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建娥
《張好好詩》為杜牧唯一傳世墨跡,行書,共46行,總322 字,作于唐大和八年(公元834年),其時年32歲。杜牧十分欣賞才藝雙絕的官府歌姬張好好,曾前后三次見到她,對她的不幸遭遇充滿同情,從而寫下此詩卷。
從全篇布局來看,此卷書寫自然,行款之間疏密有致,字與字的距離不等,行與行略微參差。墨跡的末二句雖殘缺“灑盡滿”“一書”五字,然并不傷書作的整體精神,通篇氣勢連綿,筆墨酣暢。一幅作品中,點、線、面的輕柔、厚重,委婉、質直,緊湊、鋪陳等,能夠具體而完整地表達作者的思想,使書寫者的內在情感與外在筆墨融為一體。正所謂“詩書統(tǒng)一”。《張好好詩》得樸實無華之美,將杜牧直抒胸臆、渾然一體的厚重之“氣”貫穿于整幅作品之中。
再看此卷字的結構。《張好好詩》在質樸穩(wěn)健中透露出姿媚的形態(tài),結構安穩(wěn),不刻意擺布,呈現(xiàn)凝重端嚴的特點。如第三行“籍”字,竹字頭占全字三分之一的位置,下部緊縮;第四行“宣”字,寶蓋頭幾乎占全字的一半位置,下部很??;第七行“之”字下面一捺寫成平點,明顯表現(xiàn)得上大下?。坏谑恍小吧弊忠嗌喜刻卮?,下部特小,比例反差較大。即便如此,文字上下左右部分“力”的分布卻基本平衡,如“牧”“故”“歌”“宣”四字皆上寬下窄,下窄部分也都站得住,如人的雙腿能承載人的身軀。在筆畫上,用筆勁健、硬朗,轉折處近似孫過庭《書譜》中的行筆。
《張好好詩》唐·杜牧 紙本 28.2cm×162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字的形式可以表現(xiàn)內容的意趣。此作的結構、布局、筆畫形態(tài)表現(xiàn)出柔中寓剛、剛柔相濟的自然之美?!叭帷?,是《張好好詩》主要的風格?!叭帷笔呛椭C,非柔弱、輕靡,其中也包含剛強之因素。“剛”,是杜牧性格的自然表現(xiàn)。由于秉性剛直,杜牧不屑于阿諛逢迎當政權貴,一生仕途不甚得志。此卷書風與其剛健清新的詩文風格相通,皆為柔中寓剛、境由情生,既有王羲之書法結體之風范,又具孫過庭《書譜》之筆調情致。
此外,書法風格與地域人文也有很大關系。所謂“南柔北剛”。杜牧是陜西人,北方的剛強之氣潛移默化地滲透在此幅作品之中。書以成文,文以載道,這是較高層次的書法藝術審美。當今,書法創(chuàng)作大力提倡自作詩文,這是回歸經典,也是未來書法藝術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欣賞、學習《張好好詩》,品味其中的人文情懷,當有助于我們的書法創(chuàng)作。
釋文:
《張好好詩》并序: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來樂藉中。后一歲,公鎮(zhèn)宣城,復置好好于宣城藉中。后二年,沈著作述師以雙鬟納之。又二歲,余于洛陽東城重睹好好,感舊傷懷,故題詩贈之。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余。翠茁鳳生尾,丹臉蓮含跗。高閣倚天半,晴江連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主公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徊映長裾。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下垂袖,一聲離鳳呼。繁弦迸關紐,塞管引圓蘆。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主公再三嘆,謂言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以為疏。玉質隨月滿,艷態(tài)逐春舒。絳唇漸輕巧,云步轉虛徐。旌旆(pèi)忽東下,笙歌隨舳艫。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身外任塵土,前且歡娛。飄然集仙客(著作任集賢校理),諷賦期相如。聘之碧玉珮,載以紫云車。洞閑水聲遠,月高蟾影孤。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陽重相見,綽綽為當爐。怪我苦何事,少年生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門館慟哭后,水云愁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灑盡滿)襟淚,短章聊(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