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旬邑馬欄歷經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三個重要歷史時期,時間跨度達18年之久。在偉大的革命斗爭中,以劉志丹、習仲勛、汪鋒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帶領關中分區(qū)軍民在長期革命斗爭實踐中孕育和形成了偉大的“馬欄精神”。“馬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源頭之一和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共咸陽市委關注下,“馬欄精神”經過了多次提煉總結,最終以毛澤東主席當年為關中分區(qū)兩位領導人的題詞為依據,集中簡練概括為“黨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為群眾謀福利”?!榜R欄精神”不僅充分反映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優(yōu)秀品質,而且集中體現了黨和政府、人民軍隊和關中分區(qū)軍民的革命精神和優(yōu)良作風,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紅色基因。
“馬欄精神”代代傳。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關中地區(qū)各個縣政府是國民黨反動派追擊的重點對象,由于沒有武裝力量保護,時有遭敵襲擊的風險,需要不停頓地轉移駐地。據當年曾經在中共新正(旬邑)縣委、縣政府工作過的張西岷先生回憶,敵情緊張時,一天要轉移幾處地點。轉移多在夜間,并且多是急行軍,上坡、下山、過河,累得喘不過氣來。近視眼和老弱干部還得別人拖著跑。到了小村莊,找不到房子,就只能住在民家院子或打麥場里。到了冬季或雪天,好幾個人背靠背坐在院子里,蓋著夾被,天再冷也不許架火,防止暴露目標。秘書科的干部還要在蠟燭下連夜辦公,向上級寫報告,向下級寫通知、批指示等。辦公用品很簡單:鉛筆、毛筆、復寫紙、蠟紙、刻蠟紙的鋼板、鋼筆和油滾子。敵人合圍時多在荒山上辦公,秘書科的干部不站崗放哨,就這一點來說,優(yōu)于其他部門人員。
1947年正月二十八,胡宗南以七八個旅的重兵向關中地區(qū)發(fā)動全面的、大規(guī)模的猛烈進攻。關中所屬各縣全部陷入戰(zhàn)火中。新正(旬邑)縣委、縣政府緊急部署,展開了全縣范圍的備戰(zhàn)活動:整訓民兵,配合軍隊堅守邊防,傳送情報,在各戰(zhàn)略要地埋設地雷;后山各據點建立倉庫,儲備小麥、黃米和面粉,在無人家的山莊安裝磨面磨子,設立鍋灶;開展群眾性的堅壁清野活動,將糧食以及生活物資和用具提前運光或埋藏,不給敵人留下任何生活物資;選擇好群眾撤退的路線和地點;縣委、縣政府在唐家山、四十畝臺設立了后方,文件檔案、大行李、老弱干部及家屬等提前送到后方,縣級干部輕裝化,配發(fā)了槍支,準備應戰(zhàn)。
國民黨反動派對馬欄地區(qū)進行地面火炮轟擊,天空飛機掃射轟炸,方圓五里之內,一片火海。關中地委指揮部隊掩護干部群眾主動撤退到山區(qū)堅持斗爭。正月二十九,敵人占領關中地區(qū)政治中心、地委所在地馬欄。三天后,敵人重兵進入東山和南山,開始搜山清剿。敵人沿用日本鬼子的手段,鐵壁合圍,一個不漏,占領山頭,封鎖溝口,用機槍、大炮對著梢林狂轟濫炸,炸得樹枝落在地上。敵人一邊炮轟,一邊又放火燒山,干部從陽山轉移到有積雪的陰山,餓了吃把糧袋里的干饃豆,渴了吃把雪,許多干部一天只能吃兩口干饃。胡宗南軍隊撤走后,馬欄地區(qū)的干部群眾開始走出深山。凡較大的路旁樹上都掛有被殺害的干部的頭顱,到處貼滿了戡亂布告和反動標語。昔日人歡馬叫的村莊,夜里寂靜得嚇死人,房屋成了一堆堆瓦礫,人煙稀少,餓狗亂跑,好似獸鋌亡群的古戰(zhàn)場。這是國民黨反動派對馬欄地區(qū)人民群眾的一次極其瘋狂的血洗和報復。
但是,英雄的馬欄人民群眾并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囂張氣焰所嚇倒。他們掩埋好親人的尸體,擦干身上的血跡,又斗志昂揚地、積極踴躍地參加到支援人民解放軍前線作戰(zhàn)的偉大斗爭之中,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馬欄精神”的新篇章。
1947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zhàn)軍南下關中。關中分區(qū)專員公署“萬萬火急”的通知連續(xù)發(fā)出:保證3萬多人的吃、住、帶(裝糧袋的糧食),不得貽誤!馬欄地區(qū)所在的新正(旬邑)縣提前總動員,以較充足的物資迎接部隊??h級干部組成十幾個工作組,加強各兵站工作。時任縣委宣傳部部長的張西岷帶人到較大的湫坡頭兵站,人民群眾紛紛行動起來,男女老少,加入磨面、碾米、做軍鞋、綁擔架、掏井、修泉、修路等支前活動中。湫坡頭兵站到第三天上午已收集面粉、小米、小麥10000多斤,軍鞋7000多雙,擔架100多副。當時老百姓一邊給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zhàn)軍送公糧,一邊哼著歌謠:“黃米飯,放金光。小米子,噴鼻香,肩挑毛驢馱,翻溝過山梁,快把公糧送前方。”
1948年正月下旬,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zhàn)軍包圍了宜川縣城胡宗南的一個旅。國民黨劉戡的29軍殺氣騰騰地急奔宜川解圍,至瓦子街被西北野戰(zhàn)軍的部隊包圍,運輸線被切斷,靠空投提供5個旅的食品和彈藥。而西北野戰(zhàn)軍的民眾支援大軍則從四面八方趕來運送軍糧、軍鞋,擔架隊整團、整營地開進部隊的陣地,運輸隊從彭德懷的總部流水線般地運送彈藥到各作戰(zhàn)部隊火線。三甲、北崖頭、恒安周咀三處的炮聲像悶雷一樣地直吼,煙塵土霧,天成黃色,縣政府的窗紙被槍炮聲震破。新正(旬邑)縣、區(qū)、鄉(xiāng)干部全部加入支前,男女老少,連小腳老太婆都動員去接替戰(zhàn)士身背的炮彈、布匹,耕牛全部馱了物資,車輛全部去馬家堡彭德懷總部拉運炸藥和汽油,這個場景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這就是人民的偉大力量!
1948年2月下旬的宜川(瓦子街)戰(zhàn)役是西北戰(zhàn)場的一次惡戰(zhàn)。西北野戰(zhàn)軍和國民黨整編29軍,雙方兵力都是5個旅,但敵方的武器大大優(yōu)于我軍。戰(zhàn)場艱險,全在深溝山林里戰(zhàn)斗,雙方指揮部的電話線多架在樹上。激戰(zhàn)四天四夜,戰(zhàn)場是越戰(zhàn)越兇險,戰(zhàn)士們展開殘酷的白刃戰(zhàn),雙方的傷亡都很嚴重。在千鈞一發(fā)之際,西北野戰(zhàn)軍偵察到劉戡的指揮部設在鳳凰山的一座小廟里。西北野戰(zhàn)軍指揮部即調358旅專破日本炮兵三角戰(zhàn)術的老炮兵,只轟了3發(fā)炮彈,就摧毀了劉戡的指揮部,劉戡被迫自殺。敵人失去總指揮,群龍無首,陣地亂作一團,士兵紛紛棄槍潰逃,我軍乘勝追擊。第五天傍晚結束戰(zhàn)斗,消滅國民黨整編29軍29000多人和被圍在宜川城的國民黨軍隊一個旅,共殲敵3萬余人。宜川(瓦子街)戰(zhàn)役從根本上改變了西北戰(zhàn)場的形勢。一個月后,駐守延安的胡宗南部隊不戰(zhàn)而逃,延安恢復了昔日的光彩。
因為在瓦子街戰(zhàn)役中后勤保障工作出色,新正(旬邑)縣支前群眾、干部120多人受到縣委、縣政府的獎勵。
馬欄地區(qū)人民群眾支援人民解放軍前線作戰(zhàn),主要的任務是組織擔架隊和運輸隊。擔架隊、運輸隊有長期和臨時兩種,長期支援前線作戰(zhàn)時間為半年,臨時為3個月以下。擔架隊、運輸隊按軍事建制為營、連、排,每副擔架5個人,運輸隊一人一頭牲口,誰家人牽誰家牲口,擔架運輸隊均派縣、區(qū)、鄉(xiāng)干部帶領。長期隊員年齡均在35歲以下,臨時隊員45歲以下。解放戰(zhàn)爭初期,擔架、運輸的服務基本按規(guī)定時間輪換。1948年戰(zhàn)爭規(guī)模越來越大,多在敵區(qū)作戰(zhàn),需要的擔架、運輸服務也越多,年齡和支前時間突破了原來的規(guī)定,長期隊員年齡擴大到40歲,臨時隊員擴大到50歲。長期隊員無人替換,就常年隨軍和部隊一起發(fā)軍裝,配發(fā)武器,偶然也參加作戰(zhàn)。陜西耀縣城起初攻不下來,城東南角就是擔架隊后來攻下來的。湫坡頭區(qū)擔架隊員好多人是青海解放后才回到家鄉(xiāng)的。
馬欄民兵營有200多人,多系神槍手,他們配有機槍,主要任務是保衛(wèi)地方治安、擾亂敵人、埋地雷、掩護群眾撤退和配合正規(guī)部隊作戰(zhàn)。1947年在柳林子阻擊敵人一個團時間長達一個月。哪里吃緊,哪里就有馬欄民兵參戰(zhàn)。其中趙德榮武工隊的事跡名震遐邇。這個武工隊成立于1943年,由7人組成,趙德榮任隊長。他是電影《紅河激浪》主角人物的原型。武工隊的7名成員,個個都是孤膽英雄。他們長期活動在外線,有時出沒于敵人縱深區(qū)域。主要任務是偵察敵情,捉拿國民黨特務,打擊頑固反共的鄉(xiāng)鎮(zhèn)長和保長,消滅小股敵人,迷惑敵人。國民黨職田鎮(zhèn)鎮(zhèn)長文某帶偽民團擾亂邊區(qū),武工隊追蹤偵察,將其捕獲,1947年5月其被新正(旬邑)縣政府判處槍決。
1947年8月,關中軍區(qū)司令部命令趙德榮武工隊查清胡宗南123旅團以上軍官名單。他們分成三個小組,深入彬縣、淳化、旬邑,潛入敵人內部當挑夫、干苦工?;顒訒r間長達七八天,基本弄清了敵軍官代號和名字。新正(旬邑)縣職田鎮(zhèn)以南的萬壽咀是我外線工作人員的主要交通線,敵人察覺后,即在該處設立一哨所,筑一高大的哨樓,駐一美械班的正規(guī)部隊,對我外線人員造成障礙。新正(旬邑)縣委命令武工隊拔掉萬壽咀的釘子,打通交通線。他們接受任務后,以半個月時間偵察了敵人的內部情況、裝備及哨樓周圍地形。一天半夜,他們每人背一塊長木板,從一里以外爬行到哨樓外壕邊,以閃電般的速度輕聲架好通過外壕的木板,輕步摸上哨樓。隊員高五一手捏住敵哨兵的咽喉將其扼死,查哨的敵班長又迎上高五,高五把未拉火線的手榴彈打進敵人的腦殼。7人全部擁進敵人的臥室,7把手電對著正在酣睡的敵兵。趙德榮搶持敵人的輕機槍,朝著敵人炕上的墻壁掃射,敵兵全跪倒在炕上喊饒命,屋里11個敵兵全部做了俘虜。第二天下午,趙德榮武工隊全部穿著敵人的黃軍裝,押著俘虜兵穿越人群進入縣政府大院。關中軍區(qū)司令部專門派人來新正(旬邑)開了干部、群眾大會,表揚了趙德榮武工隊奇襲萬壽咀敵軍美械班的功績。
張西岷先生說:“要說苦,婦女在解放戰(zhàn)爭中是最苦的人。當兵的、支前的、當民兵的凈是男人,農村的常住人口多是婦女,個別村子不是軍屬就是烈屬。婦女擔負起做軍鞋、碾米磨面,提供軍糧的任務,還要種田收莊稼及家務勞動。白天下地種田、碾米磨面,晚上做軍鞋、軍襪,任務繁重,還要保時間、保質量,一次接一次地完成下達的任務。在暗淡的油燈下熬多半夜,休息很短的時間,又接上第二天的例行任務。解放戰(zhàn)爭中婦女確實是半邊天,她們的功績不可磨滅?!?/p>
(選自作者散文集《我從老區(qū)旬邑來》
百花文藝出版社202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