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丹,李潔芳,劉 君,胡 燦,李 茜,伍亞男
(長沙市第四醫(yī)院中醫(yī)科,長沙 410006)
頸動脈粥樣斑塊是一種全身性炎癥性血管疾病[1]?,F(xiàn)代藥物治療和血管再生顯著改善了頸動脈粥樣斑塊患者的預后,但根于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心肌梗死(MI)和中風的病死率仍然排在前位[2]。長期服用西藥藥物治療,不良反應增多及昂貴的藥物價格限制了西藥治療方案的推廣與使用[3]。艾灸操作方便,價格便宜,便于推廣運用[4]。本研究旨在探討溫和灸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頸動脈粥樣斑塊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報道如下。
選取2018 年3 月-7 月收治的92 例頸動脈粥樣斑塊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西藥組與中西醫(yī)結合組,各46 例。西藥組,男27 例,女19 例,年齡50 ~65 歲,平均(56.67±4.61)歲,病程1 ~10 年,平均(4.72±1.18)年;頸動脈病變部位:單側25 例,雙側21 例。中西醫(yī)結合組,男26例,女20例,年齡50~65歲,平均(55.34±4.38)歲,病程1 ~10 年,平均(4.67±1.25)年;頸動脈病變部位:單側24 例,雙側22 例。2 組組間臨床資料相近(P >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9 年頒布的《血管超聲檢查指南》[5]中頸動脈粥樣硬化診斷標準:頸動脈內中膜(CIMT)檢測,定位頸總動脈分叉處近端1 cm 處,后壁的內膜-中層膜厚度,平均3 次結果為IMT 值,正常值≤0.9 mm,局限性內膜-中膜厚度 (IMT)≥1.5 mm 為斑塊。中醫(yī)痰濕質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痰濕體質的判定標準研究》[6](以與痰濕體質關聯(lián)大小為依據(jù)):痰多稀白、面色淡黃、口黏各1 分,目窠微浮、腹部肥滿松軟、困倦、下肢浮腫各2 分,胸悶、身重不爽各3 分,舌胖、脈滑各4分,苔白膩5分;總積分≥9分,定義為痰濕體質。
納入標準,1)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且既往無心腦血管事件史;2)年齡60 ~80 歲,病例資料無缺失者;3)近2 周內均未接受抗頸動脈粥樣斑塊的中西藥治療者;4)自愿參加本次研究并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不符合上述病例納入標準者;2)嚴重意識、精神障礙者;3)肝腎功能不全者;4)嚴重心律失常,心肺功能不全者;5)頸動脈狹窄>50%者;6)藥物、酒精濫用史者;7)對本研究藥物過敏者;8)既往嚴重創(chuàng)傷史、大手術史者;9)既往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發(fā)生史者。
患者入院后均完善相關檢查,確診為頸動脈粥樣斑塊。2 組均予基礎治療,包括予降糖、控制血壓治療。西藥組加用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S77864,規(guī)格:20 mg×7 片)睡前口服治療,每次20 mg,每日1 次;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天津力生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1712079,規(guī)格:75 mg×20 片)每次75 mg,每日1 次。中西醫(yī)結合組加用阿托伐他汀鈣片+阿司匹林腸溶片+溫和灸治療,阿托伐他汀鈣片、阿司匹林腸溶片用藥方法同西藥組。溫和灸操作方法:患者仰臥于針灸床上,選取主穴神闕和雙側足三里,并采用水筆標記,防止針灸過程中出現(xiàn)偏移,便于施針。采用75%乙醇對患者穴位局部皮膚常規(guī)消毒,隨后點燃艾條(購于南陽漢醫(yī)艾絨有限責任公司)開始施灸,艾條置于垂直穴位上空進行熏灸,保持艾條距離患者穴位皮膚2 ~3 cm 處適宜,若患者出現(xiàn)感覺灼痛不適,可適當調節(jié)艾條與皮膚的距離。每隔1 ~2 min 對艾條進行彈灰,保證艾條始終保持一定的溫度,當穴位皮膚出現(xiàn)紅暈完成熏灸。每次熏灸20 ~30 min,艾灸隔日治療1 次,2 次治療間隔時間≥24 h。2 組治療4 周為1 個療程,均連續(xù)治療6 個療程,治療結束后評估治療有效性和安全性。
1)比較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根據(jù)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判定標準[7]:1)臨床痊愈,療效指數(shù)≥95%;2)顯效,療效指數(shù)≥70%;3)有效,療效指數(shù)≥30%;4)無效,療效指數(shù)在29%以下。2)比較2 組治療前后血脂及動脈硬化指數(shù)(AI)水平:血脂指標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膽固醇(TC)、三酰甘油(TG)。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肘靜脈血5 mL,3 500 r/min,離心15 min 之后,抽取血清,采用日立7170 型全自動生化儀(購于Roche 公司)檢測TC、TG、LDL-C、HDL-C 水平。計算AI=(TCHDL-C)/HDL-C。3)比較2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包括超敏C 反應蛋白(hs-CRP)、白介素-8(IL-8)、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血管緊張素II(AngII)、單核細胞趨化蛋白(MCP-1)。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清晨肘靜脈血5 mL,3 500 r/min,離心15 min 之后,抽取血清,其中hs-CRP、IL-8、MMP-9 和AngII 采用化學發(fā)光免疫量度法檢測:MCP-1 利用雙抗夾心酶聯(lián)接免疫吸附劑測定,相關試劑盒由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4)比較2 組治療前后內膜中層厚度(IMT)、頸動脈斑塊面積:于患者治療前后采用西門子 ACUSON X150 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測量IMT、斑塊面積,測量均由同一名專業(yè)人員進行。5)比較2 組治療期間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0.0 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其中等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多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SNK-q 檢驗,以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2 組中醫(yī)證候療效結果比較(n = 46) 例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 IMT 和頸總動脈斑塊面積比較(±s,n= 46)
表2 2 組治療前后 IMT 和頸總動脈斑塊面積比較(±s,n= 46)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西藥組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斑塊面積/mm2 IMT/mm西藥組 治療前 6.87±0.31 1.27±0.06治療后 4.49±0.28# 1.08±0.05#中西醫(yī)結合組 治療前 6.82±0.80 1.26±0.06治療后 3.14±0.11#△ 0.89±0.04#△
見表3。
見表4。
表3 2 組治療前后血脂及AI 比較(±s,n= 46)
表3 2 組治療前后血脂及AI 比較(±s,n= 46)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西藥組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HDL-C/(mmol·L-1) LDL-C/(mmol·L-1) TC/(U·mL-1) TG/(nmol·L-1) AI西藥組 治療前 0.79±0.22 2.93±0.49 3.41±0.51 2.07±0.45 0.51±0.05治療后 1.19±0.28# 2.51±0.39# 2.87±0.41# 1.53±0.41# 0.36±0.04#中西醫(yī)結合組 治療前 0.80±0.24 2.92±0.50 3.40±0.50 2.04±00.49 0.52±0.07治療后 1.71±0.37#△ 2.16±0.29#△ 2.49±0.32#△ 1.01±0.29#△ 0.23±0.04#△
表4 2 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n= 46)
表4 2 組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較(±s,n= 46)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西藥組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hs-CRP/(mg·L-1) IL-8/(ng·L-1) AngII/(ng·L-1) MCP-1/pg MMP-9/(ng·mL-1)西藥組 治療前 20.52±2.71 26.54±4.38 132.46±7.84 0.52±0.06 0.35±0.04治療后 9.52±1.13# 16.47±3.26# 116.91±5.46# 0.38±0.04# 0.27±0.03#中西醫(yī)結合組 治療前 20.64±2.68 26.34±4.26 132.14±6.83 0.54±0.05 0.35±0.04治療后 3.41±0.97#△ 10.11±2.27#△ 102.34±3.15#△ 0.31±0.03#△ 0.21±0.02#△
2 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2 組均出現(xiàn)1 例惡心患者,癥狀輕微,未予以特殊處理,停藥后恢復正常。2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藥物及手術治療是目前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頸動脈粥樣斑塊的主要手段。藥物治療常采用他汀類藥,主要是利用其調節(jié)脂代謝異常,降壓,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抑制炎性因子的表達水平,從而達到穩(wěn)定斑塊的作用,但他汀類藥物容易導致胃腸道癥狀、失眠、皮疹、肌痛等不良反應,治療過程中需觀察肝、腎功能,測血轉氨酶和肌酸激酶等,以防發(fā)生橫紋肌溶解[8-9]??寡“逅幬锍R姷牟涣挤磻獮槲改c道潰瘍或皮下、臟器等出血。中醫(yī)治療憑借整體、辨證論治、不良反應少、療效明顯等優(yōu)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頸動脈粥樣斑塊治療中應用前景廣闊,中西結合治療成為一種可行的方案[10]。
中醫(yī)學理論根據(jù)臨床癥狀及體征將頸動脈粥樣斑塊隸屬于“痰凝”“血瘀”范疇[11]。中醫(yī)學認為,“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痰濕的治療亦可以溫化為主[12]。本研究中,中西醫(yī)結合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明顯高于西藥組,說明溫和灸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可以提高頸動脈粥樣斑塊的治療效果。本研究發(fā)現(xiàn),中西醫(yī)結合組治療后LDL-C、TC、TG、AI 明顯低于西藥組(P <0.05),HDL-C 明顯高于西藥組(P <0.05),IMT、斑塊面積較西藥組明顯縮?。≒ <0.05),說明溫和灸具有通過調節(jié)脂代謝而穩(wěn)定斑塊的作用。研究[13]證實,頸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是一種炎癥反應過程,與炎癥反應相關的hs-CRP、IL-8、MMP-9、AngII、MCP-1 在頸動脈粥樣斑塊形成和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中西醫(yī)結合組治療后血清hs-CRP、IL-8、AngII、MCP-1、MMP-9 水平明顯低于西藥組(P < 0.05),說明溫和灸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頸動脈粥樣斑塊患者能有效抑制炎性反應,緩解延緩頸動脈粥樣斑塊進程。本研究中,中西醫(yī)結合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西藥組相當,說明溫和灸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方案安全可靠。
綜上所述,溫和灸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頸動脈粥樣斑塊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顯著,能有效抑制動脈粥樣斑塊炎性因子表達,改善血脂代謝異常,促進斑塊消退,具有良好的藥物安全性,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