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瑛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 安徽合肥 230000
糖尿病胃輕癱 (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 是糖尿病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慢性并發(fā)癥之一,是指胃在沒有機械性梗阻的情形下出現(xiàn)胃動力障礙,導致胃排空延緩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又稱之為糖尿病胃麻痹或糖尿病胃潴留[1,2]。研究顯示約5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胃輕癱,尤其以老年糖尿病患者更為常見,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3,4]?;颊叱霈F(xiàn)胃排空延緩,影響食物、藥物的吸收代謝,主要臨床癥狀為餐后胃脹、腹脹、早飽、噯氣、惡心、嘔吐、腹痛等,患者常出現(xiàn)營養(yǎng)失衡、血糖波動和代謝紊亂,不利于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5-7]。西醫(yī)治療本病主要以促胃動力藥物為主,配合改善飲食、控制血糖、止嘔、營養(yǎng)神經等對癥治療,以消除胃腸道癥狀[8,9]。但西藥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且長期服藥患者難以接受,也不能全面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因此中醫(yī)中藥治療該病得到了患者的廣泛認可[10-12]。馬駿教授為全國名中醫(yī),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中醫(yī)臨床優(yōu)秀人才導師,從事中醫(yī)臨床、教學、科研工作60余載,尤其擅長中醫(yī)藥治療消化系統(tǒng)疾病,在DGP的中醫(yī)藥治療方面療效顯著。筆者有幸跟師多年,現(xiàn)將馬駿教授治療DGP的部分經驗作簡要總結整理。
中醫(yī)古籍中沒有對糖尿病胃輕癱的專門記載,多散在于對消渴病的描述中?,F(xiàn)根據(jù)其主要臨床癥狀,將其歸入“消渴病”繼發(fā)的“痞滿”、“胃痛”、“胃緩”、“嘔吐”、“反胃”等范疇,病位在中焦脾胃[13-16]。如《赤水玄珠》記載“消渴……飲食減半,神色大瘁……不能食者必傳中滿鼓脹”,文中所言 “中滿“即與糖尿病胃輕癱關系密切;《千金翼方》中也記載“食不消,食即氣滿,小便數(shù)起,胃痹也”,這些也與糖尿病胃輕癱癥狀非常相似。馬駿教授認為本病乃消渴病日久導致脾胃虛弱,升降失調,中焦氣機逆亂,化生痰濕、食滯、血瘀、氣滯等病理產物,引起機體氣機運化停滯,胃失和降,從而出現(xiàn)各種消化不良癥狀?!夺t(yī)門法律·消渴續(xù)論》云“脾氣不濡,胃氣乃濃之意,為消渴之源”,《雜病心法要訣·消渴治法》載“不食而渴,已屬胃虛”,均指出脾胃功能與消渴病的密切關系。現(xiàn)多數(shù)醫(yī)家指出糖尿病胃輕癱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本虛以脾胃虧虛、氣陰不足為主,標實以痰濕瘀滯為要[17-19]。
糖尿病胃輕癱是在長期消渴病的基礎上轉化而來的,常見于消渴病的中后期[20]。消渴病為原發(fā)疾病,為本,胃輕癱為消渴繼發(fā)的疾病,為標。馬駿教授認為消渴一病病程纏綿,日久常出現(xiàn)機體陰津虧虛,燥熱偏盛,脾陰受損,脾運失健,而逐漸發(fā)為痞滿證,強調臨證須虛實兼顧,標本互參,辨病與辨證緊密結合,治療時需立足糖尿病基礎病。本病的病機可概括為:脾胃虛弱、氣陰虧虛系其本,肺胃燥熱謂其標,濕熱寒濕為其化,痰濁瘀血是其變。馬駿教授認為消渴初病以肺胃燥熱為主,日久傷陰,陰虛火旺則陰津愈虧。熱極導致陰虛,而陰虛則熱更甚,兩者互為因果關系。陽明為燥土,邪易從燥化,灼傷營陰,胃火熾盛則出現(xiàn)消谷善饑、嘈雜吞酸呃逆。中焦受累,脾胃虧虛則健運無權,升降功能失常,飲食停滯,便出現(xiàn)腹脹、納差等癥。脾失健運,濕邪不化,蘊結中焦,濕邪久郁化熱而成濕熱。素體陽虛或久病陰損及陽,可致中焦脾胃虛寒,臨床可見脘腹冷痛、嘔吐清水等癥。中焦虧虛,日久便因虛致實,導致食滯、濕熱、血瘀等接踵而至。故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常實火、虛火、火郁兼?zhèn)?,寒濕、濕熱、濕郁錯雜,陰虛、氣虛、血虛同存,病性可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臨證時應整體把握,同時考慮消渴原發(fā)病和痞滿合并癥,靈活辨證施治。
糖尿病胃輕癱在臨床上多陰虛燥熱并見,虛實互相間雜,但就其具體思辨而言,往往在不同患者身上有顯著差別,或以陰虛為主,或以燥熱為顯,或以實證居多,或以虛證為著,治療上也有不同的側重。消渴病引起的痞滿除具有痞證的共同臨床特征外,還具有消渴的病機因素,即以陰虛內燥為根本,遣方用藥需注重滋陰生津,以固根本。故馬駿教授治療消渴病常強調養(yǎng)陰潤燥生津,兼清肺胃之火,經過多年醫(yī)療實踐,將益胃湯、生脈散、增液湯、地黃湯、白虎加人參湯等養(yǎng)陰潤燥扶正方劑作為治療消渴病的基礎方,根據(jù)不同的證候表現(xiàn),不同的胃腸道癥狀配伍不同的方劑。如脾虛氣滯型,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脘腹飽脹,飯后明顯,食少噯氣,面色萎黃,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脈沉細,方用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如氣滯甚者加枳殼、大腹皮、萊菔子等行氣化滯之品。如熱證明顯者加黃連解毒湯、白虎湯、甘露飲等,因此類方劑苦寒傷胃,故應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恐加重胃腸道癥狀。如消渴患者嗜酒、恣食肥甘厚味,體型肥胖,血糖控制不佳,癥見胃脘脹滿不適,噯腐吞酸,惡心欲嘔,肢體困重,口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則辨為濕熱中阻證,治以清熱除濕,行氣和中,方用溫膽湯合平胃散加減,若濕熱癥重者,可加黃連、黃芩、黃柏,而并非所有消渴患者都一派養(yǎng)陰生津之品。消渴患者如素體陽虛或消渴日久耗傷脾陽,致脾胃虛寒,運化無力,臨床表現(xiàn)為胃脘部冷痛或隱隱作痛,空腹明顯,喜溫喜按,食后則緩,口淡不渴,神疲納呆,手足不溫,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脈沉遲或沉細,治以溫中健脾,和胃止痛,方用黃芪建中湯、良附丸、理中湯等加減,常用中藥為高良姜、桂枝、香附、黃芪、烏藥、炒吳茱萸、丁香、干姜等。在病程日久的糖尿病胃輕癱患者中,常存在虛中夾實的瘀血證表現(xiàn),如長期的陰虛內熱,耗傷營血,則血行瘀滯;氣為血帥,氣能行血,氣虛行血無力也會出現(xiàn)脈道不利,血行滯澀,瘀阻胃絡;濕邪久留,郁而化熱易致血液黏稠凝滯不行;消渴病后期患者常陽虛寒凝,病久入絡或者失治、誤治,皆能致瘀?;颊弑憩F(xiàn)為胃脘刺痛,舌質紫暗或伴瘀點、瘀斑,舌下脈絡青紫或有瘀斑,此類患者也易患胸痹、中風等癥,治療宜從血瘀論治,活血散瘀,方用失笑散、丹參飲、桃紅四物湯等加減,以活血通絡。
消渴只是部分糖尿病人病程中某個階段的癥狀,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沒有明顯的消渴癥狀。目前糖尿病胃輕癱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需要根據(jù)疾病實際情況,熟練掌握疾病的演變規(guī)律,熟悉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最終轉歸,根據(jù)不同階段的病機特點進行針對性治療。馬駿教授治療糖尿病胃輕癱時強調分期論治與辨病辨證治療相結合,在辨病、辨證的基礎上結合對癥治療往往能做到標本兼顧,提高療效。糖尿病胃輕癱雖然發(fā)病部位在中焦脾胃,但治療應在西藥調控血糖的基礎之上,再有針對性地治療脘腹脹滿、噯氣惡心、食欲減退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做到整體把握和總體辨證。
馬駿教授認為,糖尿病胃輕癱病程早期患者常伴體型肥胖,過食肥甘厚味而致中焦積滯,內生濕熱,加之多食少動,全身氣機郁滯,易表現(xiàn)為氣滯、痰濕、濕熱、食積、胃火等病機特點,患者常出現(xiàn)劇烈嘔吐和腹脹、脘腹痞滿、消谷善肌、大便干或粘膩等急性期癥狀,根據(jù)“急則治其標”原則,此期治療應依據(jù)主要證候予以行氣、祛濕、清熱、消食等治則,常用方如柴胡疏肝散、平胃散、二陳湯、保和丸、半夏瀉心湯、蘇連飲、小承氣湯、清胃散等。糖尿病胃輕癱中期患者常由早期的痰濕、食積、氣郁日久郁積化熱而來,此時應注意正虛與邪實的孰輕孰重,如以正虛明顯,則以補為主,補中有瀉; 如以邪實為甚者,則以瀉為主,同時攻不忘補,做到主次分明,攻補兼施。糖尿病胃輕癱中期體質好的患者常表現(xiàn)為胃脹痛嘈雜、口苦泛酸、口干喜飲、心煩易怒、大便干結等肝胃郁熱、肺胃熱盛、腸道濕熱的癥狀,多屬實證;而中期體質差的患者常先天脾胃功能不足,體型瘦弱,往往在氣血虧虛、陰虛內熱的基礎上兼夾標實癥狀,患者可表現(xiàn)為饑餓而不欲食、口干而不多飲、心煩易怒等癥狀,治療時需標本兼顧,虛實同治,并根據(jù)證候演變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切不可一個方子一種思路貫穿始終。絕大多數(shù)糖尿病患者是無法治愈的,隨著病情的進展,糖尿病胃輕癱后期患者常因消渴日久,郁熱傷陰耗氣,致氣陰兩虛,進而陰損及陽,終致陰陽兩虛,此時患者常伴其他多種并發(fā)癥,生活質量進一步下降。此階段火熱已消,正氣受損而臟腑虛衰,其證候表現(xiàn)有氣陰兩虛、脾氣虧虛、胃陰虧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陰陽兩虛等,脾虛失運又致痰濕生成,久病入絡致瘀血漸生,此階段病機由實轉虛,以虛證為主,同時兼夾標實。并發(fā)癥多的患者本就脾胃功能極弱,如再遇飲食不慎或勞倦過度,患者則出現(xiàn)嘔吐不止、不能進食癥狀。糖尿病胃輕癱后期患者治療周期較長,在具體用藥時,強調立足原發(fā)疾病,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兼顧調理其他臟腑,依據(jù)正氣之盛衰靈活調整補益藥和祛邪藥之比例?!杜R證指南醫(yī)案》曰: “百日久恙,血絡必傷……經年宿病,病必在絡”,即我們所說的“久病入絡”理論,馬駿教授在病程較長患者重視補消并用,將扶正藥與活血破血藥同時使用,使破血而不傷正,且益于補虛扶正。補虛扶正藥常用黃芪、太子參、黨參等,既能固護中焦使祛邪而不傷正,又能助脾散精,補中焦之虛;活血破血藥常用丹參、當歸、紅花、川芎、五靈脂、三棱、 莪術等,借活血破血藥流通之力,以行補藥之滯,使補藥之力愈強,使瘀去新生起沉疴。
患者陳某,男,安徽合肥人,56 歲,2020年7月28日初診。主訴:胃脘脹痛伴惡心反復發(fā)作2年。病史:患者有2型糖尿病史10年,現(xiàn)口服降糖藥,平時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9~10mmol/L,餐后2小時血糖常大于15mmol/L。2年前出現(xiàn)反復發(fā)作胃脘飽脹隱痛,曾就診于多家醫(yī)院,予以制酸護胃、改善胃動力等對癥治療,療效不明顯,癥狀仍反復發(fā)作,并日趨加重。就診時患者胃脘脹痛,餐后尤甚,伴惡心欲嘔、反酸噯氣,精神焦慮,乏力明顯,口干舌燥,飲食量少,大便干結,睡眠差,小便正常。舌紅苔少,脈弦細。輔助檢查:電子胃鏡:淺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腹部平片未見明顯異常;空腹血糖8.9 mmol/L;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脂、心電圖、胸部CT平掃未見明顯異常(2020年5月20日,安徽省立醫(yī)院)。西醫(yī)診斷:糖尿病胃輕癱;中醫(yī)診斷:消渴胃痞病,證屬肝氣犯胃,胃陰虧虛,治宜疏肝理氣,養(yǎng)陰和胃,方選柴胡疏肝散加減:柴胡10g,枳實10g,炒白芍12g,川芎10g,香附10g,陳皮10g,姜半夏9g,姜竹茹10g,紫蘇梗10g,天花粉10g,麥冬10g,石斛10g,生地10g,炒山藥10g,炙甘草6g。7劑,水煎服,日1劑。
二診:2020年 8月 5日,患者訴服藥后胃脘脹痛、口干、大便干癥狀有所緩解,飲食量較前增加,仍時有惡心,無嘔吐,夜寐欠安,舌紅苔少,脈弦細。上方姜竹茹調整劑量至20g以加強除煩止嘔功效,加茯苓30g以健脾和胃安神,續(xù)進7劑,每日 1 劑,不適隨診。
三診:2020年8月13日,患者訴各癥狀明顯緩解,無惡心,納可,夜寐安,大便通暢,舌淡紅苔少,脈弦細。囑患者續(xù)服首診處方7劑,以鞏固療效。兩月后隨訪,患者病情平穩(wěn),無特殊不適,上述癥狀未再發(fā)。囑患者嚴格調控血糖,嚴格遵守糖尿病飲食要求,并配合適量體育鍛煉。
按語:該患者因消渴日久,漸至胃燥太過,胃陰虧虛,復因久病神情焦慮,肝郁氣滯,致肝胃不和,升降失調,胃氣上逆而出現(xiàn)胃脹惡心,胃陰不足而見口干舌燥,大便干結,其病性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肝胃陰虛,標實以氣郁為主,病變臟腑以脾胃為主,累及肝與大腸。治療主要從肝胃著手,以疏肝氣、和胃氣、養(yǎng)胃陰為主要法則,強調對氣機、陰津的調治,以恢復脾胃升降、濡養(yǎng)功能。處方以柴胡疏肝散配合養(yǎng)陰生津之品,方中柴胡功善疏肝解郁,枳實理氣行滯,白芍、甘草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柴胡與白芍相配一散一收,柴胡配伍枳實則一升一降,合用肝脾同治,氣血兼顧。香附疏肝理氣止痛,川芎行氣活血止痛,陳皮、姜半夏行氣和胃止嘔,姜竹茹和胃降逆,紫蘇梗行氣寬中止嘔,炒山藥消脹除滿、健脾益氣養(yǎng)陰。天花粉、麥冬、石斛、生地養(yǎng)陰生津,與陳皮、姜半夏相伍,其潤燥同施,能防止滋陰太過礙胃。糖尿病胃輕癱患者其病因為糖尿病,因此胃腸道癥狀緩解后仍需繼續(xù)嚴格控制血糖,以防病情復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