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國鴻
魯迅 未年戲作 紙本 1932年釋文: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看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tǒng),管他冬夏與春秋。未年戲作,錄呈杉本勇乘師法正。會稽男子魯迅。鈐?。呼斞福ㄖ欤?/p>
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說:“魯迅是中國革命文化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边@一定論將魯迅推上了圣壇。人們關注的更多的是他的文學與思想,而對于其書法,卻常常被忽視、遺忘。
魯迅的書法與其文學一樣,也有其獨特的個性與魅力。
魯迅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從小就受到書法的濡染與熏陶。其祖父周福清為晚清翰林,書法走的是“二王”一路兼摻宋人筆意,飄逸俊雅,氣韻暢達;父親周伯宜,會稽秀才,館閣體寫得工整圓潤、可圈可點;叔祖周玉田精通楷法,書法功底極深,講究用筆的提按頓挫,重視書法基本功訓練;曾祖母戴氏亦粗通書道。正是在這種家庭氛圍與教育背景下,魯迅7歲描紅,入三味書屋后,書法日課六年不輟。紹興魯迅紀念館館藏的魯迅于三味書屋讀書時抄錄的《二樹山人寫梅歌》,筆致端莊、秀雅工整,可見當時所下工夫。
稍長,魯迅花了大量時間抄寫書本和講義,尤其從1912年到1919年,魯迅書法進入遍臨諸碑、海納百川的時期,他曾花了七八年工夫“抄古碑”,謂之為“吸鴉片”。由于用功深入、取法乎上,為其書法發(fā)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許壽裳在《魯迅先生年譜》中載:“先生著譯之外,復勤于纂輯古書,抄錄古碑,書寫均極精美?!?/p>
魯迅不僅勤于學書,而且廣聞博識。汪兆騫在《民國清流——那些遠去的大師們》一書中說:“查魯迅日記,1923年1月至6月,魯迅僅個人用于購買書畫碑帖,就用去135.5大洋?!逼骄吭?2.58塊大洋,這可是個不小的數(shù)目。
魯迅對古代碑帖的研習廣泛而深入,很少有人能夠像他那樣涉獵那么多碑帖,他持續(xù)搜集的金石拓本達5800張之多,造像、墓志、碑碣等拓片一應俱全。他還曾將所藏碑拓中的790余種石刻碑文按原字逐一臨寫,在20世紀書人中,下過此等苦功的,唯魯迅一人。
魯迅800多萬字的作品都是用毛筆寫成的,其書法大多是以日記、書稿、書信和少量條幅的形式而存在,行書最多。其最大的特點是“清”和“雅”,即清勁自然、古雅有致。他把多年研究的碑學體會融匯于筆下,兼收篆隸意趣,而以行書出之,用筆內(nèi)斂,不失“溫柔敦厚”的儒家古雅傳統(tǒng);遲澀潛隱,樸厚中流淌機趣,頗顯魏晉體態(tài)和北碑神韻。郭沫若在《〈魯迅詩稿〉序》中說:“魯迅先生無心作書家,所遺手跡,自成風格。熔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樸質(zhì)而不拘攣,灑脫而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晉。世人寶之,非因人而貴也?!贝◢u在《關于魯迅手書司馬相如〈大人賦〉》中指出:“盡管魯迅先生不自許為書法家,亦無心作書家,所遺字跡確都不難看。筆致娟秀,不媚不俗,就是好嘛?!碧埔鞣皆凇度赋舱Z屑》書中說:“學者之字,葉圣陶太穩(wěn),俞平伯太文,馬一浮太枯,謝無量太稚,沈尹默太秀,梁啟超太刻,葉公超太俗,獨愛魯迅翁手跡,剛毅有質(zhì)?!?/p>
邱振中在《變與不變的中國書法》文中說:“書法的神秘之處,有一點,高水平的作品,以及圍繞著高水平作品之上的那種氛圍,不是僅僅憑靠技術(shù)能做到的。它來歷不明。人們把這歸因為修養(yǎng),是一種合理的解釋。所有具有杰出成就的書法家,修養(yǎng)早已是個不需說的話題?!庇纱丝芍?,文化修養(yǎng)決定書法作品的質(zhì)量。魯迅書法之所以“筆致娟秀,不媚不俗”,是因為與他深厚的學養(yǎng)、審美經(jīng)驗和爐火純青的技巧內(nèi)化為其書中的精氣神有很大關系,在大樸中顯大雅,故而能“遠逾宋唐,直攀魏晉”。其手跡正應著書法史“無意于佳乃佳”之鐵律,于其字里行間可見“無心”無技、瀟灑脫俗,達到可貴的“無心有書”的大化境界。
魯迅文章中,很難找到涉及書法的成篇文字,從中亦可略見其“無心作書家”的實際狀態(tài)。魯迅對于書法,雖沒有專文論及,但還是有他自己的觀點的,雖寥寥幾句,而言簡意賅,也發(fā)人深思。1927年1月15日,魯迅離開廈門時,抄寫了司馬相如《大人賦》中的一段文字,寫在冊頁上送給川島時說:“不要因為我寫的字不怎么好看就說字不好,因為我看過許多碑帖,寫出來的字沒什么毛病?!边@句話中給我們兩個重要啟示:一個是涉及書法評判標準問題,好看的書法作品未必就是高水準的書法作品。另一個是涉及文字學問題,書法藝術(shù)是以漢字為基礎,以毛筆為表現(xiàn)工具,表現(xiàn)書者審美趣味和思想感情的線條造型藝術(shù)。書法作品中的字不能有毛?。ū热缱终`、錯字、別字)。因此,作為書法家,懂一些文字學方面的知識還是很有必要的。
2007年10月31日,由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魯迅研究會聯(lián)合主辦的“魯迅與書法”學術(shù)研討會在江西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魯迅研究專家、書法家及研究者匯聚一堂,重點對魯迅的書法評價、書法的藝術(shù)特色,以及魯迅書法和傳統(tǒng)文化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時任文化部副部長、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評價魯迅書法是“內(nèi)蘊豐厚,發(fā)之于外,即便隨意為之,也自成一格,自足珍貴”。北京魯迅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肖振鳴則認為魯迅不僅可以獨樹一幟地立于中國書法名家之林,而且魯迅的書法稱之為“民國第一行書”也不為過。而北京大學教授孫玉石明確指出:“從學術(shù)的標準來講,還不能說魯迅就是一位書法家,但魯迅的書法可能比有些書法家的作品的傳世生命力還要長久?!?/p>
2011年9月23日,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lián)合舉辦了“紀念魯迅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李繼凱說:“魯迅用廉價的‘金不換’書寫的大量墨跡,包括作為國家級文物珍藏的真跡和借助各種媒體傳播的書法影跡,顯示出了永久傳世的強大生命力,可能較之于許多所謂‘專業(yè)’書法家的作品,還要具有不朽的文化價值和雋永的藝術(shù)魅力?!睍r間越來越證明這一點。
魯迅 致李霽野札(之一) 紙本 1929年釋文:霽野兄:在車站上別后,五日午后便到上海,毫無阻滯。會見維鈞、建功、九經(jīng)、靜農(nóng)、目寒、叢孟、素園諸兄時,乞轉(zhuǎn)告為荷。在北平時,因怕上海書店不肯用三色版,所以未將Lunaehorsky畫像攜來。到此后說起,他們說是愿意用的。所以可否仍請代借,掛號寄來,但須用硬紙板夾住,以免折皺。朝華社說,已將出版物寄上了。迅上。六月十一日。
魯迅 致李霽野札(之二) 紙本 1929年釋文:霽野兄:到上海后曾寄一函,想早到。今天朝華社中人來說,南洋有一可靠之文具店,要他們代辦未名社書籍。計:我所譯注的,每種一百本,此外的書籍,每種十本。如有存書,希即寄給合記收,并附代售章程一份??钭邮强康米〉?。到這里后,依然忙碌不堪。北大講稿,至今沒有寄來。聽說現(xiàn)在又有一些人在組織什么,骨子是擁護五色旗的軍閥之流??耧j社人們之北上,我疑心和此事有關。長虹和培良大鬧,爭做首領,可見大概是有了一宗款子了。希留心他們的暗算(大約目下還不至于)。迅上。六月十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