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靈
“欣賞米勒、馬奈、德加、塞尚、莫奈、羅丹等人的藝術作品,以及趙無極中西合璧的畫作,讓我提升了自己的藝術鑒賞能力?!?/p>
——摘自習近平主席在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2021年2月13日,是藝術大師趙無極(1921.2.13-2013.4.9)誕生100周年的日子。2021年,也是他的祖父趙紹甫先生誕辰150周年。
最初聽到趙無極這個名字,是在1973、1974年左右。中學時師從美術老師學過美術字、畫過偉人像,便以為會畫畫,經常在公社文化站幫忙寫寫畫畫。
在這里幫忙的還有一位冷姓老者,毛筆字寫得很好,他住在黃土弄冷家大院里。老冷平日不茍言笑,偶而開起口來卻是尖刻到位的,某一天,許是喝了點酒,他沖著我說道:“就你這畫也叫畫嗎?紹甫瘋子家孫子的畫那才叫畫,他在巴黎拿過金獎!”
“紹甫?”我生得晚,無緣一睹其風采,但我知道他家“式好堂”與文昌宮小學僅隔了座“太平橋”,他家院子西側沿河有個小花園,園內花木扶疏,我們都和大人們一樣稱其為“西花園”。
1966年夏天“破四舊”,家家過堂,最不濟的人家也要找出個破香爐摔摔。“式好堂”是大戶,鑼鼓聲在他家喧鬧了很久,從“西花園”扔出來的舊字畫、線裝書和“亡人牌”(祖先牌位)漂蕩在太平橋下的河面上,那畫面至今印象深刻。
1971年冬學大寨,搞水利,拉直河道,太平橋與北面的青石橋都被拆毀了,“式好堂”也隨之被拆毀。
我只知道他家孫女叫趙無遐,在城里工作。他的孫子是誰?
老冷告訴我:“趙——無——極!”
1982年《美術》雜志專版介紹了趙無極的繪畫,我在聽聞“趙無極”這個名字七八年以后才看到他的作品。至今我還在懷疑,老冷當時是否見過趙無極的畫。
老冷的談鋒正?。骸耙牢铱?,搞書搞畫要成,得有三個條件:第一,要有家學淵源,紹甫是何等人物?滿腹詩文,書畫俱佳,才高氣傲。他脾氣古怪,這叫有‘癖!古人說‘人無癖,不可交,尋常人不理解,喊他‘瘋子,他們怎么會知道‘不狂不癡,難成藝事。第二,要有錢,沒有經濟支撐,搞不好的。無極的老子漢生,做銀行的,這個不煩。第三,眼界。無極留學巴黎,那是什么眼界?”
老冷瞟了我一眼,搖搖頭,嘆了口氣:“你一樣不沾邊,拉倒了!”頓了一下,他還補上一刀,“有些事,努力是沒有用的!”
話說到此,我也忍不住懟了下老冷:“你字寫得那么好,家教應是很好的;聽說連公社大院原本都是你家的,看來你家曾經是很富的;你在外面工作多年,見識也是很廣的,你也應有更高點的成就啊?!?/p>
老冷臉一紅,喃喃道:“時事使然,時事使然?!焙鲇置鸵惶ь^,嘿嘿一笑,“與時事無關,我缺一個瘋子老爺。”
“老爺”,是東鄉(xiāng)方言中對祖父的稱呼。
這話一晃就過去四五十年了,老冷早歸道山,我也到了老冷當年的年紀。但這“紹甫瘋子”究竟是怎么樣一個人?怎么叫有瘋子老爺才有有成就的孫子?我一直都理不清。
感謝老友趙俊梧與趙金柏提供了由紹甫編輯的家譜及相關材料,這才使我能夠理出下面這些相對清晰的頭緒:
趙無極曾祖父趙錫疇,曾祖母王氏。值得注意的是曾祖名下有“副貢”二字,曾祖母父親名字上面有“國學生正五品封典”字樣??梢?,“家學淵源”這四個字真不是說說的。
趙紹甫生于1872年,妻霍氏,生有三子二女。
長子,趙無極的父親趙漢生,生于1894年。
趙紹甫的叔父趙錫昌寫的序文,其中有關于趙紹甫、趙漢生的只言片語,使我們對這父子倆有了更真切的認識。摘抄如下:“(紹甫)迫于生計,游學四方。繼受江安各學校之聘充任教職員。及肇建民國,旋又橐筆從戎,轉戰(zhàn)淮皖……至癸丑之夏,江安圖謀獨立,吾侄(紹甫)知時事日非,兼以長子桐慶已由商校卒業(yè),就職津浦路員,堪顧家計,不須(紹甫)自謀衣食,特解劍歸來……”
趙紹甫幼承家學,稍長人“天香閣”私塾,受教于趙蓉曾先生(趙伯先之父)。1901年,趙紹甫與趙伯先一起考入江南水師學堂。此時趙紹甫長伯先八歲,已婚并有了一子一女,是老學生了。
同年入學的還有紹興的周作人。趙氏兄弟沒有留下關于水師的文字記錄,但周作人有記錄的習慣,早于他們幾年(1898年)入學的魯迅在《朝花夕拾》里有關于水師學堂的詳細描述。
水師從建校到清亡,總共只有212名畢業(yè)生。我查了下畢業(yè)生名單,趙聲(伯先)、趙紹甫、周作人均不在其列。究其原因,好些學生覺得這里“功課麻胡,進步遲緩,往往過了一年半載,不曾學到什么東西。其次是烏煙瘴氣的官僚作風?!薄啊谶@種空氣中,有些便覺得不能安居,如趙伯先、楊曾浩等人,均自行退學,轉到陸師或日本去……”(周作人《學堂生活》)
趙紹甫有沒有隨趙伯先轉到陸師?沒有記載,不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在水師也沒待到畢業(yè),他的家庭負擔太重了,1903年次子趙楚慶(宋慶)出生以后,負擔益重。或許就在此后不久,由于某種機緣他去了南通如皋縣江安鎮(zhèn)做教師,并在多所學校兼課以維持家計。
應該說這一時期趙紹甫的內心是掙扎而痛苦的,當好友趙伯先為民族大業(yè)抗爭奔走時,他卻不得不為生活奔波。能做的只是為兒子更名“漢生”“宋慶”表達一下,這或許也是造成他脾氣古怪的原由之一。
到了辛亥年,趙紹甫終于發(fā)揮了他的特長,直接拿起槍,參加了推翻滿清的戰(zhàn)斗,只不過他是在南通加入的民軍,而不是在鎮(zhèn)江。1913年(民國二年癸丑),爆發(fā)了二次革命,各地宣告獨立,發(fā)起倒袁運動,但旋即就被袁世凱所撲滅。趙紹甫對時事失望之極,從江安回到大港,此時長子趙漢生已從南京商業(yè)中學畢業(yè),供職于津浦路,薪酬已堪家用,不再需要老父親奔波了。
趙紹甫在家中花了三年時間編輯家譜。譜成幾年以后,他又開啟了南通之旅,不過這次不是去江安,而是進南通城,承擔與一百年后大多數(shù)退休老人同樣的工作——帶孫子!
趙漢生是個忠厚、勤奮、踏實且頭腦靈活的人。在津浦鐵路工作幾年后他又轉入銀行業(yè),最初是在中國銀行。鎮(zhèn)江人陳光甫(1881-1976)1908年從賓夕法尼亞大學商學院畢業(yè),回國后最初任江蘇巡撫程德全的英文秘書,后任江蘇銀行總經理,1915年創(chuàng)辦上海商業(yè)儲備銀行。他對趙漢生的工作能力和為人都極為賞識,商儲銀行一成立便聘漢生為儲蓄部經理。
漢生先是在南京后被派往北平拓展業(yè)務。1921年2月,兒子趙無極在北平出生。
三個月后,由于南通分行經理張祝三年老告退,陳光甫急調趙漢生赴南通接任。就這樣,趙漢生帶著妻子和剛出生不久的兒子來到南通,并把父母也接過來幫忙照應。
不久,趙漢生又被調往上??傂泄ぷ鳎改概c妻子都頗適應小城市的閑適,加上南通比起大港,離上海的距離要近得多,來往也方便得多,這個家就暫時安頓在南通了,直到十多年后趙無極考上國立藝專。
關于趙紹甫帶孫子的情況,我本不想做文抄公,但趙無極描述得極為精彩生動,還是看他自己說的吧:
“在我眼里,祖父就像皇清末年的人,穿著傳統(tǒng)的服飾,長衫,瓜皮帽,下巴尖上留著長長的山羊胡須,套著玉項鏈和戒指,活像中國的官員。他和我們一起生活,滿屋子收藏了許多字畫,任性怪癖,抗拒一切清規(guī)戒律。
“父親不在家,祖父是家里唯一的男人,他的責任就是教育我們,在我學會看書寫字的同時,也學會了畫畫。
“為了教我認字和寫字,祖父不停地在一些物體上寫上標明這些物體名稱的正楷字。我認識的第一個詞是‘西瓜,在炎熱的夏天,饞嘴的兒童是喜歡扒著桌子啃西瓜的,祖父在這西瓜上四面八方畫了許多棕色和綠色的彎彎曲曲的線條。我對這些亂涂亂畫具有深刻的印象,這些線條并不意味著什么,但卻必須具備非凡的靈活與功力。
“慈愛而古怪的祖父,對書法美的要求,從不馬虎。盡管對我這個學書法的學徒要求十分嚴格,但在他的監(jiān)護下,并不真的苛求,反而成為我快樂的泉源……這種嚴格而又溺愛的教育,一直延續(xù)到我考入國立藝專,并培養(yǎng)了我繼續(xù)鉆研的興趣。今天,我仍有時會在一幅未完成的圖畫前呆上幾個小時,就像我童年時代俯著身子,刻苦鉆研那些要等好久以后才能領會那些一竅不通的詩句的意義一樣。當我努力去完成作品的時候,也像我當年學寫字時一樣,領略到一種無窮的樂趣?!?/p>
“式好堂”堂名出自《詩經》,《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謂之骨肉和好,兄弟相助。這方面趙漢生踐行得堪稱楷模。事業(yè)上,趙漢生一直在銀行高層擔任要職?!鞍艘蝗焙螅傂杏谙愀墼O立總處,授權趙漢生負責內地各分行管理重任。隨著戰(zhàn)事發(fā)展,先后于漢口、重慶設立總經理辦事處,均由趙漢生任主任。家庭方面,他資助了兄弟們的學業(yè)。
大弟趙宋慶,復旦大學畢業(yè),后長期執(zhí)教。
小弟趙梓慶,游學法國,正是他帶回來的世界名畫明信片,激發(fā)起少年趙無極對西畫的興趣,萌發(fā)報考藝專的愿望。
趙無極的母親不太贊同兒子的想法,希望他以后能到父親的銀行去工作,這樣能有一個安定的未來。但他的父親卻非常支持趙無極,他太了解這個由自己的父親帶大的兒子了,他若去管理銀行,銀行必定倒閉!就像他們的某位遠房祖先一樣,畫畫還行,當皇帝必定亡國!害得他們的祖先從中原倉皇南逃,跑到長江邊上來安家落戶。
事情就這么決定了:14歲的趙無極去杭州上國立藝專;趙紹甫完成了帶孫子的使命回鄉(xiāng)養(yǎng)老;趙漢生把家從南通遷到了上海。
趙紹甫沒能看孫子日后的成就,依他的性格而言,這無所謂。他能教給他對于線條、形態(tài)和氣韻的認識;能遺傳給他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想象;能讓他沉浸在自己熱愛的事情中感到快樂,這就足夠了!
這是一份現(xiàn)藏于浙江省檔案館的國立藝專教職員調查表,調查時間是中華民國三十四年七月十七日,即1945年的7月17日,距離“八一五”日本投降不到一個月,應是趙無極自己填寫的:
職別:西畫系專任講師。籍貫:江蘇鎮(zhèn)江。到職年月:民國三十一年四月。簡歷:國立上海美術??茖W校正科(西畫系)畢業(yè)并留校研究一年。配偶人:謝景蘭,年齡廿三,籍貫:浙江紹興,職業(yè)無。每月收入情況則填寫道:“每月收入均不敷支出?!爆F(xiàn)在通訊處:重慶嘉陵新村附十號。永久通訊處:上海市中心國和路三七三號或霞飛路八九九弄廿六號。
這個表格大致可以反映出趙無極上學,隨學校西遷,畢業(yè)留校教書,結婚生子的情況。
每當我看到“每月收入均不敷支出”這幾個字,總不禁啞然失笑:唉,畫畫這行當,幸虧有他老爸罩著。
1948年,趙無極攜妻謝景蘭去法國留學。出國前無極與家人合影,父母親,叔叔們,姑姑、姑父,妹妹趙無萱等悉數(shù)在場。而到了1972年國門稍開,去國二十余年的趙無極趕回來探望母親時,照片上的許多親人都已不在人世了。
1950年,在國內部分的上海儲備銀行被收為國有,趙漢生被保留了董事職位,爾后的情況則稍有變化。1966年老家破四舊以后的一個月,正寄住在女兒趙無萱處的趙漢生忽發(fā)腦溢血去世。
當年拆除青石橋時,鎮(zhèn)江博物館工作人員很有心,因為這是座有一定年代且較原始的閘橋。橋上沒有絞關,數(shù)塊黑漆大閘板直接插入兩邊大石柱的槽縫里,每次開閘放水都是場驚心動魄的大戲:兩個熟諳水性的壯漢分騎在閘板上,一聲斷喝,同時下水,同時抬板又同時和抬起的板一起被沖入下游,然后從不遠處的碼頭爬上來,回到橋上,再重復一次……博物館將橋上的大石板和插板的大石柱都運到了五十三坡,在那里的墻邊上一放就是許多年。
重整西津渡時,幾塊大石板被派上了用處,在尚清戲臺西面水流上,它們被改造成一座曲橋,因為有切割,這幾塊不夠,又不知從何處拉來兩塊“勤豐橋”石板湊在一起。這應該是“太平橋”最好的結局了吧!
在太平橋原址位置上重建的鐵板橋,對岸左邊便是“式好堂”的遺址了。
走在伯先路到西津渡這段路,我總有種世界真奇妙的感覺:
近百年來,三個趙姓子弟,三個“天香閣”的學子,一個是民國上將(追贈),一個是民國中將(實授),一個是有些落魄的教書匠,竟以不同的方式,都在這里留下了痕跡。
趙伯先不用說,有伯先路,有伯先公園;趙啟脲盤下并捐出了英國領事館;紹甫瘋子有點勉強,他只是在自家門前的太平橋上來來回回幾十年,踏出幾個腳印而已,而且走的人多了去,還分不清哪個是他的。
但如果換個方式想:出了鎮(zhèn)江城,有多少人知道趙伯先?連歷史教科書都會寫上黃花崗起義的指揮是黃克強;即便身在鎮(zhèn)江城,又有幾個人會了解,堂堂鎮(zhèn)江博物館,曾經只是某個姓趙的私宅?倒是紹甫瘋子,天底下是個畫畫的,大概都會知道有個大畫家叫趙無極,了解他藝術經歷的,都會知道他有一個慈愛而又古怪的祖父,正是他把趙無極引向了藝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