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佳
摘 要: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畫中傳達出的情感讓很多疫情期間居家隔離的人們產(chǎn)生了共鳴,同樣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文章以霍普1951年創(chuàng)作的《海邊的房間》(Rooms by the Sea)為例,通過解讀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品的藝術風格等,帶領觀者走進畫家所展示的這個超越了現(xiàn)實的表象、由情緒和感覺所主導的虛象空間。
關鍵詞:愛德華·霍普;《海邊的房間》;藝術風格
2020年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人們的日常生活由于新冠病毒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了許多變化,社會因為疫情而處于一種部分封鎖的狀態(tài),這種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讓許多人又想起了愛德華·霍普的繪畫?!癢e are all Edward Hopper paintings now.”一位住在新奧爾良的作家邁克爾·蒂瑟蘭德(Michael Tisserand),在2020年3月的一則推特(Twitter)上展示了四幅霍普的繪畫(圖1),并這樣寫道:“Edward Hopper is one of those artists whose vision[of us]just becomes part of the way we view ourselves.”自那以來,他的推文已產(chǎn)生近70000則轉推和22萬次喜歡。事實上,他只是疫情期間在社交媒體上激增的眾多提及霍普繪畫的人之一。
著名的藝術評論家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的一則推特則提到了霍普的另一幅繪畫《清晨陽光》(Morning Sun,圖2),這幅畫描繪了一個女人坐在床上凝視著一個窗戶的場景,推文寫道:“我們選擇現(xiàn)代的孤獨感是因為我們想要自由。但是,當現(xiàn)代生活的自由被剝奪時,剩下的除了孤獨感還有什么呢?”(We choose modern loneliness because we want to be free. But when the freedoms of modern life are removed, whats left but loneliness?)居家隔離一方面是控制疫情的重要措施,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了影響了人們的日常行動,而當這種自由被限制的時候,為什么人們會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霍普畫中的人物與場景,并感同身受呢?上文中,蒂瑟蘭德在推文中提到愛德華·霍普的畫正變成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視角的寫照,而波士頓美術館的策展人伊森·拉瑟(Ethan Lasser)則在推特上稱霍普“是我們當下意想不到的詩人”(is the unexpected poet of our moment.)。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隔離“新常態(tài)”期間,由于霍普——這位美國早期現(xiàn)實主義畫家,畫中所表達的場景大多是一個城市生活中常見的無名環(huán)境,畫中的人物總是孤立存在,或者幾個人雖然同處一個畫面但互相有種疏離感,或許與人們在隔離處境中的孤獨感相似,所以讓很多人的內心產(chǎn)生了共鳴。
不過,盡管某些研究霍普的專家欣慰于目前重新掀起的對這位于1967年去世的美國畫家的興趣浪潮,但他們仍然認為將霍普的繪畫僅僅看作表現(xiàn)孤獨感和社會隔離感是片面的。 “他并沒有感到某種社會偏見,或者說只是因為你是你自己,你并不能代表所有人。”(He didn't feel a sort of social stigma,or that just because you are with yourself that you're not entirely content.)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美國藝術主席兼策展人莎拉·凱利·奧勒(Sarah Kelly Oehler)說:“我認為,在這里面有一些誤解。”
這正如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所說:“作家可以引導你,如果他描寫一所陋室,他可以讓你從中看到社會不公正的象征,激發(fā)你的想象。而畫家卻沉默不語,他為你展示一所陋屋,如此而已;你有自由愛在這里看到什么就是什么?!痹~語的意義是確定的,因此,作家是直接與意義打交道;相反,繪畫的意義則顯得曖昧不明,畫家所創(chuàng)造的畫面不會像語言或者面部表情那樣表達出我們可以識別到的憤怒、憂愁或歡樂,每個人看畫可能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就像愛德華·霍普的繪畫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欣賞角度一樣。
接下來本文將以愛德華·霍普1951年創(chuàng)作的《海邊的房間》(Rooms by the Sea,圖3)為例,通過解讀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品的藝術風格等方面,帶領觀者走進畫家所展示的這個超越了現(xiàn)實的表象、由情緒和感覺所主導的虛象空間。
一、作者概述和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
(一)作者概述
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出生于1882年的美國紐約州奈亞鎮(zhèn)(Nyack),他代表性的繪畫作品常表現(xiàn)寂寥的美國當代城市生活。美國早期都市寫實畫風的推廣者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是他最重要的老師,也是對他畫風影響最大的人,亨利時常勸誡學生將目光放在身邊的日常境況上,而師從亨利的經(jīng)歷對霍普日后創(chuàng)作道路的選擇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霍普完成早期教育后,他獨特地拋棄了當時畫壇中流行的立體主義的抽象趨勢,轉向寫實畫派中的理想主義(idealism),這可以從他的早期畫作中看出。1940年,他在新英格蘭畫了一系列鄉(xiāng)村主題。其中有一幅《加油站》(Gas),也是經(jīng)典的“wistful”(愁眉苦臉式)畫作,帶有霍普畫作一貫的憂郁。他的畫作總是有無人寂靜的空間、面目模糊的人物(僅有背面、側面等等)、無車的街道等題材,形成相當帶有辨識度的個人風格。
并且,霍普獨特的視覺表現(xiàn)方法不是機械地照搬現(xiàn)實場景,而是有一定的獨立心理敘述。像20世紀50年代的抽象表現(xiàn)主義畫家波洛克和羅斯科一樣,霍普也深受弗洛伊德和榮格的精神分析心理學的影響。但是波洛克、羅斯科等藝術家通過圖騰、符號和色域之類的形式語言直接在畫布上發(fā)泄其原始和混亂的潛意識,霍普則是在現(xiàn)實的場景中加入一些心理獨白、環(huán)境描述或人物對白定格,并將之升華為一種由情緒和感覺所主導的平靜的畫面敘事。
(二)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介紹
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美國社會發(fā)展迅速,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然而,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經(jīng)濟危機帶來的大蕭條幾乎對所有人(包括藝術家)都產(chǎn)生了影響。藝術家面對的不再是如何繪畫,而是如何生存?!按笫挆l最痛苦的后果是心理上的無助和絕望?!痹诖似陂g,探索現(xiàn)代藝術的藝術家開始轉移他們的注意力,他們面對的社會無法解決溫飽問題?;羝盏募拍療o聲的畫面中,盡管他并未直接描述經(jīng)濟危機下的失業(yè)和貧困,但20世紀30年代悲慘的經(jīng)濟危機所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不得不讓人想到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抑郁的社會現(xiàn)象。
在那之后的1939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這場全球規(guī)模的戰(zhàn)爭規(guī)??涨?、時間漫長。美國作為二戰(zhàn)的勝利國,社會經(jīng)歷各種巨大的變化,雖然國家日益發(fā)達,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但由戰(zhàn)爭所帶來的焦慮情緒和孤獨感卻蔓延開來。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愛德華·霍普于1951 年創(chuàng)作了 《海邊的房間》,畫面看似美好寧靜的背后卻隱藏著若有若無的憂郁情感,這似乎正對應了當時的美國社會狀況——戰(zhàn)爭結束之后,經(jīng)濟繁華之下人民的厭戰(zhàn)情緒。
二、“空房間”與“局外人”——《海邊的房間》
(一)“空房間”
乍看之下,《海邊的房間》類似于畫家的《空房間里的光》(Sun in an Empty Room,圖4):空曠的房間的大部分被陽光照射的墻壁占據(jù)。但是就色彩而言,《海邊的房間》比《空房間里的光》更令人愉悅,并且在這個空間中有一種舒適的疏離感。在圖片的右側,敞開的門框顯示的場景很凄涼但并不令人生畏,海面似乎與門齊平,好像沒有海岸或中間地帶一樣,門外平均分布的藍色天空和海面簡直像是從雷內·馬格里特畫里竊來的一塊。藍色的大海是畫面中自然的一面,未經(jīng)修飾的、孤絕的一面。而在圖片的左側,它恰好是大自然的另一面:一個狹窄而擁擠的房間,里面有沙發(fā)或椅子,寫字臺和墻上的畫——精心布置的日常生活。畫面中心,墻面上的光線,甚至大海都在指引我們的視線,迫使我們將注意力從右移到左,好像在暗示觀眾,這幅畫不是關于大海的描述,而是關于那個隱藏的第二個房間的描繪。
作為一名成熟的藝術家,愛德華·霍普大部分夏天都在馬薩諸塞州的科德角(Cape Cod)度過。在那里,他在特魯羅(Truro)的一個可以俯瞰海景的斷崖上,設計并建造了一個陽光明媚、僻靜的工作室?!逗_叺姆块g》中的景色類似于霍普在工作室的后門所看到的景象,但是在霍普的筆記本上有對這幅畫的描述——“跳下去的地方”(The Jumping Off Place),暗示該圖像更多的是對孤獨和內省的隱喻,而不是對實際地點的描繪。就像霍普最吸引人的圖像一樣,這個場景似乎是存在于真實和抽象、超現(xiàn)實之間的。
憑借其超現(xiàn)實的感覺,《海邊的房間》產(chǎn)生了一種不舒服的危機感,一側是一間普通房間,房間里充滿無聊的色調,另一側則充滿了被陽光吞噬的能量,誘使人跳下去。這也正對應了它初始的標題“跳下去的地方”。
愛德華·霍普年輕時對光線之間的微妙變化非常著迷,當他第一次注意到光的不同之處,即一側比另一側更亮時,這便成為他藝術中的一個重要主題。但是他的影響力并沒有止步于此,他還研究觀察在周圍無人時的空房間的形態(tài)。一個描繪“空房間”的當下“存在”形態(tài)的想法出現(xiàn)了,正是這種想法使他終生堅持不懈,這在《空房間里的光》中也可以看到。這些“空房間”初看起來似乎只是一間沒有人的房間,但仔細觀其細節(jié),則會發(fā)現(xiàn)種種令人感到違和之處,這似乎又是虛構的一個超越現(xiàn)實的不存在的空間,也許這正是霍普想讓我們所思考的。正如韓國導演金基德的電影《空房間》結尾所說:“很難說我們生活的世界是真實還是夢幻?!?/p>
霍普在《海邊的房間》中用自己的獨特技法,展現(xiàn)了他獨特的視角和對世界的理解,這正是他的作品的魅力所在。正如評論家克萊門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所說:“霍普恰好是個壞畫家。但是,如果他變得更好,他很有可能不會成為一個出色的藝術家?!闭绶病じ咚龅哪菢?,愛德華·霍普用物體作為自己的肖像,并用周圍的環(huán)境來隱喻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世界,創(chuàng)作出暗藏深意的藝術品。
(二)“局外人”
愛德華·霍普本人似乎主要是將自己的藝術視為自己心理的反映,因為他說:“每種藝術中的大部分都是潛意識的表達,在我看來,所有重要品質中的大多數(shù)似乎都是在不知不覺中被放在那兒的,而有意識的才智卻沒有那么重要。但是,這是心理學家要做的事情。”(So much of every art is an expression of the sub- conscious,that it seems to me most of all of the important qualities are put there unconsciously and little of importance by the conscious intellect.But,these are things for the psychologist to untangle.)
這或許可以解釋觀者在霍普畫中所感受到的疏離和孤獨感,也許是因為他喜愛獨處的個性。他的妻子喬回憶道:“他大部分時間都在沉思……他看起來十分享受他的內心生活,只要不被人打擾,他可以一直愉快地沉思下去?!?/p>
霍普不僅將這種享受賦予了他的畫和畫中人,同時也帶給了觀眾同樣的感受。一方面,他畫中的人,或獨自于窗前、車廂內讀書,或在餐館、電影院、馬路邊發(fā)呆,或雖然兩三個人在一起,卻要么各自安靜地出神,要么似有若無地對視,畫面中的場景也大多不是熱鬧的酒館、舞會、街道等這些為霍普曾經(jīng)仰慕的印象派前輩鐘愛的社交場所,而是靜謐的街道、安靜的室內、無人的房屋等,這使孤獨的感覺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他抹去了畫面中人物的動態(tài)感,人物除了看向一方(也許并未真的在看),對周圍環(huán)境似乎無動于衷,像與世界隔離的“局外人”一樣,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
這種形象使人不由想起法國的加繆在小說《局外人》里所寫的默爾索,和日本的太宰治在《人間失格》中所描述的大庭葉藏。與美國一樣,同樣作為二戰(zhàn)的戰(zhàn)勝國,法國在一片廢墟中再次崛起,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給人們帶來了優(yōu)越的物質生活,然而虛無、孤獨卻統(tǒng)治著人們的思想。在加繆的《局外人》中,主人公默爾索與社會格格不入,他以他的方式生存,以“冷漠”反抗社會,維護自己的尊嚴。而作為戰(zhàn)敗國的日本,戰(zhàn)爭的陰影籠罩著全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秩序陷入混亂,很多人精神失衡、心靈受到傷害。在這種內心荒蕪、充滿自私偽善的社會里,太宰治《人間失格》中的大庭葉藏以自我破壞的方式抵抗這個荒謬世界,以此希望人們能對現(xiàn)世進行思考。某種意義上講,太宰治《人間失格》中的“邊緣人”大庭葉藏與加繆《局外人》中游離社會之外的默爾索與愛德華·霍普畫面中讓我們感受到的作為“局外人”與社會氛圍的隔離有異曲同工之妙。
他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場景素材自由地結合和建構,創(chuàng)造出獨特的畫面語言,使觀看者也同樣感受到了這種“局外人”冷靜的審視下看待世界的視角。人們或許會將這種疏離感視作霍普創(chuàng)作作品基調的特殊方式,對此霍普曾這樣解釋:“《夜游者》只是我想起夜晚街道的一種方式,我并不特別將之視為孤獨。我將畫面著實地簡化,并將飯館擴大。我也許不知不覺就畫出了城市的孤獨?!币虼?,換個視角來看,霍普畫面中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冗余噪音的摒棄,充滿了人文主義色彩,也許如其他文學作品一樣,是他試圖用自己獨特的畫面敘事,引導我們思考一種對待生活的方式。
三、結語
在愛德華·霍普看來,藝術是心靈的反映。他描繪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他的靈魂仿佛在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中漫游。因此,他的畫不僅表現(xiàn)出獨特的美國美學,而且更多的是他內在的自我反思。
霍普描繪了人們在美國城市生活中的自我認知,人們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的孤獨感和壓力。畫家在繪畫中使用寂靜的場景來傳達他對生活的想法——大蕭條時期人們生活在艱難的境況中,內在的表情麻木,對生活產(chǎn)生困惑。盡管霍普的繪畫場景似乎選擇了生活的某個片段并描繪了一個場景,但畫家的注意力不是著眼于描繪某些東西,而是借用某個場景來引發(fā)思考——畫家本人的思考、畫中人的思考、觀察者的思考。對于這種思想沒有確切的答案,但是思想本身很有趣,沒有明確答案的感覺會更加發(fā)人深省。
參考文獻:
[1]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M].范景中,譯.南寧: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85.
[2]薩特.薩特文學論文集[M].施康強,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72-73.
[3]王瑾.秘境之窗[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8.
[4]劉祥輝.開放與疏離:愛德華·霍普繪畫作品與19世紀末諸文藝流派關系尋繹[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102-107.
[5]王漪.詩性的靜默 愛德華·霍普作品中的文學性[J].油畫,2018(4):80-87.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