的時代,也正是這種禳災的儀式活動,“幫助人們在彌天漫地的各種大災面前,度過了心理上的危機,也因而保證了整個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①安德明:《天人之際的非常對話:甘肅天水地區(qū)的農事禳災研究》,第24頁。。正如英國人類學家羅賓布里吉斯所說:“由于在許多情況下,心理因素明顯是占主導地位的,因此各種各樣的儀式和治療方法很可能都頗有效。”②[英]羅賓·布里吉斯著:《與巫為鄰——歐洲巫術的社會和文化語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87頁。這也解釋了民眾面對旱魃肆虐時的心理依賴與無奈。而通過儀式性的祭祀與演劇,客觀上將“祭祀和獻藝活動融為一 體,藝術與民俗、生活混雜,使戲劇表演看起來更像是一場文化表演,占有著宏大的演出空間,甚至包括觀眾心理空間的占有”③王志峰:《民間祭祀戲劇表演空間探論》,《戲曲藝術》,2016年第3期,第38頁。。災荒獻祭演劇也便成為災區(qū)民眾依賴神靈的心理慰藉和受傷心靈進行狂歡化禳災儀式的外化表達。

        綜上述論,雖然用為神靈獻祭演劇的方式來應對災害災荒顯現出民眾的非理性色彩,但正是這種方式卻在民眾觀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古時科學技術的落后、人們認知觀念的受限以及整個國家自上而下救災體系的不完備和能力不足,致使民眾在面對災荒時表現出極大的惶恐與畏懼,也正是出于這一心理,才會將自認為能夠表達最為虔誠的演劇活動依附于民間神靈信仰之上,進而完成為主導災荒神靈的精神性獻祭。因此,災荒演劇獻祭這一民間應對災害災荒的手段,體現了彼時人們對自身命運的難以把握,也正是民眾對于自身命運的不可控制和無奈選擇,在客觀上為這禳災演劇傳統(tǒng)的延續(xù)提供了需求的市場和民眾基礎。

        av片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av永久无码天堂网小说区| 国产乱人伦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成人字幕在线不卡|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免费在线视频一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牛牛 | 大学生粉嫩无套流白浆|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久久99精品波多结衣一区|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影音视频 |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者| 一亚洲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免费人成网ww555kkk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2021|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app| 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欧美高h视频| 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视频播放| 久久精品片| av资源吧首页在线观看| 国精产品一区一区三区| 国产剧情麻豆女教师在线观看 | 极品一区二区在线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狠狠爱浪潮| 国产女高清在线看免费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18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 午夜免费福利小电影| 久久香蕉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 国产伦理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1区2区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丝袜调教视频|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日本国产精品久久一线|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777777|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