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姍姍,葉人源,何 鳳
(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陽 550081)
石板灘水庫位于龍里縣北部洗馬鎮(zhèn)石板灘村,水庫所在河流哪磅河為清水河上段落北河二級支流。石板灘水庫正常蓄水位1 337.00 m,相應庫容為318萬m3;校核洪水位1 337.30 m,相應庫容355萬m3;水庫擋水建筑物為單曲砌石拱壩,最大壩高32.0 m,壩頂弧長268.8 m,壩頂寬2.9 m,壩頂高程1 339.00 m;壩頂設溢洪道,溢流堰頂高程為1 337.00 m。
水庫及附近區(qū)域碳酸鹽巖廣布,夾少量碎屑巖。其中強巖溶層組主要為P1m、P1q和C2hn中厚至厚層塊狀灰?guī)r地層,分布于庫尾正常蓄水位以上及壩址下游,遠離庫盆,溶蝕強烈,洼地眾多,含水豐富。地下水主要以巖溶水和基巖裂隙水賦存,并以溶洞泉形式排出地表,在庫尾上游百花樹一帶發(fā)育Ks1、Ks2 2個巖溶大泉,枯流為50~150 L/s,是水庫主要基流補給源。水庫接納壩址以上流域來水及柏花樹洞泉水,水庫控制集水面積為9.5 km2(其中地表明流面積4.9 km2,屬本流域巖溶、洼地,經地下調蓄后進入河道1.0 km2;另外有外流域巖溶、洼地經地下調蓄后以泉水形式進入河道3.6 km2),主河道長度3.825 km,平均坡降39.67‰,流域形狀系數0.335。
表1 設計流域不同頻率最大24 h、1h設計暴雨成果表 /mm
根據壩上水位雨量遙測站記錄顯示,在2017年6月29,該水庫發(fā)生1次大洪水。當日16時18時,水庫水位超過堰頂高程(1 337.00 m),但未超過壩頂高程(1 338.00 m);根據當地45歲男子李波描述,歷史上1998年有次大洪水,水庫水位與2017年洪水相比稍大,水位略高,但是未超過防浪墻高程(1 338.70 m)。
2017年洪水水位超過堰頂高程0.68 m,水位達到1 337.68 m??紤]到被調查人對1998年前的洪水難記憶清楚,可靠歷史洪水最遠考證期僅能定在1998年。根據被調查人年齡,本次歷史洪水頻率以暴雨頻率為主,結合周邊站綜合分析。根據龍里氣象站年最大1日暴雨和年最大1 h暴雨系列分析,結合周邊其他氣象站資料,2017年洪水重現期約為20年一遇(下泄流量為58.2 m3/s ,1998年洪水重現期約為50年一遇。
本水庫工程的集水面積有地表和地下2個部分,2部分的產流、匯流條件不同。本次設計洪水采用組合疊加法、全流域分別進行計算。其中明流區(qū)洪水采用貴州省特小流域雨洪公式計算,閉流區(qū)洪水采用閉流區(qū)雨洪公式計算。
(1) 明流區(qū)設計洪水
(F≤10 km2)
(1)
式中:Qp為設計頻率P的洪峰流量,m3/s;r1為匯流系數,r1=0.36;f為流域形狀系數,f=F/L2;L為主河道河長,m;J為分水嶺至出口斷面的河道平均比降;F為明流區(qū)流域匯水面積,km2;C為洪峰徑流系數,0.825~0.873;SP為設計最大1 h點雨量,mm。
壩址設計洪量按下列公式計算:
W總=0.1·F·(H24p-Hs-△Hs)
(2)
式中:F為明流區(qū)流域匯水面積,km2;H24p為設計頻率最大24 h面雨量,mm;Hs為穩(wěn)定雨損,mm;ΔHs為附加雨損,mm。將水庫壩址各參數代入以上計算公式,計算得水庫壩址不同頻率設計洪水,明流區(qū)天然設計洪水計算成果見表2。
表2 石板灘水庫明流區(qū)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表
(2) 閉流區(qū)設計洪水
閉流區(qū)集雨面積為4.6 km2,具有一定的調蓄作用[4-5],因此采用《貴州省特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標準》中閉流區(qū)洪水計算公式計算。經查看水文地質圖并結合調查,閉流區(qū)一次洪水歷時過程15 h,漲水歷時ta和退水歷時(T-ta)的比例可選定為(T-ta)/ta約3~4,則漲水歷時ta約為12 h,退水歷時(T-ta)約為36 h。計算公式為:
Qp閉=0.0231·C·Φ·H24p·A閉/T
(3)
式中:Qp閉為閉流區(qū)洪峰流量,m3/s;C為洪峰徑流系數(0.825~0.873);Φ為暴雨點面折算系數,當F≤25 km2時,Φ=1;H24p為24 h設計面平均雨深,mm;A閉為閉流區(qū)流域匯水面積,F=4.6 km2;T為洪水總歷時,48 h。
閉流區(qū)設計洪量采用《貴州省特小流域暴雨洪水計算標準》(1993年1月修訂)中閉流區(qū)洪量計算公式計算。計算公式為:
Wp閉=C·Φ·H24p·A閉
(4)
式中:Wp閉為閉流區(qū)洪水總量, m3/s;C為洪峰徑流系數(0.823~0.875);Φ為暴雨點面折算系數,當F≤25 km2時,Φ=1;H24p為24 h設計面平均雨深,mm;A閉為閉流區(qū)流域匯水面積,F=4.6 km2;石板灘水庫閉流區(qū)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見表3。
表3 石板灘水庫閉流區(qū)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表
(3) 設計洪水成果
石板灘水庫明流區(qū)和閉流區(qū)設計洪水過程線分別采用的概化過程線法計算,明流區(qū)取洪水形狀系數ρ=0.2的(三)類概化過程線型[6-9],漲水面積率取a0=21.9%,采用設計洪量控制。從水庫壩前兩泉水匯流處到壩址處距離約1 km,按照2.5 m/s的洪水河槽演進速度計算,0.2 h達到壩址處,考慮閉流區(qū)錯峰0.3 h與明流區(qū)洪水疊加(錯峰疊加過程已考慮明流區(qū)與閉流區(qū)自身匯流時間差),即為壩址處設計洪水成果。石板灘水庫設計洪水成果見表4。
表4 石板灘水庫天然設計洪水成果表
若水庫壩址以上洪水計算考慮全流域產匯流,用暴雨洪水法進行洪水計算。2種方法設計洪水計算成果對比見表5。
表5 兩種方法設計洪水計算成果比較表
從表5可以看出,采用明流+伏流疊加計算和全流域明流計算洪峰成果差異較大,洪水總量差別較小。水庫壩址流域內無實測降雨資料,洪水由暴雨形成。本次設計洪水計算采用雨洪法分析,選取龍里氣象站作為參證站,并結合貴州省短歷時暴雨統(tǒng)計參數等值線圖,確定設計流域暴雨統(tǒng)計參數。本次設計洪水計算20年一遇洪峰流量為59.9 m3/s,成果與2017年6月29號場次洪水下泄流量(58.2 m3/s)接近。由此可見,采用明流+伏流疊加計算設計洪水成果較合理可靠。
巖溶地區(qū)水庫壩址以上明流區(qū)與伏流區(qū)產匯流特性差異巨大,因受到地下水通道和伏流洞調蓄作用,對天然洪水有明顯的削峰滯洪作用,特別是伏流區(qū)洪水過程變化較小時,出流較均勻呈基流形式。本文采用明流+伏流疊加和全流域明流2種計算方法,計算設計洪水成果對比分析表明:按全流域考慮設計洪水成果明顯偏大,采用疊加組合分析洪水計算成果與歷史洪水調查成果接近,由此可見疊加組合分析方法更為可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