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弘
近年來,在澳大利亞國內掀起的一股股仇視中國、詆毀中國的逆流中,時不時會看見幾個熟悉的身形,他們分工明確,特點清晰,往往針對不同的事件和話題,各自以獨特的面目出現(xiàn),有時各自為戰(zhàn),有時相互勾連,他們的目的十分明確,就是要竭盡全力地配合美國反華戰(zhàn)略,向中國施放一支支明槍暗箭。澳大利亞媒體近期一篇文章頗為恰切地將他們稱作“國家安全的牛仔”。
任何有一定規(guī)模的黑社會都需要有一批自己的馬仔為其沖鋒陷陣,澳大利亞反華陣營里也同樣有著這樣一支隊伍,但與黑社會打手不同的是,這些反華牛仔常常以不同的身份出現(xiàn),其角色也各有分工,目的是為了迷惑公眾,煽動社會恐華、反華情緒,誤導政府對華政策,以起到以點帶面,打擊中國和平發(fā)展的目的。
例如充滿謊言與謠言的《無聲的入侵》作者克萊夫·漢密爾頓就是一例。漢密爾頓是澳大利亞查爾斯·斯特德大學公共倫理方面的教授,根本就不是什么中國研究學者。然而在反華勢力的指使下,他搖身一變突然成為“中國問題專家”。在一些媒體的追捧下,漢密爾頓反復炒作其編造的拙劣謊言。任何對中國有深入了解、有學術道德的人都能夠一眼看出漢密爾頓反華言論其實漏洞百出,但是對于普通公眾來說,一位資深教授的話顯然具有巨大的迷惑性和權威性。
還有個別華裔人士也在相關勢力的操縱下粉墨登場。比如澳大利亞戰(zhàn)略政策研究所里的幾位所謂“研究者”“分析家”。他們常??桃忪乓鋵χ袊鐣氖煜ず土私?,在其背后指使勢力的精心安排布置下,用西方人習慣的語言,有時還會加入一些噱頭,時而自嘲幽默,時而悲情造作,嘩眾取寵地博取眼球,在此基礎上編造拼湊假信息,中傷中國政治和社會,污蔑華人和華人團體。
一些技術人員以專家身份出現(xiàn)在媒體聚光燈下,他們借助或者創(chuàng)造一些技術術語,利用普通大眾對科技知識或者異質文化背景的陌生,編造所謂“研究報告”。比如澳大利亞戰(zhàn)略政策研究所的“技術專家”謊稱新疆正在大批建造“集中營”。他們煞有介事地提供同一地點、不同日期的衛(wèi)星地圖,指著新地圖上顯示的圍墻聲稱那就是新造的監(jiān)獄。有識之士很快找到證據(jù)指出,那些新出現(xiàn)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其實只是新造的居民小區(qū)或學校,根本就不是什么“集中營”。這些“專家”利用的,是西方社會中許多小區(qū)、學校往往不設墻,只有需要禁閉的場所才會有圍墻這種東西方文化差異。
包括澳大利亞安全情報組織(ASIO)在內的澳情報機構在毒化澳社會氛圍過程中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2019年一度被炒得沸沸揚揚的王立強“間諜”事件,其中可以明顯看出,澳情報機構有意識地向有關媒體喂料,提供似是而非的線索,一些記者據(jù)此大肆炒作。而情報機構事后裝作毫不知情,可見其真實目的是借機制造一個敵對的中國形象,以為下一步推動 反華戰(zhàn)略和政策做準備。
還有一些“小馬仔”也受到追捧。如昆士蘭大學的一個本科生,靠組織和參加支持“港獨”的集會、游行博眼球。由于他在這些集會上制造事端甚至使用暴力,受到昆士蘭大學校方的嚴厲指責,最后被開除出校。對于這樣的人,澳反華勢力卻如獲至寶,慫恿煽動媒體炒作,支持他上訴昆士蘭大學校方,以起到打擊高校中正義人士的目的,并對校內中國留學生、友華群體進行恫嚇。在這種氛圍的鼓舞下,一些急于成名的年輕媒體記者,在得到澳大利亞情報機構的“喂料”后也借機炒作話題,碰瓷鼓噪。
4年來,澳大利亞主動為這些馬仔們提供話筒,他們深知輿論的作用,因此不斷制造假新聞、假信息,誤導公眾,渲染“中國威脅論”,在國際社會發(fā)動反華信息戰(zhàn)。一方面謠言惑眾,另一方面又對中國媒體和記者下達禁令,阻止真相傳播。
在這些“牛仔”的喧囂威嚇下,攻擊污蔑中國正在澳成為一種“政治正確”,媒體新聞的話題如果涉及中國,不加上一些攻擊性的不實之詞就很難刊出,在推特等社交媒體上,如果有人敢于公開仗義執(zhí)言,會招致民粹主義者的霸凌和圍攻。從媒體智庫到網(wǎng)絡社區(qū),反華勢力妄圖編織起一張網(wǎng)絡。蛛網(wǎng)雖大,但其實不堪一擊,謊言終究不可能掩蓋真相?!?/p>
(作者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澳大利亞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