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或許有同學一看到這個書名,就開始冒冷汗了,心說,蘭姐,你能不能好好推薦書了?推薦一兩本好讀的小說不行嗎?你看看你這幾個月都推薦了些啥?什么心理學的書啊,詩集啊,時評寫作指導的書啊,你說你都多久沒讓我們讀小說了!這期你更過分,竟然把《論語別裁》都弄來了。你不知道我們平常學習壓力已經很大了嗎?能不能推薦一點讀起來輕松點兒的東西?。?/p>
嗯,我想著你沉著一張小臉跟我控訴的樣子,我就知道你已經咬牙切齒到幾乎要“取關”我了。所以這一次,蘭姐少有地要做一下下一期的預熱:蘭姐下一期準備帶著大家讀小說集了,而且是一本非常棒的小說集哦!這段時間蘭姐讀這本書都入迷了,每每忍不住擊節(jié)嘆賞……
什么書?。亢俸伲毁u關子還是蘭姐嗎?所以一定要記得看下一期的《中學生百科》哦!
不知道你們學校有沒有從高一開始,就要求大家整本書地閱讀《論語》呢?這可是新課改之后,“整本書閱讀”能力要求中的熱門書籍哦!所以說不論是從應考的角度,還是從指導人生的角度,抑或是自覺傳承咱們民族文化的角度,這本書橫豎都是要讀的。蘭姐是為了降低大家的閱讀難度,讓大家不至于在應考的背誦中痛恨起孔丘老師,這一期才冒著被你們取關的風險,來跟你們推薦《論語別裁》的。
如今市面上被命名為《論語別裁》的大體有兩個版本,一是南懷瑾先生的,一是張居正先生的。其實這兩個版本都可以用來輔助我們學習論語,因為這兩本書本質上都是講課稿。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是在1975至1976年于臺灣的《青年戰(zhàn)士報》上連載的內容,中間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先生是在跟學生們對話;而張居正先生的那一本,則是他跟萬歷小皇帝的說課稿,這位老師為了他的皇帝學生,可是曾經親自給課本畫過手繪插圖的,可見他對備課的重視。但是由于南懷瑾先生離我們的時代更近,所以書中說到的事例,我們今天看起來還是那樣熟悉;而張居正先生則是用文白夾雜的語言講解,一言不合就開始大段的駢體議論,所以他的書更適合對古文有一定基礎和興趣的同學來閱讀。
那我這次要推薦的到底是哪一本?
這個問題,問得真是缺乏想象力?。∑鋵嵨乙扑]的不是一本,也不是兩本,而是一堆書。
要讀好《論語》,或者說,要對《論語》里的章節(jié)理解透辟,同時還能做到讓自己印象深刻,是要講究一點閱讀方法的。在我們缺乏相應生活閱歷的情形下,最好的方式就是采用“素讀法”加“對讀法”。所謂“素讀法”,就是僅結合最簡單的注釋來閱讀,而后參照自己的真實生活經歷來理解。在這個階段我推薦楊伯峻的《論語譯注》。但是很多同學光看《論語譯注》一定會經常一腦門子問號,因為有很多篇章光靠簡單的詞句翻譯是難以理解的,那么這時候就推薦大家采用“對讀法”了——也就是同時讀多個名家對同一則《論語》的解讀。
這有點像是你坐在一個房間的正中間,你的周圍環(huán)繞著各位國學大師,他們或站或坐;或長衣大袍,或毛衫西褲;或是持著毛筆,或是拿著煙斗……總之這些曾經名震一時的大師,在這一刻全成了你的私教,關鍵是他們還對同一句論語發(fā)表或大同小異或針鋒相對的觀點。老實說,有時候看著他們不點名地批評對方的觀點時,還是感覺挺好玩的,就像是觀看老頭們相互拌嘴,言之鑿鑿,互不相讓。雖然市面上這些書籍的名字有不同,比方錢穆先生那本一般被稱為《論語新解》,西南聯(lián)大辜鴻銘先生那本叫《辜鴻銘講論語》,當然也包括南宋大儒朱熹老先生的《四書章句集注》,書名起得不同,但都可以看作“論語別裁”——也就是對論語的個性化解讀。
下面,我們來嘗試著用對讀法解讀一則《論語》看看——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p>
我估計這則論語有很多同學都會讀出疑問來,特別是對那個“無友不如己者”。那么我們來看看幾位大師分別是如何講解這一句的。
朱熹先生戴著東坡巾,捋著胡子跟你說(聽不懂不要暈,聽得懂的大大地夸獎自己):
無友不如己者。無,毋通,禁止辭也。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
過則勿憚改。勿,亦禁止之辭。憚,畏難也。自治不勇,則惡日長,故有過則當速改,不可畏難而茍安也。程子曰:“學問之道無他也,知其不善,則速改以從善而已?!?/p>
程子曰:“君子自修之道當如是也?!庇问显唬骸熬又溃酝貫橘|,而學以成之。學之道,必以忠信為主,而以勝己者輔之。然或吝于改過,則終無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樂告以善道,故以過勿憚改終焉?!?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1/04/07/qkimageszxbgzxbg202103zxbg20210310-2-l.jpg"/>
讀不懂很正常,我們這里主要還是感受一下朱熹先生的風格。首先,朱熹先生的《四書章句集注》是明清兩朝科舉取士的指定教科書(厲害吧?),而他講論語也不是興之所至張口就來,而是會時常引用自己認為比較權威的前輩的講解(程子就是程頤,游氏就是游酢,他們都是朱熹先生的前輩)。至于那個“無友不如己者”,他的意思是,朋友是用來輔助自己修行仁德的品性的,如果品性上不如自己,那么對自己有害無益。
但是我估計同學們會對此有點不滿,對吧?因為品性這個東西又不能打分,怎么知道對方的品性有沒有自己好呢?況且,有的人堅韌卻不大方,有的人大方卻不耐心,有的人耐心卻不果斷,有的人果斷卻不細致……這叫人怎么比嘛!
來來來,我們再來看看張居正先生的說法:
所交的朋友必勝過我的人,方為有益。若是不如我的,或便佞善柔之類,這樣的人,不但無益而且有損,切不可與之為友也。
有沒有發(fā)現(xiàn)張先生雖然也有點古文調調,但語言的質感比朱熹先生親切多了。對于“無友不如己者”,張先生給了一個硬性的標準,說是“便佞善柔之類”,也就是品德敗壞的人咱們不能與之交往。是不是這樣看就明白多了?
獲得十三個博士學位、通曉九國語言的辜鴻銘先生又會怎么說呢?且看辜先生戴著瓜皮帽,用文明棍比畫著說:
孔子說:“聰明的人如果不嚴肅,便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所學到的東西也不會鞏固持久;盡職盡責,心無雜念應當是第一準則;不交往品行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良習慣,則應毫不猶豫地去改正。”
這不就簡單明了多了嗎?我知道你們讀完朱熹和張居正,會忍不住要給辜先生鼓掌。一百四十多年前,辜先生就是這樣給國際生講論語的。多讀幾篇你就會發(fā)現(xiàn),辜先生講論語特別有國際視野,而且往往是用西方現(xiàn)代文化的語言來解讀,咱們今天讀起來仍會感覺很輕松。
那邊廂國學大師錢穆緩緩開口了,他不疾不徐地說:
無友不如己者:無,通毋,禁止辭。與不如己者為友,無益有損?;蛘f:人若各求勝己者為友,則勝于我者亦將不與我為友,是不然。師友皆所以輔仁進德,故擇友如擇師,必擇其勝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見賢思齊,擇善固執(zhí),虛己向學,謙恭自守,賢者亦必樂與我友矣?;蛘f:此如字,當作似字解。勝己者上于己,不如己者下于己,如己者似己,與己相齊。竊謂此章決非教人計量所友之高下優(yōu)劣,而定擇交之條件??鬃又潭嘀敝溉诵摹F埼倚某D芤娙酥畡偌憾阎?,既易得友,又能獲友道之益。人有喜與不如己者為友之心,此則大可戒。說《論語》者多異解,學者當自審擇,從異解中善求勝義,則見識自可日進。
有沒有發(fā)現(xiàn)錢穆先生特別有國學大師的范兒?他會用“或說”這樣的形式把前人的所有理解都給你展示出來(有的時候他還會直接說“此句有×解”),然后再說出自己的看法。那個“無友不如己者”,他的理解是——能夠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長處,而誠心與之為友,這樣不僅容易結交到好朋友,也能獲得交友的智慧。而且,人要警惕那種喜歡跟不如自己的人交友,在別人身上找尋優(yōu)越感的虛榮心。另外,錢先生特別提出來說,《論語》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學習的人應該自己辨別,在不同的見解中尋求最好的那一種,這樣自己的見識才能每一天都有進益。
如果你覺得錢先生的還是有點難度,那么我隆重推薦一下下面這位先生——
那么“無友不如己者”,是講什么?是說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不要認為任何一個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們既然要自尊,同時也要尊重每一個人的自尊心?!盁o友不如己者”,不要認為你的朋友不如你,沒有一個朋友是不如你的。世界上的人,聰明智慧大約相差不多,反應快叫聰明,反應慢就叫笨。你騙了聰明的人,他馬上會知道,你騙了笨人,盡管過了幾十年之久,他到死終會清楚的。難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騙,死了都不知道的,這個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個人。人與人相交,各有各的長處,他這一點不對,另一點會是對的。有兩個重點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家伙的行為太混蛋了,但有時候他說的一句話,意見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為他的人格有問題,或者對他的印象不好,而對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聽,那就不對了。有時候“不因其言而廢其人”,這個人一開口就罵人,說粗話,你便認為他肯定沒有學問,然后把他整個人格都看低,這不對,不能偏差。“無友不如己者”,世界上的每個人都有他的長處,我們應該用其長而舍其短,所以“過則勿憚改”,因為看到了每一個人的長處,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點,那么不要怕改過,這就是真學問。
那么,我如何來證明這個“無友不如己者”是這樣解釋的呢?很自然的,還是根據(jù)《論語》。如果孔子把“無”字作動詞,便不用這個“無”了。比如說,下面有的“毋意”“毋我”等,都用這個“毋”字。而且根據(jù)上下文,根據(jù)整個《論語》精神,這句話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別人。過去一千多年來的解釋都變成交情當中的勢利,這怎么通呢?所以我說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沒有錯,都是店員們搞錯了。
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位先生的講解與前面的風格都不一樣,他親切幽默,善于舉現(xiàn)實中的事例來講道理,且不說他的解讀是不是完全正確,但他的理解未嘗不是一種給人以啟發(fā)的角度,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借鑒和思考。
這就是南懷瑾先生。他的《論語別裁》不僅會逐條給你解讀論語,中間還會給你貫穿講述很多中外文化小故事,整本書讀來如沐春風,有著滿滿的干貨。比方說“佛學像百貨店,道家像藥店,儒家像糧食店”,這“三家店”的經典比喻,就出自南懷瑾先生的金句。
最后小結一下:這一系列大師的“論語別裁”,每位同學都可以根據(jù)自己喜愛的風格來選擇。咱們可以先讀某一本的解釋,再對比著讀其他的解釋文本,最后選擇自己覺得講得最有道理的。一般來說,對于自己特別不明白的章節(jié),可以先讀辜鴻銘先生的解讀,他的比較簡明扼要;再讀南懷瑾先生的,他的比較具體生動;古文功底好一點的同學,可以接著讀一下張居正先生的說法;最后再看看錢穆先生集大成的解釋。朱熹先生的《四書章句集注》很權威,可以說前面提到的那些大師肯定都看過他的這本書,所以每個人的解釋或多或少都會有朱熹先生的影子,你要是感興趣的話可以去讀讀看。
哈哈,老實說,你要是真用這種方法把《論語》讀下來,說不定不日便會成為解讀《論語》的專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