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越
俗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春天適當地捂一捂,可以幫助機體抵御外界寒氣,預防感冒、氣管炎,甚至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
但春捂到底說的是哪幾天?氣溫達到多少度,就不必再“捂”了?
1.為什么要強調“春捂”?
春天,氣溫時高時低,溫差較大,皮膚汗腺一會兒因寒冷而收縮,一會兒又因天熱而毛孔舒展,來回反復就可能導致血壓升高。
此外,人體在經歷了一個冬季的暖衣保護,自身調節(jié)機制已經適應了當前的動態(tài)平衡,如果過早脫去冬衣,體溫調節(jié)機制來不及建立新的平衡。
一旦遇到“倒春寒”,人們常會覺得自己“不像秋天那么抗凍”,特別是老人、兒童、產婦、慢性病患者,容易因不適應而受寒,甚至導致過敏性疾病、骨關節(jié)病、心腦血管病的發(fā)生。
年輕人即使覺得熱,穿衣也要下厚上薄。減衣服時,要先減上衣,后減下裝。這是因為春天寒氣多從地表散發(fā),應注重下半身的保暖。古有諺語“寒頭暖足”,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2.春捂有個“臨界溫度”
是否春捂,要根據天氣而定:
一般來說,晝夜溫差較大(≥8℃)時,要“捂”一會兒,早晚注意增加衣物;中午氣溫在10℃以上時,可以適當減衣;當白晝氣溫超過15℃且比較穩(wěn)定(持續(xù)一兩周)時,穿得稍單薄些就不至于感冒或染病了。民間所謂“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說的皆是這個道理。
“暖春”到來,即連續(xù)幾天日最高氣溫都在20℃以上時,就不能“捂”了。
“春捂”也不能一概而論,“捂”的程度應以自身感覺溫暖,又不出汗為宜。
如果“捂”時不覺得咽喉燥熱,身體冒汗,即便氣溫稍高于15℃,也不必急著脫衣服;如果覺得“捂”了身體出汗,則要早點換裝,不然捂出了汗,被風一吹反而容易著涼。
3.春捂到底是“捂”哪兒?
春捂要“捂”對地方,身體3個寒氣入口要重點捂一捂。
捂肚子:肚臍和腹部的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血管豐富。肚臍受涼后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xiàn)惡心、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tǒng)不適。
捂背:背為督脈之海,也是陽脈之海,是一身陽氣匯集的地方,背部保暖可預防疾病,減少感冒幾率;后背如果受寒,容易陽氣不足,有礙升發(fā)。
捂腳:我國唐代藥王孫思邈主張“下厚上薄”。人體下身的血液循環(huán)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風寒侵襲。
褲子、襪子、鞋子一定要穿得厚點、暖和點,不要換得太快,脫得太早。
4.“倒春寒”時要防4類病
春天風大、忽冷忽熱,呼吸道疾病、過敏性疾病等高發(fā),要重點做好防范。
呼吸科——氣溫驟降時,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的患者,容易病情反復或加重。每個人對這些刺激的反應不一樣,有家族史、體質敏感的人會嚴重一些。
建議:體質弱的人“倒春寒”時最好減少出門,出門可以戴口罩,增加衣服,重視頭部、胸背部保暖,以免著涼。
消化內科——氣溫較低時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fā)期,低溫刺激會引起毛細血管收縮,影響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環(huán),引發(fā)急性胃痙攣、胃潰瘍、胃腸炎等。
建議:本身有胃病的人,要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服,不穿低腰褲,更不要穿露臍裝。飲食上少吃冷食,多喝熱水(不超過60℃)。
心內科——感性很高,特別是寒冷天氣。
建議:老人要注意保暖,合理用藥控制血壓。如果有胸悶、隱痛或心慌等情況,即使發(fā)作時間很短,也要格外重視。
神經內科——動脈血管的持續(xù)痙攣,使血壓驟然上升,卒中意外也接踵而至。有些老人晚上上廁所或早上一起來,就可能發(fā)生中風了。
建議:一旦發(fā)現(xiàn)一側肢體麻木或無力、一側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說話不清、眩暈伴嘔吐等,必須高度警惕,立即到醫(yī)院進行檢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