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家生 湯昌文 邵建英 邱慧敏 劉興平
Study on Forest Operation Standard of J2020 Purple Light Induced Pine Brown Longicorn Beetle Technology
QIU Jia-shenget al(Ganzhou Jindian Electronic Equipment Co., Ltd., Xingguo, Jiangxi 342400)
Abstract The control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part of forestry pest control. Purple light trapping is an effective method in the control of Monochamus alternatus. However,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the installation position, suspension height, deployment density and recapture ability of light trapping devices. In this paper, the forest operation standard of J2020 purple light induced pine Brown longicorn beetle technology was studied.
Key words Monochamus alternatus; J2020 purple light; Forest operation standard
摘要 松褐天牛防治一直都是林業(yè)病蟲害防治中的重要內容。在松褐天牛防治中,紫光誘捕是一種有效方法,然而對于光誘捕裝置的安裝位置、懸掛高度、布設密度、回捕能力等相關的研究較少。文中,主要就對J2020紫光光誘松褐天牛技術的林間作業(yè)標準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松褐天牛;J2020紫光燈;林間作業(yè)標準
中圖分類號:S763.3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12–0001–02
1 研究背景
贛州市金電電子設備有限公司自行研制了特殊的對松褐天牛具有較強誘捕效果的J2020紫光燈,但對光誘捕裝置的安裝位置、懸掛高度、布設密度、回捕能力等未見相關的報道,而這些應用的標準對于松褐天牛的光誘技術大范圍應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將為松褐天牛新的綜合防治技術和方法提供作業(yè)標準[1-2]。
2 試驗材料
2.1 試驗地點
試驗地分別選擇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社富鄉(xiāng)鷺溪村(115°20' 35″E,26°11' 12″N)和萬安縣百嘉鎮(zhèn)黃南村(114°45' 46″E,26°32' 12″N)2處,其中懸掛高度、懸掛坡位、布設密度、林分郁閉度等試驗于2020年5月至2021年7月在興國試驗基地完成;回捕實驗于2021年6月在萬安試驗基地完成。試驗樣地均為馬尾松純林,樹齡20~30年,平均樹高7 m,胸徑15~30 cm,地被植物為芒萁、五節(jié)芒等。
2.2 供試J2020紫光光誘捕裝置
本試驗選取贛州市金電電子設備有限公司自主研發(fā)的J2020紫光松褐天牛誘捕裝置,該裝置為黑色,通過太陽能供電系統(tǒng)外連J2020紫光燈。
2.3 安裝方法
在林間定點選好安裝光誘裝置的位置后,就近選擇具有林窗的空地安裝太陽能供電系統(tǒng),之后懸掛光誘設備。
2.4 數據記錄方法
收集被誘蟲時,放松繩索控制J2020紫光光誘捕裝置下落,取下集蟲瓶,收集和記錄誘捕的松褐天牛雌、雄成蟲數量,清理集蟲瓶內雜物,結束后將誘捕裝置拉回以前高度。
3 試驗方案
3.1 懸掛高度對松褐天牛誘捕量的影響
試驗時,選取不同樹高且具有良好懸掛位置的馬尾松作為懸掛J2020紫光誘捕裝置的樹體。之后采取上述方法,將J2020紫光誘捕裝置的集蟲瓶位置分別拉升到離地面1.0、1.5、2.0、2.5、3.0、3.5、4.0 m的位置,相鄰光誘捕裝置之間相距20~30 m左右。每一高度設置3個重復,隨機排列。安裝好后,連續(xù)觀察1周,每日檢查1次,按數據記錄方法要求記錄好數據。
3.2 懸掛坡位對松褐天牛誘捕量的影響
為摸清不同坡位對J2020紫光誘效果的影響,將J2020紫光誘捕裝置布設的坡位設在山腳、山腰和山頂3處,J2020紫光誘捕裝置設置的高度為2.5~3.0 m(集蟲器底部離地面距離),相鄰誘捕裝置之間間隔20~30 m。每個坡位處理設3個重復。J2020紫光誘設備安裝好后,按相同的方法收集和記錄各光誘捕裝置誘捕的松褐天牛數量。
3.3 布設密度對松褐天牛誘捕量的影響
為評價J2020紫光誘捕裝置的誘捕范圍,選取面積為8.04 hm2的馬尾松純林樣地9塊,樣地間相隔400 m以上,分別安裝光誘捕設備1、2、3套光誘捕設備,每個處理3次重復。將光誘捕裝置懸掛至山腰的樹體上,集蟲器底部離地面距離2.5~3.0 m。光誘設備安裝好后,按相同的方法收集和記錄各光誘捕裝置誘捕的松褐天牛數量。
3.4 林分郁閉度對松褐天牛誘捕量的影響
為揭示馬尾松林分的郁閉度對松褐天牛誘捕量的影響,使用郁閉度測定器在試驗地點中分別選擇郁閉度為0.5、0.6、0.7、0.8的馬尾松純林作為測試樣地,采取上述相同的方法安裝光誘裝置,并按相同的方法收集和記錄各光誘捕裝置誘捕的松褐天牛數量。每種郁閉度類型測定3次重復。
3.5 J2020紫光誘捕裝置對松褐天牛回捕能力測定
本試驗采取標記釋放回捕方法評價自主研發(fā)的光誘設備對松褐天牛的誘捕效果。于2021年6月在萬安縣百嘉鎮(zhèn)黃南村(114°45' 46″E,26°32' 12″N)選擇地勢較為平坦的、已感染松材線蟲病的馬尾松純林作為試驗樣地。釋放前,選擇生長健壯、活動能力強的成蟲作為測試對象,使用黑色記號筆在每個成蟲右鞘翅基部進行標記。之后在試驗樣地中選擇釋放點,并選擇晴好天氣的上午將成蟲在釋放點中進行釋放。試驗重復3次,每次釋放100頭已標記的成蟲。成蟲釋放后,以釋放點為中心,分東、南、西、北4個方向,距釋放點100 m處各掛1個J2020紫光誘捕裝置,次日開始每日觀察和記錄每個光誘設備中的松褐天牛成蟲,統(tǒng)計松褐天牛的回捕數量,直到連續(xù)1周未捕獲已標記的成蟲為止,并結束試驗。
4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分析,不同懸掛高度、懸掛坡位、布設密度、林分郁閉度下的松褐天牛誘捕量比較均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Tukey多重比較法進行分析。
5 結果與分析
5.1 誘捕裝置布設在不同高度的誘捕量
連續(xù)觀察1周發(fā)現(xiàn),隨著誘捕裝置懸掛高度的增加,松褐天牛誘捕量呈逐漸增多的趨勢,其中前3 d的結果存在明顯差異(P<0.05)。比較各高度下1周的平均誘捕量發(fā)現(xiàn),懸掛高度明顯影響光誘捕裝置對松褐天牛的誘捕量(F=18.37,df = 6.140,P=0.000<0.001)。因而認為此光誘捕裝置的最佳懸掛高度為2.5 m。
5.2 誘捕裝置布設在不同坡位的誘捕量
將光誘捕裝置安裝在不同位置同樣影響松褐天牛的誘捕量。統(tǒng)計分析表明:安裝坡位明顯影響光誘捕裝置對松褐天牛的誘捕量(F=8.680,df =2.60,P=0.000<0.001)。盡管山腰比山頂的誘蟲量多,但不存在明顯差異;山頂的誘蟲量多于山腳,但不存在差異(P> 0.05)。因此,安裝光誘設備時,盡量將誘捕裝置安裝在山腰上。
5.3 不同誘捕裝置布設密度的誘捕量
通過在8.04 hm2范圍內布設不同數量的光誘捕裝置來探討最適的布設密度。結果表明:在相同面積內布設密度越高,對松褐天牛的總誘蟲量越大;其中,布設3套光誘捕裝置的誘蟲總量分別是布設2套和1套的2.31倍和1.22倍。分析平均每日誘蟲量發(fā)現(xiàn),不同處理中存在明顯的差異(F=53.389,df =2.18,P=0.000<0.001)。相對每個誘捕裝置而言,布設1套光誘捕裝置的處理中,單個誘捕裝置的誘捕量最大。
統(tǒng)計分析表明:在相同面積的松林中,不同的光誘捕裝置布設密度明顯影響松褐天牛的誘捕量(F=7.726,df =2.18,P=0.004)。盡管布設1套較布設2套光誘捕裝置的平均每日誘蟲量高,但并不存在明顯差異(P>0.05)。結果表明,每套光誘捕裝置可以誘集面積為8.04 hm2的馬尾松林,可以達到最佳的誘捕效果。
5.4 不同林分郁閉度的誘捕量
不同郁閉度的誘捕試驗結果表明:馬尾松林間郁閉度能夠影響光誘捕裝置對松褐天牛的誘捕量;松林郁閉度差異明顯影響光誘捕裝置的松褐天牛誘捕量(F=13.021,df =3.80,P=0.000<0.001)。
5.5 誘捕裝置對松褐天牛回捕率
統(tǒng)計分析表明:松褐天牛成蟲釋放后每日的回捕率呈顯著差異(F=27.622,df =14.30,P=0.000<0.001)。以累計回捕率來計算,發(fā)現(xiàn)3次重復的回捕率分別達到94%、85%和80%,平均回捕率為(86.33±4.10)%。這一結果說明自行研制的J2020紫光光誘捕裝置對松褐天牛的誘捕效果明顯。
6 小結
從野外J2020紫光光誘捕裝置誘捕試驗中可以總結出以下林間作業(yè)標準:(1)隨著光誘捕裝置懸掛高度的增加,松褐天牛誘捕量呈逐漸增多的趨勢,提出光誘捕裝置的懸掛高度不宜低于2.5 m;(2)懸掛于山腰的光誘捕裝置對松褐天牛的誘捕量要高于山頂和山腳;(3)每套光誘捕裝置可以誘集面積為8.04 hm2的林地,可以達到最佳的誘捕效果;(4)光誘捕裝置對松褐天牛的誘捕量隨林分郁閉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郁閉度超過0.7時,其誘捕量顯著下降;(5)標記—釋放—回捕試驗表明,光誘捕裝置對供試松褐天牛的回捕率達到86.33%。
參考文獻
[1] Petrice T R, Haack R A, Poland T M. Evaluation of three trap types and five lures for monitoring Hylurgus ligniperda (Coleoptera: Scolytidae) and other local scolytids in New York[J]. The Great Lakes Entomologist, 2004, 37(1): 1-9.
[2] 陳龍,林強,李俊楠,等.松褐天牛誘捕裝置空間位置的野外對比試驗[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4,34(1): 11-14.
責任編輯:黃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