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一輩子為了啥,不就為了病人嘛!”
1934年九月初七出生,1954年9月7日那天入黨,
兩個“生日”巧合重疊,讓他很開心
87歲高齡的董宗祈教授是武漢兒童醫(yī)院“院寶”級的老專家,他是我國著名兒童呼吸內科專家,武漢兒童醫(yī)院小兒內科、病理科奠基人。因對兒童醫(yī)療事業(yè)杰出的貢獻,他成為中國兒科醫(yī)師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在患兒和家長眼中,他是和藹可親的老朋友,在醫(yī)生面前,他是博學多識、風趣幽默的呼吸內科專家,是年輕醫(yī)生們追隨的焦點。為了讓更多孩子遠離病痛之苦,董宗祈年逾八旬仍堅持出診。
董宗祈的2020年1月23日
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第一天,董宗祈照常開動電動輪椅,從武漢兒童醫(yī)院家屬區(qū)出發(fā)去門診部上班。在寒冷的冬日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當前,他放心不下患兒,選擇做一個逆行者,守護孩子們的健康。
董宗祈就住在醫(yī)院家屬區(qū)里,可每周四上午的門診對他來說卻像跋山涉水。從家到診室,正常人走路只需要10分鐘,可董宗祈卻要走上將近半個小時,其間還要休息兩次,到了診室更是要緩好久。為了不讓前來就診的患兒久等,董宗祈出門的時間一次比一次早,早上8時不到,他便早早來到診室,做好接診準備工作。
在外人看來董宗祈清瘦矍鑠,可只有董宗祈的家人和熟識的醫(yī)護人員才知道其實董宗祈的身體已經(jīng)大不如前了。2013年,董宗祈要做直腸癌手術時確診患有肺源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讓他走路稍快一點兒就會氣喘,夏天尤為嚴重,走幾步路就要停下來歇歇。為了支持父親的醫(yī)療事業(yè),董宗祈的兒女老早就給他配備了兩輛“座駕”,一輛輕便的電動輪椅方便進診室,一輛動感十足的電動三輪方便董宗祈外出游玩。
因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長時間戴著厚厚的N95口罩讓他有些憋悶難受,但一到詢問患者病情的時候,他立馬挺直了腰板,聽得格外仔細??礄z查結果、詢問病情,仔仔細細地為每一位患兒開出治療處方。
穿戴著防護裝備,脫卸比較麻煩,因此他很少喝水,也很少上廁所。中午12時10分,將26個預約號全部看完后,董宗祈才離開診室。
董宗祈1957年畢業(yè)于廣州中山醫(yī)學院(今中山大學中山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分到武漢市兒童醫(yī)院,就再也沒有挪過窩。幾十年如一日,專心致志研究兒童呼吸道問題。每次重大疫情都帶來新的契機。如2003年非典疫情后,董宗祈發(fā)表論文《呼吸系統(tǒng)的防御功能及其保護措施》就有不凡的見地。2004年,他發(fā)表的論文——《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和治療》又將同類問題思考提到新層次。特別是對如何用科學機制管理新病毒與呼吸道疾病所作的理論探索和有益嘗試,得到業(yè)內人士高度認同。并不斷通過實踐檢驗,取得世人公認的成就。
87歲的老人早該頤養(yǎng)天年,但董宗祈的醫(yī)者仁心不允許。2003年,退休了仍義無反顧帶領醫(yī)護沖在抗擊非典一線。2020年,86歲高齡再次上陣仍然保持著當年的戰(zhàn)斗意志。
70歲之前,董宗祈每周兩次門診,70歲之后每周兩次,80歲后每周一次,周四坐診;就連武漢封城的1月23日(恰好是周四)也不例外。
新冠疫情給本該喜慶的春節(jié)蒙上了一層陰霾,時值冬季,呼吸道疾病和流感患兒逐漸增多,子女們都很擔心他身體吃不消,紛紛勸他:“年紀大了,能不能暫停坐診?”他哈哈一笑,風趣地說:“我有粉絲(患兒)啊,你說我一輩子為了啥,不就為了病人嘛!”他說,前來看診的都是自己的老朋友,不能辜負了他們的信任,免得他們跑空路。“我是醫(yī)生,也是黨員,這個時候不上誰上?”
為減少大家對疫情的恐慌情緒,在每個患者家屬臨走時,董宗祈總是會交代一句,做好防護,戴好口罩,勤洗手,家中常通風,不要恐慌。
與患兒成為朋友,讓他們感受醫(yī)者的“溫度”
“董爺爺早上好,我又來了!”“早上好,最近感覺怎么樣???”在董宗祈診室里,來自河南信陽的元元(化名)親切地跟“董爺爺”打招呼,這是她堅持來的第六個月了,她早已和“董爺爺”成了好朋友。原來她從小就患有嚴重的哮喘,隔三差五就會犯病住院,自從認識“董爺爺”以后,每個月她都會跟媽媽一同來到武漢兒童醫(yī)院見見這位“老朋友”。同剛開始比起來,元元的病情得到了明顯的控制。元元的媽媽說,在這里看病不僅病看好了,心里也感覺更舒坦。
在董宗祈的門診,跟元元情況類似的患兒還真不少,大多都是“老朋友”。在這里常常能聽到笑聲。在患兒們眼里,“董爺爺?shù)难劬f話,讓人感覺不害怕?!薄岸瓲敔敃儜蚍?,總是能變出他想要的小禮物?!薄岸瓲敔斁拖窆适聶C,腦袋里裝了好多好多故事?!?/p>
天涼了,董宗祈會將聽診器放在手心暖暖再聽診,在小患兒表現(xiàn)好的時候給他們一個小小的鼓勵。這些小舉動都能讓孩子和家長感覺心中暖暖的。他時時刻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讓年輕醫(yī)生們體會何謂醫(yī)者的“溫度”,讓患者不僅看好病,更是把心“暖”了。
“世界上最難懂的文字就是醫(yī)生的醫(yī)囑”,但在董宗祈這里,患兒和家長并沒有這方面的困惑,甚至上學的孩子都能看得明白他的醫(yī)囑。這全是因為60多年來,董宗祈自創(chuàng)了一套看診方法,不僅讓孩子們藥到病除,更重要的是讓家長明白為什么生病,盡可能做到以后不犯同樣的錯誤。
在他的辦公桌上,細心的患者會發(fā)現(xiàn)一個長方形的紙盒子,里面整整齊齊地放著各式各樣的印章。這些印章跟了董宗祈幾十年,雖然常用的印章不多,只有十多個,但是每一個印章都是他親自設計制作的,里面涵蓋了疾病種類、各項檢查以及常用藥物名稱。在詳細了解患兒情況后,他就會從盒子里拿出合適的印章蓋在病歷本上,再仔細書寫用藥劑量等內容,讓家長一看便清楚為啥生病,更清楚如何用藥。
“不吸不出水、吸了才出水才是好奶瓶”“喂奶不能躺著喂,躺著喂容易嗆奶”“嗆一滴奶咳嗽半個月,嗆兩滴奶咳嗽一個月”“養(yǎng)孩子是門學問,要多買書學習育兒知識”……董宗祈的診室更像科普課堂,教會新爸媽育兒知識。他話語簡單,家長一聽便懂。候診的家長說,看董宗祈的門診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即使沒輪到自己,在旁邊聽聽也能學到很多東西,這才是真正把病看明白了。
當曾經(jīng)的病?;純撼闪思议L,這就是做醫(yī)生最大的成就
2018年的一天,河南信陽36歲的王鑫和他8歲的女兒專程在診室外等著董宗祈下門診,送他回家。他們相識是在25年前。當年12歲的王鑫因為葡萄球菌感染導致肺炎,高燒半個月,多家醫(yī)院治療不僅沒好,反而病情越發(fā)嚴重,重度肺部膿腫、膿胸,生命危在旦夕。輾轉多地無人敢治,最后是董宗祈收下了他。董宗祈每天親自會診,時刻關注王鑫的病情。有一次,董宗祈深夜冒雨來醫(yī)院加班,路滑摔倒導致骨折,他索性把病床放在了王鑫病房的隔壁,隨時掌握病情,直到王鑫康復。
把董宗祈當老朋友的可不止王鑫一個人,董宗祈的微信朋友圈里有幾百人,90%都是他的患者朋友。還有不少一家?guī)状硕际钦宜床〉摹?/p>
2018年,32歲的方云在董宗祈診室外撲通一聲跪地磕了三個響頭。方云剛出生時因為誤吸乳汁導致吸入性肺炎,奄奄一息,很多醫(yī)院都勸家長放棄。父母帶著最后的希望來到了武漢市兒童醫(yī)院,當時50歲的董宗祈已是國內知名的兒童呼吸內科專家。聽完家長的主訴,董宗祈立刻判斷孩子是因嗆奶誤吸導致的肺炎,經(jīng)他近半個月的精心治療,在鬼門關上的小方云終于轉危為安。父親臨終時拉著方云的手再三叮囑,要她一定想辦法找到董宗祈,磕三個頭,感謝當年的救命之恩。這天,她帶孩子來醫(yī)院看病,偶然看到了“董宗祈工作室”,回去上網(wǎng)搜了一下確認董宗祈就是當年醫(yī)治她的董醫(yī)生,特意過來當面表達感激之情。
在董宗祈這里,像王鑫、方云這樣的家長比比皆是,董宗祈將他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他們才有了成長的機會,能夠長大成人,能夠孕育自己的下一代。這是董宗祈最愿意也最欣慰看到的情景,這也許就是做醫(yī)生最大的成就感吧。
“我的治病救人的初心,依然一閃一閃亮晶晶”
董宗祈是21歲入黨的。當年,他參加了1954年抗洪搶險。
“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長江大堤,那是1954年武漢大水時,靠著10萬機關干部,肩挑背扛,一寸一寸用干打壘的方法筑起來的?!倍谄砘貞?,那時候,沒有任何機械設備,只有扁擔、籮筐和夯。大家沒有套鞋,只好赤腳。
堤上的勞動大軍,不分晝夜,挑土筑堤。光著膀子,赤著腳,頭頂烈日,腳踩黃土,顧不上饑渴。背的、扛的、挑的、抬的,熱火朝天。堤上的勞動號子和打夯的號子聲震天動地,震耳欲聾。
緊急情況下,黨員干部與群眾一起跳進江水,手挽著手筑成人工防浪堤。黨員們一心為民、不顧安危的表現(xiàn),讓21歲的董宗祈深為震撼,他鄭重遞上了入黨申請書。
當時在火線上,誰能不怕苦、不怕死地忘我勞動,誰就能入黨,董宗祈就在那時入了黨。他強調說,自己是1934年九月初七出生,1954年9月7日那天入黨,兩個“生日”巧合重疊,讓他很開心?!包h員干部們?yōu)榱?50萬老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不顧自己安危,讓我深為震撼。我作為一名黨員和醫(yī)生,治病救人就是我的初心?!?/p>
1954年,武漢兒童醫(yī)院建院。當時條件艱苦,在豬圈上建門診部,醫(yī)護人員一共240人,只有內、外科、耳鼻喉和一個小麻醉科。董宗祈充分發(fā)揮黨員先鋒作用,外出學習,歸來建科,不怕苦累,全心全意為患兒服務。如今,隨著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醫(yī)院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在檢查手段、治療方式繁多的當下,他不盲從不追潮流,堅持給予患兒最適合的治療。
董宗祈說,為患兒服務已經(jīng)超過一個甲子了,有不少患者一家?guī)状硕颊宜催^病,作為兒科醫(yī)生,他依然常問自己:“如果面前是自己的孩子,你會怎么樣?我的治病救人的初心,依然一閃一閃亮晶晶?!?/p>
(責編/李曉玲 責校/聞立 來源/《武漢兒童呼吸內科86歲“院寶”專家堅持坐鎮(zhèn)一線》,薛源/文,中新網(wǎng)2020年1月23日;《董宗祈:孩子們的老朋友》,王琛、薛源、張璟祎、高琛琛/文,《中國醫(yī)學人文》2020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