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雨婷,浙江省嘉善縣泗洲中學(xué)語文教師。喜歡誦讀,于有聲處浸潤文化;喜歡書寫,于筆墨間沉淀思想;喜歡旅行,于行走中領(lǐng)略天地大美。曾主持市縣課題多項,發(fā)表文章十余篇。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彼囆g(shù)創(chuàng)作源于自然,又循主觀情思。在進行環(huán)境描寫時,便可選擇契合心境的景物進行藝術(shù)加工,融入作者獨特的情感表達,使之冷暖有別、明暗有分,擁有“繪畫”般的視覺審美。
明凈簡潔的色彩,“黑”“白”等無彩色系的詞,或“河川”“大地”等客觀概念的景,應(yīng)用得當(dāng),能收到含蓄雋永、耐人尋味之效,如課文《昆明的雨》中人、景、物便淡而有味。溫暖明快的色彩,“橙”“黃”等暖色系的顏色,或“月色”“黎明”等具有積極意義的意象可表達正向情感,如《濟南的冬天》中老舍寫山之薄雪、水之綠藻便滲透著人的主觀溫情。冷峻灰暗的色彩,通過“藍”“紫”等冷色系的詞,或“黃昏”“梧桐”等含消極性的物象來傳遞低落的情緒,如《秋天的懷念》中,窗外的蕭瑟呼應(yīng)著作者的絕望。對比變化的色彩,同一時空的反差色碰撞,或不同時空的環(huán)境對比,色彩的不同促人深思。如《故鄉(xiāng)》開篇“陰晦”“蒼黃”的描寫,回憶中少年閏土的成長底色“金黃”“碧綠”,最后作者重提“深藍”,色彩變化的背后滲透著魯迅對社會的批判。
猶如聲音賦予語言情感,色彩也賦予環(huán)境情感基調(diào)。寫作時可將個人對自然世界的視覺體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加工,實現(xiàn)繪畫式描寫,以臻景中寓情、情中寫景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