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古往今來,生活不過一張嘴。在小說《駱駝祥子》中,有許多關(guān)于“吃”的精彩描寫,這些描寫,不僅有助于刻畫人物形象,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而且為讀者呈現(xiàn)出別具特色的市井風(fēng)情,讓老北京的煙火氣息撲面而來。
下面,我們來看三個描寫“吃”的片段——
片段一:吃老豆腐
他到橋頭吃了碗老豆腐: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熱的雪白的豆腐一燙,發(fā)出點頂香美的味兒,香得使祥子要閉住氣;捧著碗,看著那深綠的韭菜末兒,他的手不住的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燙開一條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兩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濕透了褲腰。半閉著眼,把碗遞出去:“再來一碗!”
片段二:吃煎包兒
他買了十個煎包兒,里邊全是白菜幫子,外邊又“皮”又牙磣。不管怎樣難吃,也都把它們吞下去。吃完,用手背抹了抹嘴。
片段三:吃凍柿
為更實際的表示自己的快樂,他買了個凍結(jié)實了的柿子,一口下去,滿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涼,從口中慢慢涼到胸部,使他全身一顫。幾口把它吃完,舌頭有些麻木,心中舒服。
比較三個片段,會有如下發(fā)現(xiàn):
1.吃中有差異。
文學(xué)創(chuàng)作素有煉字傳統(tǒng),老舍先生在描寫“吃”的時候,選取不同的動詞,寫出了吃的差異。
吃老豆腐,用“燙”字寫出老豆腐溫度之高、熱氣之大,隨后用“汗已濕透了褲腰”“半閉著眼”補(bǔ)充“燙”的結(jié)果,這碗老豆腐,是祥子重返北京城的見證,不僅祥子吃得過癮,讀者讀得也大呼過癮。吃煎包兒,“全是白菜幫子”的煎包,實在難吃,作者著意一個“吞”字,刻畫出祥子不品滋味不嚼而咽的吃相;吃凍柿,“一口下去”,將名詞“口”轉(zhuǎn)為動詞,是一口咬下去的意思,突出其用力之猛之大,寫出祥子冬天吃凍柿的暢快。
細(xì)細(xì)數(shù)來,同樣是吃,作者分別用 “燙”“口”“吞”等動詞,著一字而傳神,寫出吃的不同姿態(tài)。每一個動詞,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在作文時,我們得大浪淘沙,篩選出最貼切的那一個,“擇其善者而從之”。
2.吃中有過程。
再讀這三個片段,我們會發(fā)現(xiàn)吃的過程都很長。說時遲,那時快,每個“吃”,前后不過幾秒,作者卻寫了幾分鐘,奧秘何在?
其實,寫作中的時間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時間。生活中的漫長歲月,也許就是紙上短短一行字;而某個轉(zhuǎn)眼即逝的一瞬,可能會成洋洋一篇文?!恶橊勏樽印分械倪@三個片段,就把一瞬寫成了一段。那作者又是怎樣拉長“吃”的過程呢?
用慢鏡頭來寫,抓住特點細(xì)細(xì)描摹。比如,吃老豆腐重在寫吃得香,先寫聞得香,“醋,醬油,花椒油,韭菜末”,這些配料一一羅列,用老豆腐一燙,聞起來就香了;再寫吃得香,一口下肚把身里燙開一條路;輔以豆腐的“雪白”,韭菜末兒的“深綠”,能想見的辣椒油的“亮紅”,這碗老豆腐,色香味能透紙背,讓人過目難忘。再如,吃煎包重在寫吃得難,“又‘皮又牙磣”的白菜幫子餡的煎包,難吃而強(qiáng)“吞”,只為填肚充饑。最后,吃柿子重在寫吃得涼,作者用“凍結(jié)實”“滿嘴都是冰凌”“扎牙根的涼”“涼到胸部”“全身一顫”等短語,分別寫手涼、嘴涼、牙涼、心涼、全身涼,不僅寫出涼的過程,還從觸覺味覺等多個角度全方位寫涼,這種反復(fù)渲染的手法,延長了“吃”的過程,使涼意無處不在。
抓住特點,用時間短語延長時間,用多角描摹延長時間,用反復(fù)渲染延長時間,吃的千姿百態(tài),就能一一展現(xiàn)。
3.吃中有心情。
面對食物,之所以會吃得不同,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心情不同。沒有無緣無故的動作,顯性的動作是隱性的內(nèi)心發(fā)出的指令。
第一片段熱火朝天地吃老豆腐,是因為祥子已經(jīng)回到朝思暮想的北京城,死里逃生,吃一碗老豆腐,是慰藉,也是重生。而第二片段吃煎包兒,狼吞虎咽的背后是祥子在遇到劉四爺后立志重新做人的舉動。第三片段冬天吃凍柿,是祥子在去找小福子的路上吃的,以身體的涼來平衡心中的熱,是火熱激動的心情的寫照。
和“一切景語皆情語”同理,人物的一切舉動亦皆是情語。
4.吃中有風(fēng)俗。
當(dāng)然,《駱駝祥子》整本書“吃”的后面,都站著一個“老北京”。有人這樣評價:《駱駝祥子》的一個重大貢獻(xiàn),就是用美好的文字給我們留下了一座老北京城。老北京的特色,除了地道的京腔,還有純正的京味兒。這些味道,集中體現(xiàn)在飲食上。
你看,買第一輛車時,祥子把這一天算作人和車共同的生日,為慶?!半p壽”,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吃“熱燒餅夾爆羊肉”;在茶館休息時,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的祥子為暈倒的老馬買回的是“羊肉餡包子”;在王家借住一宿,清早車夫老程買來的是“甜漿粥”“馬蹄燒餅”和“小焦油炸鬼”;劉四爺做壽時,待客的是“三個海碗”“六個冷葷”“六個炒菜”“四大碗”“一個鍋子”;新婚第二天,虎妞準(zhǔn)備的午飯是“餾的饅頭”“熬白菜加肉丸子”“一碟虎皮凍”“一碟醬蘿卜”,冷熱搭配,有葷有素。
凡此種種,老北京的飲食風(fēng)俗就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了。
心動不如行動:
同學(xué)們,我們可以將get的新技能,用在日常寫作實踐中,擷取本地的尋常滋味,通過描寫“吃”的千姿百態(tài),傳遞出不尋常的味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