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筠,筆名怡霖。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作協(xié)書畫院藝委會委員、福建省書協(xié)會員、福建省海外聯誼會理事、福建省青聯委員、無黨派人士。著有散文集《歲月追風人》《月上柳梢頭》《追夢霞滿天》《人約黃昏后》《夢回花間有呢喃》,詩集《眉眼盈盈處》、書法作品集《婷筠嬉墨》。
近些年,陳婷筠的隸書以其古雅遒勁、峻實拙真的書風和鮮明的辨識度,獨樹一幟,驚艷書壇。
她的隸書是有書法傳統(tǒng)之根的?!瓣愭皿拊谪S富的書法史料面前,進行了大膽的抉擇。她的目光從漢碑到漢簡,開始了新的尋找。她在這個迷離的如同詩歌的世界里,細致分析,艱難選擇,汲取自己需要的藝術養(yǎng)分,以及與自己的審美心理相頡頏的歷史表現?!保◤埲鹛铮骸兑怨P抒情》)
她曾深習《曹全碑》《禮器碑》《西狹頌》等及漢簡,入乎中國傳統(tǒng)書法殿堂,情系漢碑漢隸心象萬千,終而沉淀得悟脫胎。
“追溯漢簡數敦煌,壁畫彩塑墨跡廣。隸化草變乃相承,同源異流各歡暢。日臻成熟散氏盤,史游所書急就章。張芝碑刻東漢末,形體傳世見文詳?!彼龑ǖ睦斫?、認識和鐘情,從她這首詩可見一斑。 “她對線條有著特別敏銳的反映和表達能力,這是作為一個書寫者與生俱來獨特的感覺能力和表達天賦,婷筠的這種特質,即便在書家隊伍中也并不多見。其結體善于出其不意,常有佳構、奇構和美構,在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令人稱賞。其章法采用縱有行橫有列,從而表達隸書氣象”( 覃蘭:《情系漢隸·心象萬千》)。
她的筆墨中有辯證性,拙中見巧,吸收古隸書的常規(guī)法度,有意夸張,卻又兼顧筆墨的濃淡、輕重、動靜、徐緩等,既有老藤盤亙亦有古樹新枝,藝術處理力求平衡。一介女子,卻以陽剛取勝,亦注重巧中見巧,純凈樸憨,且智且愚,性情率真,北碑的雄渾之氣貫行筆之中,含漢隸之法度,也上承漢簡的靈動鮮活,融入自己的個性,古雅書卷之氣張揚。筆墨線條厚重樸拙,若屋漏痕,如雨林老藤,還蘊碑之刀意,猶帶懸崖棧道自在行走的險峻,峻實古樸,厚勁沉穩(wěn),端嚴宏闊,大方自在,入古而出,“文”“質”相融。她對情感的有效把控可謂抓到了書法感人的鑰匙。須知激情是書法家生命溫熱的筆墨外化,是作品傳世的特別通行證。誰能設想《祭侄帖》若被抽離了哀憤將是何面目!陳婷筠的隸書,有狂狷有靜穆,善于把控情感,崇尚激情,激情蘊含其對書法發(fā)自內心的摯愛,筆墨內容有其深入而獨到之思,激情成為她完成筆墨抒寫的“驅動器”。可以說她既是用筆書寫,以物寓情,也是以筆墨抒情,其“多有夸張韻致,結字或長或扁,筆劃或粗或細,墨跡或濃或淡”, 筆劃靈變,性情率真,情感多姿,且含超然物外之生氣,而她的隸書中的激情,絕非設計而出,而是個性的顯露。
內慧外秀的婷筠是作家中的書家、書家中的作家。其散文曾獲冰心散文獎、老舍散文獎,她癡迷書畫辭賦,入情翰墨的系列“醉竹枝”,多是她逢事遇境而得的自作詩。她自稱模仿舊體詩詞的“打油詩”,看似信手拈來,卻才情斑斕,頗有古風,這從她墨上宣紙的《宣蓮》可見一斑:
春天想宣蓮,玉膚露水面。小荷尖尖角,蜻蜓舞翩躚。
夏日想宣蓮,姹紫嫣紅遍?;ò蔚陂_,壯藕潤泥鮮。
秋風想宣蓮,采蓮云溪邊。蓮蓬溢香乳,醉倒南浦漢。
冬夜想宣蓮,殘荷迷雪片。誓保冰潔身,繾綣待來年。
正是因為詩文家的背景,使其的書法與其他的書法家的作品有了鮮明的區(qū)分,一掃許多職業(yè)書法家作品的拘謹、古板和機械,洋溢文人氣。誠如聶圣哲教授言:“她的書法和她的詩歌、散文如出一轍,具有心靈表達的直率,沒有一點矯揉造作,毫不掩飾地把內心里的最純、最美、最熱情的心境映照出來。她的才思通過文字與書法,形成當代語境與審美條件下巧妙的視覺與情感的閉環(huán),是一道難得的風景線?!?/p>
她的書法藝術,還融入了她獨特的人生經歷,有著生活的淬火,有其對生活的個性理解和超越。她出生江南山鄉(xiāng),其他孩子可上學和玩耍,她卻同時牧牛10年,初中畢業(yè)就漂泊謀生。苦難、貧困和艱難的經歷,深化了她對人生的理解和領悟,激發(fā)著她對美的向往。梅花芳自苦寒出,不能不說生活對她的磨礪,融入其筆墨并夯實她對書法藝術的追求。其隸書中的遒勁、滄桑、殘缺和樸拙之味,猶歷經風霜暗香四溢的古梅,絕非偶然。
這個塵世,習書法的人多矣,卻并非每個人都能成為風格獨具的書法家,何況選擇何種字體對于習書人也是重大而復雜的問題。這頗值得研究。讀婷筠的書法,會讓人不禁思考她何以會選擇隸書。我以為這和作家選擇散文、小說、詩歌還是劇本為自己的寫作文體類似。最終定格何種文體,與其說是作家的選擇,不如說是作家的心性和文體互相發(fā)現乃至和鳴所致。出乎強求者,筆下未必有大氣象。她在談自己何以選擇隸書時曾說:“幼時即喜書法,聽鄉(xiāng)間鄰人說我早逝的爺爺不僅是村里的會計,而且寫得一手好隸書。2011年我有幸在魯院學習期間,時常留戀書畫展,于是便對書法更加執(zhí)著。結業(yè)后回到廈門就開始專注臨帖,幾乎每日臨池不下十小時,樂此不疲。我幼年喪父,家庭貧苦,但熱于助人,嫉惡如仇。過早顛沛流離的生涯使我的性格在內斂與奔突之間掙扎。因此,研習書法首選隸書入門,或也可說是性情使然。我覺得篆書過于古氣,而由隸書演變而來的楷書流于方正工整,透著貴族氣息。行書又過于瀟灑飄逸、跳躍跌宕。而從篆書中脫穎而出的隸書,字體扁平,蠶頭雁尾,敦厚拙樸,輕重干濕頓挫間彰顯風霜滄桑,最能顯示書法造型藝術的美感和藝術欣賞價值。我癡迷隸書,或者說,是隸書觸動了我內心最柔軟且堅韌的那一部份,隸書契合了我的性情經歷與生命?!?/p>
的確,篆書圓,楷書長而縱,規(guī)整禁錮,少個性張揚空間。行書、草書走入隨意?!叭琮斎琪M,方勁古拙”的隸書,是對篆書的革命。尤其竹簡隸書個性張揚,已少些“鐐銬”,具點畫代替線條趨勢,畫面感較強。中國自古書畫同源,詩書一體。而她以隸書的技藝寫竹,詩詞“醉竹枝”與竹相映成趣,生命充盈。有限制卻不拘謹、藝術變幻空間頗足的隸書,這似囿困卻抗爭空間頗大的書體,確與她的心性能“一拍即合”。一個人,能夠追求與自己生命本質契合的事業(yè)是幸運的,此乃事業(yè)的大平臺。誠然,一個書家能否寫出鮮明的獨樹一幟的風格,卻又是人生的另一課題。文學藝術,風格真是太重要了。得風格者生。唯風格才是傳世之本,風格自然包含了形式與內容。風格就是特色,風格就是質量,風格才是永恒的生命。作為依賴內容而形式美更顯重要的書法藝術,無風格的墨跡會因大眾化而滑入流俗。無風格者或可名揚一時卻無法傳世。觀乎中國書法史,但凡風格獨樹、辨識度鮮明者,方能傳揚千秋,歐陽詢、顏魯公、柳公權、蘇軾、鄭板橋、李叔同,他們的傳世,哪一個不是風格獨具、辨識度鮮明呢?
婷筠正值盛年,以其獨特的作家背景、獨特的人生經歷和藝術秉賦,以風格獨特、辨識度鮮明在中國書壇已露頭角,其每日臨池不下十小時,以其對書法藝術的摯愛和堅韌的藝術追求,假以時日,可以期預,她的隸書必將在中國書法史中占一席之地。
(楊文豐,二級教授,一級作家。曾獲老舍散文獎、在場主義散文獎、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華文最佳散文獎等。10余篇生態(tài)散文被選入高中《語文》《大學語文》等大中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