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
太陽神鳥金箔是商周時期的金器,出土于四川成都金沙遺址,現(xiàn)收藏于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它的外徑約12.5厘米,內(nèi)徑5.29厘米,厚度僅有0.02厘米,重量卻達到了20克。整件器物呈圓形,圖案鏤空,分內(nèi)外兩層。內(nèi)層為一圓,周圍等距排列著12束旋轉(zhuǎn)的齒狀“光芒”;外層是4只逆時針飛行的“金烏鳥”的圖案。金箔的含金量高達94.2%,用自然沙金加工而成。太陽神鳥金箔體現(xiàn)了古蜀國黃金工藝的輝煌成就,是頗具代表性的中華文化遺產(chǎn)。
商周太陽神鳥金箔圖案如今已成為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標志,同時也是成都城市標志的核心圖案。
2001年,考古學家在四川成都金沙村發(fā)現(xiàn)了一處大型遺址,也就是今天的金沙遺址。在發(fā)掘過程中,考古人員看到了一個閃閃發(fā)光扭成一團的東西。用現(xiàn)代技術將其展開壓平后,在場的所有人不禁發(fā)出了由衷的贊嘆,這就是“太陽神鳥金箔”。雖然這件器物圖案簡單,卻難以復制。因為,3000年前的古蜀國仍處于半原始狀態(tài),它不屬于中原文明但卻有其獨特的黃金文明,黃金加工技術遠遠領先于中原地區(qū),甚至說“超越”今日科技也不為過。
古人用的黃金可不是今天99.99%的“足金”,當時能達到80%的純度就稱得上是“足金”了,這跟當時冶煉提取技術發(fā)展水平有關。而太陽神鳥金箔的純度卻高達94.2%。3000年前提取黃金靠的是純手工,而今天不借助機械和化學分離技術用“純手工”幾乎不可能提取94.2%的高純度黃金。
太陽神鳥金箔的厚度僅為0.02厘米,在3000年前,想要打造出一個表面光滑、厚薄一致的圓形是難度非常高的大工程。將金箔厚薄打造一致后還要進行切割和鏤空,由于金箔太薄,被切割的邊緣會出現(xiàn)卷翹現(xiàn)象,這也是個非常難解決的問題。古蜀國的匠人們究竟是如何拉伸、局部加熱和重新塑形的,這些問題直到現(xiàn)在專家也回答不了。難以復制的還有12束等距的齒狀“光芒”和幾乎一模一樣的4只“金烏鳥”,這兩種看似簡單的裝飾圖案,在3000年前是如何純手工完成的,同樣是一個謎。
以古代的冶煉提取技術提取的黃金,純度為75%的黃金就算“足金”。純度為75%的黃金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18K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