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嘉 司徒偉智
在中科院院士名單中,有譚其驤先生。在上海社聯(lián)近年評定的已故“68位上海社科大師”中,又有他。要說“雙料大師”,他當之無愧。他豐厚的學問,值得敬佩。他致力于國家建設的治學態(tài)度,值得效法。
譚其驤先生是我的老師。你們要我回憶,我就先來講一則小故事吧。大家都知道上海在金山有一個石化廠,它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1972年國際形勢緩和以后,我們開始從國外引進一些重點建設項目。那時經(jīng)毛主席圈閱、周總理批準,決定引進四套石化裝置,生產(chǎn)化纖,解決全國人民穿衣的問題,其中有一套裝置落地在上海。
同年7月間,在我參加上海市委常委學習會時(當時常委會學馬列著作,由我和王知常、蕭木輪流輔導),有一次學習休息間隔,馬天水(他當時主持市委工作)給我說這件事,說想把它落戶在金山衛(wèi),考慮到那里海灘成陸的歷史狀況,不知會不會被潮水沖塌,能否找人論證一下這個問題。我想,欲作這方面歷史論證,則從專業(yè)性質(zhì)抑或?qū)W術水準看,譚先生俱系最佳人選。為此,我與市計委商量,想請譚其驤先生一起去考察一下金山衛(wèi)那兒海陸變遷的歷史狀況,查考石化放在那兒會不會遇到海水沖刷和地層塌陷的問題,于是在7月30日那天約了市里的同志一起去金山衛(wèi)海邊考察。
在譚其驤先生的日記中,詳細記載了這一天的行程:“七月三十日,星期日,上午九點許黨委來電話,囑至黨委會,朱永嘉有事找。準時到,候至十一點渠始來,談金山衛(wèi)附近海岸漲坍,約下午一點半動身。未能午睡,到時至校門集合,同行者朱外,程玉清、張修桂。二點到市委某負責工業(yè)同志偕行,取道閔行、柘林,沿海到金山嘴下車。稍事觀望,因此處海潮直逼海塘也。續(xù)進至青龍巷、西鹽場,下車南行,逕鹽場至海邊,約二公里許,海拔3.2(米)處折回大堤,登車至金山衛(wèi)城內(nèi)西門金衛(wèi)公社,晤負責同志,談圍堤工程設計。五點三刻動身回滬,八點到家?!?/p>
此后譚其驤查閱了相關文獻,不到半個月,起草了一個報告,說明這里是沖積灘涂,由于長江的泥沙和杭州灣錢塘江泥沙的沖積,只會向海洋延伸,不至于坍塌。報告從歷史角度,為金山的石化廠選址提供了參考的意見。
看過他的意見,我與寫作組的紀樹立同志(后為上海社科院研究員)一起,再去金山衛(wèi)那個海灘看了一次。因為紀樹立是搞自然辯證法的,知道一些這方面的科學知識。那天我們在那里細細觀察,看到的是一個海灘,一個不斷延展的大海灘。一條條田埂,圍出一塊塊曬鹽的灘地。白茫茫,一片空曠,不見人煙。我與紀樹立議論。他贊同譚先生意見,也認為這是沖積平原的外延,只要長江水不斷,錢塘江水源源不絕,泥沙就積淀于此,不致出現(xiàn)被潮水沖刷坍塌的后果。
這樣我便把譚先生的報告和后來目睹的狀況告訴了馬天水。事后得悉,石化裝置放在金山,選址、勘測工作早在進行。我們請譚先生作歷史考察,作為一種配合,也許效果在于讓專業(yè)決策高層的選址決心更加堅定吧。
譚先生的專業(yè)是中國歷史地理,他到哪里總忘不了對當?shù)剡M行歷史的考察??箲?zhàn)時他在遵義待過三年,遵義在唐代貞觀九年置郎州,貞觀十三年改名為播州,唐末為楊保所據(jù),譚先生寫了一篇《播州楊保考》,對楊保的族員、遷徙占據(jù)播州的經(jīng)過、與其他民族的關系及其后裔的分布都一一作了考證??箲?zhàn)勝利后,他隨浙大一起自遵義復員到杭州,在杭州的三年多,他就研究杭州和浙江省的歷史地理。50年代初,我們參加土改工作到了皖北,工作告一段落后,稍稍得閑他又開始研究考察當?shù)貧v史。據(jù)我所知,觀察金山海灘,譚先生也不是就此止步。他以后進一步研究上海海陸變遷。從1972年他的日記記載看,這一年撰寫的,有《上海成陸變遷》一文,還有《再說上海海陸變遷》一文。到1982年他寫《上海市大陸部分的海陸變遷和開發(fā)過程》后記一文,又重提1972年那時寫的文章。他補充了1972以來上海地區(qū)的考古發(fā)現(xiàn),認為1972年時他將歷史時期海岸線推展速度快慢的原因比較簡單地歸之于長江所挾帶江口泥沙量的多少和長江主泓道的南北擺動,這個看法是不夠全面的。還有另一個因素是氣候變化也會影響到海面的升降,海面的升使海岸停止前進或后退,海面上的下降使大面積海岸灘涂出水成陸,岸線迅速向外推進。這樣對問題的認識就更加全面了?,F(xiàn)在我們碰到的問題便是如果全球天氣進一步變暖,那么海平面就會上升,也會威脅到岸線的安全,這是需要在推進建設中多加關切的。從這一點上講,譚先生實事求是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他的研究著眼點始終關注到國家建設。
這僅僅是其中一個案例。譚先生還有關于黃河水利的研究,證明黃河的安流,不僅是水利工程的作用,水土保持在其中起著更大的作用。南北朝時期黃河的安流,便與黃河中游水土保持植被的恢復有關。這就為我們在黃河中游地區(qū)要組織各地農(nóng)村推進農(nóng)牧副漁綜合發(fā)展,一部分地區(qū)要退耕還林、退耕還牧、恢復草場提供了歷史根據(jù)。歷史研究,要為國家的利益服務,要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譚先生是楷模啊!
(整理者司徒偉智為雜文家,曾任《上海支部生活》《報刊文摘》主編)
責任編輯? 楊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