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媛,鄭太波,黨菲菲,杜紅梅,王春霞,宋 云
(延安市農(nóng)業(yè)科學研究所,陜西 延安 716000)
延安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平均海拔1 200 m左右,土壤以黃綿土為主,土層深厚,屬大陸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日照2 300~2 700 h),年均無霜期170 d,年平均氣溫7.7~10.6℃,年降水500 mm,是典型的半干旱、半濕潤易旱區(qū)[1]。為充分合理地利用延安地區(qū)光熱資源和土地資源,利用高稈與矮稈、深根與淺根相結(jié)合的原理,設置馬鈴薯玉米間作,使作物高矮成層,相間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風透光條件,充分發(fā)揮玉米邊行優(yōu)勢的增產(chǎn)作用[2],同時提高復種指數(shù)。馬鈴薯玉米間作合理分配了土壤水分,避開了馬鈴薯和玉米需水高峰期, 對作物葉綠素、光合作用、作物水分特征以及生物量和產(chǎn)量均有提高[3]。同時,馬鈴薯/玉米套作有效降低了馬鈴薯的蒸騰速率、凈光合速率和氣孔導度,提高了玉米的光合速率[4]。
在降雨量不足時,馬鈴薯/玉米間作種植模式能提高田間濕度,可以在降溫時達到土壤增溫、保溫與雙向動態(tài)調(diào)控的效果,對溫度的變化具有一定的緩沖效應,還能有效減少土壤水分蒸發(fā)消耗量,且更好地吸收和利用深層土壤水分,從而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5]。
該試驗地位于甘泉縣高哨村雷村川地,地處東經(jīng)109°24',北緯36°38',海拔高度1 005.5 m,土質(zhì)為黃綿土,地勢平坦,肥力較差,前茬作物為西瓜,春季結(jié)合旋耕每667 m2施二銨20 kg,硫酸鉀20 kg,尿素10 kg;結(jié)合中耕667 m2追尿素5 kg,二銨10 kg,硫酸鉀10 kg。
馬鈴薯品種為早熟品種費烏瑞它,玉米品種為糯玉米京糯8號。
試驗設置六種馬鈴薯/玉米行比模式,分別為馬鈴薯:玉米1∶1、2∶2、2∶1、1∶2、4∶2、2∶4,每種模式重復4次,其中馬鈴薯與馬鈴薯株距為50 cm,玉米與玉米株距為40 cm,馬鈴薯與玉米株距為35 cm。
馬鈴薯于2018年5月12日切塊播種,采用人工開溝點播,玉米采用玉米播種機進行點播,生育期間中耕除草三次,追肥1次,馬鈴薯防病、防蟲3次,8月20日收獲馬鈴薯,10月11日收獲玉米。
表1 不同行比模式下馬鈴薯、玉米生育期 (月·日)
表2 馬鈴薯綜合性狀
表3 玉米綜合性狀
表4 不同行比模式下馬鈴薯、玉米出苗率
表5 不同行比模式下馬鈴薯、玉米單行產(chǎn)量
表6 不同行比模式下馬鈴薯玉米產(chǎn)值
不同行比間作模式下,玉米產(chǎn)量均高于玉米單作對照,馬鈴薯產(chǎn)量均低于單作馬鈴薯;從單位面積經(jīng)濟效益看,馬鈴薯間作玉米主要是通過增加玉米產(chǎn)量提升整體效益。
馬鈴薯、玉米株型高矮不一,相比于玉米單作,馬鈴薯/玉米間作增加了玉米的通風同時降低了玉米的遮光問題,增加了其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積。對于馬鈴薯來講,玉米對其造成一定的遮光問題,因此,間作模式下馬鈴薯產(chǎn)量相比于單作馬鈴薯產(chǎn)量是有所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