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吉 趙 娟
(懷化學院 外國語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我國除漢族外還有55 個少數(shù)民族,都各自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侗族大歌的藝術特征就讓人為之嘆服。它的分類多而繁雜,但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聲音大歌(噶所)、柔聲大歌(嘎嘛)、倫理大歌(嘎想)和敘事大歌(嘎吉)。侗族大歌在漢語直譯為“嘎老”。它的特征是多種聲部、無人指揮、沒有伴奏、自然和聲的民歌演唱形式。
在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我們有必要運用科學的翻譯理論,從語用功能視角出發(fā),挖掘其所蘊含的語用功能,研究侗族大歌翻譯方法和策略,為保護和傳承侗族大歌開辟新的視角,也為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走出去”貢獻一份力量。最后,能讓更多的國外學者了解和研究侗族大歌。
翻譯方法是a particular way of doing something。下面將從語用學的角度分析侗族大歌指示語、會話含義和語用預設的翻譯方法。
語用學中,指示語,簡單的來說,就是指示信息。它與說話的語境有關。存在于話語和語境之間的關系以及說話者和受話者之間的關系之中。通過他們的語法特征和意義表達出來。它包括空間類、時間類、人稱指示類,地點指示類,等等。
在《風之歌》這首歌中,“當初風公住天上,乾歲請他下地來,他下地來分季節(jié),春夏秋冬各分開?!?/p>
譯文一:When Feng Gong lived in the sky, he was invited to come down to the ground by Qian Sui to separate the seasons into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譯文二:When Feng Gong (the Wind God like human beings in Dong Minority culture) lived in the sky, he was invited to come down to the ground by Qian Sui(the Earth God like human in Dong Minority culture) to separate the seasons into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兩個譯文共有1 個人稱指示語,“他”,指的是前文提到的風公。“他”直譯為“he”。“風公”和“乾歲”是社交指示語,尤其是“公”字,是爺爺?shù)乳L輩之意,“乾歲”中“乾”指的是天,“歲”指的是年,賦予風和土地等級性,展示他們在人們生活中是受人們尊敬的地位。在譯成“he”而不是“it”,風公和乾歲也譯為像人名一樣——“Feng Gong”和“Qian Sui”,這么翻譯把風這個事物擬人化,也是文章更加的連貫,體現(xiàn)侗族大歌的詩律美。諸如侗族大歌,它是帶有強烈的少數(shù)民族文化特征,遇到這類文本時,原文內(nèi)容的形式結(jié)構(gòu)上是不能完全和原文是一樣的。我們可以采取對侗語詞匯進行解釋說明,根據(jù)發(fā)音采取音譯等翻譯策略,從而恰當準確的將原文中的內(nèi)涵轉(zhuǎn)換成另一文本。在侗族文化中,大自然的一切事物被神化,“風公”指的是風神,“乾歲”意為土地神,與我國長期的神話傳說緊密相關。兩個文本對于這兩個詞語的譯法,都采用了音譯法。在這樣的基礎上,附加括號進行了解釋翻譯。這樣便如譯文二所展示,譯文比原文篇幅長了很多,導致形式上不符合原文。但此舉,讀者容易去理解譯文,體會到原文所表達的內(nèi)涵。這樣的翻譯方法,合理地描繪了侗族文化中,自然萬物皆有自己的靈氣,人民安居樂業(yè),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原滋原味原生態(tài)的文化內(nèi)涵。
語言學家格賴斯提出了會話含義理論,認為言語交流雙方使用語言時要遵守合作原則的四個準則:量的準則、質(zhì)的準則、關聯(lián)準則以及方式準則。這個理論的提出,促進人們的言語交際。如果人們遵守這個原則,便能清晰的了解對方的想法。一旦違反這個原則的任一準則,就會造成特殊的隱含含義,但同樣可以達到不一樣的交際意圖。如下例兩個英譯示例:
坐在門邊心里愁,
想起情歌眼淚流 ,
爹娘問我哭哪樣?
渣渣掉進眼里頭 。
譯文一:
Sitting near the door, I feel worried.
Recalling the 'love song’, I cried.
“Why are you crying?”asked my parents.
I got“something”in my eyes.
譯文二:
Sitting at the door in the worried,
Tears flow when I think of love songs,
Parents asked me why are you crying?
Because a piece of grit in my eye.
譯文一和譯文二中均違反了合作原則,譯文一第一、二和第三句話沒有提及到“我”,在譯文中譯者加入了“I”,這邊違背了量的準則,添加了信息,并且連用三次“I”,體會不到侗族姑娘唱這首歌的含蓄的情感。譯文二中,第二句適當?shù)募由狭恕癐”,盡管同樣違反合作原則中量的準則,但是可以讓人感受到是侗家女子的自我闡述,使譯文二更加連貫。在看最后一句話中,對于“渣渣”的翻譯,這里的渣渣是一個隱喻,渣渣掉進眼里頭,渣渣在侗族地區(qū)便是沙子的意思。譯文一譯成“something”,并沒有直接說明“something”是什么,將渣渣這個實物含糊化了,也沒有保留侗族詞匯的特點;同時這么譯,有些突兀,使得上下文聯(lián)系不緊密,違反了合作原則中關聯(lián)準則,質(zhì)的準則以及方式準則。譯文二中,將渣渣意譯為沙子的意思,表面是姑娘回答父母哭的原因是眼中里進沙子。實則一語雙關,渣渣指的女方心上人是個渣男。這讓聆聽者可以推測出姑娘唱之詞背后的“潛臺詞”。這首歌言簡意賅,短短四句,表達出侗家女子的戀愛情懷,同時這一句更是令人心疼,回味無窮。譯文二也通俗易懂,上下文也更加緊湊。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想要同時滿足合作原則的四個準則,完完全全把原文的信息轉(zhuǎn)換后呈現(xiàn)給譯文讀者,是比較困難得一件事情。通常情況下,都不得不舍棄和補充原文中的信息。同時常常有意違背某一原則,從而形成某種修辭手法,到達審美效果,但在譯文中要盡量予以體現(xiàn)。才能更好體現(xiàn)侗族大歌會話含義中的語用意義。
語用學中預設是指一些預先設定,或是一種前提,一種已知的信息,一種交際雙方都知道的背景知識。侗族大歌在翻譯時除了盡量在英語中尋找最貼切的詞去表達原語的信息,其次,還需要把歌詞中侗族人民的思維,轉(zhuǎn)換成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思維,在相關的語境中表達出相同的意義。比如,《妹的歌聲似浪潮》:
“妹的歌聲似浪潮,一浪更比一浪高,郎像岸邊水燈草,遇著風浪把頭搖?!保钭悠?,80)
Girl’s singing is like a wave,
A wave is higher than the other,
Boy like common rush on the shore,
Shaking his head with the wind.
第二句話是描繪海的場景,我們可以體會到海面的浪花相互拍打。這里也運用了修辭手法,在這首歌里,把侗家女子的歌聲比作了浪潮,生動的展現(xiàn)侗家女子唱歌的聲音一個比一個好聽,歌聲連綿不絕,隨風飄揚;男子比作水燈草,隨風擺動,男子聽著風攜帶的歌聲,“把頭搖”也生動形象展示出侗家的男子唱不過女子的無可奈何,營造男女對歌的一片歡樂場景。這樣我們便可以看出,“浪”字不僅僅是字面上海的浪花,在侗家女子對歌中,指的是一波又一波的歌聲。這就要求譯者在理解翻譯文本時應跳脫原有的的預設,應傾向原文作者的角度之下,考慮原文給的語境,分析語言的內(nèi)涵與外延,最終擴展自己的預設,形成合理的譯文。
對于侗族大歌此類的文學作品中,預設是作者常用的表達含義的手法,具有一定的隱含意義。錢錢冠連認為,如果雙方存在共同的認知,譯者不用將所有的含義明晰化,含蓄化有利于讀者想象,可以連接讀者與作者對話,構(gòu)建讀者對藝術形象的描繪,保持了原文的文學性。如《太陽落坡四山陰》的兩篇譯文:
“太陽落坡四山陰,龍王走了水變清。陽雀飛去山冷淡,情’歌’走了妹冷心?!保钭悠?,80)
譯文一:
Mountains were overcast when the sun went down;
The sea became clear after the Dragon King quit;
The forest got quiet when the yanglao (a kind of cuckoo) flew away;
I feel grieve when“he”left.
譯文二:
The sun set and the mountains were overcast,
The dragon king left and the water became clear.
The yanglao (a kind of cuckoo) flew away and the mountain became silent,
Love song disappeared girl's heart cold.
譯文一和譯文二的翻譯中,譯文一每一句都是用從句翻譯的,讓譯文更簡潔。譯文二使用的并列句,這樣使句子顯得有點長。針對原文最后一句的處理,譯文一采用了意譯,和譯文二采用了直譯。相比較下,譯文二更符合語用預設。在中文歌詞中,作者描繪四個意象——“夕陽落,四山陰”,“龍王離開,水清澈”,“雀兒飛走,山冷清”。三個具體的場景生動的刻畫侗族人民忙完一天的農(nóng)活的寂靜場面,與白天的熱鬧,充滿活力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不乏讀出一絲絲眾物離別的悲傷冷淡的場景。從最后一句也預設出情人之間相互分別之后的傷悲之情。譯文一直接將暗含的這一層意思給表達出來了,譯文二考慮了上下文,保留這層含義,給讀者推理的空間。這首歌三個場景的選擇給讀者留下美的畫面以外,還能讓讀者深刻體會情郎走后,情妹沮喪的情景。
侗族大歌悅耳動聽,歷史文化久遠。由于是帶有口語化的歌詞,又須盡力翻出語言的韻律并保留本身所具有的語用功能。通過翻譯侗族大歌,讓我們體會到侗族大歌表達的含義和內(nèi)容,體味到當?shù)氐娘L土人情。如何進一步讓侗族大歌的譯文具有演唱性,體會到其他不一樣的語用功能,需要我們對侗族大歌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