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于 蕾,萬廣華,李建偉,盧桂菊,董艷紅
(山東省土壤肥料總站,濟南 250100)
酸堿性是土壤的重要化學性質(zhì),常以pH 表示。土壤酸堿性是土壤退化的主要指標之一,其動態(tài)變化影響著土壤微生物活性、養(yǎng)分轉(zhuǎn)化、元素遷移、植物生長等[1-2]。國內(nèi)外學者對土壤pH 變化做了諸多研究,自然狀態(tài)下,土壤pH 變化過程十分緩慢,變化一個單位需要漫長的時間[3-4],但近年來,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和不合理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式導致土壤酸堿性發(fā)生了明顯改變。研究表明,近年來國外土壤pH 變化不一,1982—1988 年,英國有19%的耕地土壤pH 下降[5];2000—2012 年,韓國土壤pH 增加了 0.3 個單位[6]。國內(nèi)土壤 pH 下降較明顯,1980—2000 年,中國農(nóng)田耕層土壤pH 下降了0.13~0.80 個單位,平均下降0.5 個單位[3];北方鈣質(zhì)土壤pH 下降明顯[7]。1984 年以來,由于重化肥輕有機肥及酸雨影響,廣東省水稻土pH 下降了0.33 個單位[8];1981—2001 年間,由于過量施肥和酸雨影響,江西省土壤pH 整體下降了0.6 個單位,興國縣農(nóng)田土壤pH 平均下降0.94 個單位[9-10];1980—2013 年間,湖北省恩施州耕地土壤pH 下降0.9 個單位,其中,旱地土壤下降1.14 個單位,水田土壤下降0.87 個單位[11]。河南、吉林和遼寧等省部分耕地土壤也出現(xiàn)了酸化態(tài)勢[12-14]。酸沉降和氮、磷、鉀肥的不當施用均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pH[15-18]。
山東省農(nóng)業(yè)歷史悠久,是全國糧食、棉花、花生、蔬菜、水果的主要產(chǎn)區(qū)之一,也是重要的農(nóng)產(chǎn)品生產(chǎn)、加工和供給基地。但是,現(xiàn)代化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區(qū)域生態(tài)環(huán)境受到強烈干擾,pH變化明顯。1981―2005 年間,煙臺市土壤呈現(xiàn)酸化趨勢[19],其中招遠市棕壤耕層pH 變化較大,平均下降了1.6 個單位,有60%以上的農(nóng)田土壤pH 低于5.5[20]。煙臺蘋果產(chǎn)區(qū)土壤pH 為5.21,整體偏酸[21]。目前對于山東省pH 變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市域和田塊尺度[19-21],缺少全省總體情況的研究。本文通過研究近30 年來山東省土壤pH 的時空變化,分析耕地土壤酸化總體狀況和動態(tài)變化,探討土壤酸化自然影響因素和人為驅(qū)動因子,為全省耕地土壤酸化治理提供參考。
山東省位于34°22.9′~38°24.01′N、114°47.5′~122°42.3′E 之間,土地面積1.579×107hm2,年平均降水量在550~950 mm 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679.5 mm,由東南向西北遞減[22]。境內(nèi)地貌復(fù)雜,大體可分為中山、低山、丘陵、臺地、盆地、山前平原、黃河沖積扇、黃河平原、黃河三角洲等9 類。境內(nèi)山脈集中分布于魯中南山地丘陵區(qū)和膠東丘陵區(qū),平原集中分布于黃河沖積平原區(qū)。魯中南山地丘陵區(qū)土壤母質(zhì)主要由片麻巖、花崗片麻巖和石灰?guī)r組成;膠東丘陵區(qū),主要由花崗巖組成;黃河沖積平原區(qū)為黃河沖積母質(zhì)。土壤類型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潮土型,下同)、粗骨土等15 個土類(圖1),其中潮土、褐土和棕壤耕地面積較大,分別占全省耕地總面積的48%、16%和15%[23]。
本次研究了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和粗骨土等6 種主要耕地土壤類型(圖2)。棕壤主要分布于煙臺(60.7×104hm2)、青島(48.26×104hm2)、臨沂(39.66×104hm2)、威海(25.99×104hm2)、泰安(25.33×104hm2)和濰坊(23.62×104hm2);褐土主要分布在濰坊(48.51×104hm2)、臨沂(33.17×104hm2)、濟南(27.88×104hm2)和濟寧(25.51×104hm2);潮土主要分布在菏澤(114.41×104hm2)、德州(99.4×104hm2)、聊城(80.41×104hm2)和濱州(63.39×104hm2);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青島(23.44×104hm2)、濰坊(15.14×104hm2)和臨沂(13.61×104hm2);水稻土主要分布在濟寧(5.95×104hm2)和臨沂(5.31×104hm2);粗骨土主要分布在臨沂(46.61×104hm2)、煙臺(41.6×104hm2)和濰坊(22.52×104hm2)。
本研究的土壤pH 數(shù)據(jù)來源于山東省土壤肥料總站承擔的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省級匯總(1984年)和省級耕地地力評價(2015 年)。第二次土壤普查省級匯總,采樣時間1982—1984 年,獲得土壤pH 數(shù)據(jù)3 827 個,其中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和粗骨土樣點3 222 個,采樣深度0~20 cm。省級耕地地力評價,采樣時間為2013—2015年,土壤pH 數(shù)據(jù)3.47 萬個,其中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和粗骨土樣點3.37 萬個,采樣深度0~20 cm。土壤樣品采集與pH 測定:采用多點混合法采集0~20 cm 耕層土壤,經(jīng)風干過2 mm篩后采用水土比1∶1(第二次土壤普查省級匯總)、2.5∶1(省級耕地地力評價),用電極法測定土壤pH。
1.3.1 不同水土比測定pH 比較 由于第二次土壤普查省級匯總數(shù)據(jù)和省級耕地地力評價pH 測定水土比不同,無法進行差值分析。在全省采集主要土壤類型土樣60 個,其中棕壤15 個,褐土15 個,潮土30 個,按照水土比1∶1 和2.5∶1,分別測定pH1和pH2.5。
試驗數(shù)據(jù)表明,pH1范圍從4.07~8.39,平均值為6.67,pH2.5范圍從4.27~8.76,平均值為6.93。經(jīng)回歸分析得到總轉(zhuǎn)換模型為pH2.5=1.019pH1+0.138 5(R2=0.997 2),國外也有學者建立和驗證了類似的轉(zhuǎn)換模型[24-25]。將通過模型計算的pH2.5與實測值進行t檢驗,發(fā)現(xiàn)二者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對統(tǒng)計模型計算的pH2.5與實測值,計算相對誤差率,相對誤差率均在1%以下,說明構(gòu)建的模型具有可靠性。
1.3.2 耕地土壤pH 分布圖制作 山東省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pH 分布圖,是以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pH 點位數(shù)值為基礎(chǔ),以土種圖為評價單元,按相同等級勾繪連片形成pH 圖斑,經(jīng)逐級縮編而成;耕地pH 等級面積是將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pH 分布圖進行數(shù)字化與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進行疊加獲得。山東省耕地地力評價土壤pH 分布圖,是基于2015 年省級耕地地力評價的土壤pH 點位數(shù)據(jù),采用反距離插值法獲得;耕地pH 等級面積是利用耕地地力評價土壤pH 分布圖與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進行疊加獲得。
1.3.3 分級標準 參考《山東耕地》[26]pH 等級劃分標準,根據(jù)山東土壤酸堿狀況,將全省土壤劃分為強酸性、中強酸性、酸性、弱酸性、中性、弱堿性和堿性7 個等級(表1)。
1.3.4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xcel 2013 和 SPSS 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土壤pH進行差異性檢驗。
通過兩個時期比較,近30 年來,全省耕地土壤pH 呈降低趨勢,并出現(xiàn)局部耕地酸化,pH 平均值由7.6 降至7.2,降低0.4 個單位。第二次土壤普查省級匯總數(shù)據(jù)顯示,全省弱酸性(5.5
從全省土壤酸堿性分級看,弱堿性和中性耕地面積占比均出現(xiàn)下降,分別減少了12.8 和3.7 個百分點;弱酸性耕地面積占比由11.07%增加至20.43%,增加了9.36 個百分點;出現(xiàn)了酸性和中強酸性耕地,占比7.04 個百分點;堿性耕地面積占比略有增加,由0.12%增加至0.22%,增加了0.1 個百分點。
表1 山東省耕層土壤pH 分級標準Table 1 Grading of the topsoils of cultivated lands in Shandong Province by soil pH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2)顯示,山東省不同地市酸堿度變化差異較大,威海變化最大,降低了1.3 個單位;其次是泰安、日照、煙臺、青島和臨沂,分別降低了1.1、1.1、1.0、1.0 和0.8 個單位。濟南升高了0.1 個單位。其他無顯著變化。威海、煙臺、日照、青島、臨沂和棗莊6 市土壤出現(xiàn)了酸化(圖4),其中,中強酸性土壤占比分別為14.82%、3.67%、4.72%、1.22%、1.4%和 0.08%,酸化面積分別為13.32×104hm2、19.51×104hm2、6.14×104hm2、8.227×104hm2、6.207×104hm2和0.173×104hm2。
以上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從空間上看,山東省土壤酸堿度區(qū)域差異極大,并呈現(xiàn)從西向東降低趨勢。其中魯東地區(qū)兩時期平均pH 最低,分別為6.8 和5.9;魯西和魯北地區(qū)平均pH 最高,分別為8.1 和8.0。從時間上看,每個區(qū)域土壤pH 等級在兩個時期均出現(xiàn)了從堿性到酸性變化趨勢,但pH 降幅出現(xiàn)從東向西變小的趨勢。從土壤酸堿性分級上看,魯西和魯北地區(qū)、魯中地區(qū)土壤主要由集中弱堿性變化為弱堿性、中性。魯中南地區(qū)土壤主要由弱堿性、中性變化為弱堿性、中性、弱酸性。魯東地區(qū)、魯南地區(qū)土壤由弱堿性、中性、弱酸性變化為弱堿性、中性、弱酸性、酸性、中強酸性(圖4)。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表3)可以看出,山東省不同土壤類型(耕地)酸堿度差異較大,從山東省的東南棕壤區(qū)到西北潮土區(qū),土壤pH 由低到高。
表2 山東省17 市土壤pH 平均值Table 2 Average soil pH of cultivated land relative to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第二次土壤普查省級匯總,全省主要土壤類型土壤pH 由大到小依次為:潮土、水稻土、褐土、砂姜黑土、粗骨土和棕壤。潮土pH 最高,為8.0;棕壤pH 最低,為6.8,其高值與低值相差1.2 個單位。省級耕地地力評價,全省主要類型土壤pH 由大到小依次為:潮土、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粗骨土和棕壤。潮土pH 最高,為7.8;棕壤pH 最低,為6.0,其高值與低值相差1.8 個單位。
二者對比看出,無論何種土壤類型土壤pH 均呈下降趨勢,由大到小依次為:水稻土、棕壤、粗骨土、砂姜黑土、褐土和潮土。其中水稻土、棕壤土類下降最為明顯,分別下降1.0 和0.8 個單位。
研究表明,土壤本身抵制酸堿變化的能力與土壤的物質(zhì)組成和地球化學性質(zhì)相關(guān),不同土壤類型的酸堿緩沖性能有所不同[27],安徽省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依次降低[28],浙江省鹽土、潮土、水稻土依次降低[29],長春市黑鈣土、草甸土、黑土、白漿土和暗棕壤逐漸下降[30],棕壤、水稻土酸堿緩沖性能較弱。本研究中(表3 和圖2),第二次土壤普查省級匯總時,棕壤和粗骨土的pH 平均值分別為6.8、7.0,省級耕地地力評價時,棕壤和粗骨土的pH 平均值分別為6.0、6.4,均為6 種土壤類型中最低;變化量分別為0.8 和0.6 個單位,相對較高。水稻土則變化量最大,為1 個單位。發(fā)生酸化的威海、煙臺、日照、臨沂和棗莊等市土壤多為棕壤和粗骨土土類(圖1),成土母質(zhì)以酸性為主。據(jù)統(tǒng)計,威海、煙臺和日照等市棕壤和粗骨土占比超過了70%,青島和臨沂市達到了50%,酸化土壤占比最少的棗莊市也有20%左右。因為棕壤主要由酸性巖等含鹽基很少的巖石風化物發(fā)育而成,形成過程產(chǎn)生的鈣、鎂、鉀、鈉等鹽基離子不斷受到滲透水的淋洗,土壤膠體表面一部分正離子吸附點被氫、鋁離子占據(jù),產(chǎn)生了交換性酸;粗骨土的成土母質(zhì)與棕壤相同,成土過程陽離子交換量小,酸堿緩沖性能較弱[27]。
表3 山東省不同土壤類型土壤pH 平均值Table 3 Average soil pH relative to soil type in Shandong Province
研究表明,植物收獲對土壤pH 有所影響,不同植物對土壤中陽離子(K+、N、Ca2+、Mg2+等)和陰離子(等)養(yǎng)分元素的吸收并不平衡,當陽離子的吸收大于陰離子時,植物根系從土壤吸收陽離子的同時就分泌出H+以保持體系的電荷平衡[31],當農(nóng)產(chǎn)品收獲并從土地上移走,其體內(nèi)積累的堿性物質(zhì)也隨之帶走,會導致土壤酸化[32]。朱齊超[33]量化研究了土壤酸化的影響因素,計算得到作物收獲在土壤酸化的驅(qū)動因素中可達到34.2%。參考2012 年《山東統(tǒng)計年鑒》[34]中山東省主要農(nóng)產(chǎn)品產(chǎn)量,根據(jù)作物收獲帶走鹽基離子濃度和含水量[35],估算了2011 年山東省主要作物收獲從土壤中帶走的鹽基養(yǎng)分量(表4),馬鈴薯鹽基離子帶走量最大,為140.9 kmol·hm-2,其次是玉米和小麥,分別為97.2 和79.7 kmol·hm-2。對膠東地區(qū)不同種植體系的研究則表明,蔬菜、蘋果、小麥/玉米/花生體系農(nóng)田酸化速度明顯高于小麥/玉米體系[36]。
研究表明,長期的不合理施肥,特別是施用硫酸銨、氯化鉀、氯化銨等酸性肥料,是土壤酸化的原因之一[37],土壤酸化的驅(qū)動因素中施肥貢獻了55.1%[33]。本研究中,山東省酸性土壤分布較多的煙臺、日照、棗莊和青島市化肥施用強度均較高(圖5)[38],分別為650.6 kg·hm-2、542.7 kg·hm-2、488.4 kg·hm-2和433.2 kg·hm-2;煙臺、日照、棗莊和威海市氮肥施用強度較高,分別為242.4 kg·hm-2、195.6 kg·hm-2、186.0 kg·hm-2和174.8 kg·hm-2。有研究表明,山東膠東地區(qū)氮肥用量與土壤pH 呈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氮肥施用量越大,土壤pH 越低。氮肥施用量小于240 kg·hm-2,土壤pH 降為5.35;氮肥施用量為240~750 kg·hm-2,土壤pH 降為5.28;氮肥施用量大于750 kg·hm-2,土壤pH 降為5.16[36]。因為長期連年施用化學肥料,作物吸收后剩下的酸根會與土壤中氫離子結(jié)合生成酸,導致土壤酸性增強。生理酸性肥料如氮肥中硫酸銨、氯化銨施入土壤后,被植物選擇吸收N等,剩余部分的酸根也會使土壤酸化。因此,長期不合理施用化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氮、磷、鉀比例失調(diào),廣東省水田土壤pH 和江蘇省耕地土壤pH 呈現(xiàn)下降趨勢[8,27]。
表4 不同作物收獲帶走鹽基離子量Table 4 Amount of base ions removed with crop harvest relative to crop/(kmol·hm-2)
土壤pH 變化是一個相對較慢的過程,但由于現(xiàn)代化工業(yè)和農(nóng)業(yè)措施的影響,各地土壤 pH 有了一定變化。通過比較第二次土壤普查省級匯總(1984年)和省級耕地地力評價(2015 年)兩個時期山東省土壤pH 數(shù)據(jù),30 年來,山東省土壤pH 平均值由7.6 降至7.2。威海變化最大,降低了1.3 個單位,其次是泰安、日照、煙臺和青島,分別降低了1.1、1.1、1.0 和1.0 個單位。不同類型土壤pH 變化由大到小依次為:水稻土、棕壤、粗骨土、砂姜黑土、褐土和潮土。目前,山東省酸性土壤主要分布在膠東半島和東南部沿海的威海、煙臺、青島、日照、臨沂和棗莊等6 個市,其中煙臺和威海市酸化面積較大。對山東省耕地土壤酸化主要影響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土壤類型、植物收獲以及化肥不適當施用有一定影響,但不同地區(qū)土壤酸堿性變化的影響因素、不同土壤類型的酸堿緩沖性能差異等仍需要進一步定量研究分析,以明確具體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