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倩 李慧英
( 天津市天津醫(yī)院 , 天津 300211 )
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見的兒童肘部骨折,約占全部肘關節(jié)損傷的50%-70%。經(jīng)皮克氏針固定是國際上常用的治療手段,術后給以輕度屈肘位石膏固定[1]。克氏針固定術后為了預防針眼感染的發(fā)生,臨床上主要應用碘伏棉球消毒外露克氏針,及周圍皮膚再用碘伏棉球包裹纏繞克氏針后,使用無菌紗布覆蓋。患兒出現(xiàn)針眼愈合不良現(xiàn)象,分泌物過多粘連敷料,皮膚紅疹,進而影響患兒后續(xù)治療,增加換藥次數(shù),換藥過程造成患兒恐懼心理,對后期康復不利。殺菌紗布主要成分溶菌酶、溶葡萄球菌酶,為傷口創(chuàng)造濕性的愈合環(huán)境,同時抑制細菌在紗布上的定植。探討使用殺菌紗布換藥對術后針眼愈合效果及護理,以促進患兒良好康復。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8年9月在我院骨兒科門診就診換藥的肱骨髁上骨折克氏針固定術后患兒 10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患兒均經(jīng)過X線攝片確診為肱骨髁上骨折且經(jīng)過肱骨髁上骨折閉合復位穿針手術;患兒3歲<年齡<12歲;患兒既往無皮膚病史,碘伏過敏;患兒克氏針周邊皮膚完整。排除標準:合并重要臟器器官疾??;伴有傳染病及嚴重并發(fā)癥如嚴重營養(yǎng)不良;無痛癥。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平均每組50例?;純耗挲g為3-10歲,平均年齡(6.28±0.62)歲。對照組中男性患兒31例,女性患兒19例,其中左肱骨髁上骨折患兒33例,右肱骨髁上骨折患兒17例。觀察組中男性患兒32例,女性患兒18例,其中左肱骨髁上骨折患兒27例,右肱骨髁上骨折患兒23例。見表1。2組患兒資料差異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2 方法:(1)換藥方法。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對照組患兒常規(guī)使用碘伏棉球進行換藥。對患兒評估后,用碘伏棉球消毒外露克氏針及周圍皮膚后,再用碘伏棉球纏繞克氏針后無菌紗布覆蓋,彈力繃帶包裹患側(cè)。換藥頻率遵醫(yī)囑為3次/w。觀察組患兒采用0.9%氯化鈉溶液消毒外露克氏針及周圍皮膚,再使用殺菌紗布纏繞克氏針后無菌紗布覆蓋,彈力繃帶包裹患側(cè)。換藥頻率為3次/w。(2)護理方法。①換藥后觀察:換藥后采取石膏托固定,彈力繃帶纏繞石膏時動作應避免粗暴,維持有效位置固定,固定后應注意觀察末梢活動并觀察患兒表現(xiàn),避免因石膏過緊引發(fā)不適。②健康宣教:三角巾懸吊 患兒站立活動時,三角巾懸吊患肢于胸前,平躺臥位時患肢抬高高于心臟,避免發(fā)生腫脹。③功能鍛煉:囑患兒回家后進行手指的屈伸練習,拇指的對掌、外展練習。每個動作盡量到位,20次為1組,每天5-6組。以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輕腫脹。④定期復查:囑患兒家屬遵醫(yī)囑來院復查換藥,并告知其重要性,觀察傷口,做好傷口疼痛評估及記錄。⑤心理護理:患兒年齡較小,依從性較差,換藥時易產(chǎn)生恐懼抵觸心理,給以播放患兒喜歡的動畫片,音樂分散其注意力,并與家屬一起,耐心安撫患兒,切勿心急訓斥患兒[3]。(3)評估方法。記錄2組患兒的傷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創(chuàng)面感染紅腫 皮膚紅腫及患兒換藥時的疼痛評估。由于患兒年齡小,性格差異等因素,不能準確的通過訴說方式來表達疼痛,可能夸大對疼痛的感受。FLACC評分表能客觀準確地評估患兒的疼痛程度[2]。用0-10分計分,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不適,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
4 結(jié)果
4.1 2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對照組50名患兒共換藥580例次,發(fā)生不良反應262例次,約占45.17%。其中創(chuàng)面感染紅腫170例,皮膚紅腫92例。觀察組50名患兒共患藥574例次,發(fā)生不良反應81例次,約占14.11%,其中創(chuàng)面感紅腫63例,皮膚紅腫18例。見表2。
表2 2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n,%)
4.2 2組患兒換藥時疼痛程度比較:對照組50名患兒共換藥580例次,患兒無痛表現(xiàn)為162例,患兒輕度不適表現(xiàn)為358例,患兒中度疼痛表現(xiàn)為50例,患兒重度疼痛表現(xiàn)為10例。觀察組患兒共換藥574例,其中患兒無痛表現(xiàn)為446例,患兒輕度不適為96例,患兒中度疼痛為32例,患兒重度疼痛為0例,見表3。
表3 2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
5 結(jié)論: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殺菌紗布對于預防兒童肱骨髁上骨折術后克氏針創(chuàng)面紅腫,感染效果顯著,由于患兒皮膚嬌嫩,0.9%氯化鈉溶液相較于碘伏溶液對皮膚的損傷幾乎為零。使用殺菌紗布換藥的患兒的疼痛感明顯低于使用碘伏換藥的患兒。每次換藥時,護理人員動作應輕柔,幼兒依從性差不配合,給臨床工作帶來了挑戰(zhàn),應多了解患兒的心理特點,通過觀察評估及時與醫(yī)生進行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