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昂 | Li Zi'ang
程建軍 | Cheng Jianjun
劉 聰 | Liu Cong
中國的城市在經歷了粗獷快速的擴張發(fā)展后逐步歸于理性。隨著公眾審美能力的提升,社會對于建筑品質的要求正在提高。在中國崛起的時代背景下,建筑也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如何體現(xiàn)“中國”?如何表達“傳統(tǒng)”?如何繼承“過往”?這些都是當代中國建筑設計界需要面對的核心問題。
所謂“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如果希望在建筑中體現(xiàn)“中國”,對于歷史的研究必不可少。然而,遺憾的是,中國建筑歷史之研究似乎很難直接指導建筑設計實踐。中國傳統(tǒng)建筑之材料、構造、工藝在今天可謂斷無“生機”,片面之模仿名不副實,有如東施效顰,以至于怪胎頻出。
圖1 基地位置
圖2 山頂?shù)匦螆D
在韶關歷史文化博物館的設計中,我們希望在建筑中體現(xiàn)傳統(tǒng)和歷史,但體現(xiàn)的途徑不是片面的模仿“形式”,而是基于對歷史和案例的研究,嘗試吸收中國建筑文化之“精神”,最終的作品應是用今天的語言,展示傳統(tǒng)之神韻。
圖3 基地視野及與通天塔韶陽樓方位
圖4 取得相等體量的不同方式:
圖5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圖6 越王樓
圖7 遠景樓
圖8 滕王閣
圖9 琉璃“新塔”
圖12 1656年約翰·尼霍夫(荷)所繪的大報恩寺琉璃塔
圖13 琉璃新塔立面演化示意
韶關歷史文化博物館基地位于張九齡紀念公園內的回龍山頂,回龍山地處韶關老城、新城、曲江城區(qū)三區(qū)交匯之處(圖1),海拔294m,山頂較為平坦,呈“^”形(圖2),可俯瞰全城,視野開闊,有兩山夾江之景(圖3),故而博物館考慮設計一個景觀塔樓,以便游人可以登高望遠。根據(jù)公園規(guī)劃,未來基地南側將有車行道連接博物館和公園入口、基地北側亦保留兩條登山步道。山頂距通天塔(韶關老城中心)約10km,距韶關站(新區(qū))及曲江城區(qū)中心亦在6km左右,由于相隔較遠,博物館之塔樓應有一定體量才能實現(xiàn)景觀功能。
如何使建筑更明顯地呈現(xiàn)給市民和游客,使其成為城市的景觀節(jié)點是我們首先思考的問題。除了單純增加體量,是否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眾所周知,東西方建筑最本質之區(qū)別在于“量”與“數(shù)”(圖4),西方建筑是集中式的,追求單體建筑之宏大體量;因受限于木材特性,東方建筑的單體很少向縱向維度發(fā)展,而多是獨立分散的院落式布局,各建筑單體通過協(xié)調的色彩、統(tǒng)一的形式和空間節(jié)奏的韻律實現(xiàn)組群的整體性。
基于此,我們考慮可否將單一的體量“化整為零”?基地的形態(tài)也為這一想法的實現(xiàn)提供了可能,“^”狀地形恰好指向通天塔(北偏東24°)和韶陽樓(北偏東35°)方向(圖3),因此,我們考慮將景觀塔一分為三,設計為“一主兩次”的三塔布局,這樣布局契合地形,強化了指向性,展現(xiàn)給城市各方的景觀面也都將大于單一塔樓。另外,三塔可指代其面向的三個城區(qū)——主塔(老城)居中,兩個次塔(新區(qū)和曲江區(qū))拱衛(wèi)。這一布局是有先例可循的,始建于唐代,位于云南大理的崇圣寺三塔即是如此(圖5)。
在設計初期,我們收集了相關案例,國內近年重建或新修的仿古樓閣很多,但亮點較少,且有諸多問題,如綿陽重建的越王樓(圖6)竟高達99m,其尺度顯然有悖常理;眉山新建的高80m的遠景樓(圖7)立面未經收分,略顯“呆滯”;更多問題在于材質,新建之仿古樓閣多以鋼筋混凝土構筑,卻建成了木構建筑的形式,可謂“名不正則言不順”。
圖10 重建南昌滕王閣計劃草圖
圖11 宋畫《滕王閣圖》里的滕王閣建筑樣式
圖14 敦煌莫高窟壁畫里的唐樓閣圖,均不超過兩層
這些案例中,南昌的滕王閣重建工程和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的新塔設計引起了我們的探討。
現(xiàn)有的滕王閣是在1989年重建的,為仿宋樣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圖8)。這是滕王閣歷史上第29次重建。重建建筑之形式有幾個設計依據(jù):一是1942年梁思成先生與助手莫宗江先生以中國營造學社之名繪制的《重建南昌滕王閣計劃草圖》(圖10);二是項子京(明)“天籟閣”舊藏宋畫《滕王閣圖》(圖11);三是有李誡(宋)所著的《營造法式》。建成后滕王閣凈高57. 5m,其下部有象征古城墻的基座,高12m,內設有展廳和商業(yè),其設計緣由是1957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為新閣設計致函征求梁思成先生意見而得到的梁先生回復:“滕王閣原是建在城墻上,因此,重建時也應當為它建一個高約十公尺左右的高臺,以代原來的城墻”。
如果說創(chuàng)新是建筑的靈魂,滕王閣的重建無疑是沒有靈魂的。在建筑技術更發(fā)達,亦有更多中外案例可循的20世紀末,還依照四十多年前戰(zhàn)亂時期梁思成先生繪制的草圖足見彼時設計師想象力之匱乏;滕王閣基座內的展廳陳列了歷朝歷代重建的滕王閣模型,各個時期均有不同,唯有能實現(xiàn)更多可能的今時今日卻要從宋畫里照搬樣式,建筑師們似有些過于妄自菲薄了;至于以宋朝政府為了規(guī)范木構建筑施工而編纂的“建筑規(guī)范”《營造法式》去“指導”混凝土建筑的施工,無疑是文不對題。另外,僅為了“形式”而新建的12m基座內部空間難以使用,商業(yè)經營慘淡,以至游客寥寥。對于城市而言,這樣的滕王閣并無過錯,而對于建筑師來說,則是失去了一個很好的創(chuàng)作機會,無疑是一大憾事。
與之對比的是2015年建成的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的新塔設計(圖9)。大報恩寺為皇家敕造,規(guī)模宏大,其中的琉璃寶塔更是遠近聞名(圖12),在近代毀于兵燹后,經過歷次考古發(fā)掘,確定了原有塔殿之布局,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展現(xiàn)歷史,東南大學的設計團隊主持設計了遺址博物館,其中的琉璃塔新塔設計極為關鍵,也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討論。最終的新塔方案是極富創(chuàng)意的,構思非常大膽,采用熔色塑形疊合玻璃的新技術展示了古塔的輪廓和韻律。在前期考古過程中,潘谷西先生曾完成了琉璃塔復原圖,但設計師并沒有依樣畫葫蘆,而是嘗試推陳出新(圖13),正如程泰寧院士所說的:“原有的塔沒有了,再去復原一個就沒有意思了”。新塔的設計無疑是一個有益的嘗試,這個時代的建筑師應有自己的擔當,需要更多這樣的設計,行業(yè)也需要這樣的進步。
圖15 法王寺塔
圖16 崇圣寺千尋塔
圖17 薦福寺塔
圖18 本方案主塔立面
圖19 采用“起翹” 和“出翹” 手法設計的博物館屋面出檐深遠
圖20 博物館“如翚斯飛”的屋面造型營造出展翅欲飛的形體意向,暗合“南朱雀”之象
圖21 南立面融入“蓮座”之形,夜景效果將得到提升
圖22 基地周邊流線圖
圖23 南、北人流于中庭匯集
圖24 建筑流線圖
圖25 兩個次塔頂層的“中庭”
圖26 建筑效果圖
當然,將三十年前建成的滕王閣與近年完工的琉璃塔比較并不公平,但兩者之對比卻給我們帶來了啟迪,在這塊基地里,并不需要一個“滕王閣”,而是需要一些新的嘗試。
由于基地位于張九齡紀念公園內,因此建筑形式應與公園主題相契合。張九齡(678年—740年)是盛唐時期的詩人、政治家,祖籍為今韶關曲江,其主政時期正值“開元盛世”。因此,業(yè)主提出建筑宜為仿唐風格。這引發(fā)了我們的思考,張九齡所處的開元盛世是中國歷史上國力空前強盛之時,那么,大唐盛世的建筑應是怎樣的?遺憾的是,建筑史的研究很難對這一問題做出準確的答案,眾所周知的幾處唐代木構遺存均地處偏遠,且屢經后世修繕,恐難代表大唐盛世之象。除此之外,我們對盛唐建筑的印象只能從出土的明器和壁畫的“殘影”里找尋了。更為重要的是,即使在壁畫里,也幾無高層樓閣的影像(圖14),因此,無論如何設計恐都于史無憑。
值得慶幸的是,唐代的磚石塔尚有較多遺存,其中尤以密檐塔形態(tài)最為優(yōu)美,如登封法王寺塔(圖15)、西安薦福寺塔、以及上文提到的大理崇圣寺千尋塔(圖16)。他們通過“卷殺”的手法形成立面輪廓的曲線,使建筑極為靈動。更重要的是,建塔費用高昂,上述的幾座磚塔均是同時期當?shù)啬酥寥珖鴺O為重要的建筑——法王寺乃佛門祖庭,崇圣寺為南詔王室廟宇,薦福寺塔更是唐都長安之標志,相較于幾座木構遺存,它們更能代表唐盛世之風。本次設計的三塔立面之曲線均源于西安薦福寺塔(圖17~18)。
有人說“中國古建筑就是一種屋頂設計的藝術”,相較于屋身和臺基,屋頂在立面所占之比重更多,屋頂也決定了建筑之等級,呈曲面的坡屋頂是中國建筑有別于西方建筑的坡屋頂之處?!对娊洝ば⊙拧酚小叭瑛B斯革,如翚斯飛”之言,用以形容古建筑飛檐曲線之曼妙。實現(xiàn)這一曲線的途徑是“起翹”和“出翹”,分別從縱向和水平兩個維度確定了這條三維空間的優(yōu)美線條。本方案三塔之下的“基座”為歷史文化博物館展廳,寬大的屋面被設計為一個完整的曲面,幾處端部用“起翹”和“出翹”的手法將傳統(tǒng)建筑屋頂最富美感之處描繪出來。此外,唐代建筑較后世其屋面出檐深遠,從而有舒展大氣之感,如此設計亦能使建筑有著更為深遠的出檐,從而展現(xiàn)盛唐建筑的神韻(圖19)。
《周易·系辭》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言。古人把星空劃分成為“三垣”和“四象”,“四象”即“東蒼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本方案基地位于城市之南,博物館屋頂“如翚斯飛”的飛檐形象營造出展翅欲飛的形體意向(圖20),暗合“南朱雀”之象。另外,博物館形體設計應考慮加強建筑的景觀效果,在其南立面設計中融入“蓮座”之形,虛實分明,夜景展示效果會得到很大提升,與三塔共同構成面積更大的景觀面(圖21)。
根據(jù)景區(qū)總體規(guī)劃,南側為車行流線,連接公園主入口,因此主要人流將來自這一側,建筑入口也應朝南(圖22)。然而,作為一個有景觀作用的建筑,北立面由于面向城區(qū),也應是建筑的主要立面,且北側也有兩條登山步道連接,也會帶來人流。如何匯集一南一北的人流成為流線設計的難點。
中國古建筑院落空間會形成天井,雨天時可“四水歸堂”。受此啟發(fā),在展廳完整的屋面上也設置一個天井,將其下的展廳一分為三,北側兩條登山步道的人流可通過三個展廳之間的通道與南側人流在天井下匯合(圖23),從而進入各個展廳。三個展廳均為兩層,將設置不同的展陳主題。三個塔樓的使用是本方案設計的重點,主塔高15層,單層面積在320m2至170m2。主塔將為游客提供登高望遠的功能,因此在第4、7、15層設置觀景層,其余各層分別布置展廳和辦公區(qū)(圖24)。兩個次塔高7層,其中7層以上為20m的通高空間,能形成兩個極富趣味的“中庭”空間,成為本建筑內部空間的重要節(jié)點(圖25~26)。
在此次韶關歷史文化博物館的設計中,無論是布局、造型或功能,我們都嘗試從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中尋找答案。對于找到的答案,并未原樣照搬,而是希望能以創(chuàng)新的思路進行表達,但這樣的創(chuàng)新應是有道理、有節(jié)制,是基于對歷史和傳統(tǒng)深入的理解。因此,最終的成果應是中國的,是能表達傳統(tǒng)的,也是屬于我們當下這個時代的。本文希望展示在建筑方案創(chuàng)作過程中吸收傳統(tǒng)建筑文化之“精神”所進行的思考,為中國建筑設計業(yè)“傳承傳統(tǒng)建筑文化”增加一些有益的經驗。
資料來源:
圖4:李允 著. 華夏意匠 中國古典建筑設計原理分析[M]. 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 2014. 133;
圖6~7,12:來自網絡;
圖10~11:作者攝于滕王閣內部陳展;
圖13:韓冬青,陳薇,馬曉東,孟媛. 在地脈和時態(tài)的關聯(lián)中傳承和創(chuàng)新——金陵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設計[J]. 建筑學報,2017(01):14;
圖14:攝于敦煌莫高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
圖15~16:傅熹年主編. 中國古代建筑史 第二卷[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6. 603;
圖17:侯幼彬,李婉貞編. 中國古代建筑歷史圖說[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 2014. . 61;
圖20~21:中的朱雀、蓮花圖來自網絡;
圖22:韶關市自然資源局、韶關市城鄉(xiāng)規(guī)劃市政設計研究院編《韶州張九齡紀念公園規(guī)劃設計方案》;
其余圖片為作者自繪或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