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勇
江蘇省揚州洪泉醫(yī)院呼吸內科,江蘇揚州 225200
胸腔積液是以胸膜腔內病理性液體積聚為特征的一種常見臨床疾病,具備較高發(fā)病率。流行病學資料表明,導致胸腔積液發(fā)生的兩大病因分別為結核性胸膜炎以及惡性胸腔積液[1]。胸腔積液的出現會對患者機體胸腔所具備的生理功能受到嚴重影響,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同時對于原發(fā)疾病會起到促進作用[2]。胸腔閉式引流的開展可使機體胸部壓迫癥狀得到有效緩解,可避免反復胸腔穿刺導致氣胸的發(fā)生,可減輕患者的痛苦[3]。有資料報道[4]稱,快速安全地將患者機體胸腔內積液排出,可使胸腔積液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或消失,有利于取得良好疾病預后。但傳統(tǒng)間斷抽液法存在抽液速度較慢,液體排空時間長等問題,容易引發(fā)并發(fā)癥的出現。該次研究就選取2017 年5月—2019 年5 月該院收治的老年胸腔積液患者108 例,探討老年患者胸腔積液治療中改良細導管的應用效果與安全性?,F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老年胸腔積液患者108 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4 例。對照組男25例,女 29 例;年齡 60~81 歲,平均(66.8±6.1)歲;原發(fā)疾?。?8 例惡性腫瘤患者,30 例結核患者以及6 例未知原因積液患者; 病變部位:24 例患者為左側胸腔積液,20 例患者為右側胸腔積液,10 例患者為雙側胸腔積液。觀察組男27 例,女 27 例;年齡 60~81 歲,平均(66.2±5.8)歲;原發(fā)疾?。?6 例惡性腫瘤患者,31 例結核患者以及7 例未知原因積液患者; 病變部位:21 例患者為左側胸腔積液,21 例患者為右側胸腔積液,12 例患者為雙側胸腔積液。兩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納入標準: 經臨床B 超、X 線檢查確診胸腔積液;入組前3 個月內未接受搶救處理;具備穩(wěn)定生命體征;對該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該次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排除標準:意識障礙患者;凝血功能異常患者;病情危重至無法耐受操作的患者;皮膚感染患者。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促使生命體征保持穩(wěn)定。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間斷抽液法對患者胸腔內積液進行抽吸,初始抽吸量不可過多,此后每次抽吸量控制為800 mL,治療3 次/周。觀察組應用改良細導管引流法對患者胸腔內積液進行抽吸,具體治療方法為 (使用廣東百合醫(y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一次性無菌腹腔引流導管進行引流):應用B 超定位確定穿刺點,通常為腋后線或肩胛線,指導患者保持坐位或半坐位,常規(guī)開展消毒鋪巾后,采用2 mL 2%利多卡因實施局部麻醉,應用套管針開展穿刺進入到患者機體胸腔內,當抽出胸腔積液后,則將導絲置入,并將穿刺針拔出,擴皮管擴皮至胸腔內,順著導絲置入引流管,夾閉腹腔引流導管,對皮膚開展消毒,采用導管固定夾對導管開展固定,引流管外接引流袋,為患者開展持續(xù)引流,當引流無液體引流出時,則開展B 超檢查,顯示胸腔積液吸除干凈后則可拔管。
兩組抽液量、胸腔積液消失時間、住院治療時間、住院費用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7.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抽液量少于對照組,胸腔積液消失時間與住院治療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費用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抽液量、胸腔積液消失時間、住院治療時間與住院費用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mount of fluid drawn,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pleural effusion, 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表1 兩組抽液量、胸腔積液消失時間、住院治療時間與住院費用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mount of fluid drawn, the disappearance time of pleural effusion, the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nd the cost of hospitaliz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s)
組別 抽液量(L) 胸腔積液消失時間(d)住院治療時間(d)住院費用(元)對照組(n=54)觀察組(n=54)t 值P 值2.81±0.62 2.15±0.55 5.852 0.001 8.36±1.25 5.60±0.84 13.467 0.001 14.75±3.88 10.02±2.13 7.853 0.001 7 864.58±624.53 5 143.08±532.65 24.364 0.001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當機體處于健康生理狀態(tài)時,胸腔內會有少量液體,當胸腔液體大量聚集,則會使胸腔正常生理功能受影響,特別是嚴重減弱患者機體呼吸功能,使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同時會使原發(fā)病病情加重。有資料報道[5]稱,若無法采取有效措施及時吸除胸腔積液,則易使原發(fā)疾病病情加重,同時也容易引發(fā)多種并發(fā)癥,不利于疾病預后改善,會增加患者的經濟負擔[6]。由此可知,胸腔積液對于原發(fā)疾病的治療會產生不利影響,不但會對機體正常生理功能產生干擾,影響原發(fā)疾病轉歸,同時還會使患者生命質量降低,因此需為患者開展積極的胸腔積液引流處理[7]。
臨床上在對胸腔積液進行治療時,治療方案主要為引流以及引流后藥物應用,在為患者開展積液引流后,藥物的應用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前提為引流徹底,因此為取得整體理想治療效果,就需要使引流效果得到保障[8]。有資料報道[9]稱,通過對患者機體胸腔積液進行快速有效引流,能夠使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得到最大程度保障,特別是對于老年胸腔積液患者更為重要。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機體臟器功能衰退,加之易合并多種基礎疾病,因此在胸腔積液發(fā)生后更容易出現多種并發(fā)癥,加之其自身機體皮膚彈性較差,因此對于穿刺的開展不具備較好耐受性[10]。因此在對老年患者胸腔積液進行引流治療時,快速安全地使積液被排出是臨床治療關注的重點,同時也是使患者臨床效果以及生活質量得以提高的關鍵[11]。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抽液量為(2.15±0.55)L,少于對照組的(2.81±0.62)L(t=5.852,P<0.05),提示改良細導管引流的應用可減少老年胸腔積液患者積液分泌量。分析其原由,主要是由于改良細導管引流可使胸腔積液被持續(xù)吸出,從而可加快引流后用藥的進程,在較短時間內將胸腔積液排空后用藥,而傳統(tǒng)間斷抽液法的液體抽吸時間更長,抽吸暫停的過程中液體仍在不斷分泌聚集,使用藥時間延后。觀察組胸腔積液消失時間為 (5.60±0.84)d,住院治療時間為(10.02±2.13)d,均短于對照組的(8.36±1.25)、(14.75±3.88)d,與前人研究報道[12]中:改良細導管引流應用后胸腔積液患者的積液消失時間為 (5.23±1.02)d,短于常規(guī)引流的(7.75±1.61)d,同時改良細導管引流患者的住院時間為 (12.43±2.55)d,較常規(guī)引流的(16.01±3.25)d 更短這一結果基本相符。提示改良細導管引流可加快老年胸腔積液患者的胸腔積液消失,縮短患者住院時間。主要是由于改良細導管引流可達到連續(xù)排出胸腔積液的效果,可促進肺部復張,使患者的癥狀得到迅速改善,從而加速患者出院,住院時間的縮短也使患者的住院費用降低[13]。該次研究中,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改良細導管引流可減少老年胸腔積液患者引流治療中的并發(fā)癥發(fā)生,分析其原由,主要是由于改良細導管引流可減少穿刺次數,可減少由于穿刺導致的出血與臟器損傷,同時通過及時排除胸腔實時分泌的液體,可使胸腔內炎癥反應減輕,減少感染的發(fā)生,且肺部復張的加快對于胸膜肥厚粘連的預防具有積極作用[14]。
綜上所述,改良細導管引流治療老年胸腔積液的效果較好,可使胸腔積液盡快消失,且并發(fā)癥少,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