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勇,黃鳳至,王昕,袁新村,桂笛,陶艷兵
(1.廣州地鐵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廣州 510000;2.廣州領秀設計有限公司,廣州 510000)
現(xiàn)代城市交通運輸系統(tǒng)中,軌道交通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比其他交通方式,不僅土地占用率低,而且環(huán)保高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一般情況下,城市軌道交通車站都是建立在地下,這樣會給乘客帶來一定的空間認知問題,導致其方向感減弱,容易迷路?;诖?,客流導向標識系統(tǒng)在城市軌道交通車站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得到運營機構的重視。
如果簡單地從功能角度分析,導向標識是能夠為使用者提供導向信息的一種手段,不過,因其本身包含的內容過于龐雜,這里主要針對視覺層面的導向標識進行討論,如方位平面圖、方向指示箭頭等。由此延伸出,導向標識系統(tǒng)是由若干導向標識依照一定的設置原則以及內在邏輯組成的系統(tǒng)。在此系統(tǒng)中,每一個標識之間都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通過相互作用來滿足空間和環(huán)境需求[1]。
1)功能性。導向標識能夠對軌道交通車站內的客流進行引導,使乘客了解車站內部的空間布局,獲取相應的導向和服務信息,更好地出入站和換乘,合理的導向標志設置是保證城市軌道交通車站高效運行的關鍵。
2)安全性。車站不僅是軌道交通系統(tǒng)中的一個公共設施,同時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而在相對封閉的車站空間內,經常會集中大量的乘客,在出入口、連接通道等位置很容易出現(xiàn)擁堵問題,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借助相應的導向標識,乘客能夠明確自身所處的位置,更加有序地進行移動,在發(fā)生緊急事故時也可以更加高效地疏散,保證乘客的生命財產安全。
3)文化性。導向標識是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單純地將其看作指示牌,因為導向標識還具備相應的藝術和文化作用,在滿足相應功能和安全需求的情況下,可以實現(xiàn)與車站空間環(huán)境的結合,將城市的精神內涵與地域文化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2]。
依照功能、性質、行業(yè)、設置形式等,可以將導向標識分為很多不同的類型。這里,結合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的實際情況,將導向標識分為兩大類:(1)動態(tài)標識,一般是采用屏幕(如LED 顯示屏)來對各種實時信息進行顯示,如車輛到站時間等;(2)靜態(tài)標識,這是車站內應用最多的導向標識。
依照靜態(tài)標識的具體功能,可以分為以下4 種:(1)確認標識。主要功能是對自身的名稱和功能特性的定義,使用者可以根據(jù)特定標識進行辨識和確認。(2)引導標識。引導標識能夠提供方向、路線的引導,一般采用的是方向符號標識,通過連續(xù)引導的方式來幫助乘客順利找到目的地。(3)綜合信息標識。在綜合信息標識中,可以呈現(xiàn)出大量的信息,滿足使用者的多樣化需求,為了確保信息簡單易懂,通常會采用示意圖的形式。(4)安全警示標識。安全警示標識的作用是對使用者的行為進行警示和規(guī)范,以維持空間內的安全和秩序[3]。
在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中,客流導向標識系統(tǒng)的使用主體是乘客,依附客體則是車站,這2 個方面會對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設計產生直接影響。
城市軌道交通車站空間是具備很強指向性的空間,一般是以線性空間貫穿為主,多面圍合形成的密閉性空間,這樣的空間有極強的直線形特點,能夠使乘客朝著兩邊分散行走,而且站臺本身的長度使得車站空間必須橫向延伸,兩端相對獨立,加上參照物欠缺,乘客難以判斷方向。基于此,在對車站空間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其空間特點,實現(xiàn)地下和地上空間的合理過渡[4]。
車站空間的構成大致可以分為3 部分:
1)出入口。出入口集中體現(xiàn)了車站的集散功能,乘客可能會在不確定的時間通過不確定的入口進入車站內。但一般情況下,短時間內并不會聚集大量的人流,借助相應的導向標識,能夠較快實現(xiàn)聚集功能。而當列車到站后,大量乘客會從車站出口涌出,容易引發(fā)出入口和外部延伸空間的堵塞問題,影響城市交通安全,從這個角度分析,車站出入口必須具備良好的疏散功能。
2)站臺站廳。站臺是車站最為核心的組成部分,站廳則是乘客換乘的通道,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站臺需要在購票且通過安檢后才能進入,提供候車和換乘服務,站廳則屬于公共服務區(qū)域,為乘客提供購票、咨詢等服務。
3)通道。通道是地面街道在地下的延伸,能夠賦予地下車站親切感,在對其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盡可能地保證簡單、明了,可以將其與地下商場結合在一起,弱化交通層面的概念,也可以模仿城市街道的裝飾,適當加強燈光,給人一種在室外行走的感覺。
乘客是車站功能實現(xiàn)的主體,也是導向標識系統(tǒng)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在對導向標識系統(tǒng)進行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乘客的特征,實踐中可以從2 個方面著手:(1)使用人群特征。在對導向標識系統(tǒng)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應關注不同乘客群體的共同需求,從特殊或者弱勢群體角度進行設計[5],重點關注2種人群,一種是外國乘客,應在導向標識中使用國際通用的符號、顏色、圖形等,并且使用雙語進行標注;另一種是弱勢群體,指需要受到特殊照顧的群體,包括老年人、殘障人士等,必須考慮標識信息的連貫性以及版面設計、標識高度等,體現(xiàn)服務的人性化。(2)乘客個體特征。乘客個體特征包含的內容有很多,如心理特征、視覺特征、認知特征、尋路特征等,在對導向標識系統(tǒng)進行設計時,需要進行綜合考慮。這樣,才能保證系統(tǒng)設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在對導向標識進行視覺形態(tài)設計的過程中,應堅持以下3個基本原則:(1)醒目性。導向標識必須具備較強的視覺沖擊效果,如使用較大的文字和符號,配合大面積的背景色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力,當然,在對標識的大小進行確定時,應考慮其所處空間的尺寸,確保兩者能夠相互協(xié)調。(2)規(guī)范性。導向標識中使用的文字、符號等都必須采用國家或者國際標準,性質相同的地下空間設施應采用統(tǒng)一的標識風格,這樣可以形成固定體系,方便辨識。(3)簡潔性。導向標識上的信息必須具備唯一理解性,不能引起誤會,用詞必須精簡明確,去除不必要的文字,做到一目了然[6]。
同時,在視覺設計環(huán)節(jié),還需要做好色彩體系的設計工作。導向標識系統(tǒng)的色彩必須能夠滿足功能性要求,確保色彩搭配合理、內容清晰明確,具備較高的識別度,也必須能夠很好地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相關研究及實踐表明,在一定距離內,人們能夠看清的顏色依次為紅、綠、黃、白;比較容易看清的對比色依次為黑黃、綠白、紅白、藍白和黑白。而心理學家提出,對于面積相對較小的標識牌,紅色最醒目,也最具可識別性;對于面積較大的標識牌,黃色的醒目性和可識別性最高。在城市軌道交通車站導向標識系統(tǒng)中,應盡量選擇具有較強易讀性的顏色,與背景顏色形成對比,確保乘客可以在很遠的地方清楚地識別標識牌上的內容[7]。
1)應關注功能空間。導向標識必須依附于空間而存在,在對其進行設計前,設計人員必須明確既定的已知條件。導向標識能夠將車站內部的各個空間串聯(lián)在一起,而一般來講,比較復雜的車站空間會根據(jù)功能點的位置、間隔距離和服務功能等來對空間進行二次分割,形成更加方便乘客識別的功能空間。
2)應關注流線組織。流線設計本身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如功能空間劃分結果、換乘空間串聯(lián)的功能點等,可以將這個過程看作是反復與迭代的過程,這樣才能最終得到能夠滿足乘客快速出行需求的交通流線,為導向標識系統(tǒng)的布點設計提供基礎支撐。對比幾種常見的流線組織結構,樹狀結構具有等級分明、交織點眾多的特點,多條支流的交匯位置就是標識布點需要重點考慮的地段;放射狀結構主要依賴交通節(jié)點實現(xiàn)整體串聯(lián)方向轉換,交通節(jié)點是主要標識布點區(qū)域;單向結構因為流線之間的交織較少,很少會出現(xiàn)集中布設的區(qū)域。
3)應關注單條流線。可以依照導向標識的一般原則實施布點作業(yè),例如,線路轉向位置、分叉口位置等都需要設置相應的引導標識,站廳則需要設置綜合標識等[8]。
新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下,軌道交通系統(tǒng)在越來越多的城市中得到了應用,在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同時,能夠為市民的出行提供便利??土鲗驑俗R系統(tǒng)是城市軌道交通系統(tǒng)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將車站的集散功能充分發(fā)揮出來,也是城市文化的直觀展示,需要得到有關部門的重視,做好城市軌道交通客流導向標識系統(tǒng)的規(guī)劃設計工作,對于推動軌道交通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