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亞斌
( 內(nèi)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臨江病區(qū)康復科 , 四川 內(nèi)江 401000 )
面癱Hunt 綜合征具有面癱、耳部疼痛或伴有耳部皰疹這3大癥狀[1]。其病情發(fā)展快,預后差,且疼痛難忍[2]。大概有1成-2成的患者會演化成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此并發(fā)癥難以治療,表現(xiàn)為持續(xù)性燒灼樣疼痛,外界輕微刺激都可能使疼痛加劇[3]。嚴重的持續(xù)性疼痛可能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甚至造成病人不堪其擾而自殺。若在耳部帶狀皰疹急性發(fā)作時對疼痛給予積極的對癥治療,能減少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的發(fā)生率[4]。西醫(yī)主要以營養(yǎng)神經(jīng)、抗病毒和大劑量糖皮質(zhì)激素等對癥治療辦法來減輕或緩解急性期的耳部疼痛,療效不理想[5]。此病我科主要針灸治療為主,現(xiàn)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2019年9月-2020年6月我科收治的40例Hunt 綜合征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齡16-68歲,其中16-20歲5例,21-30歲8例,31-40歲7例,41-50歲9例,51-60歲4例,61-70歲7例;病程為3-14天,平均(3.98±0.55)天;均為單側(cè)發(fā)病,其中左側(cè)23例,右側(cè)17例。按照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0例,其中觀察組男16例,女4例;年齡19-68歲,其中16-20歲3例,21-30歲3例,31-40歲4例,41-50歲5例,51-60歲1例,61-70歲4例;病程為5-14天,平均(3.87±0.68)天。對照組男13例,女7例;年齡16-65歲,其中16-20歲2例,21-30歲5例,31-40歲3例,41-50歲4例,51-60歲3例,61-70歲3例;病程為3-12天,平均(4.13±0.48)天。2組性別、年齡、病情、病程及一般體征等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療方法:(1)對照組阿昔洛韋(0.2g/片)每次4片,每天5次;維生素B1(10mg/片)每次2片,每天3次;甲鈷胺片(0.5mg/片)每次2片,每天3次;干擾素注射液(100萬U/1mL)每次100萬U肌注,每天1次。連續(xù)治療20天。(2)觀察組:針刺翳風、完骨、風池、耳門、下關及合谷等穴位,進針0.8寸左右,提插捻轉(zhuǎn)瀉法,每5分鐘行針1次,共治療30分鐘;患側(cè)翳風穴三棱針點刺出血后留罐放血,出血量不超過4 mL,留罐時間不多于5分鐘。2組均行TDP治療及面癱的常規(guī)護理,每天按照上述方法施行 1 次,治療20 天后評價療效。
3 觀察指標:(1)療效判定標準。痊愈:疼痛或帶狀皰疹完全消失皮損恢復,臨床體征、癥狀完全消失,沒有后遺癥;顯效:患者耳后疼痛及帶狀皰疹大部分消失,皮膚損傷恢復超過80%,疼痛顯著減??;有效:患者耳后疼痛癥狀及帶帶狀皰疹小部分消失皮膚損傷恢復超過30%,疼痛減??;無效:皮膚損傷恢復低于30%,或基本無改善,患處有明顯神經(jīng)痛,面癱耳后疼痛及帶狀皰疹部分不消失[6]。(2)簡化疼痛問卷。包括PRI、VAS和PPI。PRI由15個疼痛描述信息組成,得分越高,疼痛越重。VAS標有從0-10的數(shù)字,數(shù)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強。PPI從0-5依次使用無痛、輕度、不適、痛苦、恐懼和劇痛6個詞語來描述疼痛[7]:在紙上面劃1條10cm 的橫線,橫線的一端為0,表示無痛;另一端為10,表示劇痛;中間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讓患者根據(jù)自我感覺在橫線上劃一記號,表示疼痛的程度。疼痛緩解程度=[(首次治療前 VAS 評分-末次治療后 VAS 評分)/首次治療前 VAS 評分]×100%,0 指完全沒有緩解,100%代表完全緩解。 疼痛開始緩解時間:從第1次開始治療到疼痛穩(wěn)定減輕30%以上所需的時間。
5 結(jié)果
5.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分級指數(shù)(PRI)總分、目測類比定級法計分(VAS)及現(xiàn)有疼痛強度(PPI)的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的PRI、VAS和PPI分別為(7.70±2.35)分、(2.19±1.54)分及(1.47±0.36)分,較治療前(24.12±9.95)分、(7.92±2.75)分及(3.54±0.70)分相比明顯降低(P<0.05);治療后對照組的PRI、VAS和PPI分別為(9.81±3.32)分、(3.24±1.50)分及(1.75±0.40)分,較治療前(23.13±10.63)分、(7.86±3.32)分及(3.39±0.67)分相比明顯降低(P<0.05);且觀察組的PRI、VAS和PPI均較對照組PRI、VAS和PPI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PRI、VAS、PPI的比較分)
5.2 2組患者平均耳部疼痛開始緩解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疼痛緩解程度及疼痛癥狀消失所需時間的比較:治療后觀察組平均耳部疼痛開始緩解時間及疼痛持續(xù)時間分別為(5.21±2.65)天及(6.62±3.10)天,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的(6.78±1.67)天及(9.18±4.56)天(P<0.05);觀察組治療10天后平均疼痛緩解程度為83.65%±11.03%,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相應的75.21%±10.17%(P<0.05);治療后觀察組平均疼痛癥狀消失所需時間為(9.15± 2.10)天,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相應的(10.96± 2.21)天(P<0.05),見表2。
5.3 2組患者總臨床療效比較:治療后觀察組痊愈12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對照組痊愈5例,顯效8例,有效4例,無效3例。2組患者治療后的總臨床療效經(jīng)秩和檢驗,得u=2.1996,P=0.0278<0.05,觀察組總臨床療效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總臨床療效比較
5.4 2組患者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的比較:觀察組2 例病人有惡心癥狀,1 例患者頭暈及3 例胃腸反應;對照組4 例患者頭暈、5 例惡心及2 例胃腸反應。2組患者的不良反應對癥處理后癥狀均消失,均未影響治療效果。
耳部帶狀皰疹在中醫(yī)稱作喔瘡,病變一般僅累及一側(cè),多見于青年、老年患者,每萬人中有2例發(fā)病。此病1年4季皆可發(fā)病,尤其好發(fā)于春秋兩季。發(fā)病急,病程較長,常難于治愈[8]。急性期伴有的耳后疼痛常使患者痛苦不堪,且治療病程慢長,易致后遺癥。伴有耳后疼痛的面癱患者疼痛劇烈,病情嚴重,預后極差。故治療關鍵在于減輕甚至消除其耳后疼痛。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是引發(fā)耳部帶狀皰疹的主要病理基礎[9],西醫(yī)往往注射干擾素、口服阿昔洛韋等抗病毒藥物,并配合甲鈷胺片及維生素 B1等營養(yǎng)神經(jīng)藥物來處理,能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易致頭痛暈眩、關節(jié)疼痛等副作用,且后遺神經(jīng)痛發(fā)生率居高不下??共《疚锇⑽袈屙f減輕并阻斷帶狀皰疹病毒對受累神經(jīng)支及鄰近組織的破壞,控制并減輕急性期疼痛癥狀,降低后遺神經(jīng)痛的發(fā)生率,但可能出現(xiàn)頭痛暈眩、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及關節(jié)疼痛等不良反應[9]。且在皮損完全消退后仍有16%的皰疹病毒感染者遺留下嚴重的神經(jīng)痛,而患者中軀干部的帶狀皰疹遺留后遺神經(jīng)痛的概率達51%[10]。
帶狀皰疹所致耳部疼痛病機是飲食失調(diào)、情志不和致肝絡失和,濕郁氣滯,日久而化火,火毒濕熱蘊結(jié)經(jīng)絡和肌膚,疹朝外透發(fā)。病邪阻滯經(jīng)絡,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通,不通則痛,故出現(xiàn)疼痛[9]。因而中醫(yī)學治療帶狀皰疹所致耳部疼痛的方法是解毒涼血、化濕清熱、止痛通絡[10]。根據(jù)面癱急性期耳后疼痛多因外邪襲絡,邪毒內(nèi)結(jié)的證型特點,采用施灸配合刺絡翳風穴拔罐以袪風解毒,通絡止痛。翳風具有通竅聰耳、散內(nèi)泄熱之功,配下關、合谷,增添消腫活絡之效;完骨具有清熱、寧神、祛風之功,且能疏導水液,配風池、耳門穴能化濕清熱、涼血解毒。諸穴合用,起到濕清熱、涼血解毒、通絡止痛之功。
本文觀察組的疼痛開始緩解時間、疼痛持續(xù)時間及疼痛癥狀消失所需時間都顯著早于和短于對照組;PRI、VAS和PPI 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觀察組總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均說明針灸運用于面癱急性期的耳后疼痛止痛,可規(guī)避西醫(yī)激素及止痛帶來的副作用和禁忌證,治療安全,療效快速明顯,全面兼顧了 Hunt 綜合征的癥狀多樣化、病理變化的復雜性及各期不同特點,提高了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