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其,陳 慧,2,鄧濤濤,許栩達,2,陳宜釗,胡 權
1.佛山市三水鳳鋁鋁業(yè)有限公司,廣東 佛山 528133;2.中南大學材料學院,湖南 長沙410006
鋁型材擠壓模具是在高溫高壓下作業(yè),并承受周期載荷的作用,且承受著強烈的摩擦,由于工況條件惡劣,要求模具材料具有熱穩(wěn)定性、熱疲勞性、熱耐磨性和足夠的韌性[1].H13(4Cr5MoSiV1)鋼具有高淬透性、韌性、優(yōu)良的抗熱裂能力及中等耐磨損性能,熱處理變形小,是目前使用最廣泛和最具代表性的熱作模具鋼種[2].通常鋁擠壓型材廠對鋼材質量檢驗主要是成分和組織檢測,但實際使用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成分、組織合格而模具早期失效的情況.為此,對兩種模具鋼材進行性能和組織對比研究,以期為模具鋼材質量判斷提供參考.
兩種模具鋼的成分如表1所示.首先將試樣進行淬火,經淬火后進行五次回火處理.鋼材淬火工藝:升溫650 ℃(保溫1 h)—升溫850 ℃(保溫2 h)—升溫1020 ℃(保溫2 h)—工件移入冷卻倉—降溫980 ℃—氣淬(20 min)—出爐.淬火后進行五次回火工藝參數:第一次回火 575 ℃,第二次回火585 ℃,第三次570 ℃,第四次585 ℃,第五次570 ℃保溫8 h.
利用光譜分析,測定了兩種模具鋼的成分.經過淬火、回火處理后的兩種鋼材,進行了金相組織觀察.同時,對5次回火后的鋼材進行了硬度及沖擊韌性試驗,并對斷口進行宏觀及微觀形貌分析.
圖1為兩種鋼材回火后的金相組織.從圖1可以看出,兩者均為細針狀馬氏體,B鋼中馬氏體更細小均勻,但是在B鋼的顯微組織中發(fā)現(xiàn)塊狀金屬化合物,推測為含碳化合物.這些金屬化合物可能是鋼材制造過程中未除去的夾雜,無法通過熱處理手段消除,塊狀金屬化合物處容易產生應力集中,成為裂紋源,加速鋼材斷裂而影響鋼材韌性.
表1 鋼材的組成成分
圖1 兩種鋼材5次回火后金相組織(a)B鋼5次回火;(b) WJ鋼5次回火Fig.1 Optical microscopy of two kinds of steel after 5 times temper(a) B steel after 5 times temper (b) WJ steel after 5 times temper
圖2為兩種模具鋼材的宏觀斷口形貌.從圖2可見,宏觀狀態(tài)下B鋼斷口呈暗灰色,斷裂后出現(xiàn)碎片,斷口基本齊平并垂直于外加拉應力.
圖3為B鋼微觀斷口形貌.從圖3可見, B鋼斷口有明顯解理臺階,屬于解理斷裂.在500倍下發(fā)現(xiàn),大塊含碳金屬外來物(點3)約為20μm,在碳化
圖2 兩種鋼材宏觀斷口Fig.2 Macrograph fracture analysis for of two kinds of steel
物附近發(fā)現(xiàn)帶狀金屬化合物(點2及其附近區(qū)域),約10μm左右.位錯容易在此塞積,造成應力集中,更容易生成微裂紋而成為裂紋源.裂紋從化合物附近向外輻射,可看到明顯裂紋源.
圖4為WJ鋼微觀斷口形貌.從宏觀斷口(圖2)可見,WJ鋼斷口有縮頸,底部斷面呈暗灰色,邊緣有一圈剪切唇.從微觀(圖4)可見:開裂后WJ鋼為穿晶斷裂和沿晶斷裂共生的混合型斷裂;有少量微觀塑性變形,晶界上有許多細密的韌窩.
圖3 B鋼微觀斷口形貌(a)解離臺階,100×;(b)鋼裂紋源,100×;(c) 鋼裂紋源,500×Fig.3 Microscopy fracture surface of B steel(a) cleavage step pattern,100×; (b)crack source of steel,100×; (c) crack source of steel,500×
圖4 WJ鋼微觀斷口形貌(a)韌窩;(b) 穿晶和沿晶Fig.4 Microscopic fracture morphology of WJ steel(a) dimple; (b)trans granular and inter granular
這是由于金屬產生塑性變形時,位錯沿滑移面運動,在滑移面交叉處形成位錯塞積,造成應力集中,應力得不到松弛,就會在某些晶面產生微裂紋,微裂紋在晶粒內部很容易擴展,當微裂紋擴展至晶界,會受到晶界阻礙,在晶界附近同樣產生應力集中,當解離初裂紋所在晶面與相鄰晶界解離面相交,會產生新的裂紋源.這些解離裂紋向前擴展并相互接近,金屬被撕裂形成解離臺階或撕裂棱.解離臺階擴展、匯合形成河流花樣.
表2 微觀形貌中各點EDS
圖5為兩種鋼材回火后的洛氏硬度試驗結果.從圖5可以看出,5次回火過程中B鋼的硬度均高于WJ鋼.這是因為B鋼中含有較高含量的Cr元素和V元素,在回火過程中Cr,Mo和V元素形成彌散分布的碳化物,并在特定條件下析出滲碳體以外的特殊碳化物,導致晶格畸變和釘扎位錯,使鋼材強度和硬度升高,但是回火過程中同時伴隨馬氏體的分解,鋼材強度和硬度會因此降低.前三次回火過程中兩種鋼材硬度變化不大,是碳化物的析出和馬氏體的分解共同作用的結果,第四次回火兩種鋼材硬度均降低,此時含Cr,Mo和V的碳化物從基體中充分析出,而馬氏體的分解還在繼續(xù),所以第四次和第五次鋼材硬度降低.
圖5 回火次數對硬度的影響Fig.5 The effect of tempering times on hardness
圖6為兩種鋼材回火后的沖擊韌性試驗結果.從圖6可見,WJ鋼沖擊韌性遠高于B鋼.
結合斷口分析及EDS分析,兩種鋼材沖擊韌性差別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B鋼的V含量雖高于WJ鋼的,但是V的作用并沒有充分發(fā)揮出來,大量V元素在金屬中以塊狀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而不是均勻彌散地分布在金屬中.應力易在這些塊狀化合物周圍集中,形成微裂紋,甚至發(fā)展為裂紋源,加速金屬的斷裂.
(2)塊狀碳化物的存在.鋼鐵熔煉過程中碳化物未充分溶解或除去,許多金屬夾雜物在碳化物周圍聚集,其中包括脆性的S和Si等,也容易成為裂紋源,實驗所用金屬裂紋源即是在塊狀碳化物和塊狀V化物聚集的地方.
(3)晶界脆性相的存在,沿晶斷裂和穿晶斷裂主要是晶界強度和晶粒強度的對抗.當晶界附近有脆性相析出,或者是偏析和雜質弱化晶界,裂紋容易在晶界擴展,導致沿晶脆性斷裂.
(1)晶界脆性相和鋼材原始組織不均勻,是造成鋼材韌性差的主要原因.
(2)沖擊韌性測試能直觀的反映鋼材性能,可以作為鋼材性能檢測的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