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麥田怪圈,大家應該都很熟悉。自從20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注意到英國威爾士郡的麥田怪圈以來,世界各地已經出現(xiàn)了數千個大小及造型各異,圖案復雜多樣的麥田怪圈。雖然很多學者試圖從土壤、天氣、水分、生物等多個角度進行解釋,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外星人的杰作或者是人類自己制造的惡作劇,但謎底迄今仍未完全解開。
除了麥田怪圈之外,地球上還存在很多有趣的怪圈,雖然它們看似不同尋常,成因也不盡相同,但都是大自然的杰作,在它們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定的科學規(guī)律。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揭開它們的秘密吧。
油菜田怪圈
雖然麥田怪圈層出不窮,但在我國卻極少發(fā)現(xiàn),不過也曾有類似的怪圈出現(xiàn)在油菜田里。2007年7月,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昭蘇縣正在舉辦油菜花節(jié),當攝影師乘坐熱氣球進行航拍時,意外地在油菜田里發(fā)現(xiàn)了一排直徑約17米、間距約2~3米的大圓圈。與國外的麥田怪圈不同的是,油菜田怪圈表現(xiàn)為圈內的油菜長得要比圈外的高出一大截。事情傳開之后,引發(fā)了人們的種種猜測:有人認為是農民施肥造成的,有人認為油菜田怪圈的土壤下方可能存在著古代遺址或者墓葬,還有人認為這純粹就是故意鬧著玩的。后經研究發(fā)現(xiàn),這都源于當地噴灌設施:由于噴灌水龍頭間距安排過大,導致那些能被灌溉到的油菜生長旺盛,于是就形成了所謂的“油菜田怪圈”。
如果你觀察衛(wèi)星地圖,就會注意到很多沙漠地區(qū)都存在這樣的大圓圈。比如,美國德克薩斯州和堪薩斯州就有許多因農作物自動灌溉而造成的大圓圈,成片分布,鱗次櫛比,置身其中不覺得有任何異樣,只有從高空俯瞰時,才會發(fā)現(xiàn)這些奇特的圖案。
海底怪圈
2012年的一天,日本有位攝影師在奄美大島附近海域潛水,當他到達大約24米深的海底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一個奇怪的圓圈。雖然它的直徑只有1.8米左右,但形狀十分獨特,從圓心向外延伸出多條凹槽,呈間隔均勻的輻射狀,看起來像齒輪的樣子,更像是神秘的“麥田怪圈”。
或許你不會想到,這個復雜而又美麗的圖案,竟然是一條只有十幾厘米的河鲀創(chuàng)作出來的。河鲀,亦稱河豚,在海水和淡水中均有發(fā)現(xiàn),雖然肉質鮮美,但是其肝臟、生殖腺和血液中均有毒素。一旦遇到危險,它就會鼓起肚子變成一個圓乎乎的小球。這種可愛的小家伙可不僅僅是了不起的“藝術家”,它們在海底繪制的怪圈是大有用途的。
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河鲀畫圈的奇怪舉動其實是為了吸引異性。雄性河鲀不辭辛苦地打造自己的愛巢,它先選好圓點,然后在沙子上面游動,用自己的鰭一點點地拱出凹槽,有時候還會找來一些貝殼或者珊瑚進行一番裝飾,完成全部工程大概需要花費十幾天的時間。一旦有雌性河鲀被這棟“豪宅”吸引過來,它們就會在圓圈中間完成交配,然后產卵繁衍下一代。在人類看來,河鲀求偶的方式十分浪漫,但這種奇特的方式還存有許多謎團待解,比如,雄性河鲀是如何掌握這門復雜技術的?雌性河鲀如何評價什么樣的圓圈最具吸引力?
仙女圈
在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和安哥拉境內,有一片名為“納米布”的沙漠,其中分布著無數個大小不等的圓形斑塊,小的直徑約2米,大的直徑則達到15米。奇怪的是斑塊周圍生長著野草,而中間則寸草不生,這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最初的解釋往往帶有神秘色彩,據當地導游介紹,這是龍呼出的毒氣殺死了植被而形成的,所以當地人給它起了個神秘的名字——仙女圈。但有學者認為,這是白蟻活動造成的結果。還有學者認為,這是土壤中含有的某些放射性元素造成了植物死亡,或者是植被分泌了某種毒素殘留在土壤中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長。但這些解釋都缺乏讓人信服的證據,很快就被其他學者否定了。
最新的觀點是,“仙女圈”的形成與植物的自然競爭有關。有科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通常出現(xiàn)在氣候十分干旱且物種單一的草地上。最初,這些“仙女圈”的直徑為2米左右,而后慢慢變大。在經歷30~60年的時間之后,“仙女圈”的直徑可達到十多米,然后就進入衰退期,圈中開始長出植被。通常來說,不同的植被在干旱的環(huán)境中生長在一起更容易存活,因為它們能夠“自我協(xié)調”便于最大限度地利用稀缺資源。而兩個競爭物種的形態(tài)越相似,彼此之間的生態(tài)需求就越一致,競爭也就越激烈。如果在某塊土地上只生活著單一的物種,那競爭就會變得更加激烈。水是沙漠地區(qū)最重要的資源,所有的植物都在爭搶水資源。而一旦有植物死去,其他更多的植物就會在它周圍扎下深根搶奪所剩無幾的水資源,因而長勢更旺。因此,“仙女圈”開始形成并逐漸發(fā)展壯大。不過,這種植物生存競爭理論的解釋也并不被人們完全接受。有關“仙女圈”的成因仍然在爭論之中。
黑圓圈
2009年4月,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從天空中俯瞰地球時,發(fā)現(xiàn)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冰面上出現(xiàn)了2個直徑超過4.4千米的巨大的黑色圓圈。實際上,這種現(xiàn)象曾多次出現(xiàn)在每年的4月左右,但每年的位置都在變化。只是因為它的面積太大,人們在近距離難以覺察,只有通過衛(wèi)星才能發(fā)現(xiàn)它的蹤跡。
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這里平均水深730米,最深處可達1620米,一直顯得比較神秘。當冰面出現(xiàn)黑圓圈之后,有人猜測這是外星人干的,也有人把它與傳說中的湖怪聯(lián)系起來,甚至還有人認為,這可能是湖底的火山活動造成的。但貝加爾湖在歷史上從未有過關于火山爆發(fā)的記錄。
后來,相關的測量數據給出了一些線索:黑色圓圈中心區(qū)域的水溫要比湖周圍其他區(qū)域高約0.5℃,而且圓形結構邊緣區(qū)域的冰層厚度比貝加爾湖上冬季冰層的平均厚度要薄一些。專家因此推斷,黑色圓圈是從湖底升騰而起的甲烷氣體帶動溫暖的湖水產生的漩渦造成的。由于周圍眾多河流攜帶泥沙匯入貝加爾湖中,歷經漫長的時期,使得湖底的沉積物厚度超過7000米(一般湖泊的沉積物通常只有幾十米至幾百米厚),這就意味著貝加爾湖的湖底能夠產生更多的甲烷氣體。
2012年6月20日,幾位中國游客在游覽貝加爾湖時,親眼目睹了湖面上出現(xiàn)了霧氣騰騰的“神秘圓圈”,并在大約10分鐘后消失。而這個圓圈出現(xiàn)之前,湖面還出現(xiàn)了波紋,這也證實了貝加爾湖確實存在甲烷氣體噴涌的現(xiàn)象。
有人說,圓圈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圖形。以上種種怪圈,無論是地質作用形成的景觀,還是某些生物創(chuàng)造的杰作,都以其最完美的形狀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它們之所以被稱為“怪圈”,一方面是因為人們贊嘆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魔力;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人類對未知世界強烈的好奇心。正是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才會不斷探索并破解一個又一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