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蘆之
周五的早上,鬧鐘響過兩次后,家住浙江的楊靜不情愿地睜開眼睛,打算賴在床上刷會兒微博再起床,就在這時,她的手機突然收到幾條連番“轟炸”短信,點開一看她嚇得立馬從床上坐了起來,困意全無。
原來這幾條都是交易提醒短信,顯示她所持有的一張借記卡在迪拜、美國等地接連發(fā)生取現及消費記錄?!半y道銀行卡丟了?”楊靜一下就慌了神,立馬找來錢包翻找起來,看到卡片平平安安地躺在那里后,更慌了。
“雖然在境外旅游時,曾通過自動提款機使用卡片消費,但此次消費時,我人在國內的家中,‘被消費’的借記卡也躺在自己的錢包里。那這些莫名其妙的消費記錄是怎么一回事?”
沒等楊靜回過神,她又收到一條短信,不同的是,這次是銀行發(fā)來的:“按照本銀行規(guī)定,攔截了您尾號3389銀行卡的一筆可疑交易支出……”隨后,銀行接連發(fā)出多條銀行卡交易異常提醒短信,但此時,卡內余額已從最初的30多萬元,變成了4000多元。
楊靜立即撥打銀行電話,要求掛失卡片,遺憾的是情急之下操作并未成功。當她再次撥打電話,終于成功辦理掛失后,卡內余額僅剩512元。
維權意識很強的楊靜,為證明“被消費”發(fā)生時自己的銀行卡并未丟失,她立即通過網銀向卡內存入一元錢。為了保險起見,她還拿著借記卡去銀行柜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