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吳 飛
作為終結性評價和選拔性測試,高考地理試題所呈現出的考查情境、設問方式、試題難易等都是廣大師生歷來所關注的焦點。2020年全國卷Ⅰ地理試題由于其獨特的考查情境和短小精悍的材料信息,在高考結束后隨即引發(fā)了熱議,其中第37題關于地質地貌作用和演化過程的題目讓人矚目。本文基于對高考閱卷工作中此題答題情況的分析,剖析考生的思維結構、思維過程及其原因,以期對新高考背景下的地理教學提供參考。
【試題】(2020年全國卷Ⅰ,37題)形成玄武巖的巖漿流動性好,噴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如圖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巖臺地上,有較多海拔700米左右的玄武巖平頂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巖尖頂山。調查發(fā)現,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分別形成于不同噴發(fā)時期。
(1)指出玄武巖臺地形成以來因流水侵蝕而發(fā)生的變化。
(2)根據侵蝕程度,指出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并說明判斷理由。
(3)說明玄武巖臺地上有平頂山、尖頂山分布的原因。
【答案】(1)臺地被流水侵蝕、切割,起伏加大,面積變小。
(2)形成的先后次序: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構成臺地的玄武巖。理由:地貌侵蝕程度越嚴重,說明巖石暴露時間越長,形成時間越早。臺地受侵蝕輕,構成臺地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晚;平頂山保留臺地的部分特征,構成平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較晚;尖頂山已經沒有臺地的特征,構成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時間最早。
(3)早中期噴出的巖漿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后,大部分被侵蝕,殘留的部分為山體。最新(晚)一期噴出的巖漿未能完全覆蓋殘留山體,冷凝成玄武巖臺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體。
【分析】本題基于地質地貌作用和演化過程的情境,要求考生具備快速獲取、解讀信息和“將今論古”的地質學邏輯推理與判斷能力,對考生的思維深度、思維品質均有較高的要求,突出了對綜合思維和區(qū)域認知等核心素養(yǎng)的考查。題目通過圖文材料明確了以下幾條信息:一是玄武巖噴出冷凝之后會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二是構成臺地、平頂山和尖頂山的玄武巖是由三期巖漿噴發(fā)形成的;三是地形剖面圖和文字中關于玄武巖臺地、平頂山和尖頂山分布、形態(tài)、海拔和數目等方面的信息。
第(1)問中,根據圖文信息可知,玄武巖臺地是平坦的地形單元,在臺地上分布著河谷,河谷中的流水侵蝕使河谷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擴展,從而使臺地面積縮小、起伏加大,破壞了臺地形成初期的平坦地形特征。此問事實上是在引導考生思考由內力作用形成的臺地被外力侵蝕后發(fā)生的形態(tài)變化,既體現了內外力作用的對立與統(tǒng)一,也為下一步設問、解決問題鋪墊了必要的思維臺階。當然,本題創(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情境,即初期由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貌是平坦的,受外力作用侵蝕之后形成了起伏較大的地形單元,這實際上是對多數考生機械地理解“外力作用不斷地對地表進行破壞,總的趨勢是使地表起伏狀況趨向平緩”的顛覆。
第(2)問除了圖文材料中明確的三條信息,還強調了以 “侵蝕程度”為判斷依據的約束條件。在臺地、平頂山和尖頂山三個地形單元中,最為平坦的是臺地,平頂山次之,尖頂山起伏最大。由于形成玄武巖的巖漿噴發(fā)冷凝會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而臺地保留了平坦的地形特征,根據第(1)問的結論,可知其受侵蝕程度較小,同理,尖頂山受侵蝕最為劇烈,而平頂山則保留了平坦地形單元的部分特征,因而受侵蝕程度居于中間。但臺地、平頂山和尖頂山的受侵蝕程度為何會有巨大差別?根據形成三者的玄武巖是由三期巖漿噴發(fā)形成的信息可知,臺地形成最晚,故受侵蝕程度輕,尖頂山形成最早,接受了長時間的侵蝕,故受侵蝕程度強。由此可見,如果忽略了約束條件和題目明確的三條信息,此題將會陷入無解的困境。
第(3)問在前兩問的基礎上,要求考生繼續(xù)從內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探究地貌的形成。要想解釋清楚問題,不僅要分析平頂山和尖頂山的形成,還要分析二者分布在臺地上的成因,因此答案的關鍵在于前兩期形成的平坦玄武巖地形單元,受侵蝕后形成尖頂山和平頂山,而最后形成臺地的玄武巖巖漿噴發(fā)未能覆蓋剝蝕殘留的山體,形成了平頂山和尖頂山保留在臺地之上的地貌組合。
筆者通過批閱本題第(2)問的一萬多份試卷發(fā)現,本題的平均得分不足2分,并出現了大量只寫對形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次序卻無分析過程或者分析過程錯誤的僥幸得分現象,真正能把題目所涉及過程厘清的學生屬于極少數。這說明,絕大多數考生的思維水平是達不到考查層次的,以下是從本題第(2)問的回答中選取的幾種典型錯誤,從中可以看出考生的思維水平和存在的問題。
典型答案思維水平和問題典型1:①臺地>尖頂山>平頂山;②尖頂臺、平頂臺、臺地思維水平不足,沒有理解題目,專業(yè)術語表達有嚴重的錯誤典型2:臺地—平頂山—尖頂山;臺地最為平坦,所以是由強烈侵蝕形成的。平頂山是臺地受切割而成,平頂山繼續(xù)侵蝕就成了尖頂山(部分學生答尖頂山是由巖漿最后噴發(fā)而成,受侵蝕程度小)固化地認為臺地的平坦特征是受強烈侵蝕的結果,思維混亂,不能根據給定情境靈活認識內外力作用的關系典型3:平頂山—尖頂山—臺地;平頂山受侵蝕成為尖頂狀態(tài),尖頂山繼續(xù)受剝蝕成為地勢低平的臺地典型4:尖頂山—平頂山—臺地;外力作用削高填低,故海拔較高的尖頂山形成最早,而后受侵蝕形成了平頂山,地勢平坦的臺地受侵蝕時間最長,形成時間較晚誤認為臺地是由尖頂山或平頂山受侵蝕而成,忽略了玄武巖噴發(fā)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的基礎和根據侵蝕程度判斷的分析前提
從上述幾種典型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多數考生失分嚴重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幾方面:
一是審題不清。在緊張的高考考場環(huán)境下,部分考生不審題或者不審清楚題目就做題,不能從題目所給信息中獲取有效信息,或者獲取了有效信息但忽略了分析前提,上述現象均會導致嚴重失分。
二是表達不規(guī)范,隨意性強。如典型1所示,部分考生沒有認識到構成臺地、平頂山、尖頂山的玄武巖形成的先后次序應該如何的表達,出現了用大于號或小于號錯誤的表達形式。此外,將專有名詞寫錯的情況也頻繁出現。
三是缺乏對地理基本原理的深度學習和理解。如部分考生對內外力作用的理解還停留在機械化記憶的認知水平上,不具備利用原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素養(yǎng)。如部分考生認為外力作用形成了平坦的臺地,拋棄了試題給定的“玄武巖噴發(fā)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單元”情境,自然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縱觀近幾年來的高考趨勢,高考對地理事象發(fā)生、發(fā)展和演化過程考查的力度不斷加大,針對考生在高考中的實際表現和高考趨勢,筆者認為在地理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調動學生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地理課堂中,杜絕教師滿堂講、學生不停記的課堂模式。今天的地理不再是單純的知識普及與灌輸,綜合性、地域性、時代性和實踐性才是其真正魅力之所在,要發(fā)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運用地理原理去論證和解決問題,在學生動腦思考、動口說話、動筆描述中考查他們地理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程度,暴露其思維的缺陷和知識的盲點,進而引導其不斷地鞏固基礎,糾正、訓練、反思其思維的科學性,如此學生的能力和素養(yǎng)才會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二是協調好一輪復習和二輪復習的關系,重視思維提升和原理運用。綜合性較強的地理題目往往是圍繞新問題、新情境整合而成的,現行一輪復習中大量的重復練習、過分的強調某些結論,很容易使學生的思維固化。為了使學生加強對基本原理的全面深化理解,在二輪復習中,教師需要圍繞某一知識點或者基本原理,精選有價值的習題和材料,設定新情境乃至沖突式情境,讓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加強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運用,真正達到一輪夯實基礎、二輪融會貫通的復習效果。
三是注重審題和作答的規(guī)范性訓練。提煉題目提供的有效信息,調動、整合和遷移已有的知識是考生所需的重要能力,而許多考生失分的原因在于沒有審清題目,因此在日常評講練習時可先讓學生說明題目中的隱含信息和條件。此外,在二輪復習中還應有針對性地設置一系列專題來訓練考生的相關技能和素養(yǎng),如利用典型高考題目設置“信息獲取專題”來訓練學生圖文信息、題干和題眼信息的獲取能力;針對考生思維和表達中常見的邏輯混亂問題,可設置“地理語言邏輯專題”,訓練其學科知識、問題解決和書面用語等方面的邏輯思考和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