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蘭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大慶校區(qū),黑龍江 大慶 163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fā)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不負時代,不負韶華,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1]的偉大號召。用黨的偉大歷史和奮斗精神涵養(yǎng)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特別是大學生,是高校響應這一偉大號召,把新時代大學生培養(yǎng)成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應盡職責。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形勢下,常態(tài)化制度化開展好對大學生的黨史教育,是新時代高校必須回答好的重大課題。
高校是立德樹人的前沿陣地,黨史是培根鑄魂的必修課程。新時代推進高?!包h史育人”常態(tài)化制度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黨史教育,具有極端重要性。
1.推進高?!包h史育人”常態(tài)化制度化,是黨的事業(yè)薪火相傳的必然要求。確保黨的事業(yè)代代相傳,培養(yǎng)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是根本和關鍵。能不能將新時代青年特別是新時代大學生培養(yǎng)造就成黨的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必須承擔好的重大職責。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通過推進高?!包h史育人”常態(tài)化制度化,教育引導新時代大學生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充分認識和理解中國共產黨,才能心懷“國之大者”,進一步增強繼承和發(fā)展黨的事業(yè)的歷史自覺,做到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才能更加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社會主義堅定信念,不管遇到什么艱難險阻、不管面臨什么樣的風險挑戰(zhàn),都堅決做到立志聽黨話、跟黨走;才能培養(yǎng)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堅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確保黨的事業(yè)發(fā)揚光大、永續(xù)傳承。
2.推進高?!包h史育人”常態(tài)化制度化,是筑牢意識形態(tài)陣地的必然要求。長期以來,各種敵對勢力企圖打著歷史虛無主義等各種幌子來爭奪我們的青年,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顛覆黨的歷史和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2]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沉渣泛起,意圖讓我們的青年“無法正確掌握認識歷史的科學方法,很容易在紛繁蕪雜的歷史聲音中失去方向和動力,也就很難辯清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進而難以全面科學地認識黨的歷史功績和執(zhí)政地位”[3]。歷史是最好的清醒劑。教育引導新時代大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黨史觀,分辨清楚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和各種敵對勢力的丑惡嘴臉,自覺抵制對黨的歷史抹黑、丑化、歪曲和篡改,是高校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助力國家意識形態(tài)鞏固和安全的重要職責。
3.推進高?!包h史育人”常態(tài)化制度化,是砥礪青年意志品質的必然要求。高校既是大學生放飛自我的園地,也是砥礪自我走向社會的重要一站。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在校大學生和畢業(yè)大學生因學業(yè)、就業(yè)、戀愛、生活和人際交往等遇到挫折,而頹廢或作出極端選擇和行為。這些現(xiàn)象恰恰說明,現(xiàn)在的一些大學生缺乏個人意志品格的磨煉,其中有些人難以面對人生中的困難、挑戰(zhàn)和挫折。黨史是一部最鮮活的勵志教材,榜樣是一種無窮的教育力量。從黨史中走來的無數(shù)革命先烈先輩和他們的英雄事跡,無不展示了共產黨人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堅守的力量、奮斗的力量。這些先烈先輩的榜樣力量,可以給新時代大學生以勵志、啟迪和鼓舞,養(yǎng)成他們迎難而上、艱苦奮斗,鍥而不舍、逆境抗挫的意志品質和奮斗精神,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成為他們走好人生路的寶貴財富。
盡管當前各高校比較普遍的將黨史教育納入思政課程體系,但仍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認識性和實踐性問題,影響和制約了黨史教育成效。
1.教育理念問題。黨史具有“培根鑄魂”的育人功能和作用,在大學生“三觀”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進行黨史教育,能夠從根本上影響大學生的一生。但一些高校對黨史的育人作用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很多高校盡管將黨史融入了思政課程,但大多數(shù)僅是為思政教育提供支撐和服務,缺乏系統(tǒng)的黨史教育規(guī)劃和課程安排,大學生很難從中全面、系統(tǒng)、完整地學習和掌握黨史。加之在黨史教學中,一些思政教師“只是交代給學生中國共產黨的地位、性質、宗旨以及執(zhí)政理念等一系列理論性知識,讓學生去背誦、記憶,以應付考試。結果,學生對相關黨史知識的掌握越不牢固,對黨史相關內容也就越缺乏系統(tǒng)性、立體化的理解與領悟”[4]。
2.課程設置問題。首先是地位問題。有些高校沒有將黨史課程,納入全校大學生的必修課,加之“有的教師由于學科背景和教學課時等因素的影響,在思政課中忽略了黨史教育,導致黨史教育處于隱而不彰的尷尬地位”[5]。其次是占比問題。目前高校黨史課程雖然納入思政課程體系中,但所占比重普遍不高,同其他專業(yè)課程相比,課時比較少、分值相對低。再次是內容問題。大學生在中小學階段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系統(tǒng)的黨史學習教育,需要大學期間補上這一課,但又缺乏專門的系統(tǒng)教材和成體系的課時安排。
3.師資配備問題。一些高校黨史教育的師資短缺,兼職教師多、專職教師少的問題比較突出。黨史是一門科學。開展黨史教育,既包括黨取得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黨的光榮傳統(tǒng)和偉大精神、黨的遠大理想和堅定信仰信念,還包括歷史經驗和失誤教訓??茖W地分析和講授黨的成功經驗和失誤教訓,需要比較深厚的黨史專業(yè)背景。沒有這個專業(yè)背景,難免出現(xiàn)一些黨史教師照本宣科、枯燥說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史學習教育成效。
4.教學效果問題。據(jù)2019年對在哈爾濱高校的部分大學生問卷調查,有“26.54%的人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表示‘不太清楚或很難實現(xiàn)’”;“32.64%的人表示‘再感人的英雄事跡也無法挽回道德的滑鐵盧,更不愿意奉獻后流血又流淚’”;“22.31%的人選擇‘不愿意為國家、社會犧牲和奉獻’”[6]。這些數(shù)據(jù)表明,在黨史觀念、理想信念、道德認知和家國情懷等方面,部分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思想認識上的模糊和缺失。這既是高校思政教育必須直面和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更是推進高?!包h史育人”常態(tài)化制度化需要直面和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
實現(xiàn)高?!包h史育人”常態(tài)化制度化,必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統(tǒng)籌兼顧教育理念、課程體系、課堂建設、教育陣地、師資配備和制度機制建設,實行一體化系統(tǒng)推進。
1.堅持轉變教育理念與實現(xiàn)教育目標一體推進。堅持黨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深化思想認識、轉變教育理念,推動黨史教育向“黨史育人”轉變,緊緊抓住大學生“三觀”形成的關鍵期,把黨史作為必修課,貫穿立德樹人的全過程,發(fā)揮好高校集中式、系統(tǒng)化、持續(xù)性的獨特教育優(yōu)勢,全面、系統(tǒng)、完整地開展黨史教育,引導大學生學史明理、增信、崇德、力行,為一生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要教育培養(yǎng)大學生牢固樹立習近平黨史觀,準確把握并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切實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成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堅持完善課程體系與發(fā)揮課堂作用一體推進。適應“黨史育人”的需要,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chuàng)新,嚴格落實“各高校要重點圍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憲法法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設定課程模塊,開設系列選擇性必須課程”的要求[7],統(tǒng)籌兼顧,整合資源,對思政課程體系進行改進、調整和完善,切實提高黨史課程的站位和占比,把黨史教育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內容,納入教學重點,對黨史課程目標、課程設計、教材選編、課時安排等進行整體規(guī)劃設計,將黨史課程突出出來,解決好黨史課程融入思政課問題,確保大學生接受全面、系統(tǒng)、完整的黨史教育。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組織開展黨史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和探討,推行互動式、研討室、體驗式、辯論式和啟發(fā)式等教學形式,不斷增強黨史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把黨史講生動、講深刻、講到大學生心里去,確保黨史教育入心入腦,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堅持用好新興媒體與建好校園文化一體推進。高校要高度重視和積極搶占以互聯(lián)網為中心的新興媒體這塊陣地,開辟黨史教育第二課堂,充分利用論壇、微信、微博、短視頻、微電影和QQ群,做好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用好用足校園網站,開設黨史教育專欄,與大學生進行在線交流,及時回答大學生黨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關注輿論動態(tài),對互聯(lián)網上出現(xiàn)的所謂“揭秘”和“真相”,實質是抹黑和丑化黨史的觀點和言論,第一時間進行揭露批駁、正本清源,根除對大學生的反面影響。將黨史和黨史人物宣傳納入校園文化,充分利用校內網絡、刊物和講臺等載體,運用黨課競賽、知識競賽、讀書競賽和紅歌競賽等豐富多彩的形式,營造氛圍和聲勢。堅持知行合一,通過組建志愿者服務隊等形式,引導學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踐行黨的根本宗旨,在實踐中經受鍛煉和考驗。
4.堅持健全長效機制與建強師資隊伍一體推進。將“黨史育人”作為一個系統(tǒng)工程來抓,從制度機制上提供支撐和保障。健全完善責任保障機制,明確高校各級黨組織主體責任,牽頭抓負責“黨史育人”工作;落實教學部門、宣傳部門、群團組織、學生社團等“黨史育人”職責,把高校黨史教育資源充分整合起來、作用發(fā)揮出來。健全完善師資保障機制,加強黨史教師的引進、培養(yǎng)和培訓,著力推進黨史師資隊伍專業(yè)化建設;加強黨史教師的政治教育和紀律約束,不斷提高黨史教師的政治自覺和責任意識,正確認識黨史、解讀黨史,在黨史教學中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機制,設置專項科研、教學和培訓經費,保證黨史教學和科研等所需軟硬件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