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羅爾斯的契約公正論概觀

        2021-04-25 03:27:09程立顯
        黨政干部學刊 2021年2期

        [摘? 要]羅爾斯的《公正論》提出了“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的論斷,構建了基于“原初狀態(tài)”假說的社會契約公正論,達到了20世紀西方社會公正思想的巔峰。羅爾斯力圖既保持康德形而上學的道德說服力,又堅守經(jīng)驗主義理論的底線,吸收功利主義的合理因素。他的契約公正論實質(zhì)上是一種以義務論方法求得目的論結果的混合理論,既尊重個人自由,又注重社會財富的公正分配,倡導有條件的平等主義。他的“原初狀態(tài)”假說,令契約當事人在“無知之幕”遮蔽下共同確定人人都會同意的公正原則,由此推導出“最大的平等自由原則”“合理的機會均等原則”和有條件不平等的“差別原則”。羅爾斯的公正三原則宣揚了近代以來西方思想家著力倡導的自由至上、權利平等、機會均等理念,進而主張“凡制度公正的社會應當平等分配一切經(jīng)濟利益和服務,除非某種不平等分配旨在有利于發(fā)揮每個人的優(yōu)勢,或至少有助于改善最弱勢群體的生活境遇”。羅爾斯的契約公正論明顯地受到馬克思主義平等思想的影響,多少反映了20世紀廣大底層民眾批判資本主義不公正現(xiàn)象、追求社會公正的美好愿望,但其立場和方法論同馬克思主義公正觀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他的契約公正論具有為“大政府、小社會”的“福利資本主義”進行道德辯護的作用,被奉為新自由主義的一面理論旗幟,但也飽受自由主義陣營內(nèi)部其他派別特別是右翼保守主義者的批評和質(zhì)疑。

        [關鍵詞]羅爾斯;契約公正論;公正三原則

        [中圖分類號]B82-06;B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21)02-0018-13

        20世紀上半葉,自功利主義鼻祖邊沁(1748—1832)起,風行西方世界百余年的古典功利主義,正式讓位于由摩爾(1873—1958)的劃時代作品《倫理學原理》(1903)所開創(chuàng)的元倫理學。諸如直覺主義、情感主義、語言分析等元倫理學流派紛紛登場,占據(jù)西方倫理學的主流地位達半個多世紀,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值得注意的是,在元倫理學學派紛呈的學術大潮中,有關公正的元倫理問題并未得到關注和澄清。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伴隨著現(xiàn)代功利主義的復興,功利與公正的價值權衡問題再度凸顯。于是,對于作為主要道德規(guī)范難題之一的公正特別是社會公正的研究,包括相關的元倫理學或公正哲學的研究,便日益深入,形成了以羅爾斯及其理論對手諾齊克等哲學大師為主要推手的持續(xù)至今的公正論研究熱潮。在這一熱潮中,以羅爾斯的《公正論》(A Theory of Justice,1971)和諾齊克的《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Anarchy,State,and Utopia,1974)的先后問世為標志,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綿延不絕的公正哲學研究進入了理論日益成熟、學派精彩紛呈的新時期。至此,古希臘時代“什么是公正”的永恒倫理難題,明顯地轉換為“什么是社會公正”的社會倫理主題。人們看到,無論是羅爾斯訴諸其“無知之幕”假說的契約公正論(justice as fairness of contract based on the veil of ignorance),還是諾齊克的奠基于私人占有權的“資格”公正論(justice as entitlement),抑或德沃金的“權利”公正論(justice as rights),無一不是對如何實現(xiàn)社會制度之首要價值——公正——的理論建構,無一不以人類社會的制度公正或社會公正為轂的。本文主要依據(jù)相關英文文獻,概述羅爾斯的契約公正論的核心內(nèi)容、立論依據(jù)和重大影響,分析其歷史成因和理論得失,以期為當代公正文化建設和倫理道德建設提供理論借鑒。

        一、羅爾斯的生平事略及其公正理論

        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1921.2.21—2002.11.24),20世紀美國著名政治哲學家、倫理學家,新自由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基于其“無知之幕”假說的契約公正論的創(chuàng)立者。羅爾斯出生于美國馬里蘭州的巴爾的摩,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曾服役于太平洋戰(zhàn)區(qū),退伍后進入普林斯頓大學就讀,1950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學位。他先后在普林斯頓大學、康奈爾大學、麻省理工學院任教,自1962年以后一直擔任哈佛大學哲學系教授。羅爾斯培養(yǎng)的不少學生,例如托馬斯·內(nèi)格爾和喬舒亞·科恩等人,都是現(xiàn)今倫理學或政治哲學界的活躍人物。羅爾斯一生治學嚴謹,成果頗豐,尤其在當代社會公正研究領域獨樹一幟,貢獻卓著,并因此而榮膺1999年度由時任美國總統(tǒng)比爾·克林頓頒發(fā)的自由獎章。

        羅爾斯于1951年發(fā)表其博士論文“應用于倫理學的決定性程序綱要”,此后畢生專注于公正哲學研究,努力構建他的理性主義公正理論,先后陸續(xù)發(fā)表了“作為公平的正義”(1958)、“憲法自由和公正觀念”(1963)、“正義感”(1963)、“為非暴力反抗辯護”(1966)、“分配公正”(1967)、“對分配公正的若干補充”(1968)等文。在綜合提煉其二十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羅爾斯最終完成了約50萬言的巨著《公正論》,于1971年由哈佛出版社出版,旋即掀起國際性的社會公正研究熱潮。由于該書封皮為綠色,當年就有哈佛學子以“綠魔”一詞形容其巨大影響力。羅爾斯自此聲譽鵲起,大名鼎鼎,成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人文社科領域學者們可以反對而不可漠視的政治哲學家和倫理學家。為回應眾多學者的批評和質(zhì)疑,羅爾斯晚年又對該書進行了若干論據(jù)和內(nèi)容細節(jié)方面的調(diào)整和補正,于1999年推出修訂版。他在修訂版序言中申明:“盡管對初版有很多批評,我還是接受了它的主要框架,并捍衛(wèi)它的核心理論?!盵1]1由此可見,28年后的修訂版維持了初版的理論架構、基本內(nèi)容和公正原則,表明羅爾斯的公正理論體系是一以貫之的。此外,他還撰寫了《政治自由主義》(1993)、《萬民法》(1998)和《道德哲學講演錄》(2000)等書,也都程度不同地體現(xiàn)了上述他的“核心理論”。

        為了準確把握羅爾斯公正論的精神實質(zhì),也為了方便讀者理解本文對羅爾斯的核心概念的漢譯表達,這里僅就相關術語的漢譯問題略陳管見。由于中文的“公正”(以及“公平”“公道”等詞)一般被視為“正義”的同義詞,故羅爾斯的《公正論》中文版譯名為《正義論》。然而,就其準確涵義而言,依筆者之見,“公正”“公平”“公道”之意與“正義”并不全等,正如“自由”一般被視為“權利”,但兩者并不全等一樣。所謂“自由權利”一說,其實際涵義是“自由這種權利”(顯然還有“自由”之外的權利);同理,“公平正義”一說,其實際涵義則是“公平這種正義”(顯然還有“公平”之外的正義),而“公平這種正義”就是指“公正”“公平”或者“公道”,不過在語氣上更加強調(diào)了公正的正義性或道德性而已。再就英文而論,羅爾斯原著書名A Theory of Justice中的justice一詞,其漢譯除了“公正”“公平”“公道”和“正義”之外,還有“審判”“司法”“法官”“合法”“正確”“正當”等多種譯法。正是為了避免歧義,羅爾斯才特別強調(diào)他的研究主題是“justice as fairness”,亦即在“fairness(公平,公正)”意義上的“justice”,而不是“審判”“司法”“法官”等其他意義上的justice。由此可見,羅爾斯原著的關鍵詞“justice as fairness”,說的就是“作為公平的正義”或“公平這種正義”。因此,對這一關鍵詞,我們不妨簡潔地意譯為“公正”或“公平”,而“公平即正義”或“正義即公平”的譯法,則似乎有違原著意蘊。就原著內(nèi)容而論,第一編“理論”部分論述“公平這種正義”即公正問題(公正的功能、主題,公正理論的主要概念等)、公正原則及其“原初狀態(tài)”理據(jù);第二編“制度”部分闡述平等的自由、分配公正、公民義務以及公民不服從等問題;第三編“目的”部分論述公正感與道德正當性(或善)的關系,包括自尊、美德、幸福、道德情操等一般倫理問題。三編各分三章,篇幅均衡,各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左右。不難看出,該書主旨在于提出并論證“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闡明什么是理性的公正原則、社會制度如何才合乎公正要求,以及同公正相關的若干倫理問題。因此,在我看來,英文書名A Theory of Justice的《公正論》漢譯更為切合原著的主題和宗旨:專論社會制度的公正問題,而不是泛論全部道德或所有正義問題。公正與道德的從屬包涵關系,正如比羅爾斯年長十多歲的美國著名倫理學家弗蘭肯納(1908—1994)所說,“公正領域是道德的一部分,但非道德的全部。善行便屬于道德的公正以外部分,在我看來就是如此。甚至穆勒也對公正和其他道德義務做了區(qū)分,并將慈善或善行歸類為后者”[2]。從羅爾斯的遣詞用語判斷,他是認可弗蘭肯納的觀點的,即認定兩者關系為“道德=正義>公正(公平)”。不用說,羅爾斯的A Theory of Justice就是其“作為公平的正義”(或“公平這種正義”)的理論。因此,應當說,其《公正論》譯名更為準確,而《正義論》譯名雖在大體上不錯,卻多少模糊了羅爾斯的理論聚焦點——社會制度的公正問題,因而不利于對羅爾斯公正理論體系的總體把握。

        從總體上看,《公正論》一書構建了一個龐大而獨特的制度公正理論體系,是羅爾斯本人最引以為傲的,半個世紀以來最引人矚目的西方公正思想史上的杰出成就。羅爾斯以近代啟蒙思想家洛克(1632—1704)、盧梭(1712—1778)的社會契約論和康德(1724—1804)的義務倫理學為理論基礎[3]33,創(chuàng)立了基于“無知之幕”假說的社會契約公正論,樹起了當代自由主義公正理論的旗幟。羅爾斯的公正論推崇憲政民主的道德價值,反對古典的和現(xiàn)代的功利主義公正觀。他以康德主義的契約論公正模式應對功利主義的挑戰(zhàn),為認真對待個人發(fā)展需要的憲政民主和“福利資本主義”提供理論辯護。他的契約公正論倡導認真待人尊重人,不贊成為了他人利益而冒險犧牲自身的幸?;驒嗬?與此同時,它為達成分配公正的社會決策提供了具體方法。社會分配公正的原則如何制定、從何而來?在羅爾斯看來,任何公正原則均須產(chǎn)生于人們身處其中可以進行合理選擇的狀態(tài),例如他的所謂“原初狀態(tài)”。正是基于這一理論假說,羅爾斯系統(tǒng)縝密地論證了他的公正三原則,為實現(xiàn)人類社會的“首要價值”——制度公正——提供了他的獨特方案。

        二、公正——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

        公正作為道德原則和道德評價概念,適用于規(guī)范和評價一切道德關系和社會關系,其類型十分復雜。比羅爾斯年長十多歲的美國著名倫理學家弗萊徹(1905—1991)在《境遇倫理學》(1966)中,曾根據(jù)一人對一人、一人對多人、多人對一人、多人對多人等不同類型的道德關系對公正進行分類。他將處理一對一關系的交換公正,歸類為“人際公正”(人與人之間的公正),指作為一般待人規(guī)則的公正,即個人相互對待的公正要求;將處理多對多關系的社團公正歸類為群際公正(包含族際、代際甚至國際的公正);又將多對一的分配公正和一對多的貢獻公正歸類為社會公正,主要指社會制度或社會治理運行機制的公正性。弗萊徹特別強調(diào)分配公正,認為這是社會公正的核心要求,而社會公正的基礎在于制度。他說:“社會公正不公正的基礎,存在于支持一切社會關系和文化的社會結構之中,我們所需要的是新的制度,——健全的社會不僅僅是價值和觀念問題?!盵4]弗萊徹1966年提出的這一主張,15年后的1971年升華為羅爾斯關于制度公正的核心理念,在他的《公正論》中得到了充分展開和論證。該書開宗明義地點明了全書主題:“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Justice is the first virtue of social institutions)?!盵5]3顯而易見,羅爾斯的公正論完全聚焦于社會公正的主題——“基本社會制度”的公正問題。他寫道:

        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恰如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不論多么精致有效的理論,

        若非真理,則必須予以摒棄或加以修正;同樣,不論多么實用高效而結構精當?shù)姆珊椭贫?,?/p>

        不公正,則必須加以改革或予以廢除?!鳛槿祟惢顒拥氖滓獌r值,真理和公正斷然不可妥協(xié)退

        讓。[5]3

        羅爾斯認為,這一命題表達了人們對于公正之首要意義的直覺信念,因此,公正應當被用作衡量所謂“良序(well-ordered)”社會的首要標準。在他看來,在一個良序社會,正是基于公正理由,個人權利的不可侵犯性甚至可以壓倒社會整體的福利,因此,對于為了一些人的更大利益而侵犯或損害另一些人自由的做法,公正會堅決否認其正當性。換言之,羅爾斯堅決反對追求“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钡墓髁x觀點,他的公正觀不允許為了多數(shù)人的更大利益而強制少數(shù)人做出犧牲。于是,在一個公正社會,平等公民的個人自由被認為是確定無疑的,由公正所確保的權利不以任何政治博弈或社會利益的計算為轉移。這些觀點清楚地揭示了羅爾斯同功利主義者的顯著差異。

        羅爾斯“主張公正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同時也明確指出,“許多事物都可以被認定為公正的或不公正的,不僅是法律、制度和社會體制,還有各種特定的行為……決定、評判和責難”[5]7。他堅持認為,公正的主題是社會的基本結構,因為后者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每一個人的生活愿景。社會的基本結構就是一整套政治、法律、經(jīng)濟和社會的基本制度。在現(xiàn)代西方社會,社會基本結構包括憲法、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競爭性市場經(jīng)濟體制和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結構。顯而易見,這種基本結構在分配社會成員的負擔和合作收益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這是羅爾斯之所以斷定社會基本結構乃公正之主題的緣由。因此,在羅爾斯看來,公正的基本問題就是要構建和證明任何公正的社會基本結構所必須遵循的一套原則。他說:“這些原則就是社會公正原則,它們?yōu)榉峙淙藗冊谏鐣窘Y構中的權利和義務提供了道德方法,規(guī)定了如何適當分配基于社會合作的利益和負擔?!盵5]4

        這就是說,這些公正原則將詳細規(guī)定社會基本結構應如何分配所有的人皆期盼的東西,即羅爾斯所說的“基本欲求對象(primary goods)”,諸如言論自由、良心自由、免于任意逮捕的自由,持有個人財產(chǎn)的權利,政治參與自由(投票權、競選公職權等等),以及權力、權威、機會、收入和財富,等等。羅爾斯說,“基本欲求對象”就是每個理性人都會期盼獲得的東西,因為無論一個人的理性生活規(guī)劃如何,他總得使用這些東西。所以,在羅爾斯看來,社會公正就是按照一套合理的公正原則,在所有社會成員中分配“基本欲求對象”。在這一意義上,公正概念指的是對于“基本欲求對象”的“相互競爭之權利主張的適當平衡”,而公正的構成就是確保制度公正的“一整套闡明這種平衡的決定性考慮因素的相關原則”。[5]10

        由于社會制度的公正對于個人的生活愿景具有廣泛深遠的影響,一個社會的制度公正與否幾乎成為解決全部公正問題的決定性因素。這就是為什么在羅爾斯的用語中,公正(justice)幾乎等同于社會公正(social justice),并且被界定為對于“利益和負擔的適當分配”,或“社會基本制度對于權利和義務的適當分配”。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分配絕不局限于社會生活的經(jīng)濟領域,而應涵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體育娛樂、社會民生等一切涉及社會成員之權益的領域和部門。弗蘭肯納指出:“實際上,……幾乎所有東西可能都需要在有關社會成員間進行分配,而且因事因時因地而各有不同。根據(jù)各種流派的社會公正理論,諸如職位、特權、稅負、權力、物資、受教育機會、就職機會以及幸福或美好生活的條件等等,都是社會分配的主要對象?!盵2]由此可見,如果將公正或社會公正定義為分配公正,那么,羅爾斯所說的“社會基本制度對于權利和義務的適當分配”,就必然涵蓋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所有領域應有權利和義務的分配。

        由于羅爾斯常常不加區(qū)別地使用“公正”和“社會公正”兩個概念,因而在當代學界的公正論辯中,“什么是公正”的倫理學永恒難題主要聚焦于“什么是社會公正”即社會制度的公正問題,聚焦于“規(guī)定社會制度”的規(guī)則,以及社會制度所規(guī)定的規(guī)則。有趣的是,羅爾斯及其激烈批評者或可敬對手們都含蓄地同意“社會公正即全部公正”,盡管也有一些個體公正的漂亮言辭。毫無疑義,這一語言現(xiàn)象對于突出社會公正的至關重要性具有積極意義,也不會影響人們理解羅爾斯等人看重社會公正的公正思想。然而,正如杰克遜(M.W.Jackson)在《公正問題》一書中所說,為了深化關于公正和社會公正的理論研究,區(qū)分作為種概念的“公正”和作為子概念的“社會公正”“人際公正”“個體公正”等等,還是十分必要的。[6]16當然,在日常語言環(huán)境中,社會公正也可理解為具有關鍵性的狹義公正。

        一言以蔽之,所謂社會公正,就是用以規(guī)范或評價一個社會的根本制度或社會治理機制的公正,即作為“社會制度首要價值”的公正。這是羅爾斯公正理論的基本立足點。毋庸置疑,他的《公正論》一書正是以社會公正為主題的鴻篇巨制。

        三、羅爾斯的公正三原則

        為了追求和實現(xiàn)社會公正或制度公正這一主要目標,就要提出和確立一套有限但有力的公正原則,為人們對于法律和制度及其指導下的特定的政府行為和政策所做出的道德判斷提供依據(jù)和證明。為此,羅爾斯借助社會契約論的道德優(yōu)勢,回應功利主義的挑戰(zhàn),縝密地論證了兩條平等原則及一條差別原則,本文合稱之為羅爾斯的公正三原則。

        兩條平等原則

        按照羅爾斯的論述,他的理論作為功利主義的當代替換物,要符合人們的這一信念:公正必須同平等相聯(lián)系。因此,他的公正理論便以平等為核心概念,其中心論點是:我們應當平等分配一切經(jīng)濟利益和服務,除非某種不平等分配將確實有利于發(fā)揮每個人的優(yōu)勢或潛力,或至少有益于社會上的最貧困者。這種公正論實質(zhì)上是近年來廣泛流行的有條件的平等主義,即允許符合一定條件的不平等的平等主義。羅爾斯的有條件的平等主義包含兩條平等原則:

        (1)最大的平等自由原則:每個人都應享有同等權利,擁有同一切人的類似體系和諧共存的最廣泛而平等的基本自由體系。

        (2)合理的機會均等原則:在合理的機會均等條件下,公職和職位應面向一切人開放,凡才智技能相似者均應有平等的入職機會。[5]59

        差別或不平等原則

        如前所述,羅爾斯的有條件的平等主義,意味著它允許甚至鼓勵有條件的不平等,這個條件就是“有利于發(fā)揮每個人的優(yōu)勢或潛力,或至少有益于社會上的最貧困者”。為了證明對個人自由的依規(guī)限制的正當性,特別是為了緩解最弱勢群體的苦境,羅爾斯提出了差別原則(principle of difference),即所謂“最大—最小”原則(maximin principle):只有當不平等(最大限度地)改善社會上(最小部分)生活艱難者的境況時,才可以允許存在不平等。這就是羅爾斯附加于上述兩條平等原則的第三條原則:

        (3)差別原則:社會的和經(jīng)濟的不平等差別應予以適當安排,使之有助于最弱勢群體的最大利益。[5]61

        由此看來,所謂差別原則,就是在“有助于最弱勢群體的最大利益”這一條件下的結果不平等原則。正是這條差別原則或有條件的不平等原則,使得羅爾斯的公正論一般被認為符合社會上最貧困者的利益。當然,從緩和社會矛盾、促進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角度看來,羅爾斯的理論實際上也符合其他族群特別是富有者的利益。

        在實踐中,公正三原則分別適用于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一般說來,第一條原則規(guī)范了對于基本自由這一欲求對象的分配;第二條原則規(guī)范了對于獲得公職權力權威的機會的分配;第三條原則規(guī)范了對于其他基本欲求對象(包括財富和收入)的分配。雖然第一條和第二條原則皆要求平等,但只要以不平等作為其組成部分的整個制度體系,令最貧困者對于上述基本欲求對象之所得最大化,那么,第三條差別原則便會允許這種不平等的存在。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羅爾斯的公正論定性為平等主義,盡管它是一種限制性的或有條件的平等主義。直白地說,羅爾斯的公正論保障自由權利的平等,因而保障了機會均等即所謂“起點平等”,但并不保證結果平等;相反,它會允許不平等結果的存在,只要這種不平等有利于每個社會成員,尤其是有利于改善最弱勢群體的生活境遇,并且確實屬于機會均等的社會條件的產(chǎn)物。

        在羅爾斯的公正三原則中,哪條原則最為重要呢?由于各條原則的要求可能相互沖突,要回答何者重要的問題就必須為它們排定先后次序。在羅爾斯看來,第一條原則優(yōu)先于第二條原則,而第二條原則又優(yōu)先于第三條原則。這就表明,我們首先要滿足第一條原則的要求,而后再滿足第二條原則的要求;在滿足了第二條原則的所有要求之后,再滿足第三條原則的要求。這種排序如同“詞典優(yōu)先性(lexical priority)”一樣不可移易,優(yōu)先原則具有絕對的優(yōu)先性,不允許對相互沖突的原則要求做出任何排序變更。如此說來,“最大的平等自由原則”無疑是羅爾斯的公正三原則中的最重要者。[5]67

        最重要的第一條原則傳達了羅爾斯的以“平等自由”為核心的公正理念,既宣揚自由至上,又強調(diào)自由權利的平等,即所謂“最大的平等自由”,這就為社會成員提供了近代洛克、盧梭以來直至當代諾齊克等人所一貫堅持的自由主張;而第二、第三條原則又賦予人們許多更為個性化的不在所謂“天賦人權”之列的權利,例如,尋求不同公職的均等機會,經(jīng)濟狀況糟糕者獲得由政府稅收加以補助的最低收入。如此說來,羅爾斯的公正三原則無非表達了下述三重公正理念,即:(1)自由至上,權利平等;(2)無條件的機會均等;(3)有條件的結果不平等。

        羅爾斯認為,社會公正原則要求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分配社會財富,而分配社會財富的指導規(guī)則不得為任何人提供對于他人的不公平優(yōu)勢。

        四、公正三原則的理據(jù)與應用

        那么,這樣的財富分配指導規(guī)則從何而來呢?羅爾斯認為,可以在社會成員都不了解規(guī)則將如何影響其自身的情況下,也就是在他們雖然知道財富在社會各組成部分間將如何分配卻不知道自己屬于哪個部分的情況下,讓他們商定人人滿意的契約條款,制定分配規(guī)則,從而確保公平合理的分配結果。于是,不論人們屬于社會的哪個組成部分或階級階層,他們都必定會樂于接受這種規(guī)則。

        正是基于上述設想,羅爾斯提出了“原初狀態(tài)(original position)”假說,力圖為其公正三原則提供社會契約論的理據(jù)。

        (一)公正三原則的理據(jù):“原初狀態(tài)”

        羅爾斯認為公正原則的抉擇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契約。他說:“社會基本結構的公正原則是自由和理性的人們……,在最初的平等境遇中必然采納的用以規(guī)定其聯(lián)合體的基本契約條款的原則。”[5]11這種“最初的平等境遇”就是羅爾斯所謂的“原初狀態(tài)”,其思辨功能相當于古典契約論者的所謂“自然狀態(tài)”。

        羅爾斯用以證明其公正原則之主要方法的社會契約思想,具有若干優(yōu)勢。首先,它使人們可以將公正原則視為理性的集體選擇的成果;其次,契約的義務觀念強調(diào),這種集體選擇表達了有關當事人的基本承諾,經(jīng)大家一致同意的原則就可以正當?shù)貜娭茖嵤?最后,作為確定了互惠條款的自愿協(xié)議的契約觀念表明,這些公正原則“將催生所有社會成員(包括最弱勢群體)的志愿合作”[7]29。羅爾斯運用社會契約概念,旨在為康德的作為道德原則之基礎的自律選擇思想提供程序性解釋。

        羅爾斯認為,如果一套原則是在選擇公正原則的適當條件下做出的選擇,那么,它便具備了被普遍接受的理據(jù)。何謂“適當條件”?羅爾斯設計了原初狀態(tài)作為進行理性選擇的適當條件,從而推導出他的公正三原則。處于原初狀態(tài)的人們,是具有善惡觀念(即關于值得追求的個人目標的信念)和公正感(即關于合理的社會合作的條件的信念)的道德行為者;他們擁有“理性的意志自由”,因而是完全平等的。原初狀態(tài)的“平等”首先體現(xiàn)在平等的自由,包括程序性權利的平等,以及在基本的社會制度下正當?shù)芈曀魃鐣Y源的平等依據(jù)。所有當事人都具有“平等的價值”,所以,身處原初狀態(tài)的人們都得到同態(tài)描述,都處于平等的地位,這表明他們都“均衡地相互尊重”。[8]521

        按照羅爾斯的設計,原初狀態(tài)的特征是所謂“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引進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確保在原初狀態(tài)下實現(xiàn)理論上的平等。這一新概念的設計,由于令每個當事人對任何特殊的自身因素均完全無知,因而不可能由自身因素引導自己作為理性的選擇者做出有利于自己而犧牲他人的特殊決定,這就排除了所做決定的所有可能的不公正性。例如:倘若某人曉得自己是個富人,他就會合理地贊同下述原則,即各種旨在社會福利措施的稅收都是不公平的;倘若某人曉得自己是個窮人,他就很可能提出與此相反的原則。因此,為了做出必要的限制,羅爾斯便設想一種令每個人都不知曉此類信息的無知之幕,防止人們?yōu)槠娝T導。由于無知之幕排除了任何人對于他人的不平等優(yōu)勢,盡管人們會有好壞善惡的觀念,但他們不知道其具體內(nèi)容,因而不可能讓公正原則傾向于適合自己的特殊目標。同樣,他們了解人性和社會的其他一般狀況,但不曉得自身的性別、特質(zhì)、社會地位、身材、智力才干、政治思想或任何其他偶然的生命特征。于是,人們便“消除了令其相互區(qū)別的特殊的偶然因素的影響,使之不可能利用社會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以圖謀私利”[5]136。由此可見,羅爾斯所設想的“無知之幕”,是一種以不考慮任何個人特性的中立態(tài)度來觀察社會的思想方法。

        在羅爾斯看來,可以合乎邏輯地推斷,如若社會所確定的公正原則得到身處原初狀態(tài)的無知之幕背后的人們一致贊同,那么,它們就必定是對大家都公平合理的、不偏不倚的原則。羅爾斯相信,“我們必須采納他的所謂‘無知之幕背后我們都會同意的社會公正原則。這就是說,我們不知道自己在社會中的具體狀況,卻一定能認識到這些原則將引導社會走向公正”[9]129。

        盡管在現(xiàn)實世界中,很少有人對自己的社會處境和其他狀況均一無所知,但合乎邏輯的思想意識的理性功能是確實存在的。因此,應當說,羅爾斯基于“原初狀態(tài)”的“無知之幕”假說所確立的契約論公正原則,在道德上和邏輯上還是很有說服力的。然而,在社會實踐中,它們又是否具有可行性呢?

        (二)公正三原則的應用實例

        羅爾斯的公正三原則應當如何應用于社會生活呢?舉例來說,假定美國聯(lián)邦政府決定,每個四口之家的最低年收入為7500美元,那么,任何年收入低于這一標準的家庭便均可得到差額補助金。按照他的平等自由原則,這一規(guī)定就應當毫無例外地適用于所有此類四口之家。于是,如若有哪個年收入6000美元的四口之家被排除在外,那么,這一規(guī)定便沒有得到公平實施。如果立法者忽略了因家庭的不可控因素而導致的收入減少,那么它同樣未得公平實施。例如,有兩家人年收入均為6000美元,但其中有一家支付了總計2000美元的醫(yī)療費用。那么,公平的分配就應當補助支出醫(yī)療費用的家庭3500美元,而補助另一家庭1500美元。當然,有其他類似支出狀況的家庭都應被同樣對待。值得注意的是,羅爾斯所界定的自由是同在實踐中確立的權利、義務、權力和責任密切相關的。就該例而言,在發(fā)放政府補助金方面,凡年收入低于7500美元的家庭,都有權利獲得同等待遇。[5]308

        然而,問題來了:這樣的補助金起點標準究竟是否具有道德正當性?說到底,凡年收入超過起點標準的家庭都將要為此納稅買單。這種做法是否侵犯了這些人的自由權利呢?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就要訴諸差別原則了。

        羅爾斯的差別原則,實質(zhì)上限制了個人自由,確證了這種侵犯個人自由的規(guī)則限制的正當性。在實踐中,普遍實施的累進所得稅制度便體現(xiàn)了差別原則的功能。適當?shù)睦圻M所得稅有助于保護人們的工作積極性,同時也有利于生活貧困者。根據(jù)差別原則,羅爾斯對于不同社會群體實際存在的財富不平等狀況持容忍態(tài)度,因為這種不平等有助于改善社會上最弱勢群體的生活境遇。顯而易見,羅爾斯照顧窮人的“最大—最小”原則同相當程度的不平等實際上并不沖突,只要這種不平等能最大程度地改善社會上最小部分弱勢群體的狀況。無論如何,一個良性運行的社會必須貫徹“最大—最小”原則。在羅爾斯看來,分配公正的關鍵是社會制度的選擇,因而公正原則首先要運用于規(guī)范社會基本結構,規(guī)定社會結構的主要制度如何組合成完整的良性體制。因此,社會公正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規(guī)范一個國家如何建立政府及其相關制度體系。從上述實例可知,同保守主義提出的所謂“小政府、大社會”的制度設計相反,羅爾斯的《公正論》所提供的自由主義方案,傾向于所謂“大政府、小社會”的制度設計,為實施“高稅收、高福利”的所謂“福利資本主義”提供理論支持。

        (三)應對不公正現(xiàn)象的公民態(tài)度

        羅爾斯的公正理論,積極地說,要保障公正原則的確立和落實,促進制度公正或社會公正,實現(xiàn)社會的“首要價值”;消極地說,則要摒棄現(xiàn)存的不公正的法律和制度。那么,面對不公正的法律制度或政府作為,現(xiàn)代公民當如何應對呢?同康德等西方公正思想家一樣,羅爾斯在闡述契約公正論的同時,著重針對背離契約精神的社會現(xiàn)象,特別是就變革不義之法、抵抗政府不公正的問題,闡述了“公民不服從”或非暴力消極抵抗思想。在以和平與發(fā)展為時代主題的當代社會,和平、理性、非暴力抵抗幾乎成了世界各國人民爭取社會公正的唯一可行途徑。早在300多年前,古典契約論者洛克就在《政府論》中表達了這一經(jīng)典思想:人民的天賦人權與生俱來,而政府的權力則由人民所賦予,來自人民的同意,因而必須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和制衡——當政府背叛人民時,革命不但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正是由于社會契約論傳統(tǒng)的深刻影響,面對西方社會嚴重的政府腐敗和法律不公,為了避免革命暴力,20世紀的西方著名思想家十分強調(diào)“公民不服從”的道德價值和社會功能。早年熱衷于社會主義思潮的弗萊徹曾贊揚“公民不服從”說:“當公民面對不公正的法律或執(zhí)法不公之時,公民不服從乃至‘憑良心造反或革命,均為促進法律進步和社會公正的正義之舉?!盵4]羅爾斯的公正論承續(xù)了這種進步思想,認為“公民不服從”是現(xiàn)代人應對社會不公的道德態(tài)度和公民素質(zhì)。他還特別指出,倘若爭取社會公正的“公民不服從”運動一旦引起社會動蕩,其責任絕不在和平抗爭的公民,而在那些濫用權力、濫施不義之法的掌權者。[5]342

        五、兩個公正特例:國際公正與代際公正

        考察羅爾斯的公正理論,不能不提到他有關國際公正和代際公正的論述。國際公正可以視為其公正原則在處理國家關系方面的橫向應用,而代際公正則是其公正原則在一國內(nèi)部的縱向應用。20世紀下半葉以來,國際公正和代際公正兩大議題對于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y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也引起了越來越多公正論哲學家和人文學者的研究興趣。羅爾斯應用其原初狀態(tài)假說,闡述了他對兩大議題的深刻思考。

        (一)國際公正特例

        羅爾斯假設各個社會(在這里指“國家”)的代表在“無知之幕”的遮蔽下相聚簽約。“無知之幕令代表們不知曉各自社會的具體境況及其相較于其他國家的實力”。這樣,他們便只有——足夠的信息可以做出理性選擇以保護自己的利益,卻沒有更多的信息使得他們之中的較為幸運者可以利用自己的特殊條件。這種原初狀態(tài)對各國而言是公平的,它剔除了各國歷史命運的偶然性和偏見。處于這種原初狀態(tài)的各國代表所選擇的原則,將決定國與國之間的公正,即國際公正。這些原則是政治原則,因為它們將決定一個國家對待其他國家的外交政策。[5]378在羅爾斯看來,在“無知之幕”遮蔽下各國代表所選擇的原則,必定是自由主義的民族性原則。他寫道:國家法律的基本原則是平等原則。組成各個國家的獨立民族當然各自擁有某些基本的平等權利。這一原則類似于憲政政體下公民的平等權利原則。這種民族平等原則的衍生原則之一是民族自決,即不受外國政權干涉、獨立處理內(nèi)部事務的民族權利。另一衍生原則是抵抗侵略的自衛(wèi)權利,包括組建防衛(wèi)同盟以保護這一權利的權利。還有一條原則是遵守國際條約的原則,只要這些條約同處理國家關系的其他原則相一致。[5]378

        綜上可見,羅爾斯所主張的國際公正,要求各國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堅持平等原則、自決原則、自衛(wèi)權利原則和遵守國際條約原則。這些國際公正原則同中國政府一貫倡導的“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顯然是互容互通的。無論各國的實際做法有多么不同,所有這些原則對于處理當代國際關系無疑具有重大意義。尤其在當今全球化大背景下,國際公正問題不僅對于世界各國的和平發(fā)展至關重要,而且關系到全球化本身的歷史命運:是健康發(fā)展還是陷入困境。為了全人類的美好未來,羅爾斯的國際公正思想,無疑值得各國外交學和國際關系學領域的學者們進一步關注和研究。

        (二)代際公正特例

        這種公正處理縱向的前后相續(xù)的各代人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特別是現(xiàn)存的同時代人和未來世代人群體之間的公正問題。眾所周知,在過去的幾十年間,諸如環(huán)境污染、濫用自然資源和人口爆炸等問題,刺激了諸如環(huán)境倫理學、生態(tài)倫理學和人口倫理學等應用倫理學學科的蓬勃發(fā)展。同此類應用倫理學的發(fā)展相適應,社會公正便不再局限于處理現(xiàn)存一代人之間的利益關系,而延伸至當代人同未來世代人的利益關系,因而必須闡明當代人對于子孫后代的義務。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代際公正已經(jīng)成為任何國家內(nèi)部社會公正問題的重要方面,傾心研究公正問題的羅爾斯對此也有獨到論述。

        羅爾斯堅定地認為,只要“前后兩代人間還存有情感紐帶,那么,較遠世代子孫的利益就應當?shù)玫疥P照。事實上,來自相鄰世代的代表們都有交叉重疊的利益”[5]128。通過認清關心后代的永續(xù)性鏈條,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每一代人都應當顧及多少代以后的后裔子孫的幸福,盡管他們與遙遠的未來世代的利益沒有任何直接關系。這是羅爾斯論述代際公正的起點。羅爾斯應用其原初狀態(tài)想象法,提出了代際公正的合理補償原則(just savings principle)。他設想由處于原初狀態(tài)的來自不同世代的人們來會商證實這條原則的正當性。此時,“無知之幕”不讓與會者知曉自己屬于哪個世代,便可確保必要的公平性,因為他們在共同制定處理代際關系的原則時,一定會考慮到自己有可能來自任何世代。羅爾斯提出——處于原初狀態(tài)的人們會自問:假定其他所有世代的人們都會采納同一補償比率,那么,我會愿意在每一個發(fā)展階段付出多大補償呢?這就是說,他們會思考自己在任何一個文明階段的補償意愿,并且明白他們所提出的補償比率將決定該階段的資源積累。實際上,他們必定會選出一條合理的補償原則,據(jù)以指定各個發(fā)展階段的恰當?shù)姆e累比率。[5]287

        他還指出——合理補償原則可以視為這樣的代際共識:為了實現(xiàn)和保持一個公正社會,各代人要承擔怎樣的合理責任?……它表述了在原初狀態(tài)下達成的對于以往公認的自然義務的闡釋,其目的在于堅持和推進公正的制度。于是,這里的倫理問題就是認同一條超越時代的環(huán)保路線的問題,而這一路線在社會歷史的整個進程中都會公正地對待所有世代的人們。[5]289

        那么,如何制定合理補償原則呢?羅爾斯解釋說,處于原初狀態(tài)的人們,“努力在每個階段自己愿為下一代做出的補償和認為自己有權從父輩那里聲索的東西之間做出平衡,由此拼制成合理的補償計劃表。這樣,比如說,設想自己作為父輩,通過弄清自認為有權從自己父輩那里所聲索的東西,他們便可辨明自己應為子女輩保留多少。當他們得出某個對雙方公平的估值,加上為改善自身境況的適當補償,這一階段的公平比率(或比率范圍)便確定下來了。一旦所有階段的比率都如此確定,我們便界定了合理補償原則”[5]289-290。

        在羅爾斯看來,如果一個社會貫徹落實了合理補償原則,那么,直接相鄰的幾代人之間就不會相互抱怨,就能實現(xiàn)代際公正。

        初看起來,代際公正僅僅關系到現(xiàn)存世代對未來世代的義務,但實質(zhì)上,它也同現(xiàn)存世代對上一代的聲索權利有關。代際公正概念中所蘊涵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人類社會縱向串連的責任鏈條。正是由于代際公正的客觀關系,歷史上發(fā)生的一切人和事,才真正融入衡量當代社會公正的道德標準之中。不難看出,羅爾斯代際公正思想的目標,在于維護人類社會縱向的或歷史的連續(xù)性公正。這一目標的有益啟示是:我們不僅要爭取“平面”的社會公正,而且要著眼于“立體”的社會公正。

        六、綜合性特征、重大影響與多方面批評

        綜上所述,羅爾斯公正論的社會契約論基礎、制度公正的核心理念、公正三原則及其推衍理據(jù)和實際應用,體現(xiàn)了他的理論的獨特體系的綜合性特征。羅爾斯理論之所以產(chǎn)生了如此重大的社會影響,之所以激起了持續(xù)不絕的學術論辯和多方面多角度的批評,不能不說同它的綜合性特征密切相關。

        (一)綜合性特征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乃至西方世界廣大底層民眾對貧困和貧富懸殊等社會不公正現(xiàn)象的持續(xù)抗爭、對社會公正的急切呼喚,凸顯了傳統(tǒng)的和現(xiàn)代的功利主義之飽受詬病的“犧牲少數(shù)人的權利”而“忽視公正”的理論弊端。于是,羅爾斯宣揚公正至上的《公正論》應運而生。他立足于洛克、盧梭以來的社會契約論傳統(tǒng),汲取了康德義務論的思想資源,正面看待功利主義的合理因素,同時受到馬克思主義平等思想的影響,由此展現(xiàn)了他的契約公正論的綜合性特征。

        如前所述,羅爾斯理論的主要規(guī)范目標是要提供比功利主義價值觀更好的社會選擇的基礎。他認為后者沒有認真看待“人與人的差別”,將個體利益淹沒于整體幸福之中,從而鼓勵一種錯誤觀念,認為社會就是同類項個體人的集合,而個體人會為了增進集體和他人的利益而正當?shù)貭奚约旱挠蟆5]185例如,功利主義者會以社會進步作為有條件平等的正當性理據(jù)。若平等待人可增進社會利益,人們就應得到平等待遇;若不平等待人使得社會利益受到妨礙,但可以實現(xiàn)更大利益,那么,功利主義便要為不平等進行辯護了。與此不同,羅爾斯認為,平等的正當性理據(jù)不必訴諸結果或其他任何東西;我們之所以應當平等待人,并不是因為平等能夠產(chǎn)生最大的社會利益,而是因為平等本身就是一種正當?shù)拇朔绞?。與功利主義者不同的是,只有當不平等做法極可能有利于最貧困者時,羅爾斯才會允許不平等。因此,凡僅僅有助于多數(shù)人而無助于最貧困者的不平等,則是不正當?shù)?。羅爾斯批評說,功利主義認為一些人得益就是對另一些人受損的補償,這就背離了公正要求?!盀榱艘恍┤说姆睒s成功而致另一些人得益更少的做法,也許是遂愿而有利的,卻是不公正的?!盵5]65羅爾斯說:“公正拒絕承認這一觀點,即:讓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的結果,可以證明讓另一些人喪失自由的做法具有正當性?!盵5]4

        由此可見,羅爾斯的公正社會模式確實不同于完全的功利主義模式,盡管穆勒等功利論者“承認人人平等的權利,主張以有限度的結果不平等作為激勵手段,以增進所有人的更大幸福”,而這一功利論分配模式同羅爾斯的公正三原則實質(zhì)上是相通的。如前所述,羅爾斯的主旨在于運用社會契約概念,為康德的作為道德原則之基礎的自主選擇觀念提供程序性闡釋。那么,我們能否將羅爾斯的公正論歸類為完全的康德義務論呢?同樣不能。事實上,羅爾斯本人再三申明,僅僅在認定其理論不屬于目的論范疇的否定意義上,可以認為他的理論是義務論的,而義務論不一定就是康德主義的。羅爾斯說,他的理論很像是康德觀點,但僅為近似而已。他寫道:

        為了發(fā)展可行的康德公正觀,康德學說的強大說服力和內(nèi)容必須擺脫先驗論的理想主義背景,以明智的經(jīng)驗主義標準加以重構。[10]

        由此可見,羅爾斯力圖既保持康德形而上學的道德說服力,又堅守經(jīng)驗主義理論的底線,吸收功利主義的合理因素。這是羅爾斯理論之所以被認定為以義務論方法求得目的論結果的混合理論的原因所在[6]6,也是羅爾斯理論被倫理學家蒂洛等人所認可的“最大優(yōu)點”的方法論來源。他們指出:“羅爾斯理論的最大優(yōu)點是,它似乎適合于美國之類民主國家的自由資本主義結構的理想。它考慮到個人自由,但也考慮到在所有社會成員之間公平合理地分配財富。它還運用‘無知之幕法,規(guī)定了達成一套公正規(guī)則和原則的方法。它在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同每個人的利益之間努力尋求平衡?!盵9]129

        (二)重大影響

        如前所述,羅爾斯借助以社會契約作為公正論基礎的潛在優(yōu)勢,回應功利主義的挑戰(zhàn),系統(tǒng)闡述了他的復雜而精細的公正理論,留下了20世紀社會公正思想的寶貴遺產(chǎn),為當代社會公正思想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資源。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如同羅爾斯的理論所深刻回應的功利主義理論一樣,它也為下一代的分配公正理論探討提出了基本挑戰(zhàn),設置了討論議題。”[3]49羅爾斯理論的重大影響,顯著地表現(xiàn)為由《公正論》激起的學術爭論及由此導致的“社會公正熱”延續(xù)至今,有關爭鳴文獻可謂汗牛充棟。我國倫理學研究者也不甘人后,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便強烈關注并引進了相關研究成果,適應了我國改革開放初期開展倫理學和公正論研究的時代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羅爾斯的公正論不但吸引了哲學家的關注,而且吸引了人文社科諸多領域研究者的關注,喚醒了人們對非哲學領域的公正論題的興趣。例如,除了哲學倫理學領域,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乃至教育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的公正文獻日益豐富,并且得到廣泛傳播。在諸如經(jīng)濟學、公共政策、政治理論等社會科學領域,公正概念或涉及社會公正的批判性論題,日益受到關注。許多學者認為,當代公正論題的入門,最好從羅爾斯的《公正論》開始。然而,羅爾斯理論本身及其在哲學以至整個人文社科領域所激起的巨大反響,固然顯示了它的重大正面價值,同時也表明學術界必定存在著對它的批評聲浪和不同觀點。

        (三)多方面批評

        在西方,羅爾斯的理論盡管被奉為新自由主義的一面旗幟,卻一直受到來自多方面多角度的批評,諸如他的研究方法、原則、證明等均受到質(zhì)疑。特別是羅爾斯的理論對手、哈佛大學同事諾齊克教授,對羅爾斯公正論提出了激烈批評。他在同《公正論》齊名的《無政府、國家和烏托邦》一書中,縝密地闡述了同羅爾斯針鋒相對的“資格”公正論,為“小政府、大社會”的自由放任資本主義辯護。在諾齊克看來,根據(jù)洛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任何政府和法律均不得違反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財產(chǎn)權在內(nèi)的所有天賦人權,而羅爾斯要通過大政府的轉移支付,即向最富有者征稅以增補窮人的收入,以實現(xiàn)財富再分配,則可能侵犯了個人財產(chǎn)權。諾齊克等人堅持保守主義的個人權利理論,認為“所有人都對其掙得的和繼承的財富擁有權利,除非本人愿意,否則,他們不應該被迫同其他社會成員分享自己的財富。許多富人會自愿地將自己的財富分給窮人或下層社會,而政府則讓其享受慈善減稅,以激勵這種做法”[9]130。

        更多的學者質(zhì)疑羅爾斯“原初狀態(tài)”方法論和差別原則的可行性。人們質(zhì)疑任何時代的任何社會成員,能否真正地在“無知之幕”下活動。公正原則的制定者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確立公正原則而不考慮自己在整個規(guī)劃方案中的相應位置呢?人們懷疑稅收調(diào)節(jié)的社會功能,不禁問道:“相對于比如教師等職業(yè),演員或運動員的收入太多太多,羅爾斯的理論如何適合于這一狀況?誠然,這種人為大家?guī)砹藲g樂,但他們一年或一年多就賺得百萬元甚至上億元,他們提供的服務就這么值錢嗎?不錯,這些人被征稅了,但他們也大有偷稅漏稅的空子可鉆?!盵9]130羅爾斯也許不贊成這種高額收入,但他的理論在實踐中卻無法解決此類過高收入所造成的分配不公。

        此外,即便確立了羅爾斯的公正原則,即便按照他的公正原則制定了法律制度,如何加以貫徹落實還是個嚴重問題?!凹幢惴杀旧砗虾醯赖鹿谒痉?、執(zhí)法過程中,也可能得不到公正實施”[3]。這就提出了公正制度的實施者的公正問題——制度公正得以實現(xiàn)的關鍵是人的良知和信仰,是公正制度執(zhí)行人特別是掌權者的個體公正。美國開國元勛亞當斯(1735—1826年)二百多年前就有驚人之語:美國的憲制只為有道德、有宗教信仰的人們而設,完全不適用于對其他任何人的治理。202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所暴露出來的種種亂象和法治失靈,是對這一論斷的絕妙注釋。再完善的憲制、再公正的制度,如何逃脫腐敗官員們特別是執(zhí)法者的惡意操弄?如何對抗大范圍的良知和信仰的嚴重缺失?任何公正原則的全面實施和真正兌現(xiàn),說到底還得取決于全社會道德建設,特別是官員道德建設的卓有成效。

        上述批評大體上來自自由主義思想體系同一陣營內(nèi)的不同流派,其維護自由資本主義的根本立場是同一的。對羅爾斯理論的最尖銳批評,無疑來自以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為使命的馬克思主義者。

        (四)馬克思主義者的批評

        羅爾斯理論的一個極富誘惑力的優(yōu)勢在于:它將人們對于自我選擇物的權利(entitlement)同對社會上較為不幸的弱勢群體的深切關懷緊密結合。他的公正原則將關心和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置于頭等地位,明確保護那些生活境遇最糟糕者。若將這一觀點同始終關心勞苦大眾利益的馬克思主義原則相比較,人們注意到兩者在關心社會底層民眾的生活處境方面的一致性。馬克思主義公正觀也致力于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這在實際上有利于最弱勢群體。盡管如此,羅爾斯理論仍然遭到馬克思主義的強烈反對。

        首先,馬克思主義批評家指控說,羅爾斯對人性和人類社會的基本定義帶有極大偏見,他的“原初狀態(tài)”假說未能提供令人滿意的“中立”地位,因為“自由、平等和理性的人”這一概念并非中性概念。依據(jù)馬克思主義觀點,對人性的闡釋絕不能脫離社會階級的屬性。按照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理論,所謂“良序”社會未必是人們追求的公正目標。因此,羅爾斯的超歷史的世界觀,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是對立的。[3]41

        其次,同上述批評相關,馬克思主義批評家認為,羅爾斯的理論是“烏托邦”式空想,因為它僅僅描繪了公正的“良序”社會的圖景,而關于如何才能實現(xiàn)從我們身處的不公正社會到他的理想社會的轉型這一根本問題,羅爾斯卻拿不出任何方案。[11]25他的方法是“理想主義的”,完全依賴于個人的公正意識,忽視了物質(zhì)利益特別是階級利益的強大影響力。馬克思當年對空想社會主義者——他們天真地訴諸道德理想的動力以實現(xiàn)社會理想——的嚴厲批判,似乎同樣適用于對羅爾斯的批評,而且力道不減。[12]50

        最后,馬克思主義批評家還反對羅爾斯的“心理社會學假說”。根據(jù)這一假說,羅爾斯胸有成竹地假定了經(jīng)驗的普遍化,這在社會科學界激起了熱烈論辯。誠然,羅爾斯強調(diào)指出,他的公正原則本身是中性的,在公正社會究竟姓資姓社的問題上不持立場。然而,當他為西方社會貫徹他的公正原則提出實用模式時,他給出的假設是:相當程度的財富不平等是十分必要的,因為它有利于激勵人們創(chuàng)造更多財富,從而使最貧困者的財富前景最優(yōu)化。由此可見,羅爾斯假定了被馬克思主義者所否定的命題,即:個人所得是提高生產(chǎn)率、創(chuàng)造豐富的物質(zhì)財富、實現(xiàn)美好社會的唯一的強大刺激因素。[13]

        上述批評意見,反映了羅爾斯公正論的立場和方法論同馬克思主義公正觀的根本區(qū)別。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羅爾斯和弗萊徹等不少西方著名倫理學家的公正思想,深受馬克思主義平等思想和20世紀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多少反映了底層勞動人民批判資本主義的不公正現(xiàn)象、追求社會公正的美好愿望,順應了進步人類追求社會公正的歷史大趨勢。這大概是羅爾斯及其公正理論得以在國際學術界風行50余年,至今仍被強烈關注的主要成因。

        參考文獻:

        [1][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何包鋼,廖申白,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2]程立顯.弗蘭肯納的混合道義論公正觀[J].黨政干部學刊,2020,(10):10-16.

        [3]K.Lebacqz.Six Theories of Justice[M].Minneapolis:Augsburg,1986.

        [4]程立顯.弗萊徹的“愛即公正”論述評[J].黨政干部學刊,2020,(4):4-15.

        [5]John Rawls.A Theory of Justice[M].Cambridge:Mass,1971.

        [6]M.W.Jackson.Matters of Justice[M].London:Routledge,1986.

        [7]R.Cohen.Justice:Views from the Social Sciences[M].New York:Plenum Press,1986.

        [8]John Rawls.Kantian Constructivism in Moral Theory[J].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0,77(9):515-572.

        [9][美]雅克·蒂洛,基思·克拉斯曼.倫理學與生活[M].程立顯,劉建,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

        [10]John Rawls.The Basic Structure as Subject[J].American Philosophy Quarterly,1977,14(2):159-165.

        [11]R.P.Wolff.Understanding Rawl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Press,1977.

        [12]D.McLellan.Karl Marx:Selected Writings[M].Oxford:Oxford Univ.Press,1977.

        [13]Buchanan.Marx on Democracy and the Obsolescence of Rights[J].South Africa Journal of Philosophy,1983,(2):130-135.

        責任編輯? 姚黎君? 魏亞男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aⅴ视频 | 亚洲一区有码在线观看| 91色区在线免费观看国产| 中文无码伦av中文字幕| 女同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免费一级a毛片在线播出| 亚洲一区久久蜜臀av|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不卡合集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中文乱码| 午夜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深田| 4hu四虎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无套露脸| 美腿丝袜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拍拍视频免费大全| 四川少妇大战4黑人| 狠狠丁香激情久久综合| 男人女人做爽爽18禁网站| 毛茸茸的中国女bbw| 亚洲VR永久无码一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av| 国产美女做爰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岛国av一区二区无码| 97色人阁俺也去人人人人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网| 把女邻居弄到潮喷的性经历| 五月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av精品一区二|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18禁美女裸身无遮挡免费网站| 日韩精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少妇被猛男粗大的猛进出| 精品久久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大全中文字幕| 国产福利永久在线视频无毒不卡 |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 欧性猛交ⅹxxx乱大交| 亚洲精品国产主播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免费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