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新 劉春芳 張文惠
[作者簡介]*李云新(1984—),男,河南原陽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城鄉(xiāng)發(fā)展與基層治理。
[摘要]公共管理類研究生通過經典文獻研讀可以夯實專業(yè)理論基礎,汲取學術靈感,關注與回應實踐前沿困惑,進而提高論文寫作能力和學術研究水平。當前,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研讀經典文獻受到宏觀社會環(huán)境制約、制度約束、相關主體行為異化等多重因素影響。公共管理類研究培養(yǎng)應當通要籍,強基礎,重長遠,要多維并舉推進文獻經典研讀的落實。培養(yǎng)單位、導師組、研究生等主體要共同努力加強學風建設,為經典文獻研讀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氛圍。
[關鍵詞]研究生培養(yǎng);公共管理;經典文獻研讀;科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21)02-0057-06
0引言
公共管理學科在我國興起的時間并不長,學界對于學科的邊界、理論傳統(tǒng)、研究范式尚未達成共識。公共管理學術共同體形成所需的共通性話語體系、共同關注的問題域、成熟的方法論體系等都尚未有效建立。比照托馬斯·庫恩針對科學發(fā)展一般性規(guī)律提出的一門科學的發(fā)展歷程大都要經過范式前階段、范式成熟階段和范式危機階段,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的發(fā)育、發(fā)展仍處于“范式前階段”[1]。公共管理學科面臨的挑戰(zhàn)體現(xiàn)了我國社會科學領域研究面臨挑戰(zhàn)的共性,即總體上底子薄、基礎弱,缺少學術積累與歷史傳統(tǒng),特別是學術規(guī)范性總體不強,與國際接軌程度較低,缺乏方法論構建支撐[2]。在我國改革不斷向縱深發(fā)展、社會急劇轉型的大背景下,公共管理的教育和科研活動勢必要與社會需求接軌,加快人才培養(yǎng)和學科建設步伐。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應該從學術、學科和學生3個方面著手,培養(yǎng)更多具備學術創(chuàng)新能力的優(yōu)秀的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為公共管理學科建設注入新鮮血液,提高公共管理后備研究隊伍的素質能力,進而推動公共管理學科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實現(xiàn)質的突破。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培養(yǎng)既要避免脫離實際、閉門造車,同時又不能忽視學術理論基礎的培養(yǎng)。經典文獻是學術理論基礎的重要來源。閱讀學科經典可以避免重復前人的錯誤,借鑒業(yè)已形成的理論觀點,養(yǎng)成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掌握科學的學術研究方法[3]。
1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培養(yǎng)中引入經典文獻研讀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強調,碩士學位獲得者應具備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博士學位獲得者應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chuàng)造性成果。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的培養(yǎng)目標亦是要提升學術能力尤其是辯證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經典文獻研讀是提高研究生辯證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經典文獻是學科具有重要影響力學者科學研究成果的系統(tǒng)化呈現(xiàn),是學科建設的基礎和支撐。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經典文獻研讀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可以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對于培養(yǎng)研究生閱讀、寫作、學習與研究等方面的能力皆有裨益。相較于歐美發(fā)達國家,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發(fā)展起步較晚,學習和借鑒西方初創(chuàng)性的經典理論文獻對學科建設十分重要。
1.1經典文獻研讀是研究生夯實科研基礎的有效途徑當前,公共管理類研究生普遍存在著問題意識不強、深度邏輯思維能力不足、學術研究能力不足等問題。扎實的專業(yè)理論基礎是培養(yǎng)科研能力、厚化學術積累的必然要求。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在研讀學科經典文獻過程中,逐步夯實理論功底,學會和經典理論、學術思想對話,進而提升問題意識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研究生可以從學科經典中獲取文獻資源和養(yǎng)料,建立理論和現(xiàn)實連接,提升自身理解、分析、透視現(xiàn)實公共管理問題的能力。經過經典文獻長時間的理論積累和思想熏陶,研究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都會得到很大提升,科研基礎得到持續(xù)夯實。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可以通過經典文獻研讀創(chuàng)設自由開放、立意高遠、根之深厚的學術對話場景,在學術對話、交流和研討中凝練觀點,表達觀點,進行思想碰撞和交融。研究生可以在經典文獻研讀的交流中進行研討式學習、合作學習,提升自我教育、自主學習的能力。相較于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的知識灌輸,這種方式更有利于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科研基礎的積累。
1.2經典文獻研讀是高質量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的重要構成培養(yǎng)高質量的研究生并非易事,我國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存在專業(yè)基礎薄弱、培養(yǎng)模式單一等問題[4]。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培養(yǎng)目標和培養(yǎng)方案及課程設置的有效匹配程度不足。許多高校培養(yǎng)方案中課程設置與本科課程高度雷同,未能有效體現(xiàn)出研究生培養(yǎng)的特殊性和針對性。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方面,很多研究生課堂仍然以知識傳播為主要功能,師生間對公共管理問題的深度研討不足,研究生自主學習能力和積極性都不高,教學效率低的現(xiàn)象比較普遍。研究生培養(yǎng)目標與培養(yǎng)資源匹配方面,研究生培養(yǎng)在師資力量國際化與實踐經驗、學術活動平臺的理論性和實務性、科研經費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著明顯不足,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與提升。此外,由于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生源中跨學科比例較高,跨學科研究生本科期間缺乏對公共管理理論知識的系統(tǒng)化學習,大多專業(yè)基礎比較薄弱,這極大地增加了研究生理論素養(yǎng)和學術能力培養(yǎng)的難度。經典文獻研讀嵌入到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上述困境。經典文獻研讀可以提升師生之間話語體系的對接程度和對話空間,為專題研討式教學的有效開展奠定了基礎。經典文獻研讀還可以為培養(yǎng)體系中課堂教學、科研平臺和實踐基地的有機銜接提供“黏合劑”。
1.3經典文獻研讀是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客觀要求每一個獨立的學科都有自己獨立的理論傳統(tǒng)和研究范式。公共管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國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形成了比較規(guī)范的研究范式,并積累了豐厚的經典文獻。經典文獻是國外公共管理學科能成為一個獨立學科的基礎和支撐。公共管理的國際化與本土化是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兩條支柱,而引入經典文獻研讀是其中的基礎步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白x原著,通要籍”是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當務之急和重中之重[5]。我國公共管理學科體系的形成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賴于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和本土實踐研究能力突出的高水平研究生作為學科后備學者。只有在研讀經典文獻的基礎上,系統(tǒng)掌握公共管理的緣起、理論脈絡、問題域與方法論,再結合本土實踐加以總結、提煉、創(chuàng)新與升華,公共管理學科才能逐漸形成兼具國際化和本土化的學科思想和學術范式。
2經典文獻研讀促進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的邏輯充分利用經典文獻研讀以彌補研究生傳統(tǒng)培養(yǎng)模式的局限性,毫無疑問是提高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有效途徑。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在研讀經典過程中如何提升科研能力?遵循什么樣的邏輯與路徑?將經典文獻研讀引入研究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需要厘清這些問題。
2.1夯實專業(yè)理論基礎
研究生開展科研必須熟悉并精通本專業(yè)的學術思想和前沿理論。經典文獻構成學科縱橫交錯的理論思想網絡,既有縱向的學術演進史,又有橫向分領域的理論創(chuàng)新與思想累積,還有理論與實踐深度交融的互嵌結構。這張學科理論的大網就像一個豐富的寶庫,理論、思想等學術資源源遠流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做學問要一步一個腳印,而研讀經典的過程就是一個坐冷板凳的理論知識積累的過程。通過閱讀文獻并理解經典文獻,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的知識面和學習視野得到擴展。從專業(yè)角度看,公共管理類研究生能夠追溯重要思想和理論的發(fā)展源頭,梳理學科的發(fā)展過程,梳理學科學術思想的演進脈絡,廣泛涉獵縱橫交錯的理論思想網絡,從而形成相對豐富和系統(tǒng)的專業(yè)理論體系。公共管理類研究生追蹤學術研究前沿,站在前人科研積淀上駕馭所學,逐步夯實了開展科研所需具備的專業(yè)理論基礎?;诮浀湮墨I深度研讀的科研活動具備了牢固的理論基礎,具有理論深度和創(chuàng)新性。在經典文獻研讀和學術對話基礎上形成的學術研究成果就會具有很強的理論回應性和創(chuàng)新性,進而具備理論價值。
2.2汲取學術研究靈感
經過一定時間周期的經典文獻研讀,研究生的理論累積經歷了緩慢的量變過程。研究生的理論儲備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很可能會形成質的突破,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在經典文獻的學術累積和思想激蕩中,研究生逐步具備了從理論思想體系中汲取學術研究靈感的能力。研究生認知結構中的既有理論思想體系與現(xiàn)實公共管理實踐觀察體驗相互碰撞,會產生非常多的學術靈感火花。學術靈感火花可以為研究生開展學術研究提供新視角和思維進路。這些火花成為研究生切入學術研究的問題起點,并在問題意識和邏輯思維的引領下沿著不同的理論維度持續(xù)前進。學術問題的學理結構和邏輯結構越來越清晰地呈現(xiàn)出來,形成火苗乃至大的火團。不同的火苗之間亦可能在理論視角引領下在不同的邏輯路徑中相互碰撞和融合,相互串聯(lián),持續(xù)推進著公共管理問題的“庖丁解?!?。公共管理問題的復雜結構和脈絡在研究生學術研究中持續(xù)得到認知、深刻理解與剖析。
2.3回應實踐前沿的發(fā)展需要
公共管理學科的研究內容與國家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實踐都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總體目標和行動指南。高素質的公共管理研究生培養(yǎng)可以回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xiàn)代化對治國理政人才的高質量需求。高質量的公共管理研究的理念、內容、方法、手段要與全面深化改革同行,適應不斷發(fā)展的國家治理和公共政策實踐需要。公共管理學科的興起正是回應時代呼聲的結果[6]。以思想脈絡為主軸的公共管理經典文獻流派的前后繼承關系同時亦體現(xiàn)了時代變遷和公共管理實踐發(fā)展。以論點交鋒為焦點的公共管理經典文獻學說的互動,還原了重點歷史節(jié)點中各學派的思想碰撞和交鋒過程,代表了公共管理學術思想在公共管理實踐與理論學說的復雜互動、理論學說之間的觀點對話交鋒中的演進過程[7]。面對復雜的不斷發(fā)展的公共管理實踐,研究者更加需要從公共管理的思想發(fā)展脈絡中尋找呼應時代命題的行動指南和改革方案。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科的建構過程不是閉門造車,更不是固步自封,需要以學科經典文獻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造性探索。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培養(yǎng)要適應學科發(fā)展的要求,通過引入經典文獻研讀以在強化學科理論溯源和脈絡梳理的過程中追求理論突破和創(chuàng)新發(fā)展。
2.4帶動學術論文寫作
學術論文是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現(xiàn)方式。學術論文寫作是研究生開展科研訓練、提升科研水平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學術論文寫作需要的能力包括邏輯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系統(tǒng)化分析能力。經典文獻研讀是培養(yǎng)和帶動公共管理研究生進行科學研究、撰寫學術論文的重要途徑。通過研讀經典文獻研究生逐漸累積理論基礎和學術思想,拓展學術視野;通過經典文獻的理論引導來磨練邏輯思維能力,還能通過撰寫書評和讀書筆記等方式日積月累地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經典文獻可以為學術論文寫作提供基礎性的理論分析框架。研究生通過經典文獻研讀“以讀帶寫”持續(xù)梳理有價值的理論視角和學術觀點,厘清不同理論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性以及區(qū)別和聯(lián)系,為自主開展科學研究和學術論文撰寫提供選題指引、突破口和理論切入點。例如,埃莉諾·奧斯特洛姆等學者的經典著作《公共事務治理之道》在政府與市場之外提出了自主組織治理作為公共治理的第三條道路,從而為研究公共管理提供了多中心治理的理論研究框架;曼瑟爾·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則通過引入“搭便車”的解釋,為公共管理學研究公共資源和集體行動提供了新的視角。
2.5提升學術研究質量和水平
研讀經典文獻是提升研究生學術研究品質的必由之路。研究生閱讀與評論經典,在學術交流與討論中與老師和同學進行思想碰撞,學習借鑒經典文獻獨特的理論視角和科學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可以提升學術研究的深度和科學性。很多高校公共管理學科在培養(yǎng)方案中為研究生開列了經典文獻閱讀書目,卻往往缺少實現(xiàn)機制,對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效果并不明顯。有些學校通過設置研究生經典文獻研讀專題研討課程強化研究生的理論素養(yǎng),取得了積極成效,為提升研究生科研成果的理論深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然而,經典文獻研讀課程時間短、涉及文獻數(shù)量有限的特點又限制了其效用發(fā)揮。以導師或者導師組為單元開展的讀書研討活動則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文獻研讀課程的缺點。讀書研討會可以覆蓋到的經典文獻量大增,通過日積月累的積淀,形成文獻之間相互串聯(lián)的理論和思想網絡。讀書研討活動還可以將經典文獻研讀、工作論文研討、專題案例研討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強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與對話,通過積累效應和強化效應為提高研究生科研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研究生的經典文獻研讀還可以與其參與的導師研究課題相互融合。課題研究為研究生運用經典文獻提供了場景和舞臺;文獻研讀為研究生參與課題研究提供理論視角和思維引導。
3經典文獻研讀在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培養(yǎng)中應用的障礙因素經典文獻研讀是培養(yǎng)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學術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然而,在當前教育體系下,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研讀經典文獻的狀況不容樂觀。宏觀社會環(huán)境的結構性制約、制度安排的約束、相關主體的行為異化等因素深刻影響并阻礙了經典文獻研讀的應用及效用的發(fā)揮。
3.1宏觀社會環(huán)境功利化的結構性制約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高速發(fā)展的階段,然而經濟社會變遷與精神文化層面的變化并不匹配,發(fā)展至上的主導觀念導致文化缺失與精神空虛。很多人呼吁要走得慢一點,等一等人們落下的靈魂。在宏觀社會浮躁環(huán)境影響下,社會閱讀習慣也呈現(xiàn)出快餐式閱讀、功利化閱讀的特征。功利化閱讀以“功用”“好處”“見效快”為主要目標,追求“短平快”的閱讀效果。功利化閱讀往往使得閱讀停留在淺層次,淺嘗輒止,無法深入領會與思考,難以產生有見地的真知灼見。功利化閱讀追逐“有用”之書,排斥“無用”之書,缺乏包容的心態(tài)。莊子有云:“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無用之用為大用?!庇行此啤盁o用”,實則是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和改造著閱讀者。在快餐式閱讀、功利化閱讀和淺層次閱讀的大環(huán)境下,追求久久為功、理論累積和深度研討的經典文獻研讀易受到制約。浮躁的社會環(huán)境和急功近利的閱讀文化使得沉心閱讀和科普鉆研成為奢侈品,將從閱讀動機、閱讀習慣、閱讀文化等多個維度對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研讀學科經典文獻產生結構性制約。
3.2制度安排的負向激勵與約束
制度安排的負向激勵與約束是阻礙經典文獻研讀在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培養(yǎng)中應用的根本性因素。受學科評估周期和指標設置等方面的影響,高校學科建設和研究生培養(yǎng)追求SSCI與CSSCI論文、各類國家級省部級獎項和項目等顯性指標在短周期內的增長,并不注重培養(yǎng)研究生的科研理論基礎。很多高校在培養(yǎng)方案和課程設置方面過分重視對研究生定量研究方法的訓練而忽略理論思想的積淀。這是因為量化研究方法對于短期內發(fā)表論文助益頗多,而經典文獻研讀則需要長期的堅持和積累,并且從學術思想傳承到創(chuàng)新轉化運用是一個非常漫長的周期。研究生獎學金和優(yōu)秀研究生評選制度通常遵循一定的指標體系。這個指標體系引導研究生圍繞顯性指標和量化標準進行學習和訓練追求論文數(shù)量、參會層次等科研指標,還有學習成績、文體活動、課外實踐活動、集體活動等其他層面的顯性指標。這些指標都是需要在短期內快速達成的,勢必會對研究生投入精力研讀經典文獻形成負向激勵和約束。經典文獻研讀是一個周期長、見效慢的學術基礎積淀過程,閱讀長期性與評優(yōu)時間緊迫性形成的沖突削弱了研究生研讀經典的實踐效果。
3.3微觀主體行為異化
在宏觀社會環(huán)境和制度安排的雙重約束下,公共管理類研究生、導師等相關主體的行為也呈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異化和扭曲。培養(yǎng)單位以及研究生導師對于研究生培養(yǎng)有兩大主要目標:一是通過研究生培養(yǎng)為本單位或者導師研究團隊貢獻更多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二是提高研究生學術能力與綜合素質。盡管將經典文獻研讀納入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并且高度重視其付諸實施與培養(yǎng)單位及導師團隊的主要目標從長期來看并不沖突,但是培養(yǎng)單位和導師團隊從追求短期目標出發(fā),往往傾向于引導研究生進行熱點研究問題的追逐和研究方法的學習。學科交叉融合與創(chuàng)新本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趨勢,然而,很多導師為了追求跨學科熱點,一味強調將理工科或者其他社會科學的模型方法應用到公共管理研究中來,“方法至上”“技術至上”蔚然成風,以經典文獻研讀為基礎的思想性很強的理論研究已經逐漸被邊緣化。研究生在學風的渲染下和導師的引導下,在學習和研究中“重方法輕思想”“重前沿輕基礎”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少有投入精力在經典文獻研讀方面。很多研究生都面臨著就業(yè)的壓力,為了適應求職的技能要求,而重點將精力放在考證類、技能類的書籍閱讀上。還有不少研究生讀研的目標從一開始就不是立志于學術研究,僅是本科畢業(yè)就業(yè)壓力之下的權宜之計,“混學歷”現(xiàn)象比較嚴重。還有很多研究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認定自己不適合學術研究,逐漸喪失提高科研能力、追求學術創(chuàng)新的動機和目標。
4結論與建議
我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要將理論與實踐并重,在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充分重視經典文獻研讀環(huán)節(jié),并且將經典文獻研讀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提升研究生理論思維、科學研究、論文寫作和學術交流等能力。鑒于經典文獻研讀受到功利化的社會環(huán)境、制度安排的負向激勵和微觀主體的行為異化等多重因素影響,本研究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公共管理學科發(fā)展要以人才培養(yǎng)為中心,通要籍,強基礎,重長遠。公共管理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應以培養(yǎng)質量持續(xù)為目標,重點關注研究生的成長與發(fā)展需要,關注研究生的學習和研究效果。公共管理學科建設要從過分關注顯性學術指標、辦學條件等方面向更加關注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轉變[8],努力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達成度、適應度、保障度、有效度、滿意度等高水平質量標準。經典文獻研讀無疑為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提供基礎保障和重要支撐。經典文獻研讀可以通過通要籍來強基礎并注入公共管理學科長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持久驅動力。經典文獻系統(tǒng)涵蓋了思想發(fā)展脈絡和前沿研究問題,同時亦呈現(xiàn)出各個研究領域中遇到的研究難題,指出本研究領域未來可能的發(fā)展方向和需要突破的重點領域。我國的公共管理學科是以行政管理為中心學科而發(fā)展起來的,與改革重大現(xiàn)實問題有著緊密聯(lián)系。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特色的公共管理學科面臨著動態(tài)發(fā)展的復雜環(huán)境,要滿足多變的發(fā)展需求,這就要求公共管理學科要豐富自身內涵,實現(xiàn)多學科融合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公共管理學科發(fā)展長遠謀劃,經典文獻研讀要在繼承中前進、在前進中拓展。經典文獻研讀的范圍不僅包括公共管理學科的經典理論與文獻,還可以向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學科經典延伸,從而培養(yǎng)研究生跨學科分析問題的能力。例如,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對于中國公共管理問題具有非常強的解釋力,將其納入課程體系和讀書研討范圍可以為公共管理類研究生打開公共管理研究的新視角提供重要理論支持。
第二,要以多種方式推進文獻經典閱讀舉措的落實。公共管理類研究生的培養(yǎng)要通過設置經典文獻研讀課程,推廣以導師組為單位的讀書研討活動,舉辦文獻研讀學術論壇,邀請學界名家開展理論講座,通過微信公眾平臺或書面簡報的方式分享讀書筆記與書評等多種方式推動研究生研讀經典文獻。培養(yǎng)單位和導師組要加強多種方式之間的配合和協(xié)調,通過綜合各種方式的優(yōu)勢實現(xiàn)功能互補以促進研究生經典研讀效果的提升。研究生和培養(yǎng)單位還要有效協(xié)調經典文獻研讀與課程學習、課題研究、社會實踐等活動的關系,合理配置資源、時間和精力,積極努力推動各個模塊之間的相互融合。讀學研形成一套高度融合、高效并進的培養(yǎng)體系,以學促讀,以研促讀,以讀促學促研。培養(yǎng)單位和導師組通過經費保障激勵研究生主動積極研讀經典文獻,同時推動研究生評優(yōu)評先指標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推動評價制度的適應性變革,提升評價體系對研究生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學術水平的激勵效果,引導研究生重視長期鞏固專業(yè)理論基礎,扭轉研究生短期功利化、投機化行為傾向。
第三,加強學風建設,為經典文獻研讀創(chuàng)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和氛圍。要通過建設求真務實、踏實創(chuàng)新的良好學風,切實改變浮躁、功利化的學風。通過獎勵先進、典型示范等多種方式推動讀經典和研經典的良好氛圍。研究生經典研讀就是要充分開發(fā)他們的潛能,以不斷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9]。研究生可以基于興趣成立讀書互助組織,自發(fā)建立研討平臺及其運行規(guī)則?;谧越M織和非正式規(guī)則可以強化研讀動機,對培養(yǎng)單位和導師組的正式制度安排形成強有力的互補效應。在良好社會環(huán)境、正式規(guī)則和非正式規(guī)則的共同作用下,研究生群體形成不怕吃苦、甘坐冷板凳的良好風氣。研究生不僅培養(yǎng)了耐得住性子、有毅力和恒心的堅強意志品質,還通過沉心研讀為打牢理論基礎、培養(yǎng)學術能力提供了可持續(xù)性改進的通道。
參考文獻
[1] 丁云龍.一個學科、兩種傳統(tǒng)和三個方法論層面[J].公共管理學報,2006(2):102-103.
[2] 胡偉.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若干戰(zhàn)略思考[J]. 公共管理學報,2006(3):97-99.
[3] 何玲華,王哲平.經典原著閱讀與研究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 中國高教研究,2008(2):38-40.
[4] 羅依平,凌常月.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2):40-43.
[5] 徐曉林.讀原著,通要籍——中國公共管理學科建設的當務之急[J]. 公共管理學報,2006(3):99-101.
[6] 顏昌武.公共行政學的大問題:回顧與展望[J].中國行政管理,2018(11):102-107.
[7] 何艷玲.公共行政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3-5.
[8] 魯世林,曾劍雄,邱雅.研究生科研水平的質量保障、評價機制與獎勵政策——以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為例[J].教學研究,2019, 42(4):26-32.
[9] 姚煙霞. 互聯(lián)網時代下培養(yǎng)大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路徑選擇[J].教學研究,2019,42(5):37-42.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graduate student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can consolidate the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foundation, draw academic inspiration, pay attention to and respond to the confusion of the frontier of practice, and then improve the paper writing ability and the level of academic research. At present, the stud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by postgraduates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macro-social environment constraints, institutional constraints, and behavior alienation of related subjects. The cultivation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public management should be based on general principles, strengthen the found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long term, and a multi-dimensional path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classics. Training units, tutors, graduate students and other subjects should make joint effort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yle of study so as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for the stud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Keywordspostgraduate cultivation; public management; classic rea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責任編輯孫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