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宇,趙 寒,李 勤
(重慶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400040)
2019年12月發(fā)生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疫情;WHO將該病命名為COVID-19[1-2]。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于2020年1月20日將其納入傳染病防治法規(guī)定的乙類傳染病,但采取甲類傳染病的預防、控制措施[3-4]。
隨著對疫情的進展,各省陸續(xù)發(fā)現檢測呼吸道標本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核酸陽性但無臨床癥狀的感染者。國家將其命名為無癥狀感染者,并納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中[5]。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中指出,無癥狀感染者可能成為傳染源[6];在隨后的診療方案中,再次明確其與確診病例一樣,均能成為傳染源[7]。本文對重慶市于2020年1月21日至7月31日報告的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的相關特征進行分析,為防控策略提供依據。
數據來源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監(jiān)測系統(tǒng)”,病例為重慶市各區(qū)縣2020年1月21日至7月31日報告的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按照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8]中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定義為:“無臨床癥狀,呼吸道等標本SARS-Cov-2病原學或血清特異性IgM抗體檢測陽性者”。重慶市無癥狀感染者均為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但呼吸道標本SARS-Cov-2核酸檢測陽性者。
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判定參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收集其性別、年齡、職業(yè)等基礎資料,診斷時間及解除隔離時間等信息。各區(qū)縣按照最新“防控方案”要求開展個案調查,在“傳染病監(jiān)測系統(tǒng)”中收集相關個案的感染來源、發(fā)現途徑及涉及相關聚集疫情的資料。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分析無癥狀感染者的流行特征,采用SPSS21.0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率(%)表示。
2020年1月21日至7月31日,重慶市累計發(fā)現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242例,其中63例轉為確診病例;始終為無癥狀感染狀態(tài)者179例,占全市COVID-19感染者比例的23.49%(179/762)。轉為確診的63例無癥狀感染者,從診斷至轉為確診病例的中位數時間為1.17 d,最短0.04 d,最長11.79 d。每天轉化率以2020年2月4日最高(33.33%),2020年2月9日為第二個轉化率高峰(32.00%),之后逐漸下降;2020年2月13日以來,每天轉化率在5%以下,3月23日起轉化率為0,見圖1。
圖1 重慶市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轉確診日變化趨勢
2.2.1時間分布
179例無癥狀感染者中,最早診斷時間為2020年1月27日,并在2020年2月12-15日出現1個報告高峰(44例,占24.58%),之后波動性下降。2020年1月27日至3月14日,以重慶本地感染為主,其次為境內其他省份輸入;2020年3月15日之后未發(fā)現本地感染的無癥狀感染者,均為境內湖北省輸入和境外輸入,見圖2。
圖2 重慶市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確診時間分布
2.2.2性別年齡分布
男∶女=1.00∶1.08。最小2歲,最大80歲;各個年齡組均有報告,以25~<30歲組報告無癥狀感染者最多(22例,占12.29%),其次為20~<25歲組(21例,占11.73%),見圖3。
圖3 重慶市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年齡分布
2.2.3區(qū)縣分布
179例無癥狀感染者分布在24個區(qū)縣,排列居前3位的區(qū)縣為:萬州區(qū)(66例)、渝北區(qū)(20例)和奉節(jié)縣(15例),占無癥狀感染者比例為56.42%。
2.2.4職業(yè)分布
分布在15個職業(yè)人群,以農民最多(40例,占22.35%),其次為學生(39例,占21.79%)、家務及待業(yè)(30例,占16.76%),見表1。
表1 重慶市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職業(yè)分布
179例無癥狀感染者中,輸入引起的重慶本地感染91例(50.84%,91/179);境內其他省份輸入70例(39.11%,70/179),境外輸入18例(10.06%,18/179)。境內其他省份輸入主要以湖北省輸入為主(69例,98.57%),云南省輸入1例(1.43%);湖北輸入病例涉及該省12個地市,以武漢市最多58例,其次為宜昌和襄陽各4例、荊州3例。
重慶市無癥狀感染者主要發(fā)現途徑為經病例密切接觸者篩查和聚集疫情調查發(fā)現,共發(fā)現病例112例,占62.57%;其次為對湖北來/返渝人員開展COVID-19核酸篩查累計發(fā)現46例(25.70%)、對境外來/返渝人員篩查發(fā)現18例(10.05%)、針對重點人群篩查發(fā)現3例(1.68%)。經密切接觸者篩查發(fā)現的112例病例中,對重慶市內病例密切接觸者篩查和聚集疫情調查發(fā)現110例、市外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協(xié)查發(fā)現2例。112例病例從隔離醫(yī)學觀察至SARS-Cov-2核酸檢測陽性的時間為0~19 d,中位數時間為3 d。
全市共報告COVID-19疫情88起,其中由無癥狀感染者引起的聚集疫情8起,占9.09%。8起疫情均為湖北輸入疫情,其中武漢輸入7起、宜昌輸入1起。疫情發(fā)現途徑為:本地二代病例密接篩查發(fā)現4起,湖北返渝人員篩查發(fā)現2起,本地三代病例溯源發(fā)現2起。
8起聚集疫情共涉及9例湖北返渝的無癥狀感染者,從湖北返渝日期至篩查出SARS-Cov-2核酸陽性時間16~40 d,中位數時間27 d,從返渝至作為密接隔離時間為14~31 d,中位數時間26 d。
截至2020年8月7日,179例無癥狀感染者中有178例已經解除隔離,從診斷到解除隔離的時間為5~130 d;其中以>7~14 d最多(82例,46.07%),其次為>14~28 d(61例,34.27%)和>28 d(22例,12.36%),有13例(7.30%)從診斷到解除隔離時間間隔在7 d以內,見表2。
表2 重慶市無癥狀感染者解除隔離時間分布
重慶市發(fā)現的無癥狀感染者在所有SARS-Cov-2核酸陽性病例比例為23.49%,高于全國、湖北省武漢市、浙江省及福建省等地無癥狀感染者占比(全國6.9%、武漢市4.1%、浙江省8.41%、福建省1.0%)[9-10]。重慶市無癥狀感染者中,女性略多于男性、高發(fā)年齡為20~30歲,職業(yè)以農民最多;分布于重慶市24個區(qū)縣,以萬州區(qū)報告最多(66例,36.87%)。
首例無癥狀感染者于2020年1月27日被確診,主要通過聚集疫情調查、傳染源追蹤途徑被發(fā)現,為湖北輸入病例。發(fā)現時間早于全國防控方案中相關定義提出時間[11]。重慶市于2020年2月7日起,要求對所有核酸陽性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均開展SARS-Cov-2核酸檢測[12]。核酸檢測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無癥狀感染者發(fā)現的及時性,并在2020年2月12-15日形成一診斷高峰(44例,24.58%)。
重慶市無癥狀感染者以境內輸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感染病例為主(91例,50.84%),2020年3月15日之后未發(fā)現本地感染的無癥狀感染者,均為境內湖北省輸入和境外輸入。
無癥狀感染者主要通過密切接觸者篩查、聚集性疫情調查、傳染源追蹤調查及重點地區(qū)或人群SARS-Cov-2檢測等途徑發(fā)現[13]。重慶市以病例密切接觸者篩查、聚集疫情調查途徑發(fā)現為主(112例,62.57%);其次為對國內或境外疫情高發(fā)等風險地區(qū)返渝人員篩查(64例,35.75%)。經密切接觸者篩查發(fā)現的無癥狀感染者,從隔離醫(yī)學觀察至SARS-Cov-2核酸陽性的中位數時間為3 d,較江蘇省揚州市短(6 d)[14]。
由無癥狀感染者引起的聚集疫情共8起,均為輸入病例引起。涉及的9例湖北輸入人員其抵渝時間至SARS-Cov-2核酸檢測陽性時間較長(中位數間隔為27 d),說明無癥狀感染者由于發(fā)病較隱匿,導致發(fā)現相對較困難。因此加強密切接觸者篩查,及時對重點地區(qū)或重點人群開展SARS-Cov-2核酸檢測,及時發(fā)現無癥狀感染者,對疫情防控十分重要。
本次研究中無癥狀感染者從診斷到解除隔離的時間為5.42~130.25 d,≤7 d的占7.30%,>7~14 d的占46.07%,>14~28 d的占34.27%,>28 d占12.36%。時間波動范圍大主要是由于不同階段國家對無癥狀感染者管理要求不同導致。我國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1月28日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三版)》[5],首次要求對無癥狀感染者進行監(jiān)測和報告,可根據當地疫情采取居家治療和觀察。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2月6日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四版)》[6]要求無癥狀感染者應“集中隔離14 d,或隔離7 d后核酸檢測陰性方能解除隔離”。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2020年2月21日發(fā)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五版)》[15]則進一步明確了無癥狀感染者的管理和解除隔離要求,為“集中隔離14 d,原則上連續(xù)兩次標本核酸檢測陰性(采樣時間至少間隔24 h)可解除隔離”。無癥狀感染者的及時發(fā)現和管理,很大程度降低了無癥狀感染者引起大規(guī)模社區(qū)傳播的風險,在疫情防控中取得良好效果。而無癥狀感染者在解除醫(yī)學隔離觀察后,有必要開展2~4周的健康監(jiān)測,避免個別病例可能出現復陽導致疫情的蔓延。
無癥狀感染者具有一定的傳染性,但其傳染期長短、傳染性強弱、傳播方式等尚需開展進一步科學研究。目前的密切接觸者篩查、傳染源追蹤調查、重點地區(qū)或重點人群SARS-Cov-2檢測等途徑發(fā)現的無癥狀感染者,只是某個時點的狀態(tài),當時無法判斷病例是隱性感染無癥狀感染者,還是潛伏期無癥狀感染者,因此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無癥狀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學研究和傳播動力學研究,深化對SARS-Cov-2傳播特征的認識。
COVID-19無癥狀感染者由于無任何可自我感知或可臨床識別的癥狀與體征,發(fā)現和管理每一例無癥狀感染者無法實現,其導致隱匿傳播的風險難以避免。按照SARS-Cov-2感染的特征,由無癥狀感染者導致的續(xù)發(fā)感染者中,有較大比例將出現臨床表現。因此,建議持續(xù)維持醫(y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對COVID-19可疑病例的監(jiān)測敏感性,早期發(fā)現散發(fā)病例和小規(guī)模聚集性疫情,及時對病例密切接觸者和有流行病學關聯(lián)的人員進行主動篩查,盡早發(fā)現和隔離潛在的無癥狀感染者,最大程度降低無癥狀感染者導致大范圍傳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