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戰(zhàn)略發(fā)展部 山西 045000)
新元礦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境內,隸屬于華陽新材料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礦井工業(yè)場地位于壽陽縣城西北約5km處。新元礦為生產礦井,2007年建成投產,井田東西走向長15.6km,南北傾斜寬9.6km,面積136.7699km2,批準開采深度標高為1200m~50m。新元礦為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山西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2020年9月頒發(fā)編號為(晉)MK安許證字[2020]GA098Y3B2安全生產許可證,核定能力為270萬噸/年。該礦地層總體上呈近東西走向、向南傾斜的單斜構造,煤層傾角一般為3°~6°。該礦3、6、8、9、15、15下號煤層為可采煤層,其中3號煤層平均厚度為2.58m,9號煤層平均厚度為2.03m。3、9號煤層均為突出煤層,現開采冀家垴分區(qū)3號煤層。該礦9號煤大部可采,賦存較穩(wěn)定,為了從根本上治理瓦斯,將9號煤層作為保護層開采,同時可解放3號和15號煤層瓦斯,故礦方擬開發(fā)9號煤層。
礦井現有4個工業(yè)場地,即草溝主工業(yè)場地、冀家垴風井工業(yè)場地、韓莊風井工業(yè)場地、陳家溝風井工業(yè)場地。
礦井采用斜井開拓方式,全井田現有8個井筒,分別為主斜井、副斜井、中央進風、回風立井(冀家垴)、韓莊進、回風立井、陳家溝進、回風立井。
①主斜井:落底于3號煤層,凈寬4.8m,裝備1400mm寬鋼繩芯膠帶輸送機和檢修軌,擔負全礦井煤炭提升任務,兼作進風井和安全出口。
②副斜井:已落底于+630m水平,凈寬5.0m,采用無軌膠輪車運輸,擔負礦井人員、設備、材料等輔助運輸任務,兼作進風井和安全出口。
③中央進風立井:已落底于+630m水平,直徑7.0m,裝備一對1.5t礦車單層單車寬、窄罐籠各一個和梯子間,主要擔負礦井冀家垴分區(qū)(初期)進風任務,兼作排矸井和安全出口。
④中央回風立井:已落底于+630m水平,直徑7.0m,裝備兩趟瓦斯抽采管路,擔負礦井冀家垴分區(qū)(初期)回風及初期瓦斯抽采任務。
9號煤層開拓方式維持礦井現有斜井開拓方式不變,利用現有的工業(yè)場地、井筒,礦井條帶、分區(qū)劃分不變。
①主運輸系統。由于新元礦主斜井落底于3號煤層后向西布置集中膠帶大巷,集中膠帶大巷落底于9號煤下方7m的巖層中,其方向為東西方向布置,與輔助水平大巷平行。主斜井與9號煤的連接方式有如下兩個方案:
方案一:利用上倉巷形成的9號煤煤倉(煤倉垂深34m),將現有主斜井井底平段與9號煤主運輸大巷連接,形成9號煤主運輸系統。
方案二:將主斜井延伸,利用主斜井煤倉將9號煤層運輸大巷連接,形成9號煤層主運輸系統。
設計選擇方案一,主要理由如下:方案二較方案一工程量大,方案二延伸主斜井工程,影響礦井3號煤層的正常生產。
②輔助運輸系統。在中央進風立井井底北車場,按6°下坡向西至9號煤層頂板7m后,與9號煤層運輸大巷連接,形成9號煤層輔助運輸系統。水平標高為+590m。
③進回風系統。中央進風立井落底于3號煤層下方22m的巖層中,在3號煤層布置有南北兩個馬頭門,為減小3號煤北車場及9號煤輔運暗斜井風速,在冀家垴井底的9號煤輔運大巷布置9號煤進風大巷與中央進風立井井底貫通,形成9號煤的主進風系統。
中央回風立井落底于3號煤馬頭門下方12m巖層中,9號煤南北回風大巷通過暗斜井與中央回風立井井底相連,形成9號煤層回風系統。
④瓦斯抽采系統。9號煤南回風大巷通過布置瓦斯管斜巷與3號煤南總回風巷連接,形成瓦斯抽采管路系統。
①9號煤輔助水平開拓布置的原則。為減少大巷煤柱的留設寬度,9號煤輔助水平開拓大巷總體上與+630m水平大巷重疊布置。
②9號煤大巷層位。9號煤為突出煤層,大巷應布置在巖層中,直接底泥巖比較破碎,大巷布置在煤的下方巖層中支護難度大,故將9號煤大巷布置在9號煤頂板上方約7m處。
③大巷布置方案。根據井田9號煤開采起保護層作用及可采區(qū)域、不搬遷村莊保護煤柱、高灰區(qū)范圍、3號煤層開采情況等因素,維持礦井條帶劃分不變。9號煤可采范圍主要集中在井田北部和中部,根據礦井總的開拓部署,9號煤開拓大巷總體上與+630m水平開拓大巷重疊布置,將井田9號煤沿傾斜方向由北向南劃分為北、中兩個條帶,即將緯線X=4194600以北部區(qū)域劃分為北條帶,緯線X=4194600以南區(qū)域劃分為中條帶。
在條帶劃分的基礎上,按照風井服務范圍劃分為3個分區(qū),分別為冀家垴分區(qū)、陳家溝分區(qū)、韓莊分區(qū)。冀家垴分區(qū)負擔北條帶東部及中條帶東北部范圍,劃分為一、三采區(qū),一采區(qū)南北方向雙翼開采,回采工作面推進長度為1200-2100m;三采區(qū)為由東向西單翼開采,回采工作面推進長度為900-2900m。陳家溝分區(qū)負擔北條帶西部范圍,回采工作面推進方向方案比較確定,劃分為二采區(qū)。韓莊分區(qū)負擔中條帶東南部、南部、西部范圍,劃分為四采區(qū)、五采區(qū)。四采區(qū)北部、西部以3號煤采空區(qū)邊界為界,東南部以0.8m線為界。四采區(qū)東西方向雙翼開采,回采工作面推進長度為1200-2900m。五采區(qū)西部以3號煤于家莊分區(qū)大巷保護煤柱線為界,北部以太舊高速公路保護煤柱線為界,東部以3號煤采空區(qū)邊界為界,南部以0.8m線為界。五采區(qū)南北方向雙翼開采,回采工作面推進長度為1200-1900m。
根據礦井現有的開拓方式,確定9號煤采用暗斜井的開拓方式,在3煤底板下方巖層中布置9號煤膠帶暗斜井,傾角15°,斜長136m,裝備鋼繩芯膠帶輸送機擔負9號煤煤炭提升任務,落底至9號煤頂板上方7m后布置膠帶運輸大巷,擔任9號煤北條帶主運輸任務;自集中膠帶大巷從2號井底煤倉機尾向西延伸后布置9號煤煤倉,通過聯絡巷與清撒巷道勾通。
在+630m水平中央進風立井北進風石門、集中輔助運輸大巷和西總回風大巷之間施工材料暗斜井,傾角6°,斜長368m,落底于9號煤層頂板上方7m后向西布置9號煤輔助運輸大巷,運輸方式仍采用無軌膠輪車運輸,擔負9號煤輔助運輸任務,兼作進風。
利用中央進風立井井底水窩,井壁東側布置一個9號煤進風暗斜井,暗斜井傾角25°,斜長約62m,落底于9號煤層頂板上方7m后沿煤層布置9號煤進風大巷、9號煤主變電所、主排水泵房、主水倉。
利用中央回風立井井底水窩,井壁布置一對9號煤馬頭門和9號煤南、北回風暗斜井,北回風暗斜井傾角15°,斜長約51.7m,落底于9號煤層上方7m后沿9號煤層布置9號煤北回風大巷;南回風暗斜井傾角18°,斜長約93.8m,落底于9號煤層上方7m后沿9號煤層布置9號煤南回風大巷;擔負9號煤北條帶回風任務。
9號煤沿走向在每個條帶共布置一組大巷,兩組大巷之間采用9號煤集中膠帶下山、集中輔運下山、集中西回風下山連接。大巷均布置在9號煤層上方約7m處。
中條帶大巷通過9號煤集中輔運大巷與9號煤材料暗斜井連接,形成輔助運輸系統。
中條帶大巷通過進風斜巷和回風、瓦斯管斜巷與3號煤中條帶輔助運輸大巷和回風大巷相連,形成進、回風系統。
按照擬定的大巷開拓布置對9號煤井田北部的北條帶陳家溝分區(qū)提出走向長壁與傾斜長壁兩種布置方案。
方案一:對9號煤陳家溝分區(qū)采用傾斜長壁布置方式
9號煤北條帶大巷布置與上方+630m水平3號煤大巷重疊、間距30m平行布置至井田邊界(風井東側布置四條大巷,風井西側布置三條大巷),風井東側布置9號煤北條帶輔助運輸大巷、9號煤北條帶膠帶大巷及9號煤北條帶南、北回風大巷,風井西側布置9號煤北條帶輔助運輸大巷、9號煤北條帶膠帶大巷及9號煤北條帶北回風大巷。開拓大巷即采區(qū)巷道,傾斜長壁布置回采工作面,9號煤陳家溝分區(qū)二采區(qū)回采工作面為傾斜方向單翼開采。
方案二:對9號煤陳家溝分區(qū)采用走向長壁布置方式
陳家溝分區(qū)北部可采范圍走向約4.12km,以陳家溝風井為界,布置一組采區(qū)上山巷道,東西方向雙翼開采,回采工作面推進長度為1900m,走向長壁布置回采工作面。
方案比較:
①方案一優(yōu)缺點
優(yōu)點:A.本方案9號煤北條帶直接利用大巷南北傾斜方向布置回采工作面,該布置方式生產系統簡單、生產環(huán)節(jié)少,與方案二相比可減少一部主運輸設備,相應地設備投資低、運營費用低。B.巷道工程量少。
缺點:A.9號煤北條帶北部采區(qū)回采工作面為俯采,北高南低,傾角4~6°,工作面容易積水。B.工作面均為單翼布置,不利用工作面的接替。
②方案二優(yōu)缺點
優(yōu)點:A.由于西部井田9號煤層基本屬于東西走向、南北傾向,本方案對井田西北回采工作面沿9號煤層走向布置,對綜采工作面的開采有利。B.9號煤陳家溝分區(qū)二采區(qū)、三采區(qū)為雙翼布置,雙翼跳采,有利于工作面接替。
缺點:A.本方案生產環(huán)節(jié)多、生產系統相對復雜,與方案一相比多一部主運輸設備,相應生產設備投資高、運營費用高,管理難度大。B.巷道工程量大。通過綜合分析比較,推薦采用方案一,即對9號煤陳家溝分區(qū)采用傾斜長壁布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