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和
余素亮發(fā)妻葉珠英與幼年時代三個兒子的合影
余素亮與繼妻黃女士及二個女兒的合影
深冬時節(jié),我坐公交從福州的西部來到北部的一座高層樓盤,看望民國末任古田縣長余素亮的三兒子,他是我的表哥。
一陣寒暄后我們直奔主題。表哥從柜子中取出一本天藍色塑皮、配有搭扣的厚厚的筆記本,那是他7年前到臺灣探望同父異母妹妹時,她們所贈的父親的遺作《我的故事》。老人那剛勁的字體,在表哥閃著淚花的眼眶中,衍化成他對這個充滿了悲歡離合色彩的兩岸一家人的娓娓敘述……
01
1949年,是中國人民命運變化最大的一年,也是余素亮一家命運最為坎坷的一年——因為他當年5月底接任了古田縣縣長。
余素亮是當?shù)氐拿T望族的后代,祖上不乏朝廷高官。他的家族在當?shù)負碛腥绺V萑黄呦镗臣一◤d一樣的大宅子??箲?zhàn)時期,他倡導并與當?shù)刂R分子共同捐資興辦了古田縣鶴塘中學,被任命為閩侯專區(qū)的督學,在鄉(xiāng)間享有很高的威望。他看到百姓賦稅沉重,曾聯(lián)名上書縣政府為民減輕了賦稅。
因當時古田縣城地處偏僻,外部消息閉塞,余素亮不知人民解放軍已完勝了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zhàn)役,國民黨政權大勢已去,懵懵懂懂接了上任的爛攤子。不久解放軍揮師南下,當年6月中旬解放古田,他倉皇逃離,后在上司的挾持下,撇下妻子及膝下四男一女去了臺灣。
余素亮去臺后,留在鶴塘鎮(zhèn)西洋村的發(fā)妻葉珠英沒了生活費,僅僅靠著丈夫在鶴塘中學當校長時的一點微薄積蓄艱難度日。過了幾年,她憑著在福州林森師范學校畢業(yè)的文憑,去了當?shù)氐男W當代課教員。
她與四個兒子及一個女兒相依為命,于1978年在古田與世長辭,終年56歲。臨死前,她指著庭院里余素亮親手栽下的花,不斷地念叨著丈夫的名字。
講到這里,表哥的聲音哽咽了。他喝了一口表嫂泡的武夷巖茶,又說到了他的父親。
余素亮到臺灣后,當時的情況亂哄哄的,國民黨當局也沒安排他的工作。他經(jīng)朋友介紹,先是幫別人跑腿,后因早年曾在馬來西亞念書,又獲廈門大學文學士學位,英語好,到美軍顧問團做過一段翻譯。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他終究還是喜歡老本行,最終回到教育部門去當了教員。
在臺期間,余素亮與大陸音訊全無,孤苦一人。經(jīng)好友勸說,他與來臺旅游不幸滯留的黃女士成了婚,生了兩個女兒,生活逐步好轉。
在余素亮的自述中,他始終牽掛在大陸的妻兒。
余素亮晚年身患多種慢性疾病,于1984年在臺灣彰化縣去世,享年77歲。
02
留在大陸的余家人,亦不甘于沉淪。
余素亮的大兒子面對家庭的變故,勤奮攻讀,考取了福州市工藝美術學校,師承陳子奮、龔禮逸、潘主蘭、唐國光等老師。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福州市軟木畫廠擔任設計員。他設計的軟木畫作品多次獲獎,享譽海內外。另外,他還肩負起輔助年少弟妹的責任。
文革期間,業(yè)余時間他從不被左鄰右舍的麻將聲所誘惑,一心苦練國畫技法。中年時,多次深入武夷山、太姥山、黃山、雁蕩山寫生。由于國畫水平高,后被調到母校福州市工藝美術學校任副教導主任及工會主席,出版了畫集。
大兒子的女兒圍棋下得好,被選入省體工隊,成為職業(yè)圍棋二段,常常參加全國比賽,現(xiàn)在廈門創(chuàng)辦曉丹棋院,還擔任中國女子圍棋甲聯(lián)賽廈門觀音隊領隊;大兒子的男孩考入同濟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省規(guī)劃設 計院。
大兒子一家后移居澳大利亞悉尼。
二兒子也考入福州市工藝美術學校,在即將畢業(yè)時恰逢該校下馬,不予分配。成年的他,毅然參加了支前的大軍,參與公路建設,風餐露宿,開洋鎬、打石夯、挑土、抬石頭。1961年,他得了營養(yǎng)性的肝炎,幸好此時在馬來西亞的叔叔得知,幾經(jīng)周折寄來了藥物及一袋50斤的面粉等物品,幫他們兄弟渡過了饑荒。
后來,他憑借著美術學校的功底,在街道辦起美術服務組,專為各企事業(yè)單位畫毛主席大型畫像,一時間風生水起。對油畫、國畫、書法的研究亦從不放棄。南街街道美術組解散后,他又去學做泥水工。幾經(jīng)輾轉,進入街道辦的羽毛花廠擔任染色師,40歲才有了婚姻。
工廠倒閉后,經(jīng)唐國光老師介紹,他進入福建省圖書館當美工。其間他全身心地研究書畫,加入了福建省老年藝術協(xié)會,后當選副秘書長,作品多次在展覽和大賽中獲獎,也在省級報刊中刊出。
他的女兒在市級三甲醫(yī)院中刻苦鉆研業(yè)務,精于業(yè)務實踐,逐級考取全院為數(shù)不多的主任護師。
三兒子讀完了高中,進入土方隊工作,20年余年扎根工地,歷盡千辛萬苦。由于文化程度較高,從工人到施工員、隊長,后任磚廠廠長、鼓樓區(qū)基建公司總經(jīng)理。隨著房地產業(yè)的興起,他受聘某房地產公司擔任項目經(jīng)理。
四兒子留在鶴塘鎮(zhèn)當農民,早期與母親、姐姐相依為命。他用心培養(yǎng)兩個兒子讀書,二子相繼考入全國重點大學,畢業(yè)后自辦公司,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
余素亮女兒的兒子也毫不示弱,在古田縣白手起家興辦并承包了小水電,還當上石材總公司的副總經(jīng)理,繼承先輩的傳統(tǒng)修橋鋪路,帶領全村的鄉(xiāng)親走致富路,助力該村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在賺得第一桶金后,他又帶領鄉(xiāng)親們走出福建,到了湖北的隨州地區(qū)創(chuàng)辦石材公司,擔任董事長,公司年營業(yè)額數(shù)億元。
古田余氏宗祠里展示有余素亮廈大文學士學位牌匾。
03
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fā)表了《告臺灣同胞書》;1981年9月,葉劍英委員長發(fā)表了臺灣回歸的九條方針;1987年臺灣地區(qū)開放民眾赴大陸 探親。
1988年,余素亮繼妻黃女士帶著在臺灣的兩個女兒第一次回大陸福州會親,乘飛機到福州,再往古田。海峽兩岸親人握著手,熱淚盈眶,相互傾訴著父母隔海不能相見的離別悲傷。兩姐妹用她們父親在臺的積蓄,為哥哥們購買了三輛本田摩托車,還有彩電等禮物。自此以后,兩岸的聯(lián)絡從書信、電話,到微信、視頻,不曾間斷。
2003年,黃女士在臺病逝,享年81歲。余家三兄弟向相關部門申請赴臺奔喪,這是他們第一次前往臺灣。獲準后,他們到了臺灣彰化,協(xié)助同父異母的兩個妹妹操辦繼母的后事,同時吊唁父親的遺骨,瞻仰父親曾經(jīng)工作與生活過的地方。
2014年,余素亮的兩個女兒根據(jù)父母葉落歸根的愿望,護送父母的骨灰飛抵福州,余素亮的大兒子一家也從悉尼飛來福州 見證。
在古田鶴塘,在余素亮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子女們將余素亮與發(fā)妻、繼妻合葬一處,入土為安。
2015年,余素亮的三兒子攜妻赴臺探親,由妹妹帶著在臺灣環(huán)島旅游,兩岸親人,親上加親。
講到這里,表哥的神情漸漸轉為平和。他感慨:“一家人的幸運既要靠國家的政策,也離不開個人的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