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炎彬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河南省中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是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肺炎[1],患者多表現(xiàn)為發(fā)熱、乏力或干咳,部分患者伴有腹瀉、咽痛等癥狀,臨床多采取抗病毒治療、氧療及抗菌藥物治療等,但臨床觀察顯示,抗病毒治療多伴有相關不良反應,如腹瀉、嘔吐及肝功能損傷等[2-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介紹了中醫(yī)治療方案,推薦通用方劑“清肺排毒湯”,并強調對新冠肺炎患者辨證分型,據(jù)此確定藥劑及施護措施[4]。本研究選擇武漢江夏方艙醫(yī)院所在病區(qū)收治的105例輕癥新冠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清肺排毒湯聯(lián)合耳穴貼壓、穴位貼敷治療輕癥新冠肺炎的療效,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20年2月14日至3月10日武漢江夏方艙醫(yī)院所在病區(qū)收治的輕癥新冠肺炎患者105例,經影像學、病原學及血清學檢測確診為輕癥新冠肺炎,經知情告知,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試驗組53例和對照組52例。試驗組中,男28例,女25例;年齡(50.23±8.69)歲;病程(10.52±6.83) d。對照組中,男26例,女26例;年齡(51.07±9.45)歲;病程(10.88±7.05) d。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第五、第六、第七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制定[5-7]:輕癥包括輕型和普通型,①輕型:臨床癥狀輕微,影像學未見肺炎表現(xiàn);②普通型:有發(fā)熱、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等癥狀,影像學可見肺炎表現(xiàn)。
1.2.2 中醫(yī)證候分類診斷標準 參照第五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8]相關內容制定。
寒濕郁肺證:主癥:發(fā)熱或無熱,咽干,倦怠乏力,胸悶,或惡寒,或干咳,或嘔惡,脘痞,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濡或浮數(shù)。
疫毒閉肺證:主癥:口干,咽干,乏力,干咳,胸悶氣促,動則氣喘,納差,腹瀉或腹脹便秘,汗多,或痰黃不易咳出,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滑數(shù)或弦數(shù)。
1.3 病例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西醫(yī)和中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8~80歲;伴有發(fā)熱、腹瀉、失眠等癥狀;依從性好,對中藥及各項治療不過敏者。
1.4 病例排除及中止標準不符合上述診斷和納入標準者;排除其他病毒或細菌造成的肺炎,如巨細胞病毒、腺病毒、結核桿菌、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排除支氣管哮喘、間質性肺炎、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道疾?。话橛袊乐囟嗥鞴?、多系統(tǒng)原發(fā)性疾病者;孕婦、哺乳期婦女等;觀察對象自動、被動退出觀察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基礎治療,包括清肺排毒湯口服、中醫(yī)藥治療和常規(guī)護理。常規(guī)護理:包括清淡飲食,心理疏通、健康教育、八段錦運動等。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耳穴貼壓聯(lián)合穴位貼敷治療。
清肺排毒湯方藥組成:炙甘草、細辛、陳皮、枳實、黃芩各6 g,麻黃、杏仁、白術、澤瀉、桂枝、生姜、姜半夏、柴胡、款冬花、射干、藿香、豬苓各9 g,山藥12 g,生石膏(先煎)15~30 g,上述藥物裝袋,加水煎煮,餐后40 min取藥劑溫服,每天1劑,早晚各1次[9]。
中醫(yī)藥治療:①發(fā)熱方:酒大黃、生大黃各5 g,甘草、杏仁各10 g,生石膏、瓜蔞各15 g,上述藥物裝袋,加水煎煮1~2 h,餐后40 min取藥劑溫服,每天1劑,早晚各1次;②失眠方:當歸、柴胡、炒白術、茯苓、甘草、柏子仁各10 g,酸棗仁、白芍各15 g,合歡皮、生龍骨、生牡蠣各30 g,上述藥物裝袋,加水煎煮1~2 h,餐后40 min取藥劑溫服,每天1劑,早晚各1次[10-11]。
耳穴貼壓:入院第2天起,給予患者耳穴貼壓。①選穴:雙側腎、內分泌、脾、大腸、肺等耳穴;②操作:醫(yī)用酒精消毒耳穴處皮膚,選取規(guī)格為0.5 cm×0.5 cm的醫(yī)用膠布,鑷子夾取王不留行籽1粒,置于醫(yī)用膠布中心位置制成耳貼,并將耳貼置于相應耳穴處,指導患者以拇指、食指指腹按揉耳穴,每日按壓10~12次,每次3 min,按壓力度以產生酸、脹、麻得氣感為準,連續(xù)治療1周[12]。
穴位貼敷:①制貼:藥物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徐長卿、細辛、白芷,其中,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徐長卿按5544取藥,細辛、白芷按43取藥,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狀,根據(jù)發(fā)泡程度添加姜汁調和制貼。②貼敷操作:選取患者大椎、肺俞(雙側),對穴位處皮膚進行常規(guī)清潔、消毒,將穴位貼貼敷相應穴位,每天1次,每次3 h,連續(xù)干預1周,如患者出現(xiàn)局部紅腫或其他不適反應,則立即停止貼敷并給予對癥治療。③貼敷注意事項:貼敷期間禁止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或海產品;貼敷后保持貼敷部位干燥,且10 h內不可沐?。凰合滤庂N后需觀察貼敷處皮膚狀況,如有紅腫、破損,應停止貼敷并給予相應處理[13-14]。
1.6 觀察指標所有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時間,體溫<37.3 ℃為正常體溫,統(tǒng)計兩組患者體溫<37.3 ℃ 維持1 d以上的天數(shù),若中途再次發(fā)熱則進行天數(shù)累計計算。記錄兩組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平均住院時間。
干預1周后,統(tǒng)計連續(xù)3 d排便次數(shù),取平均值為日排便次數(shù);借助Bristol評分評價患者糞便性狀,分值范圍1~7分。1分:呈分散塊狀,似堅果;2分:臘腸狀,成塊;3分:臘腸狀,表面存在裂縫;4分:臘腸或蛇樣,表面光滑、柔軟;5分:呈軟團狀,且邊緣清晰;6分:呈絨狀,邊緣不清晰;7分:呈水樣便,液體,表面出現(xiàn)裂縫[15]。
治療1周后,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評價兩組患者睡眠質量,量表共24個評價條目,包括19個自評條目,5個他評條目,共18個自評條目參與計分,分為7個成分,成分評價采取Likert4級評分法,分值范圍0~3分,總分0~21分[16]。良好:PSQI評分<5分;較好:5 2.1 兩組新冠肺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比較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新冠肺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比較 2.2 兩組新冠肺炎患者日排便次數(shù)、Bristol評分比較具體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新冠肺炎患者日排便次數(shù)、Bristol評分比較 2.3 兩組新冠肺炎患者PSQI評分情況比較具體結果見表3。 表3 兩組新冠肺炎患者PSQI評分情況比較 例 2.4 兩組新冠肺炎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兩組新冠肺炎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比較 2.5 兩組新冠肺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經過治療均好轉出院,沒有轉為危重癥者,全部治愈出院,試驗組治愈53例,治愈率為100%,對照組治愈52例,治愈率為100%,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任何不良反應,都是安全的治療方案。 新冠肺炎以發(fā)熱、干咳、乏力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兼有四肢乏力、胸悶氣短、惡心嘔吐、腹瀉、便秘等癥狀,具有人群易感性、發(fā)病快等特點,可通過直接、間接接觸和結膜、呼吸道飛沫等途徑傳播,嚴重者病情發(fā)展為代謝性酸中毒、膿毒癥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最終導致嚴重功能障礙或死亡。根據(jù)其傳染性強、一氣一病、感染者癥狀類似的臨床特點,將其歸納為“瘟疫病”范疇,主要病位在肺和脾,有濕毒、熱毒、瘀毒等不同證型,因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依據(jù)中醫(yī)理論進行分型,初期為寒濕郁肺、中期為疫毒閉肺、重癥期為內閉外脫、恢復期為肺脾氣虛,中醫(yī)治療以宣肺散寒、清解郁熱法為主。通過歷代中醫(yī)醫(yī)家積極探索和實踐,形成了獨特的瘟疫學思想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在病因病機方面著眼于辨證求因,發(fā)揮瘟疫學防治理論。相關研究顯示,中醫(yī)辨證施護,能顯著改善新冠肺炎疑似患者臨床癥狀,促進機體降溫退燒,縮短住院時間,改善睡眠和腹瀉癥狀[16-18]。 本研究在輕癥新冠肺炎患者中應用中醫(yī)藥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耳穴貼壓和穴位貼敷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在體溫恢復正常時間、腹瀉療效、睡眠質量評分(PSQI)、平均住院時間等方面與對照組比較,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合各項指標的臨床意義,試驗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觀察過程中均未見其他明顯不良反應,都是安全的治療方案。發(fā)熱方中酒大黃活血解毒,杏仁潤腸通便,生大黃清濕熱解毒,石膏清熱瀉火,瓜蔞根生津止渴,諸藥合用,既可清瀉實火,又能生津養(yǎng)液,使熱邪隨大便排出,發(fā)揮其退熱降溫之效。失眠方中當歸活血養(yǎng)血,柴胡疏肝解郁,白術健脾益氣,茯苓健脾祛濕安神,柏子仁潤腸通便,酸棗仁養(yǎng)血安神,白芍養(yǎng)血益陰,合歡皮解郁安神,生龍骨、生牡蠣重鎮(zhèn)潛陽安神,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發(fā)揮其養(yǎng)血益氣,靜心安神之效,改善患者睡眠質量。 耳穴貼壓和穴位貼敷也是辨證施護的具體體現(xiàn),選取患者腎、肺、內分泌、大腸等耳穴按壓,發(fā)揮耳穴特殊的治療作用。中醫(yī)學認為,耳部是人體氣血、經絡匯集交聚的部位,“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現(xiàn)代醫(yī)學也認為,耳穴貼壓具有簡便易行、療效確切、無不良反應等優(yōu)勢,在臨床上應用廣泛。耳穴與臟腑、生物電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肺穴有補虛清熱、運行氣血功效,內分泌穴有疏肝理氣、清熱消痰功效,大腸穴有清熱潔腑、通便止瀉效用,對上述穴位實施貼壓,能清除肺熱,調節(jié)臟腑功能,緩解疼痛不適、安神鎮(zhèn)靜,有助于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緩解腹瀉癥狀[19-20]。選用相應穴位貼敷,發(fā)揮腧穴特殊治療作用,補氣血,調陰陽。貼敷方中白芥子有溫肺化痰、理氣散結作用,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能起到鎮(zhèn)痛、安眠作用,甘遂有瀉水逐飲、消腫散結作用,徐長卿有祛風化濕作用,細辛有溫肺化飲、通竅止痛作用,白芷有祛風止痛、解表散寒作用,而大椎穴有調和陰陽、增強免疫力作用,肺俞穴有宣肺平喘理氣作用,運用上述藥物對兩穴位實施貼敷,可溫經通絡、升陽止瀉,緩解輕癥新冠肺炎患者腹瀉癥狀,加快機體退熱速度,改善睡眠質量,縮短住院時間。 綜上所述,清肺排毒湯聯(lián)合耳穴貼壓、穴位貼敷治療輕癥新冠肺炎,可縮短體溫恢復正常時間,緩解腹瀉癥狀,改善患者睡眠質量,縮短患者平均住院時間。2 結果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