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三國時期,蜀國有個宰相叫蔣琬,是一位頗有雅量的“容人之士”。
蔣琬有個手下,叫楊戲,這個人性格很冷淡。蔣琬跟他說話,他常常是默默地聽著,根本不回話,蔣琬也拿他沒辦法。有的官員看不下去,就向蔣琬告狀:“您看楊戲這個人有多過分(fèn),您和他講話他理都不理,這也太沒有禮數(shù)了!”
蔣琬倒不介意,他說:“人跟人長相不一樣,性格也不一樣。古人告誡我們,特別要小心那種當面表示順從、背地說三道四的人。他如果奉承地說我說得對,那就違背了他的本心,如果他要是反駁我,那就更凸顯了我的錯誤,所以他干脆不說話?!?/p>
其實,蔣琬也得到過他人的寬容。當年他在廣都做地方官,劉備前來視察,發(fā)現(xiàn)他放著政事不理,喝酒喝得醉醺醺的,便勃然大怒,要處死他。這時身邊有人出面勸阻說:“蔣琬這個人是治理國家的賢才,讓他治理這小地方,其實有些屈才了。他的管理方法并不注重表面的小節(jié),但是始終都把安定民心當作根本。”劉備聽了,細細考查,果然如此,于是也就原諒了他。大家知道這個包容蔣琬缺點,欣賞他的優(yōu)點的人是誰嗎?就是臨終時力薦他的一代名相諸葛亮。
能容人之短體現(xiàn)了一個人高遠的見地和高貴的品德。我們在對他人作出判斷和評價時,不應(yīng)該只盯著瑕疵和細節(jié),而是應(yīng)該用長遠的目光去審視,用頭腦去思考,這樣才能有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