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白樺,王晶晶
(內蒙古工業(yè)大學 外國語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80)
翻譯中有一種現(xiàn)象,稱為“仿作”,其特點有二,一是模仿,二是創(chuàng)作,作中有仿,仿中有作,二者相輔相成。[1]張白樺譯作《世界微型小說精選·譯趣坊》(以下簡稱《譯趣坊系列》)第一輯標題翻譯多采用這一方法,活靈活現(xiàn)地傳達了原文的精髓。這種翻譯也迎合了讀者的審美需求與文化背景,通過仿譯的方法在接受語文化中以人們喜聞樂見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在譯文與原文之間搭建了一座橋,達到了最佳關聯(lián),發(fā)揮了譯文文化優(yōu)勢。
《譯趣坊系列》第一輯目標受眾為青年讀者,所收錄的文章題材有寓言類、情感類、敘事類等,小說標題命名有以人物命題、以物象命題、以事件命題、以時間地點命題等多種方式(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原文以人物、事件、物象命題的譯文數(shù)量變化較大,以時間地點命題的譯文數(shù)量變化不大。
表1 《譯趣坊系列》第一輯小說標題翻譯類型原譯文對照
譯者在翻譯《譯趣坊系列》第一輯標題時與原文差異較大,大多使用仿譯方法?!蹲g趣坊系列》第一輯共有作品104篇,其中35篇采用仿譯方法,占比33.65%。譯者在抓住原文精髓的同時,考慮到中英語言在標題處理方面習慣的不同,以及讀者的接受能力和文化特點,模仿時下最流行的富有時代氣息的語言變通處理,抓住文章的核心內容,引起讀者興趣。
關聯(lián)理論的翻譯模式最早是由德國翻譯家厄恩斯特·奧古斯特·格特(Ernest-August Gutt)提出的。他將翻譯看作是一種言語交際行為的解釋和預測模式,翻譯是一種語際的、文本加語境干預,與原語作者意圖和接受語讀者意圖建立的關系。[2](P313)譯者根據(jù)原文信息、語境及關聯(lián)原則對原文作者的意圖進行推理,向目的語讀者傳遞信息,目的語讀者再對譯者提供的信息進行推理,尋找最佳關聯(lián)。譯者的工作就是最大限度地減少讀者話語理解的難度,同時最大限度增加話語的語境效果,將讀者引向原作者想要傳遞的語境,使讀者能夠從語句意義中再推出“意義”。[2](P311)譯者根據(jù)讀者的知識構成和接受能力,將原作者和讀者的認知語境最大限度地靠近,使原作者所要傳遞的話語信息與讀者話語理解達到最大相似性。
譯者使用仿譯的翻譯手法,使原作與譯作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通過模仿簡化了理解和欣賞的障礙,使二者的認知語境最大限度地靠近,從而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和最佳認知關聯(lián),使原作者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讓其在二者之間進行聯(lián)想、對比,促使譯文意義達到直接性和通俗性。而讀者根據(jù)模仿取得的語境效果,處理譯文所傳達的信息,尋求關聯(lián)和效果,有“似曾相識,似是而非”的感覺,頓生驚異而覺得詼諧幽默,在輕松、愉快的心態(tài)中對作品產生良好印象。
關聯(lián)理論的代表人物格特認為,譯者采用的是內省式的分析,為不同知識層面的受眾提供譯文,讀者要么能夠理解,要么放棄。雖然人們生活在同一個物理世界,但是文化、信仰以及知識構成不盡相同,最終反映到具體個人的認知和預設絕不會相同。[2](P316)譯者的責任是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在《譯趣坊系列》第一輯中,譯者牢牢把握這一原則,明確作品以青少年為目標讀者,采取直接翻譯加仿譯、間接翻譯加仿譯以及創(chuàng)造性仿譯的翻譯方法,達到了原文與目的語讀者的最佳認知關聯(lián),譯文讀起來清晰、流暢、毫不費力。
1.直接翻譯加仿譯
譯者試圖在最大限度上,忠實于原文內容和形式進行翻譯,達到形似的同時與讀者的審美標準相符合,使得譯文標題表達原文含義與讀者形成共鳴,與原文讀者一樣獲得所有的明示和隱含信息。[2](P316)下面以OnlyaMan譯為《只是一個普通人》、CrazyGlue譯為《膠水也瘋狂》、TheCrackedPot譯為《我們都是破罐子》為例進行介紹。
OnlyaMan譯為《只是一個普通人》,標題類型屬于以人物命名,講述了一位落魄的老婦人冰天雪地中光腳乘公交車,形形色色的人對她的困難發(fā)表不同的見解,最后只有一個年輕人脫下了自己的鞋子給老人穿上,人們議論紛紛猜他是誰,其實他只是一個普通人。若譯者按照字面意思直譯原文標題,則為《僅僅一個人》,但是原文的最后一句話“Hewasonlyaman”[3]與標題形成了呼應,表達了自己的意圖,說明了文章標題不僅僅是它表現(xiàn)的字面意思,還暗含著文章的整個感情基調。譯者在充分理解全文的基礎上,將Only譯為“只是”,還增加了“普通”二字,精準傳達了原作者的無奈,為讀者推斷原作者的意圖提供了最大的語境效果,達到了最佳關聯(lián)。
CrazyGlue譯為《膠水也瘋狂》,標題類型屬于以事件命名,講述了一位妻子因為丈夫有外遇,擔心他與自己離婚而使用一種特效膠水,一步步引導丈夫,把他黏在了自己身上。譯者沒有直譯原文標題為《瘋狂的膠水》,而是由原文中crazy產生聯(lián)想,調整詞序,增加了“也”,模仿了廣為人知的電影《修女也瘋狂》?!缎夼帛偪瘛酚衫ぐ⒍淅镏Z執(zhí)導,講述了一名夜總會女歌手因躲避暗殺躲入修道院,被安排到唱詩班唱歌,對唱詩班枯燥的表演動手改造后竟取得了巨大反響的荒誕幽默的故事。譯者根據(jù)原文信息、語境對原作者的意圖進行推理,明白原作者通過標題所要傳遞的交際意圖,即瘋的不是膠水,而是人心,膠水只是一個線索。再通過模仿熱門電影名稱,為讀者尋找最佳關聯(lián),這樣譯文讀者能夠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將譯文標題提供的信息與原作者想要表達的交際意圖結合起來,產生最佳關聯(lián),進而很好地理解文章,而且譯文標題亦趣味頓生。
TheCrackedPot譯為《我們都是破罐子》,標題類型屬于以物象命名,講述了挑水工的兩個水罐,一個是好的,另一個有裂縫。裂縫的水罐因為自己總是漏水而自卑,可是農夫告訴他,正是因為它漏水,道路兩旁的花才能盛開。如果譯者將文章標題直譯為《破罐子》,譯文讀者不能根據(jù)標題推測出文章內容,此時的語境效果不理想。譯者由文中的一句話“Weareallcrackedpots”[4](P75)產生聯(lián)想,借用譯語中歌手王箏演唱的歌曲《我們都是好孩子》,將標題譯為《我們都是破罐子》。二者的共同之處都是鼓勵年輕人即便受了傷也還要記得我們都是好孩子,仿作順理成章。譯文讀者能夠根據(jù)譯者提供的交際信息,推理原作所要表達的思想,形成最佳關聯(lián)。譯文標題也因為套用了流行歌曲變得生動形象。
2.間接翻譯加仿譯
所謂間接翻譯是指譯者把注意力放在取得與原文相同的解釋性,譯者可以替換一些語境線索,添加或省略與目的語讀者無關的一些內容,以引導讀者。[2](P316)間接翻譯的使用關鍵在于替換一些語境線索,究其原因是為了使原文能更靠近讀者。譯者采取仿譯方法,為的是在譯語的思想和語句上分享原語的語境含義,進而達到最大關聯(lián)。如:OneMillionDollars譯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TheBigChange譯為《升職記》、OneorTheOther譯為《因為愛情》。
OneMillionDollars譯為《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標題類型屬于以物象命名,若直譯為《一百萬美元》,就不能為讀者提供推測文章內容的信息,也未能與讀者的所見、所聞、所感產生任何聯(lián)系,達不到最佳關聯(lián)。而將標題譯成《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這一非常熟悉的電影名稱,讀者一定會想知道二者之間有何聯(lián)系,故事內容有無相似性。其實,對于標題的選擇,譯者是有意而為之的。OneMillionDollars講述了愛上了富家女的窮小子為了滿足富家女父親的娶親條件,要在一年內賺夠一百萬美元,就在他夢想成真的那一天,卻收到了心上人已病逝的消息?!敦毭窨叩陌偃f富翁》由英國導演丹尼·博伊爾所執(zhí)導,2008年上映,講述來自貧民窟的印度街頭少年參加了電視節(jié)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目的是要找回失蹤的女朋友,因他的女朋友對這個電視節(jié)目一向十分熱衷。但當他即將獲取高額獎金時,卻被人揭發(fā)有作弊嫌疑。兩個故事在主角的身份、目標、賺取的金額以及最后的結局等方面有很多相通之處。譯者通過間接仿譯,為讀者提供了充足的背景信息,將自己解碼的原作意圖進行解釋,引發(fā)讀者對信息背后的交際意圖進行思考,進而達到最佳認知關聯(lián)。
TheBigChange譯為《升職記》,標題類型屬于以事件命名,直譯為《大變化》,而譯者仿譯為《升職記》。對于沒有讀過原文的讀者來說,《升職記》這一標題并不陌生。《杜拉拉升職記》是2010年上映的一部電影,講述了一名普通員工通過努力蛻變成管理層的故事。只是看標題,譯者就將文本信息和原作者的交際意圖傳遞給了目的語讀者,目的語讀者根據(jù)自己的知識儲備對譯者提供的信息進行推理,尋找到最佳關聯(lián),即推測出這是一篇關于升職的微型小說,而直譯的標題《大變化》,讓人毫無頭緒。在完成明示—推理這一過程之后,譯者依靠仿譯這一方法就達到了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的效果。
OneorTheOther譯為《因為愛情》,標題類型屬于以物象命名,直譯為《這個還是那個》,而譯者仿譯為《因為愛情》。這個標題模仿了歌手王菲與陳奕迅合唱歌曲《因為愛情》,這首歌登上了2012年的春晚,引起了不小的熱潮。歌曲和微型小說都講述了年輕時熱烈的愛隨著時光的流逝沉淀成波瀾不驚的愛,也許愛人已變親人,可就是愛情讓人們走到了最后,不悔當初。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交際中傳遞的是思想而不是形式。[2](P317)譯者沒有被原文的形式束縛,為了取得認知效果的相似性,間接仿譯歌曲名稱,使傳遞的內容與原文十分相似,譯文與原文相關性進一步增強,無需讀者“費力”處理,就會產生適當?shù)恼Z境效果,使譯文與目的語讀者相關,讀起來毫不費力。
3.仿譯加創(chuàng)造性翻譯
創(chuàng)造性翻譯主要用于所指不明確的標題,多集中于以人物命名或以時間地點命名的標題,譯者為了取得一定的交際效果,對特定的人名、地名、不明確信息等進行了跨語言的重命名。尤其是對那些原作標題在直譯之后不能完整表達信息,只是譯出了一個毫無意義的抽象名稱的標題,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仿譯方法,既提綱挈領又言簡意賅,如:Ruthless譯為《誰動了我的毒酒》、FourWordsThatChangeaLife譯為《一句話、一輩子》、TheTinyPenguin譯為《穿越大半個南美去看你》。
Ruthless譯為《誰動了我的毒酒》,標題類型屬于以事件命名,直譯為《無情》,譯者仿譯為《誰動了我的毒酒》,套用了暢銷書《誰動了我的奶酪》,仿譯內容與原語相關聯(lián)之處在于因變化而產生的不同結果。微型小說的主人公耍小聰明,用毒酒懲罰小偷最終害了自己;《誰動了我的乳酪》則是小老鼠在處理變化時比小矮人表現(xiàn)得好,這些都說明了人類那些過于復雜的智慧和情感有時會成為前進道路上的阻礙。譯者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從整體上把握,抓住了文章的關鍵,通過仿譯幫助讀者聯(lián)想到了熟悉的內容,并建立了最佳關聯(lián),深化了原文內涵,使得譯文情趣頓生。
FourWordsThatChangeaLife譯為《一句話、一輩子》,標題類型屬于以物象命名,直譯為《改變一生的四個字》,譯者借用了周華健演唱的《朋友》這首歌的一句歌詞。譯者由four words和a life關鍵字眼產生聯(lián)想,借用譯入語中廣為流傳的歌詞,為理解原文提供了解釋語境。根據(jù)文章內容整體譯出,目的語讀者根據(jù)語境進行推理,找到了最佳關聯(lián)。讀者可以從仿譯作品推斷出,文章內容可能為人一生中重要的一句話。這一推斷不僅使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獲得的明示一致,還使得譯文鮮明醒目、吸引眼球,令人印象深刻。
TheTinyPenguin譯為《穿越大半個南美去看你》,標題類型屬于以物象命名,直譯為《小企鵝》,讀者閱讀標題后并不能完整推斷文章信息,譯者仿譯金智娟(娃娃)演唱的《漂洋過海來看你》這首歌歌名,將原文意義轉換到譯文之中。文章和歌曲都講述了因為深厚的感情,企鵝和她都不遠萬里、不辭辛苦地來到愛人的身邊。由于內容上相似,通過仿譯歌曲名來翻譯文章標題為讀者提供了原文文本語境。譯文與原文的相關度增強,既產生了適當?shù)恼Z境效果,又傳遞了意圖,使譯文更合文體規(guī)約和文辭習慣,更富有感染力。
荒原在《小小說不好寫》一文中曾經(jīng)就微型小說的標題作過如下論述:“標題之于小小說尤有補充匡正之要義,而不止于詮釋,重復或簡單概括作品內容,更非平平然如莊稼娃命個乳名。好標題應當與作品似相干又不相干,那相干處便是韻味。小小說凝千古于須臾,縮萬丈于徑寸,標題是有機部分,是‘眼’,是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與再創(chuàng)造的契機。”這就是說,微型小說的標題是照亮讀者眼睛的燈,需要原作者加以重視的同時更需要譯者在翻譯中格外用心。張白樺《譯趣坊系列》微型小說第一輯的標題翻譯以譯入語的經(jīng)典名言、妙佳句或者流行的書籍、歌曲、電影等作品為“原型”予以模仿,采用了仿譯方法,通過對原文本交際意圖的理解、推理,結合自身的創(chuàng)造和想象,為譯入語讀者創(chuàng)造了最佳關聯(lián),享受到了原文讀者最大限度的等效明示。仿譯方法的使用,打破了原文的形式,甚至內容,背離了原文,創(chuàng)造了特殊的效果,讓讀者對譯文產生了好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