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長春
(江蘇省泰州中學,江蘇 泰州 225326)
新課程全面實施、新教材全面使用、新高考全面推進的背景下,試點省份的歷史課堂已經開始出現(xiàn)向新、創(chuàng)新、出新的良好勢頭。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各地區(qū)、各學校在歷史學科教學改革的重視程度上、教學觀念的轉化力度上和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激勵上存在著明顯的差距,歷史學科的“三新”推進發(fā)展不平衡。其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具體問題。
1)教學目標的定位問題。部分歷史課堂對教學目標的描述不夠具體,教學目標仍然屬于“三維目標”的架構,不符合歷史新課程標準的“素養(yǎng)立意”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一核四層四翼”的新要求。2)必備知識的整合問題。部分歷史教師對于歷史學科的“必備知識”缺乏關注、研究和整合,課堂教學滿足于對教材知識的一般性梳理和講授,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內容要求”沒有進行系統(tǒng)研究和教學落實,重點判斷不夠準確,難點教學不夠突出,知識線索不夠清晰。3)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問題。少數歷史課堂的教學活動方式比較陳舊,缺乏基于史料的情境探究。有的歷史課堂雖然運用了情境教學,但史料引用不夠嚴謹,情境創(chuàng)設沒有按照“四層”的維度,沒有體現(xiàn)“四翼”的特征,不利于師生互動,也不利于學生學科能力的培養(yǎng)和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4)教學資源的研制問題。少數學校的歷史備課組依賴現(xiàn)成的高考復習資料,沒有注意校本化教學資源的研究和創(chuàng)制,忽視了對歷史學研究最新成果的關注,對各地高考最新考題的選擇和研究,影響了對新課程、新教材和新高考的系統(tǒng)化學習和教學落實。5)學習主體的尊重問題。少數歷史課堂還存在“一講到底”的教學現(xiàn)象,學生沒有參與討論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機會,學習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尊重,學科能力得不到鍛煉,學科素養(yǎng)得不到提升,價值取向得不到表達。
鑒于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廣大歷史教師主動深化面向“三新”的專業(yè)學習,積極參與集體教研,持續(xù)開展歷史教學的方法創(chuàng)新。當前,主要要做好三個“認真把握”、三個“努力提升”。
1)認真把握好教學方向。在“三新”推進的教學改革過程中,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法治意識、國家安全、民族團結、生態(tài)文明和海洋權益等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使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課堂教學中要認真落實唯物史觀,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2)認真把握好教學定位。新課程改革全面實施、新教材全面使用、新高考全面推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核心是育人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全面轉變。廣大歷史教師要學會從傳統(tǒng)的、歷史教材讀解教學的狹小空間里跳出來,放眼教育的整體追求,形成歷史教學的嶄新定位。從根本上理解普通高中歷史課程的目標是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認識到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是為了形成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以獲得人的全面發(fā)展、個性發(fā)展和持續(xù)發(fā)展。歷史教學作為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路徑,要確立新的認知觀、教學觀和評價觀,要從知識本位轉變?yōu)樗仞B(yǎng)本位,努力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過程轉化為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過程。3)認真把握好教學角色。我們堅決反對在“三新”推進過程中的等待觀望的保守心態(tài)。廣大歷史教師要主動轉變教學角色,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中,既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邏輯、教學過程的環(huán)節(jié)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更要確立以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為教學本位和重點,以調動和發(fā)揮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為行為導向,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實質性線路。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應用、教科書知識的整合與教學資源的利用都要圍繞著學生的自主活動來組織,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學習活動作為整個教學活動中心的“學習中心課堂”。因此,無論是部編版歷史新教材的教學,還是人民版、人教版老教材的高考復習教學,都一定要樹立“教為學謀”的教學價值取向,完成從傳統(tǒng)的“知識教習者”角色向新課程所提倡的“素養(yǎng)培育者”角色的轉變。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高考必須堅持引導教學?!币虼?,高考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會倒逼教學者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沒有教學者的率先學習和素養(yǎng)提升,新課程改革、新教材使用和新高考推進就難以取得持久性的成功,素質教育也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實。
1)努力提升知識的整合能力。要學習和借鑒大單元教學的理念,提升大單元規(guī)劃能力,保證新教材使用的效率。由于新高考內容的調整、知識層次的增加、對話環(huán)境的更新,“一輪復習依照專題,二輪復習依照時序”的傳統(tǒng)復習流程已經不再適合新高考復習的要求。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從“一核四層四翼”的宏觀角度思考歷史高考復習的活動程序分割和知識層次分布。然而,由于大多數高三教師對于新課程標準和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沒有進行深入而系統(tǒng)的研究,還缺乏從“一核四層四翼”的高度統(tǒng)攝復習全局的意識和能力。因此,通過教師自學和備課組集體研學的方式,盡快把握上述新知識成為當務之急。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開展校際合作學習、與專家互動學習,或者實施共同體合作研究,切實提升歷史知識的整合能力。2)努力提升史料的選用能力。史料是體現(xiàn)歷史教學專業(yè)化的主要支柱。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如何建構基于史料研習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史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跉v史教學的這一特征,精選典型的、有價值的、有說服力的史料就成了歷史新教材教學和高考復習教學設計中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史料的選用能力也就成了歷史教師必須著力提升的重要能力。史料的精選精用,一是要做到“選對選好”。即要保證史料選擇的科學性,在選擇史料的時候要堅持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同時,要注意研究和貼近本省高考的實際,確立正確的史料選擇方向。二是要做到“用活用實”。要根據學情研制校本化的史料使用方法,特別是要開展圍繞史料的教學對話,培育學生的歷史思維,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進行歷史解釋,開展史料實證,抒發(fā)家國情懷。3)要努力提升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力。新課程標準認為:“歷史是過去的事情,學生要了解和認識歷史,需要了解、感受、體會歷史的真實情況和當時人們所面臨的實際問題,進而才能去理解歷史和解釋歷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設法引領學生在歷史情境中展開學習活動,對歷史進行探究?!痹谖磥淼男赂呖贾?,情境是最為基礎的考查載體。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最重要的創(chuàng)新之一,是通過“四層”考查內容將學科能力考查與思想道德滲透有機結合,利用“學科素養(yǎng)”這一關鍵連接層實現(xiàn)了融合知識、能力、價值的綜合測評,從而使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真正落地。情境正是實現(xiàn)這種“價值引領、素養(yǎng)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的綜合考查載體。
基于上述認知,當前的歷史新教材教學和高考復習教學必須引導學生開展情境探究的學習。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就需要對什么是歷史學科的“情境”有細致深入的學習,并掌握過硬的情境創(chuàng)設能力。
總之,在“三新”推進的教學改革與實踐中,歷史教師一定要堅持正確的教育發(fā)展方向,要有“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要積極主動地開展專業(yè)化的學習,接受新觀念,搭建新平臺,開展新研究,成為合格的新教材的教學者和新高考的領航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