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家強
1912年3月5日,武昌起義幾個月后,南京臨時政府就頒布了一道命令,要求全國各地,在接到命令的20日內(nèi),都要把百姓的辮子剪去。
當時,山東的都督叫周自齊,他具體什么時間接到的命令不知道,但他起碼沒推諉,很快就派出人員,去全省各地落實剪辮子的命令。
6月底,都督府特派勸導員彭忠豪、周振聲,趕到了昌邑縣城。
兩位勸導員工作很積極,并且他們可能并不認為勸導起來有什么困難,被滿清權(quán)貴壓榨了近300年,現(xiàn)在有了翻身得解放的機會,怎么也算是歡天喜地的事吧。
7月1日(農(nóng)歷五月十七),昌邑縣城逢大集,兩位勸導員就在縣衙門前搭臺子,發(fā)表演講,勸導當?shù)厝思艮p子。說完之后,為表示率先垂范之意,兩個人讓警察當場把前清武官許殿魁和縣衙里幾位胥吏的鞭子剪掉。
當天下午,兩位勸導員又去城區(qū)議事會,再次指揮警察,當場把地方士紳梁懷思、魏桂五的鞭子剪掉。
武官、胥吏、士紳被帶頭了,其他原本就不愿拖辮子的人,也就紛紛主動將鞭子剪掉。
形勢一片大好。
大好形勢只維持了一晚上。第二天清晨七時,昌邑縣城城隍廟內(nèi)鐘聲敲響,梁懷思、許殿魁、魏桂五等人,糾集起衙門胥吏及其他人等200多人,攜帶大刀、土槍、鐵叉等武器,浩浩蕩蕩,沿街搜查剪辮子的人,搜出就地殺掉。
彭忠豪、周振聲逃跑,沒跑了,被殺。最終殺掉了多少人,事后并沒有準確統(tǒng)計,能夠確認的、有名有姓的死者是27個,受傷的人更多。在昌邑縣高等小學堂就學的14歲學童王鳳,被一塊肉一塊肉地碎刀子割死。
時間上推260多年,大清鐵騎橫掃江南之后,下了道命令,要求被統(tǒng)治地區(qū)的人民,在10日之內(nèi),必須把頭發(fā)剃去,梳一個小辮子掛在腦袋后,“留發(fā)不留頭,留頭不留發(fā)”。
命令一下,群情憤激,揚州、江陰、嘉定一帶的百姓,群起抗爭。血染中華史冊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就此上演。據(jù)記載,有上百萬人,犧牲在這場抗爭中。他們真的做到了為了不梳辮子,寧可不要腦袋。
260多年后,中國大地上,出現(xiàn)了為保留自己的辮子,就去砍人家的腦袋,最終自己的腦袋也與辮子一起掉下的事情。
——昌邑那些砍剪辮子人腦袋的人,迅即被抓,共有64人被處決。
我在30年前,便讀到過這件往事,當時覺得很搞笑,沒怎么在意。
后來在多種版本的辛亥革命史和民國類著作中讀到,其中部分著作有很深刻的剖析,漸漸有些自己的思考,卻沒有就此寫一篇文章的想法。
今天上午,與一位朋友討論起一些問題。譬如說,為什么叫不醒裝睡的人?他明明醒了,聽到了叫他的聲音,他為什么不起床?明明看到了也知道了某些事情,為什么就是不承認,反而要把他看到聽到的虛無化?
又想起這個剪辮子的往事。
一百多年前,昌邑街頭那些暴力反抗剪辮子的人,并不完全是烏合之眾,如士紳梁懷思、魏桂五,都是讀過書的人,平時也不見得多么罪大惡極,反而在地方上頗有佳名?!皳P州三日”“嘉定十屠”的往事,在晚清時被大肆宣傳,他們沒理由不知道。他們?yōu)槭裁催€要置先輩的鮮血于不顧,為保護頭上的那根辮子而大開殺戒?
因為這些人與揚州、嘉定的那些先輩不一樣。這些人的辮子是從記事起就拖在腦袋上的,他們從小接受的教導,就是拖這根辮子天經(jīng)地義。
剪辮子是一件小事,一剪刀下去,一秒鐘就可以完成。但剪辮子所代表的意義,則是他們所無法承受的。
這些士紳們的社會地位,胥吏們的日常收入,是由要求他們留辮子的大清朝廷帶給他們的。留辮子,是大清朝廷的特色,與朝廷緊密捆綁。如果有朝一日不留辮子了,也就標志著帶給他們社會地位和日常收入的那個權(quán)力消失了。那么,這些人已經(jīng)靠那個權(quán)力取得的地位收入,會不會發(fā)生變化?
在那個權(quán)力之下,他們通過長期的努力,已經(jīng)坐穩(wěn)了現(xiàn)在的位置。那個權(quán)力一旦破碎,他們還能找到新的主人依附嗎?他們沒有把握,不確定性讓他們恐懼。
對一輩子靠依附那個權(quán)力獲取利益、從沒有機會進行多角度對比的人來說,此時所感受的恐懼,會強烈到完全覆蓋他們的理智,最后產(chǎn)生瘋狂的舉動。
辛亥革命,在他們夠不著的層級,南京那個地方改天換日,他們最多私聊一會,不會有劇烈反應。而自家的辮子則是切切實實長在自家腦袋上,被下了剪刀,也就等于將他們獲取收益的依附靠山挖除。他們要保下的并不是辮子,而是辮子所代表的他們已經(jīng)坐穩(wěn)了的那個什么什么地位。
只要心中還有辮子在,這剪刀,就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