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
《覺醒年代》將文獻中“熟悉的陌生人”有血有肉地搬上熒屏,講述他們青年時為理想而求索抗爭,這是引發(fā)共鳴的關鍵。
彈幕瘋狂催更,粉絲熱烈討論,首播結束即被觀眾強烈要求復播……這不是流量偶像劇的待遇,而是黨史題材獻禮劇《覺醒年代》播出時的盛況。
讓人意外的是,視頻網站數據分析中,“Z世代”(泛指“95后”“00后”)成為主要觀劇和互動群體。他們中間,熱淚盈眶者有之,連夜重讀《狂人日記》者有之,寫下萬千感言者有之,為“覺醒愛好者”補充歷史知識者有之,帶動《覺醒年代》“破圈”。
一部主旋律獻禮劇,何以讓年輕人欲罷不能?答案或許有很多,但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它不是板起面孔講歷史,而是用軟化的敘事,將那些我們熟悉的歷史知識點,以一種精巧的結構,更生動、更立體、更有溫度地呈現出來,讓我們在一個個鮮活、飽滿、有人味兒的歷史人物中,體味覺醒年代的百態(tài)人生,回溯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
“它讓課本中的歷史活了起來”,對于那些尚在捧讀歷史課本或者剛剛走出校園的年輕觀眾來說,他們早已熟知這段歷史的骨架,但卻可能沒機會看看歷史的血肉。所以,當《覺醒年代》將這段歷史投射于熒屏之上,當一個個“熟悉的陌生人”從文獻中栩栩走來,當一件件標注歷史進程的事件“高燃”來襲,那些或詩意、或悲憤、或震撼、或感人的瞬間,讓歷史的細節(jié)被補全、被還原,讓歷史就這樣有血有肉地抵達了年輕人的心里。
1915年到1921年,是一段風云激蕩的歷史,也是一個人文薈萃的年代。一批名冠中華的文化大師,一群理想飛揚的熱血青年,共同演繹出一段充滿激情、燃燒理想的澎湃歲月。滂沱大雨中,毛澤東捧著《新青年》穿行于長沙老街,目之所及,盡是“遍地哀鴻滿城血”,心中所思,“無非一念救蒼生”;北京紹興會館里,被“人血饅頭”事件深深刺痛的周樹人,以筆作刀寫下《狂人日記》,泣淚署名魯迅,發(fā)出鐵屋里的第一聲吶喊;在蒼茫河灘上,眼見民不聊生、餓殍滿地,陳獨秀與李大釗堅定建黨信念,在抑制不住的悲痛中立誓“為了民族再造復興”奮斗終身……這些讓我們看到風云際會、時代潮流,更看到洪流之下的血肉之軀。他們上下求索、奔走前路,閃耀的赤子心,即便相隔百年,依然能激起當代年輕人心中的熱血。
《覺醒年代》“出圈”,還在于本身講述的就是一群青年人為理想而求索抗爭的故事,這也是該劇穿越時空引發(fā)共鳴的關鍵。百年前的“新青年”,都是當時的“90后”“00后”,但他們的世界里沒有歡歌,日益加劇的民族苦難,讓他們沖決網羅、挺立潮頭,用青春、熱血和奮斗,扛起救亡圖存重任。劇中,聽聞巴黎和會外交失敗,愛國青年郭心剛一夜白頭,拖著病體參加五四游行示威,最終油盡燈枯;陳獨秀的兒子陳延年、陳喬年,志存高遠、才華橫溢,但為了追求真理、拯救中國,不惜慷慨赴死、從容就義……同齡人的抉擇與擔當,成為點燃情感的爆點,在今天青年人心中激蕩回響。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睆陌倌昵叭×x成仁的時代先鋒,到今天在各領域嶄露頭角的青年一代,青年人的理想、激情與擔當,傳承不息。以史為鏡、以炬取光,那段彌漫著青春與血色的崢嶸歲月,必將激勵起更積極、更有生氣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