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鵬山
孔子在周游列國的過程里,在衛(wèi)國待的時間最長。衛(wèi)國是君子之鄉(xiāng),賢人多,如史魚、蘧伯玉、寧武子、公子荊等?!墩撜Z·子路》記載,孔子說,衛(wèi)國的公子荊善于管理家業(yè)。開始有些財產(chǎn)時,他說:“差不多合乎我的要求了?!必敭a(chǎn)稍有增加時,他說:“差不多完備了?!钡截敭a(chǎn)富足時,他說:“差不多非常美好了?!?/p>
孔子夸獎公子荊,是稱贊他對待財富的心態(tài)。公子荊的財富狀況,有三次變化:始有,少有,富有。但他的快樂是持續(xù)的,他在家庭財富積累的每一個階段都很知足,在有限的財富中感受到滿足和幸福。下一階段沒來之時,不奢求;下一階段既來之時,不拒絕。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富貴,行乎富貴。公子荊值得贊揚和學(xué)習(xí)的智慧在于——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一般人理解為:懂得滿足,便會常??鞓贰5?,這個“知足”的“知”,不光是我們常說的“懂得”,還有“感知”的意思。
我們有感知色彩的“視覺”,感知聲音的“聽覺”,感知滋味的“味覺”。但是,自然還賦予我們更為重要的能力:一種感知幸福的知覺。這種知覺,我們可以稱之為“足覺”—— 一種對滿足的感知能力。足覺,讓我們感知人間的溫暖,感知世界的詩意。擁有足覺,才會知足。多少失去足覺的人,沉淪于物欲之海,欲壑難填,貪得無厭,與物相刃相靡。最終麻木不仁,燈紅酒綠、醉生夢死。
一個人擁有足覺,保持自身感知幸福的能力,比貪得無厭地去追求外在物質(zhì)的饜足更重要。因為,對幸福來說,“知足”比“饜足”更接近“幸福”的本質(zhì)。
(摘自《孔子如來》?岳麓書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